1980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1-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崔之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4年11月在美国地质学会上,第四纪与地貌组专门进行了关于“多年冻土的冰缘标志”的专题讨论,一系列评论性文章,如成型地面、冰丘和冰丘遗迹、寒冻蠕动和冻融特征、冰楔和土楔、石冰川和石海、寒冻夷平阶地等同时发表在第四纪研究1976年6卷1期上,实际上是一期专辑。美国第四纪研、究中心主席A.L.Washburn为此写了前言,希望籍此推动建立更可靠的古冻土的标志,使古气候重建取得更大的进展。
  • 任炳辉, 米德生
    冰川冻土. 1980, 2(2): 7-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六十年代初期,我们曾粗略地估算了中国现代冰川面积为44000平方公里,迄今近二十年了。由于当时地图不够齐备,许多山区尚未考察,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偏小了。1979年夏,我们用解放后航测的1:5万及1:10万地图、美国陆地卫星像片,对我国西部高山现代冰川做了较全面的量算与统计。
  • 冰川冻土. 1980, 2(2): 10-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地质学会和新疆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新疆地区第四纪地质及第四纪冰川讨论会”于1979年9月10日至16日在乌鲁木齐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117人,来自全国各地73个单位。
  • 青藏高原研究
  • 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80, 2(2): 11-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青藏高原现代冰川的分布状况长期以来是非常模糊的。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察工作的进行及新编的航测地形图陆续出版,已经有可能来从图上计量整个高原冰川的实际分布状况。
  • 简讯
  • 冰川冻土. 1980, 2(2): 14-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年10月11-13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日本雪冰学会秋季大会安排了“亚洲冰雪研究现状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施雅风、助理研究员黄茂桓应邀参加并分别作了“中国山岳冰川研究若干成果”和“中国季节冰雪研究若干成果”的报告,讨论会后放映了中国影片《世界屋脊》。日本学士院院长和达清夫教授和日本雪冰学会会长吉田顺五教授分别接见了首次来访的中国同行。
  • 研究论文
  • 郑本兴
    冰川冻土. 1980, 2(2): 15-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最新的高原。它地处中低纬,海拔4500-5000米,有十四座超过八千米的三极的珠穆朗玛峰拔耸于喜马拉雅山群峰之上。
  • 童伯良, 谢应钦, 郭东信, 王家澄
    冰川冻土. 1980, 2(2): 19-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唐古拉山南麓季节冻土分布极为广泛。 季节冻土是放置各种建筑物基础的场所,因此,查明季节冻结层与融化层的形成条件、过程、以及发育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也为改造季节冻土提供了科学依据。
  • 安钟元
    冰川冻土. 1980, 2(2): 25-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昆仑山脉主脊南侧至唐古拉山脉主脊南侧的青藏高原腹地上广泛发育着多年生冰丘和季节性冰丘、冰椎。其中有名的多年生冰丘分布于62道班、85道班附近,瓦里百里淌东岸、86道班两侧及唐古拉垭口西南等处,后两者还伴随有大量的泉华堆积物。 这些冰丘多在山间谷地、坡地及断裂带附近成群出现,冰丘的大小由数平方米至一万余平方米不等。
  • 李烈, 邢泽民
    冰川冻土. 1980, 2(2): 31-35,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下冰是冻土的重要组成部份,它的存在对工程影响极大。我们于一九七七年四月至九月对青藏线风火山地区二十余公里地段内地下冰的一般特征,冰结构及物理化学性质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通过对富含地下冰地段内轻、重矿物的分析和易溶盐的测定,得到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 陈肖柏
    冰川冻土. 1980, 2(2): 36-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仓位于青海省境内之祁连山多年冻土发育的腹部地区,海拔3800-4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5.3℃。除江仓河及泉水出露附近为融区外,均连续分布着多年冻土。
  • 张顺英
    冰川冻土. 1980, 2(2): 41-4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众所周知,泥石流是山区中一种特殊的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大多数以粘塑性状态突然暴发,快速流动。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在我国西部山区和冰川地带尤为常见。
  • 张祥松
    冰川冻土. 1980, 2(2): 48-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7年苏联冰川考察队研究了高加索山、中亚、阿尔泰山、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山地、极地乌拉尔、堪察加和库页岛以及南、北极的冰川。
  • 徐钦琦
    冰川冻土. 1980, 2(2): 53-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地质历史上,气候曾发生过很大的变化,表现为冰期的反复来临。但是,冰期究竟是怎样产生、发展、而最后又消失的呢?究竟是什么因素控制着这种“神奇”的变化呢?据卡尔·萨根(1975)统计,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一百余种“冰期理论”。可惜至今还没有一种能比较完满地解释世界上气候演变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在最近的几十年中,世界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费林特(1974)预言:关于冰期成因的新理论将会在本世纪末以前问世。
  • 张长庆
    冰川冻土. 1980, 2(2): 58-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刊登的《多年冻土的工程分类》一文(简称《分类》),从适应冻土工程地质勘测需要出发,主要依据冻土融化(冻结)过程的某些力学量与含水量之间的若干定量关系,提出了一些多年冻土按含水量数值的界限分类,是一种具有生产实践意义的有益尝试。本文针对《分类》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商榷,供讨论指正。
  • 顾功树
    冰川冻土. 1980, 2(2): 61-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科学研究所于1957年4月成立,现任所长北野康。该所分大气水圈无机化学、大气水圈有机化学、水圈物理学、水圈代谢、降水物理学及大气环境变化六个研究室和一个附属微量分析室。现有研究人员29人,行政人员8人,共计37人。共有3574平方米的建筑物。
  • 简讯
  • 冰川冻土. 1980, 2(2): 62-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运动中雪的科学讨论会,于1979年8月12日至19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会议由国际冰川学会和美国农林部森林局洛基山森林及山地试验站联合主办。参加会议的有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的15个国家和一个地区,共l25名代表。这是交流雪和雪崩研究新成果的一次盛会。会议共采纳的论文有78篇,其中积雪的稳定性估计和雪崩予报15篇,积雪雪崩力学51篇,风吹雪研究12篇。会议进行方式是先由作者宣讲论文,然后由到会代提问题,面对面地回答和讨论。
  • 研究简讯
  • 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80, 2(2): 63-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0.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祁连山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的祁连山冰川利用研究队(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参加)继续进行冰川变化、物质平衡、表面流速以及冰碛组构及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野外考察,表明羊龙河5号冰川1978-1979年度为微弱的正平衡(+35毫米)。同时完成了1975-1979年考察的系统总结,提出祁连山冰川将由退缩转为前进,不合理的开荒伐林是造成石羊河流域河流出山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成本高及可能破坏生态平衡,目前不宜推广黑化法融化冰川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