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维荣等,不同坡向热量状况对冰川积累、消融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第3号,科学出版社,1982.[2] 寇有观等,青藏高原总辐射研究,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集刊,第3号,科学出版社,1982.[3] 张文敬,汗腾格里-托木尔峰现代冰川的消融,托木尔峰考察文集,冰川与气候,新疆人民出版社(待出版).[4] 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1959,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科学出版社,234-239页.[5] 谢自楚、葛光文,1965,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积累、消融及物质平衡,天山乌鲁木齐河冰川与水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4-24页.[6] 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冰川研究室、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冰雪世界,科学出版社,1978, 10页.[7] 谢自楚,1980,冰川物质平衡及其与冰川特征的关系,冰川冻土,2卷4期,1-10页.[8] 张祥松,1964,新疆博格达山北坡冰川发育和演变,华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163-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