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ISSN 2097-6879(网络)
ISSN 1000-0240(印刷)
CN 62-1072/P
RSS服务
|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出版伦理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1986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7-05-25
全选
|
研究论文
Select
桂林地区古冰川遗迹何在?
施雅风, 周尚哲, 崔之久, 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86, 8(2): 97-10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0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四十年代以来,广西地区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是地质、地理界长期争论的问题。1985年4月21日《光明日报》刊出桂林风景区附近存在冰川遗迹的消息,称“王克钧工程师等科技人员,发现桂林风景区存在着大量冰川遗迹”,“著名地质学家孙殿卿等给予高度评价”。为这则消息所吸引,我们于1985年12月联袂到桂林考察,并参阅了有关资料,认为桂林地区并无确切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第四纪地理环境缺乏冰川发育的必要条件,对某些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现象不宜作冰川成因解释。现将我们的研究结果叙述于后。不当之处,请读者特别请冰川成因论者指正。
Select
四川攀西螺髻山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与冰期系列
崔之久, 谢又予, 李洪云
冰川冻土. 1986, 8(2): 107-1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1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螺髻山是我国最东一个有多次古冰川作用而无现代冰川作用的山地,是研究我国东部第四纪冰期历史的理想场所。 螺髻山位于川西山地南部,凉山州首府西昌以南10km处,是一个南北长约80km,东西宽约30km的山脉单一的山地,主峰海拔4359m,比邻近山地如贡嘎山、玉龙山、牦牛山山地的现代雪线高度(4900—5000m)要低近500—600m。 螺髻山西临安宁河断陷谷地(海拔1200m),相对高差3150m左右;东邻邛海普格断裂谷地(海拔1500m左右),相对高差2800m左右。组成螺髻山的岩石主要是震旦系列古六砂岩、白云质灰岩、凝灰岩等,走向多近南北向和北西向,主要断裂方向也大致如此。
Select
卫星雪盖资料在祁连山黑河流域融雪径流模式中的应用
张顺英, 曾群柱
冰川冻土. 1986, 8(2): 119-1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2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祁连山内陆河流的水文特征研究,前人已作过许多工作;笔者利用卫星资料对祁连山积雪的监测及其融雪径流特征的分析,也作过初步报道。本文则以祁连山黑河流域为例,利用1980—1984年的泰罗斯卫星系列诺阿-6、7、8(TIROS-N/ROAA-6.7.8)低分辨APT云图,通过分析该流域冬、春积雪面积变化及其与河流融雪的关系,建立了4—5月融雪径流预报模式,并进行了现场预报,分析了模式预报精度及其推广的可能性。
Select
青藏高原陆面可能蒸发量和干湿状况的研究
曾群柱, 谢应钦
冰川冻土. 1986, 8(2): 131-1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3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100多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作者对高原辐射平衡的研究结果,应用H.L.彭曼模式,计算并讨论了高原陆面可能蒸发量、干湿平衡及其分布状况。
Select
南极大陆东部戴维斯站地区海冰观测
张青松
冰川冻土. 1986, 8(2): 143-1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4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年1—12月,笔者在南极戴维斯(Davis)站工作期间,对站区沿海海冰的形成和破裂过程以及海冰的一些物理性质作了观察,并且从3月20日至11月30日,和澳大利亚考察队员一起,测量了海冰厚度和冰下水温(每周一次)。最近笔者又查阅了南极大陆东部沿海站区有关海冰的一些资料并进行了比较。现将这些观测资料介绍于后,供我国海冰和南极研究者参考。
Select
青藏公路沿线现代冰缘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王绍令
冰川冻土. 1986, 8(2): 149-1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5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公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南北向横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这个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型的多年冻土区,具有特殊的地质、地貌、气候等条件,具备了冰缘发育所要求的温度、水分及物质等条件,导致公路沿线各种冰缘作用营力强烈,冰缘地貌类型繁多。笔者根据多年来在青藏公路沿线的调查研究和其他学者的工作。将本区的冰缘现象及其特征作一概述。
Select
放射性
14
C年代法在冰川冻土研究中的应用
顾功树, 丁元喜
冰川冻土. 1986, 8(2): 159-1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6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放射性
14
C的天然存在是由W.F.利贝发现的,1948年正式用于年代测定。此后
14
C年代法发展很快。由于它能用来测定五六万年以来含碳样品的年龄,而这正是第四纪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因此能在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古气候、考古学以及冰川冻土研究等方面得到应用。早在五十年代国外就对冰川冰进行了
14
C年代测定。对冰川沉积物的测定更为普遍。近几年来对冰雪和地下水的测定技术也有了发展。冻土研究中测定冻土
14
C年龄同样也是可行的。在第八、九、十、十一次国际碳十四会议上,冰的
14
C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方面的论文占有相当比重。我所近几年来已经用
14
C年代法为冰期划分及冻土年代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些数据。
Select
天山山区冰川编目的新进展
刘潮海, 丁良福
冰川冻土. 1986, 8(2): 167-1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7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9年,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对天山现代冰川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与此同时,利用临时拍摄的航空相片和局部地区的地形图资料,首次对天山冰川进行了编目登记。
Select
柴达木盆地现代冰川分布及其数量统计
杨惠安, 安瑞珍
冰川冻土. 1986, 8(2): 171-1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8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面积28×10
4
km
2
,其中,沙漠面积约占7×10
4
km
2
。 冰川被称为固体水库。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的柴达木盆地地区,查清冰川分布数量,研究利用高山冰雪水资源,使之服务于经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柴达木盆地(以下简称盆地)为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所环抱,在这些高寒山区里,广泛发育着现代冰川,是十分重要的淡水资源。
Select
积雪与CO
2
引起的气候变化研究动态——1985年世界雪监测会议介绍
李培基
冰川冻土. 1986, 8(2): 176-1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19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雪监测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1985年世界季节积雪专题学术讨论会于10月28—3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它是由国际气象组织、美国能源局、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海洋气象局和国际水文协会雪冰委员会等资助举办的。会议的组织者是: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研究所研究员George Kukla;美国国家气候研究计划负责人Alan Hecht;世界冰川资料中心A负责人Roger Barry;美国卫星水文协会执行主席Donald Wiesnet。美国加拿大、中国、英国、挪威等国家40多位科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人物介绍
Select
J.L.R.阿伽西——近代冰川学说的奠基人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86, 8(2): 179-1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20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让·路易斯·洛道尔斐·阿伽西(Jesn Louis Rodolphe Agassiz 1807—1873)是十九世纪杰出的自然史学者、动物学家,但他在冰川学说(Glacial theory)上的成就和影响,似乎还超过其他方面,在世界上享有盛名。他对于冰川认识的发展,以及极其勤奋求实的工作精神和教育思想,对当时新旧世界都有重大影响,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本文对阿伽西的生平和贡献作简单介绍,可能有助我们继承前辈某些有益的经验。
研究论文
Select
首次“雪冰冻土”优秀奖评选结果
冰川冻土. 1986, 8(2): 183-1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21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86.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雪冰冻土”奖首次评选已于1985年12月底揭晓,评出各类优秀奖共15名,并已将奖章和证书分别寄发所在单位请代为颁发。 “雪冰冻土”奖是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的常设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奖励在冰川学、冻土学和低温环境科学研究中作出显著贡献的科学工作者和优秀组织工作者。1985年是首次评选,考虑到1985年及其以前的雪冰冻土工作成绩,因此这次适当地增加了授奖名额。为了作好这次评选工作,理事会成立了以李吉均为组长,丁靖康、王良玮、何兴,陈肖柏为组员的评审小组,并于年初向会员发出推荐通知。这次共推荐出后候名单41名,经过评审小组评审,最后由常务理事会确定授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