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9-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88, 10(3): 201-2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专门组织的中国冰川冻土研究事业开始于1958年,这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开展现代冰川研究。1960年增加冻土研究,作为这个事业的老兵和两度主持者(1958—1966,1978—1984),回首前尘,百感交集,三十年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里愿就个人认为是最深刻的几件事,简略回顾。
  • 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88, 10(3): 215-2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8年由施雅风教授创建的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的成立,标志着冰川学在我国的诞生。三十年来,在施雅风等开创者的带领下,中国冰川学经历了发展—挫折—再发展的曲折过程,终于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为中心的,包括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研究所、兰州大学地理系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地理系等近300名中国冰川学专业队伍。研究对象涉及现代冰川、积雪、河冰、海冰、地下冰和第四纪古冰川等冰冻圈各个部分。研究范围包括冰雪物理力学、地球化学、冰川气候、冰川积雪水文、冰川沉积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以中国中低纬度高山大陆性区域冰川学为特色的同国民经济紧密联系的中国冰川学研究体系,在我国自然科学休系中独树一帜,在国际冰川学中也取得了作为冰川大国相适应的学术地位。
  • 程国栋, 周幼吾
    冰川冻土. 1988, 10(3): 221-2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学在中国从无到有,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值此三十周年之际,考察中国冻土学的现状,展望其将来的发展,无疑对促进冻土学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所俾益。
  • 黄茂桓,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88, 10(3): 228-2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拟从冰川的发育条件和雪线分布、成冰作用、物质平衡、冰川运动和冰川温度五个方面对三十年来取得的进展作一述评,最后归结到我国冰川分类问题的讨论。
  • 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88, 10(3): 238-2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在本世纪30年代首先由已故的李四光先生倡导,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围绕着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地是否存在着第四纪冰川这一重大问题,学术界的争论一直很尖锐(李四光,1947;Barbour,1934; Wissmann, 1937;孙殿卿等,1944;丁骕,1945;黄培华,1963)。近年来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民主气氛高涨,这一争论达到前所未有的热烈程度,许多国内和国外学者都参加了争论(谢又予,1981;施雅风,1981;景才瑞,1981;爱·德比希尔,1982;任美锷等,1982;李吉均等,1983)。由于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第四纪冰川和沉积学的迅速进展,也由于此次参与论战的多数人具有多年冷区地貌的研究经验,看来解决这场中国地学界多年悬案的时刻已经到来(周尚哲等,1987).
  • 任炳辉
    冰川冻土. 1988, 10(3): 244-2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58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冰川考察以来,就注意到冰川变化的问题,但因处于研究工作的初始阶段,除取得少量访问资料外,冰川变化的定量资料甚少。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考察区域的不断扩大,先后在天山、祁连山、喜玛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其他山区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一批冰川变化资料施雅风等,1964;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1965;郑本兴等,1975;祁连山冰雪利用研究队,1980;张祥松,1980;Wang Wenying,1983;李吉均等,1986)。现根据三十年(1958—1988)来的文献资料并作若干补充,统计了我国主要山区242条冰川末端变化状况。虽然这些资料逐年连续性较差,时间系列多数较短,卫片、航片及地图判读量算误差可能偏大,部分数据又系多年平均值,从而掩盖了某时段冰川进退变化速率。尽管如此仍可作为探讨我国冰川变化的重要依据。
  • 秦大河
    冰川冻土. 1988, 10(3): 250-2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极洲总面积为1400×104km2,其中95%被一硕大无比的冰盖覆盖。南极冰盖平均厚度为2200m,总冰储量达2900×104km3,占全球淡水资源的四分之三。南极大陆边缘还发育有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冰架。冬季,南极洲边缘海面厚达1—2m的海冰向北延伸数百公里;夏季,海冰破裂随洋流飘逝,数以万计的冰山从冰盖边缘形成,星罗棋布遍及南大洋。南极冰盖、冰架、海冰和冰山,它们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与南半球进而与全球气候的关系,以及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是南极冰川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任务。
  • 杨针娘
    冰川冻土. 1988, 10(3): 256-2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冰川水文研究始于1958年大规模开展冰雪利用研究。为探讨冰川径流的形成机制及基本特征,在祁连山西段的大雪山老虎沟冰川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山冰川、水文、气象观测站(1958—1962年),随后在天山东段的乌鲁木齐河上游1号冰川建立了第二个冰川定位观测站(1959—1965年、1980年至今)。目前天山冰川站已成为我国唯一具有长系列、多学科、高山冰川综合性实验研究基地,为我国深入开展冰川水文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 王宗太
    冰川冻土. 1988, 10(3): 262-2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增进对局部的、区域的及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认识,为了把冰川作为实际应用的基础资料,为了给研究气候过程及监测气候变化积累资料,有关的国际科学组织倡议,进行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冰川目录编篡(简称冰川编目),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广泛支持,发展成国际间的共同活动。
  • 王平
    冰川冻土. 1988, 10(3): 269-2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化学又称雪冰化学,主要研究降落在冰川积累区的大气固态降水。广义的冰川化学研究,包括海冰、河冰、积雪、冻土地下埋藏冰等。冰或雪不是绝对纯净的物质,在其晶粒间含有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研究冰川冰雪中化学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分布规律及特征,又可提供环境污染信息及冰川形成时的某些气候特征。我国的高山冰川化学,有些单位在60年代开展过一些研究,但仅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希夏邦马峰(章申等,1982)和珠穆朗玛峰两地区的冰川(章申,1979;章申等,1973,1975,1980),分析误差较大。
  • 王中隆
    冰川冻土. 1988, 10(3): 273-2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很早就有对积雪和雪害的描述。1949年后,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气象局、新疆和西藏及黑龙江等省交通局、哈尔滨与沈阳铁路局、内蒙农牧局等相继开展过积雪和雪害的调查及防治研究(王中隆,1983)。特别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成立后,和有关部门较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积雪、风吹雪、雪崩的研究,填补了空白,并在它们的形成理论、分类、时空分布特征、运动规律、危害机理及防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大的进展,其中象风吹雪的理论研究和防护效益还得到国际上的好评(王文颖等,1980)。这些成果的取得是科研与生产部门大力协作的结果。
  • 陈赞廷
    冰川冻土. 1988, 10(3): 279-2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北纬25度以北的江河湖海,冬季都有冰情现象发生。每年经常出现冰情的地区,主要在北纬30度以北16个省(区)和渤海、黄海北部。江河冰情的出现日期,南北相差很大,大约初冰日期相差三个月,终冰日期相差四个月。冰期南部一个月,北部长达八个月。封冻开始日期相差两个月。解冻日期相差四个月。封冻历时南部不到一个月,北部长达六个月。冰盖的厚度与封冻历时有关,历时最长的大兴安岭地区,一般在1.5m,黄河内蒙河段为0.8m左右,黄河山东河段只有0.4m左右。
  • 徐道明, 冯清华
    冰川冻土. 1988, 10(3): 284-2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泥石流与冰湖溃决灾害发育在高山冰川分布区的外围,其灾害影响可达很远的下游河谷地带。冰川灾害已经成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境灾害。施雅风和谢自楚教授都十分重视冰川灾害及其防治的研究,并多次组织了重要的研究项目。
  • 康尔泗
    冰川冻土. 1988, 10(3): 290-2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山冰川站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冰川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高山综合科学试验站,其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冰川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开展冰雪科学研究的三十年中,天山冰川站经历了60年代初期的发展阶段和80年代以来的恢复重建和走向世界先进水平阶段;而展望未来,天山站有着广阔的前景。为纪念我国开展冰雪科学研究事业三十周年,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改革和开放的形势下把天山冰川站办得更好。本文就天山冰川站所走过的路程和观测研究工作作一回顾和展望。
  • 程国栋
    冰川冻土. 1988, 10(3): 296-2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系统的区域冻土研究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解放前只有少数日本人在东北做过一些零碎的调查工作。解放以后寒区的经济建设推动了冻土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带动了区域冻土的研究。特别是东北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的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建,青藏公路及乌鲁木齐至库尔勒公路的修筑,揭开了区域冻土研究的序幕。通过三十年来区域冻土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多年冻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了解有了质的飞跃。从而确立了我国作为世界冻土第三大国的地位。
  • 郭东信
    冰川冻土. 1988, 10(3): 300-3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区域冻土研究的深入发展,反映冻土历史的资料不断积累。60年代初期就有人根据青藏高原上存在冰期及古冰川作用,其次数两次以上。认为高原第一次冰期时,气候转冷,地表发生强烈冻结而形成冻土层。间冰期时冻土层全部或局部融化。第二次冰期时,冻土层又增厚或重新生成,并认为冻土形成时间不会少于末次冰期存在时间,即距今6.5—1.5万年(周幼吾,1965)。
  • 崔之久, 朱诚
    冰川冻土. 1988, 10(3): 304-3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本文第一作者曾对建国初至70年代末期我国冰缘地貌学研究进展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回顾总结(崔之久,1981),并对本学科如何发展提出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除继续开展面上的工作外,应重视现场定位试验观测和室内模拟实验,加强国际交流”等看法。可喜的是80年代以来,我国冰缘地貌学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 丁德文
    冰川冻土. 1988, 10(3): 312-3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作为庆祝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的专辑文稿,其回顾冻土热学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弘扬成绩,总结经验是完全必要的。然而,时置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不仅需要在反思中清醒地认识冻土热学研究的状貌,更重要的应面向四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明确我国冻土热学研究的任务,发展方向,努力创造中国冻土学的理论体系。根据上述意向,本文关于我国冻土热学研究的进展,不作编年史和清单式的罗列,对其成果水平,不以自身的纵向比较评说,至于新计划的决择,更不采用实用主义和现状的自然延伸。
  • 陈肖柏
    冰川冻土. 1988, 10(3): 319-3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之冻胀,是由于土温降至冰点以下,土体原孔隙中部分水结冰体积膨胀,以及更主要的是在土壤水势梯度作用下未冻区的水分向冻结前缘迁移、聚集,并冻结体积膨胀所致。在自然条件下,地基土及土工构筑物本身土质、水文及冻结条件的不均一性,造成建筑物的不均匀冻胀变形而不能正常运行、甚至破坏,或者即使在冻结时尚能运行,一俟融化便丧失承载能力而破坏。凡上述种种,通常称为冻胀破坏。简称冻害。综观寒区工程,可以断言:土之冻胀作用是季节冻土区各种工程产生冻害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多年冻土区建筑物冻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 童长江
    冰川冻土. 1988, 10(3): 327-3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中的热交换是冻土生存与消融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变了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区建筑物热量和地面条件,从而加速了冻土中热迁移过程。防止冻土融化是保持多年冻土地基强度的重要措施。然而,当冻土的融化不能防止时,对冻土融化固结特性的研究就成为冻土力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其中包括冻土的融化下沉系数、融化速率、压缩系数,以及它们与冻土基本物理指标间的关系等。建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融沉破坏是多年冻土区建筑物冻害的主要原因.对季节冻土区工民建筑物浅基的实施,冻土融化下沉性则成为基础埋置深度设计的重要依据。
  • 朱元林
    冰川冻土. 1988, 10(3): 332-3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蠕变及强度性能是冻土力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寒区工程建设中地基和基础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寒区军事与民用工程建设的需要,苏联早在本世纪30年代初(Tsytovich,1930)、北美在50年代初(ACFEL,1952)就开始进行冻土强度研究,并逐步建立了冻土强度与蠕变理论。随着寒区工程建设的发展及人工冻结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我国在60年代初也开始了冻土强度研究。
  • 袁忠淮
    冰川冻土. 1988, 10(3): 338-3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建筑工程方面的冻土研究始于1960年左右,回顾三十年来的历程,大体上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1960年到1966年,该阶段由于我国从头开始,参考苏联的已有经验,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着重研究地基土的冻胀规律、冻融变形对房屋建筑的危害等。第二阶段从1972年至目前,该阶段是在前段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编制设计规范中所遗留的问题,如房屋基础在冬季所受到的冻胀力大小及计算,以及防治冻胀破坏的有效措施等。
  • 徐绍新
    冰川冻土. 1988, 10(3): 342-3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寒冷的冻土地区修建水利工程,主要存在两大障碍:一是在负温下工程不能正常施工,尤其是对冻土的开挖和压实遇到很多困难。二是由于土的冻胀和融沉,使已经建成运用的水工建筑物遭受严重的冻害。
  • 黄小铭
    冰川冻土. 1988, 10(3): 344-3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道路是寒区开发与建设的先驱。三十年来,寒区道路工程的建设规模与水平正在不断地扩大和提高。若以0℃等温线为界,在我国约200×104km2的寒冷地区,已分布有13000km的公路和近3000km的铁路,它们与专用铁路、简易公路和寒区运材公路等构成了延长数万公里的纵横交错的寒区道路网,为寒区工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曾群柱
    冰川冻土. 1988, 10(3): 352-3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1958年,我国大规模进行高山冰雪调查的初期,就已使用航空象片研究祁连山现代冰川分布及型态特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70年代末,随着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首次将诺阿气象卫星影象应用于东北、华北地区积雪的研究,同时组建遥感应用小组(即寒区遥感应用研究室前身)。冰雪遥感专业人员的培养是关系到今后冰雪遥感事业的兴衰。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80年代初派遣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赴美国、加拿大遥感中心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进修冰雪遥感、图象处理或攻读冰雪遥感博士学位,他们大部分已学成回国并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另外近几年开始在国内招收培养冰雪遥感硕士研究生。
  • 陈建明
    冰川冻土. 1988, 10(3): 356-3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庆祝我国专业冰川冻土研究机构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回顾和展望冰川测量与制图工作也是很有益的。测量与制图室是我所技术系统中最早筹建的一个以摄影测量为主的技术室,其主要方向是为冰川、冻土和泥石流研究测量和编绘各种比例尺的专题地图、观测和积累冰川运动、冰面升降和末端进退变化等有关定量资料,以及改进高山冰川区测量与制图的方法。
  • 王良玮
    冰川冻土. 1988, 10(3): 362-3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试仪器是人类观感的延伸,同时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武器和工具。伴随冰川冻土学科发展的三十年,其测试仪器的研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回顾三十年中的经验和教训,认识测试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势必会使我们取得更好更快的成果。促进冰川冻土科学的发展。 冰川冻土测试仪器的研制开发,至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8—1972年间为初创仿制期;1973—1981年间为改进研制期;1982—1988年间为独立开发期。
  • 黄以职
    冰川冻土. 1988, 10(3): 364-3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8.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物探作为一种地质勘探手段,早被广泛用于探矿、探查石油构造,以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等方面。50年代后期,我国有关勘测设计单位在多年冻土区工程地质调查时便开始使用了物探方法,但正式把冰川冻土物探做为一种专门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则始于60年代初。现已发展成为电法、地震法、重力、放射性、雷达、测井和实验室研究等综合物探方法,并能有效地测定冰川和冻土的厚度,圈定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分布范围,了解地下冰状况和冻结松散沉积物厚度等,在冰川冻土研究和勘测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