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2-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周幼吾, 黄茂桓
    冰川冻土. 1992, 14(2): 97-1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多年冻土层上限附近经常可以见到厚层地下冰,以堆积地形中地温较低的细粒土里最为多见。由于它埋藏浅、厚度大,对多年冻土区许多冷生现象的形成以及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得到国内外寒区自然科学界和工程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 王家澄, 程国栋, 张宏鼎, 刘继民
    冰川冻土. 1992, 14(2): 101-106,19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结果表明,土柱端面温度周期变化,导致土柱中冻融界面上下移动,这是成冰的必要条件。由于真空渗透机制,水分被抽吸到冻融界面附近并在那里成冰。有外界水源补给是成冰的充分条件。它导致反复冻融循环时冰层厚度不断增加。冰层的位置和厚度取决于冻融界面的位置和冻融循环的次数。如果每次冻融循环后,冻融界面的位置保持不变,则形成较厚的冰层。在每次冻融循环中,如果融化深度大于冻结深度,则只能形成一层薄冰层。反之,如果融化深度小于冻结深度,则经多次冻融循环后,可以形成多层薄冰层。
  • 丁永勤, 陈肖柏
    冰川冻土. 1992, 14(2): 107-1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试验分析得到如下新认识:1)在降温全过程中,土体总膨胀量随孔隙溶液中芒硝的析出量而递增,氯化钠的掺和可抑制芒硝的析出,使膨胀量减小,当氯硫比超过某一界限后,随着氯化钠的增加,芒硝和冰盐析出量也增大,从而使膨胀量反而增大。2)在降温某一区间,掺和氯化钠将减少芒硝的析出,当氯硫比超过一定界限后,芒硝就完全消失,不再出现膨胀现象。3)当氯硫比在一定界限内,无盐冻胀峰值,当氯化硫比超过一定界限后,盐冻胀存在明显峰值。
  • 王光宇, 曾群柱
    冰川冻土. 1992, 14(2): 115-12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67-1983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分析了北美、欧亚和青藏高原三个区域雪盖面积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三个区域雪盖面积有着不同的演变规律,雪盖的年内变化以欧亚大陆最大,年际变化以青藏高原最大,并且三个区域雪盖面积变化具有准周期振荡现象,在6年振荡周期上有显著凝聚,北美比欧亚超前约2个月,青藏高原比欧亚超前10.58个月。
  • 杨大庆, 张寅生
    冰川冻土. 1992, 14(2): 122-1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发器测量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中山带隆冬积雪表面白天的蒸发速率约为0.012mm/h,夜晚的凝结速率为0.005-0.010mm/h。1月的日平均蒸发量约为0.03mm,2月增大到0.16mm。乌鲁木齐河源高山区冬季气候干燥,2月和3月积雪的日平均蒸发量分别为0.21mm和0.54mm,其中3月的日蒸发量与夏季7月和8月1号冰川冰舌表面积雪的日蒸发量接近。乌鲁木齐河源高山区冬季积雪的蒸发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积雪的月蒸发量分别约为4.6-5.5mm和7.5-9.5mm,相当于月降水量的55-100%。
  • 张志忠, 杨大庆
    冰川冻土. 1992, 14(2): 129-1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鲁木齐河流域的季节积雪受气温、降水量、水汽来向、山坡朝向、海拔和下垫面性质所控制和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按积雪期的长短,可划分为瞬时积雪、不稳定积雪、稳定积雪和永久积雪。气温低、雪层薄、雪层内温度梯度大,积雪密度小,雪面蒸发强是其特征。
  • 梁林恒, 周幼吾
    冰川冻土. 1992, 14(2): 134-1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表明,沼泽地积雪厚度大于坡地;在不同植被的火烧地段雪盖的厚度大于天然地段约3cm;本区积雪厚度最大时达60 cm以上。积雪密度特征表现在火烧区大于天然区,其中裸露地为最大。经过算,积雪厚度约30 cm时对地面的增温效应(即升高地面年平均温度值)约为2.8-5.0℃。
  • 康兴成
    冰川冻土. 1992, 14(2): 141-1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西昆仑山崇侧冰川区的观测资料,揭示了冰川区和非冰雪区风向风速,气温的日变化以及它们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演变。结果表明,这里盛行来自冰川区的风,在冰川区与非冰川区之间风向有明显的切变,并形成一些小的辐合辐散区。而且,冰雪区全天均为绝热稳定区,非冰雪区白天为绝热不稳定状态,夜晚存在逆温现象。水平方向温度差主要发生在冰雪区前缘地带,进而提出了冰川区特有的现象——冰川锋。
  • 邓晓峰, 张文敬
    冰川冻土. 1992, 14(2): 153-1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各拉丹冬峰地区自中更新世以来发育过3次较大的冰川作用,根据高原间歇性抬升与气候演变,末次冰期冰川为季风大陆性冰川,时代为14C18010±386aB.P,雪线高度为5533m,发育在前期冰川作用的地形上;倒数第2次冰期,冰川为季风大陆与海洋过度型冰川,时代为中更新世寒冷期,雪线高度为5238m,主要塑造了下槽谷地形;倒数第3次冰期可能为季风海洋性冰帽型冰期,主要形成了高冰碛台地与幽谷地形,是第四纪冰期发育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 朱诚
    冰川冻土. 1992, 14(2): 161-1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全球冰缘地貌综合区划在反映全球冰缘环境和冰缘过程整体特征中的意义。据5个年度冰缘地貌定位观测资料,并结合国外同行近年研究的最新结果,吸收前人冰缘气候分类原则的可取之处,划分出4大类型和11个亚型的全球冰缘综合区划。
  • 谢永刚
    冰川冻土. 1992, 14(2): 168-1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寒区水库冰盖的生成与消失,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自然现象。冰盖的运动,常常破坏水库的大坝护坡,损失巨大。本文依据胜利水库冰盖生成与消失的10年观测资料,提出了冰盖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和桃形压力场分布的特征,阐述了冰的增厚和消失过程及冰盖活动规律,对胜利水库工程设计和防冰害提供科学依据。
  • 吕儒仁
    冰川冻土. 1992, 14(2): 174-1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7月26日贡嘎山东坡燕子沟内暴发一次特大型冰雪消融水和雨水混合型泥石流,流经30多公里后以9.41m/s流速,6775.2 m3/s流量冲入并堵塞了大渡河,直接经济损失达245万元。这场泥石流总径流量达1716.4×104 m3,总输沙量627.0×103 m3,弯道爬高15.5-16.5 m。中国西部高山区今后还会出现这类现象和灾害,这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 秦大河
    冰川冻土. 1992, 14(2): 178-183,1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1年9月22-27日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下同)在德国布莱梅市举行南极科学史上规模空前的首届国际南极科学大会,以资纪念南极条约生效30周年。我参加了这次科学大会,并展示了“横穿南极”雪样分析的部分研究结果。这次南极科学大会的活动涉及南极研究的诸多方面。但由于南极洲地理环境独特,有关南极冰盖、冰架、海冰等冰川学研究领域的内容在科学大会中显得格外突出。这里,就此问题作一简述,期望能对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有所俾益。
  • 苏珍, A.B.奥尔洛夫
    冰川冻土. 1992, 14(2): 184-18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希夏邦马峰地区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境内,在佩库康里山脉的东段,是喜马拉雅山系中段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这里山势雄伟,地势复杂,现代冰川发育,主峰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m,是世界上14座8000m以上的高峰之一。为了阐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自然过程,以预测环境的发展;为了深入研究冰川作用及其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积雪-冰川体系的演化。
  • 大连理工大学冰力学研究室
    冰川冻土. 1992, 14(2): 187-1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冰力学研究室承担的《辽东湾海冰物理力学性质测试与研究》日前通过教委鉴定。自1982年开始,大连理工大学得到了国家科学基金三次资助,从事冰力学研究。经过9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先后发表有关论文31篇(其中国际论文14篇);建成了一个小而全,有计算机采集、处理数据的实验基地;训练培养了一支冰力学实验队伍,从而为解决海冰与结构相互作用中的冰力学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实验手段。
  • 李世杰
    冰川冻土. 1992, 14(2): 188-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年10月至1991年10月我作为合作培养博士生的身份由中国科学院公费派出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期间,曾在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和挪威及意大利中部山地、阿尔卑斯山地对末次冰期冰川的侵蚀与沉积地貌作了一些考察和研究工作。大冰盖和山地冰川所塑造的截然不同的地貌形态(包括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使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徐学燕, 丁靖康
    冰川冻土. 1992, 14(2): 189-1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年,原苏联国家建委颁布了新修改的《多年冻土上的地基和基础》建筑规范2·02·04-88。该规范是对1976年制定的冻土规范实施14年来工程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对多年冻土地区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和科学研究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