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ISSN 2097-6879(网络)
ISSN 1000-0240(印刷)
CN 62-1072/P
RSS服务
|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出版伦理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1994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4-05-25
全选
|
研究论文
Select
大兴安岭北部植被对高胁迫冻土环境及干扰的响应
张齐兵
冰川冻土. 1994, 16(2): 97-1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15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Simpson指数,测定了大兴安岭阿木尔林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通过与冻土环境的比较分析得出,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与多年冻土的发育程度之间呈正相关、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呈负相关。并进而提出,多年冻土对该区兴安落叶松林的生长具有直接的高胁迫作用和间接的保护其生物竞争力的双重作用;森林植被则在此高环境压力下采取耐胁迫对策,对干扰也产生双重的响应方式。依此可指导我们在营林实践中有效地利用干扰的正效应而减轻森林的冻土环境压力,促进森林的生长和持续的利用。
Select
冻土切削力学特性的试验和理论分析
张招祥, 余群
冰川冻土. 1994, 16(2): 104-1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16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笔者所研制的冻土切削试验台,在室内对不同冻土在不同温度、含水量、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和切刀前角下进行了一系列切削试验。结果表明,切削时,冻土主要呈脆性断裂破坏,其切削过程被认为是刀刃切入和撕裂冻土的结果,切削阻力随冻土温度降低而非线性增加,随切削速度提高而略有增加,随切削深度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最佳切刀前角随切削深度增大有增大趋势。但平均切削阻力与最大切削阻力之比值对不同试验条件基本在0.4-0.65间变化。同时,根据切削过程机理,从理论上建立了最大切削力模型,此模型考虑了切入和撕裂冻土阻力。
Select
冻土的蠕变及蠕变强度
马巍, 吴紫汪, 盛煜
冰川冻土. 1994, 16(2): 113-1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17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试验,本文讨论分析了冻土三轴蠕变规律及温度和围压对冻土蠕变强度的影响,给出了冻土蠕变及蠕变强度随时间降低的方程式。进而提出了冻土蠕变强度的抛物型屈服准则。通过改变参数可将冻土的瞬时强度准则与冻土的蠕变强度准则统一为同一个方程描述。
Select
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物质平衡季节变化和总消融海拔分布
康尔泗, 刘潮海, 王纯足, 韩添丁, 张万昌
冰川冻土. 1994, 16(2): 119-1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18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消融期前冰川积累量随海拔线性增加,消融期冰川总消融随海拔线性减少。季节零平衡线的移动和正积温密切相关。根据总消融率和冰川面积随海拔的分布,计算了冰川融水量随海拔的分布。冰川平衡线、平均消融线和平均海拔线相互接近。平衡线可作为估算冰川融水量的一个标准位置。
Select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年物质平衡量的预报方法与资料插补
纪忠萍, 汤懋苍
冰川冻土. 1994, 16(2): 128-1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19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量实测资料、天山大西沟温度与降水、乌鲁木齐地温资料,讨论了该冰川物质平衡与某些气候要素的关系:7月气温、夏季5-7月降水及3-4月地温是控制当年物质平衡量的主要气象要素;通过寻找最佳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该冰川年物质平衡量的预报公式,同时讨论了资料插补问题。
Select
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水质演变
曲耀光, 骆鸿珍
冰川冻土. 1994, 16(2): 139-1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0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鲁木齐河流域在自然条件上具有干旱区内陆河所特有的垂直分带规律,为水资源转化创造了条件。水资源在转化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其矿化度和水化学组成都深深打上了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烙印。乌鲁木齐河虽然流短水小,但天然水质的垂直变化明显。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矿化度较低,大都不超过1g/1,是优良的供水水源。集中、频繁的人为活动对水质有较大影响,但绝大多数地区水的污染物质含量不超标。
Select
乌鲁木齐河源气候特性与冰川融水径流
杨新元, 韩添丁
冰川冻土. 1994, 16(2): 147-1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1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径流采用实测的1号冰川物质平衡、降水等为基本资料进行估算:冰川强烈消融期在7月中旬-8月中旬,冰川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442mm.相当于冰川每年减薄135mm.用“替代冰川”估算出山口以上冰川总径流量为1.87×10
7
m
3
,占英雄桥总径流的8%.
Select
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分馏过程的数学模拟
章新平,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4, 16(2): 156-1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2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的数学模型考虑了混和云中冰水共存时,冰面过饱和环境下动力同位素的分馏机制。在等压冷却过程中,当取云中含水量系数
A
=1/4,
B
=1/5,冰面过饱和度
S
i
=0.05+0.969exp(-0.008
t
)时,由模型推算出的理论曲线与在中高纬度地区实测的回归线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说明,改进的数学模型具有实用意义。该模型还为中低纬度地区存在的降水量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Select
青藏高原中部地面蒸发量观测计算与特征分析
张寅生, 蒲建辰, 太田岳史
冰川冻土. 1994, 16(2): 166-1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3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地面蒸发过程主要发生于5-10月,7月蒸发最为剧烈。与其它因子相比较,地面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相关关系最好,与潜在蒸发量相关关系次之。下垫面条件对地面蒸发量影响很大,冻结与非冻结地表面蒸发量可相差2-3倍。与更为干旱的高原西部的天山地区的研究成果相比,该区衡量蒸发能力的指标和实际蒸发量均要高出许多。
Select
西藏安多的湖泊变化与环境
沈永平, 徐道明
冰川冻土. 1994, 16(2): 173-1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4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钻孔和剖面资料表明,西藏安多地区两个较大的现代湖泊,错那湖和兹格塘错湖至迟形成于35kaB.P早期两湖相连,水位较高。随后因气候变干,湖面下降,但在21-17kaB.P.期间湖面又重新升高,并保持相对稳定。自17kaB.P.以后,湖面急剧下降,矿化度随之提高,钙质胶结物出现。在此过程中,因湖面阶段性的相对稳定所形成的10道砂坝堤,反映了该区气候波动的特征。
Select
北半球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王光宇, 曾群柱
冰川冻土. 1994, 16(2): 181-1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5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1967-1983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对北半球北美、欧亚和青藏高原三个区域雪盖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表明,三个区域夏季雪盖与夏季降水,以欧亚雪盖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与青藏高原的雪盖相关性最小;北美冬、夏季雪盖与降水相关分布有着某种相反的分布,而青藏高原冬、夏季积雪与降水相关分布却有着某种相似的分布。
Select
声发射检测技术在冰川上的应用
孙波, 王良玮
冰川冻土. 1994, 16(2): 185-1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6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声发射检测技术,研制了专用的检测仪器。在乌鲁木齐河源冰川7个测点上进行了声发射信号检测和分析。证实了冰川上存在着丰富的声发射信号。信号有突发型和连续型两种基本类型。信号主频率为:12.5-25Hz,60-85Hz,110-125Hz.冰川上水流动振动信号频带为625-1500Hz.此外,用爆破手段测得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纵波的传播速度为3.75±0.05km/s.
Select
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1994年专家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概况
李世杰
冰川冻土. 1994, 16(2): 190-1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4.0027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4.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八五”国家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项目专家委员会会议暨学术年会于1994年3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及新闻、出版系统等30个单位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了这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他们是:刘东生、施雅风、孙鸿烈、李吉均、张新时、程国栋;具高级职称的代表为63人,占代表总数的67,他们中绝大多数为长期从事于青藏高原研究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