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ISSN 2097-6879(网络)
ISSN 1000-0240(印刷)
CN 62-1072/P
RSS服务
|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作者中心
出版伦理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1996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6-05-25
全选
|
研究论文
Select
国际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巴托拉冰川变化预测的验证
张祥松, 陈建明, 蔡祥兴, 王宁练, 施雅风, 王文颖, 杨志强
冰川冻土. 1996, 18(2): 97-1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5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4~1975年国际喀喇昆仑公路巴托拉冰川考察组,在预报巴托拉冰川到本世纪90年代的前进值和下世纪的变化趋势指出,巴托拉冰川60年代开始的前进不会危害国际喀喇昆仑公路、桥梁;冰下排水道相当长时间(可能延续到下世纪初)稳定不变;公路与拟选桥位下不存在埋藏冰川冰以及最大洪水设计流量值等科学论断。提出了中巴公路循原线通过冰川区的修复方案。经1978年、1980年和1994年3次对原冰川预报方案进行的复测验证,结果表明除了60年代开始的这次冰川前进的终止时间有所提前和前进量略小于预报数据外,原预报和推断基本符合发展事实。
Select
青藏高原东部冻土退化的差异性初探
朱林楠, 吴紫汪, 臧恩穆, 潘秉武, 刘永智, 陶国新
冰川冻土. 1996, 18(2): 104-1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6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退化是本区冻土变化的基本趋势,它与全球气候转暖关系密切。冻土退化的残留形迹诸多,埋藏冻土岛和冻土地貌假象尤为典型。从它出露的高程和如今冻土上、下界分布的高程差可以判断退化的幅度。从北向南退化幅度增大,但局地差异起伏,以巴颜咯拉山北坡为最大,这是受盛行季风、局地积雪、地下水径流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Select
陇西黄土高原马兰黄土划分与末次冰期气候快速变化研究
陈发虎, 马玉贞, 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96, 18(2): 111-1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7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陇西黄土高原马兰黄土内存在9个弱成壤组(层),记录了末次冰欺内多达22个间冰段气候的环境状况。马兰黄土中部古土壤是末次冰期大间冰段的记录,共有上、中、下3层古土壤,含11个亚层,尤以下层古土壤发育最好,表明当时气候较温暖湿润。陇西马兰黄土记录与格陵兰GRIP冰芯记录相吻合,说明末次冰期内气候快速变化和不稳定性具有全球意义。
Select
北塬剖面碳酸钙记录的末次间冰期气候不稳定性
管东红, 奚晓霞, 郝永萍, 方小敏, 李吉均, 余丹林
冰川冻土. 1996, 18(2): 119-1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8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格陵兰冰芯深孔GRIP揭示末次间冰期早期(MIS-5e)气候急剧不稳定,但邻近的另一冰芯GISP2却表明这一时期气候是稳定的。其结论对将来气候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临夏北塬高分辨率黄土-古土壤连续CaCO
3
记录表明,气候在MIS-5e期间曾发生过3次显著的温暖时期和两次明显严寒的急剧大幅度波动,与格陵兰GRIP孔气候记录一致。证明MIS-5e气候不稳定性是存在的,并且其影响非早先认为的局地事件,至少是北半球的一种普遍现象。
Select
早更新世东山古湖氯离子含量变化与季风演化
奚晓霞, 穆德芬, 方小敏, 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96, 18(2): 125-1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9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分辨率东山古湖沉积物(2.2~1.66MaBP)中氯离子含量变化表明,早更新世早期亚洲季风已稳定建立,其变化较小。早期(262~1.85MaBP)较干;中期(1.85~1.7MaBP)出现大湿润期,氯离子含量最低;晚期(1.7~1.66MaBP)再度变干。每个阶段中,季风还存在约2×10
4
a的短周期波动。早期季风的演化明显受青藏高原隆起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的双重影响。
Select
1980年以来冰冻圈对气候变暖响应的若干证据
丁永建
冰川冻土. 1996, 18(2): 131-13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0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80年代,气候较前10~20年显示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冰冻圈对此迅速作出了反应:山岳冰川物质平衡80年代较60~70年代平均减少近173mm,相当于冰川敏感值升高约0.38℃;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小冰川(长度小于2km)退缩比例增加了15%~20%;冻土层中温度亦显示出强劲增势,冻土融深、冻土界限的变化已有所表现。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80年代比70年代减小约4%.种种迹表明,80年代以来伴随着气候的变暖,冰冻圈内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
Select
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消融强度函数
叶佰生, 陈克恭,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96, 18(2): 139-1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1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各物质平衡观测断面近10年的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1号冰川东、西支消融期各月的消融强度函数。统计结果表明,消融强度与气温的关系随着月份的不同而异,同时由于1号冰川东、西两支冰川的朝向差异导致这一关系也有差别。
Select
我国大陆型冰川消融特征分析
张寅生, 姚檀栋, 蒲健辰
冰川冻土. 1996, 18(2): 147-1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2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发(升华)作用对我国大陆型冰川的消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冰川分布的海拔升高,其发育的气候条件更加寒冷干燥,蒸发量在消融中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大陆型冰川的消融与其表面的气温、湿度及风速密切相关,其融化耗热与蒸发耗热之比值(
ME
)为表征其消融的重要参数;随着
ME
比值减小,它对消融的影响增大且蒸发量在消融中的比重增加。依大陆型冰川的
ME
比值可将其消融划分为融化型、融化 蒸发过渡型和蒸发型。该划分亦可延伸至海洋型及极地型山地冰川。
Select
冻土蠕变的渐进屈服准则
王正贵, 马巍, 盛煜, 吴柴汪
冰川冻土. 1996, 18(2): 155-1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3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冻土蠕变的现象分析表明,冻土蠕变的破坏是由于冻土中非弹性变形积累的结果,在冻土的任何变形阶段都存在着非弹性变形。非弹性变形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了冻土渐进屈服的出现,渐进屈服反过来又促进了冻土蠕变的进一步增加。据此将冻土考虑为一种粘弹塑性材料,给出了一种表述冻土蠕变的渐进屈服准则,同时还得到了描述冻土蠕变全过程的蠕变方程。
Select
振动荷载作用下饱水冻结粉土的单轴抗压强度
沈忠言, 张家懿
冰川冻土. 1996, 18(2): 162-1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4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恒应变速率增长的等幅动应变的动力作用模式,对-5℃饱水黄土进行振动试验,揭示了动力作用对强度的影响。与静强度试验相比较,由于动力作用的速率效应和循环效应的综合影响的结果,在小的中值应变速率下,破坏提前,破坏应变减小,动强度降低;而在大的中值应变速率下,破坏推迟,破坏应变增大,动强度提高。在试验范围内,振频对动强度的影响微弱,而且在大、小两个中值应变速率区的影响趋向相反。似存在动、静强度相当,振频基本不影响的临界中值应变速率。
Select
硫酸盐渍土膨胀规律的综合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高江平, 吴家惠, 邓友生, 王家澄
冰川冻土. 1996, 18(2): 170-1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5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氯化钠硫酸盐渍土的膨胀规律作了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首次提出了5因素盐胀率的计算公式,并得出了盐胀率的单因素和交互作用影响的规律;另外找出了某些因素的定量指标。
Select
冰的弹塑性断裂韧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李锋, 沈梧, 孙秀堂, 宫德清
冰川冻土. 1996, 18(2): 178-1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6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测定冰的弹塑性断裂韧性
J
积分的实验方法。分别用光弹法及散斑法测出试件的应力场及位移场。然后通过回路
J
积分得到冰的断裂韧性实测性。通过淡水冰试件进行的实测,两条积分回路的
J
积分值相对对误差小于6%。
Select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冻土研究中的应用
王家澄, 张学珍, 王玉杰
冰川冻土. 1996, 18(2): 184-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7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正冻、正融和已冻土微结构的形成及发育过程,揭示冻结过程中土颗粒位移、团聚和分异,未冻水膜形态和冷生组构的形成机理,及不同受力状态下冻土颗粒位错、破碎、微裂隙发育和破坏机理。
Select
乌鲁木齐河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冰川影响
杨新元, 韩添丁
冰川冻土. 1996, 18(2): 189-1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8
https://www.cstr.cn/32264.14.j.issn.1000-0240.1996.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鲁木齐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近30年来由于夏季气温的回升及降水量减少,导致了冰川减薄。采用相关法对上游大西沟气温、降水及1号冰川物质平均值进行趋势计算得出,乌鲁木齐河上游冰川区域夏季(6~8月)平均气温回升了0.14℃。而6~8月降水总量减少24mm,7~8月降水总量减少19mm,年降水量减少17mm;近30年来1号冰川平均每年减薄140mm水层,90年代初冰川减薄厚度平均每年达181mm水层。根据趋势分析,冰川厚度减薄仍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