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9-0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施雅风;赵井东
    冰川冻土. 2009, 31(1): 1-0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0~30ka BP在过去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温度稍高,但仍在冰期内. 20世纪90年代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研究首次指出, 当时气温可能高出现代4℃,即为以前所不知的间冰期. 追综同期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多种记录,集成研究表明, 当时青藏髙原与西北干旱区有许多淡水大湖,降水量远比现代丰沛,导致外流水系扩大,如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水系形成. 暖湿的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Dacrydium sp.)北界移至22o~24oN,表明当时热带气温高于现代2℃左右,降水也有较大量增加. 长江下游石笋资料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的植物、古土壤、河道沉积资料均表示降水增加,森林覆盖度大. 由于冰川和极地冰盖萎缩,海平面上升,给合若干地区地面沉降,海河下游、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出现相当规模的海侵. 上述涉及全中国的特殊暖湿环境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运行岁差周期变化导致中低纬度日射增强,致使温度升高,季风区与西风带降水量都有显著增加关系密切,而植被改善又对温度和湿度有正反馈作用.
  • 王 林;李忠勤;王飞腾;李慧林;张明军
    冰川冻土. 2009, 31(1): 11-0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芯中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诸多信息,已有广泛研究.而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由冰芯形成时的水热条件和冰川运动变质作用所决定,同样记录了气候、环境和冰川运动的诸多信息.但受研究条件所限,尤其是针对不同冰川带冰芯的系统研究,在国内较少见.本文根据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6根冰芯的详尽资料,结合冰流模式对冰芯冰龄的估算,分析研究了不同冰川带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相应的水热条件.结果表明,积累区冰芯以粒雪–冰交替的原生沉积层为主,受冰川流动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与该区成冰环境和冰川温度密切相关;平衡线附近的冰芯4.3 m以上主要是由渗浸冻结冰组成的原生沉积层,与附近的成冰环境相吻合,以下部分主要是经过动力变质作用的冰体,源于冰川上部的积累物;消融区冰芯主要由冰川上部下流的冰川冰组成,模拟显示该区冰芯冰龄较长,受局部成冰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对不同区域冰芯特征比较,发现各成冰带的冰芯组成及污化层差别较大;在东、西支冰川同时期冰芯剖面的对比中,发现海拔相近点冰芯剖面组构相近,说明通过冰芯资料来探讨冰川内部特征以及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等问题较具代表性.
  • 辛晓冬;姚檀栋;叶庆华;郭柳平;杨 威
    冰川冻土. 2009, 31(1): 19-0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地形图、DEM和1988,2001年landsat数据以及2005年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对藏东南然乌湖流域25年来冰川和湖泊的面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到2005年,冰川面积从496.64km2减少到466.94 km2,冰川萎缩了29.7 km2,萎缩速率为 1.19 km2•a-1, 萎缩量占冰川总面积的5.98%,冰川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22.42%减小到21.08%.区域冰碛湖泊面积则从1980年29.79 km2增大到2005年33.27 km2,湖泊面积扩大了3.48 km2,增加的速率为0.14 km2•a-1, 扩大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11.68%,湖泊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1.34%增加到1.5%.其中,冰川面积在1980—1988年萎缩速率为1.73km2•a-1,1988—2001年为0.82 km2•a-1和2001—2005年为1.3 km2•a-1.而湖泊面积在1980—1988年扩涨速率为0.11 km2•a-1,1988—2001年为0.12 km2•a-1,2001—2005年为0.27 km2•a-1,湖泊逐年加速扩涨.从流域内的气象数据来看,温度升高,是该区域冰川萎缩的根本原因,湖泊加速扩涨主要受到冰川萎缩,冰川融水量加大的影响.
  • 张瑞波;魏文寿;袁玉江;喻树龙;杨青
    冰川冻土. 2009, 31(1): 27-0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5年采自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的树轮样本,建立了该流域六个树轮年表,相关计算表明,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英阿特河树轮标准化年表与该区域上年8月到当年4月的降水相关最为显著,单相关系数高达0.637(α=0.00000329)。利用该年表较好地重建了阿克苏气象站1396-2005年上年8月到当年4月的降水序列,经多方面验证,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可信性。在过去600a中,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降水以2~2.5a、12~13a、45a、50a、58a的周期最为显著;分别在1584年、1615年、1685年、1722年、1753年前后发生了突变,15、19、20世纪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的降水相对稳定;且经历了9个偏湿期及9个偏干期;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过去600a来降水有增加的趋势,降水年际变化极不均匀,洪水、干旱、雪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张应华;仵彦卿
    冰川冻土. 2009, 31(1): 34-0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黑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取得的降水水样和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地区降水线和降水中氘盈余分布特征,为同位素技术在黑河流域水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受降水再次强烈蒸发同位素动力分馏效应影响,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δD=4.1447δ18O-20.6852 (‰)的斜率很低,符合干旱区降水线斜率很低的规律. 冬秋两个季节降水线的斜率明显高于春夏季节,氢氧同位素的相关性也远高于春夏季节. 降水中氘盈余(d)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山区高平原低和冬季高夏季低的时空分布规律.
  • 李德平;王利平;刘时银;谢自楚;丁良福;吴立宗
    冰川冻土. 2009, 31(1): 40-04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理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以地形图、航空相片、Landsat TM和E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分析了羌塘高原中西部小冰期至2000年代的冰川变化. 结果表明:这里虽仍有部分冰川存在前进,但冰川整体呈萎缩状态,而且近几十年来,冰川退缩加剧. 与同一区域的普若岗日相比,研究区冰川更为稳定. 与其它山区冰川相比,这里由于是极大陆型冰川区,所以冰川较其它山区冰川相对稳定. 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该区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 类延斌;张虎才;王 甡;李世杰;樊红芳;雷国良;杨伦庆;
    冰川冻土. 2009, 31(1): 48-0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受人类活动影响微弱的兹格塘错1970-2006年湖面变化的分析,探讨了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从1970年的地形图,1977年MSS影像,1992年TM影像和2001年ETM+影像中提取的湖泊面积显示,湖泊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1999年8月和2006年9月水深2 m处湖水中稳定离子K和Cl的浓度对比表明,湖水体积在这期间是增大的. 近年来湖面持续上涨也得到了1998年8月,2002年8月和2006年9月野外实地考察的证实. 通过分析兹格塘错附近那曲、班戈、安多气象站的记录发现,该区温度自1965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表现在夏季(5-10月)和冬季(11月到次年4月)温度均有明显增高,冬季温度增幅更大. 该区1965年来降水量也有增加的趋势,表现在夏季和冬季降水均有增加,但是夏季降水量增加幅度更明显. 结合青藏高原1970年来最大蒸散和干燥度的变化,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下降是导致兹格塘错湖面增大、湖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
  • 周在明;李忠勤;李慧林;井哲帆;
    冰川冻土. 2009, 31(1): 55-0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运动造成了冰川物质的再分布,改变了冰体所处的水、热环境,维系了冰川的动态平衡. 冰川表面速度是冰川运动的基本体征,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1号冰川2006-2008年连续2a的月观测,获得了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模拟验证. 结果表明: 冰川运动速度分布是冰川厚度、冰面坡度及冰川基岩形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厚度的改变是运动速度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王 林;李忠勤;王飞腾;李慧林;张明军
    冰川冻土. 2009, 31(1): 62-0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芯中的化学成分,记录了古环境和古气候的诸多信息,已有广泛研究.而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由冰芯形成时的水热条件和冰川运动变质作用所决定,同样记录了气候、环境和冰川运动的诸多信息.但受研究条件所限,尤其是针对不同冰川带冰芯的系统研究,在国内较少见.本文根据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钻取的6根冰芯的详尽资料,结合冰流模式对冰芯冰龄的估算,分析研究了不同冰川带冰芯剖面的物理特征、形成机理和相应的水热条件.结果表明,积累区冰芯以粒雪–冰交替的原生沉积层为主,受冰川流动引起的动力变质作用影响较小,与该区成冰环境和冰川温度密切相关;平衡线附近的冰芯4.3 m以上主要是由渗浸冻结冰组成的原生沉积层,与附近的成冰环境相吻合,以下部分主要是经过动力变质作用的冰体,源于冰川上部的积累物;消融区冰芯主要由冰川上部下流的冰川冰组成,模拟显示该区冰芯冰龄较长,受局部成冰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对不同区域冰芯特征比较,发现各成冰带的冰芯组成及污化层差别较大;在东、西支冰川同时期冰芯剖面的对比中,发现海拔相近点冰芯剖面组构相近,说明通过冰芯资料来探讨冰川内部特征以及该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历史等问题较具代表性.
  • 刘耕年;张 跃;傅海荣;陈艺鑫;石 磊;
    冰川冻土. 2009, 31(1): 68-0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是典型的海洋性冰川, 粒度分析表明冰下融出碛的细粒组分中粉砂占优势,压碎组分与磨碎组分界线在0.5 mm附近, 说明其经历充分的研磨细化. 与西藏枪勇冰川和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比,海螺沟冰川沉积物的经历的化学风化作用更强,即海洋性冰川冰下化学作用比大陆性冰川活跃. 显微层理构造、正粒序层理和沉积透镜体反映海洋性冰川底部存在周期性沉积机制和明显的流水作用,显微滞碛是较常见的冰下融出碛类型. 沉积物中显微褶皱和断层等反映海洋性冰川强烈滑动、剪切变形过程机制.
  • 李宗省;何元庆;贾文雄;庞洪喜;和献中;院玲玲;张宁宁;宁宝英;刘巧; 宋 波
    冰川冻土. 2009, 31(1): 75-0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螺沟冰川是我国典型的温冰川之一,分析100年来各种观测资料分析发现:海螺沟冰川自1823年以来末端海拔上升了300m,年均升高1.64m,20世纪以来末端海拔上升速度加快;在20世纪呈现明显的退缩变化,76a冰川后退了1821.8 m,年均后退24m. 运用冰川学方法恢复了海螺沟冰川45a来的物质平衡变化, 45a累积物质平衡值为-10825.5mm(水当量),年均平衡值为-240.6mm(水当量). 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冰川雪线不断上升,冰川活动强烈,导致冰面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冰川厚度不断变薄、大冰瀑布上出现巨大的塌陷洞穴、冰面丘融化变形、冰面径流不断变大、冰川弧拱区裂隙密布等,冰川内部的径流冲刷和冰川表面的剧烈消融是海螺沟冰川表面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机制. 总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该冰川表现出以亏损为特征的退缩变化趋势.
  • 李太兵;王根绪;胡宏昌;刘光生;任东兴;王一博
    冰川冻土. 2009, 31(1): 82-0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江源风火山多年冻土区典型小流域2004-2007年的观测资料,运用回归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气温、地温、降水、土壤水分与径流的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5-9月为研究流域的水文过程活跃期,该时段的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85%;径流过程中存在春汛和夏汛,夏汛洪峰值明显高于春汛.径流过程中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影响主导因子,春汛期主要是65cm以上的土壤温度和水分起主导作用;夏季枯水期40cm以上土壤水分与径流是负相关,深层地温和土壤水分起主导作用;夏汛期气温、降水起主导作用;秋季枯水期的影响因子依次为土壤温度、水分及气温. 多年冻土区降水大部分冻结在土壤中或者用来补充土壤水分的亏缺,不能直接产流,只有在春汛和夏汛期间与径流保持一定的相关关系.
  • 刘光生;王根绪;胡宏昌;李太兵;王俊峰;任东兴;黄雅娟
    冰川冻土. 2009, 31(1): 89-0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植被盖度变化下活动层水热过程是多年冻土区水能循环中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为了研究植被盖度变化对活动层水热过程的影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选择坡向、坡型和坡度趋于一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92%、65%、30%的坡面建立天然径流观测场,观测多年冻土活动层中的地温和水分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活动层开始冻结和消融时间随着植被盖度的减少不断提前,且冻结持续时间缩短;随着植被盖度减小,活动层地温水分变化速率增大,植被起到抑制土壤地温水分变化速率的作用;植被盖度对夏季融化过程和秋季冻结过程活动层地温和水分的影响明显大于冬季降温和春季升温过程,对融化过程的影响较冻结过程更明显.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蒋观利;吴青柏;蒲毅彬;邢莉莉
    冰川冻土. 2009, 31(1): 96-1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孔介质中甲烷水合物的形成及分解实验研究,对于了解多年冻土中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有重要意义. 通过X射线扫描系统对粗砂土中甲烷水合物的形成及分解过程中反应釜内水分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粗砂土中甲烷水合物的形成和分解过程中,CT数在反应釜内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且这个空间变化特征与甲烷水合物在粗砂土中形成、分解过程中水分的迁移是密切相关的. 通过对不同阶段CT扫描所获得图像CT值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 在甲烷水合物的生成过程中,反应釜内下半部分的水分会向上半部分迁移,以弥补上半部分水分的不足;在甲烷水合物分解过程中,分解所释放出来的水分会由反应釜上半部分向下半部分回迁,最终达到自然分布.
  • 宋旼
    冰川冻土. 2009, 31(1): 101-10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光学显微镜及单轴压缩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应力和温度下微粒对多晶冰流变过程中显微组织演变的影响. 研究表明:不论高温还是低温,或者高应力还是低应力,含微粒的多晶冰总是有较高的流变速率. 在-10℃及1.45 MPa的应力下,两种冰在流变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通过新生晶粒沿晶界的形核及长大完成. 由于微粒在流变过程中通过阻碍晶界滑移而发展高的内应力,含微粒的多晶冰有较高的动态再结晶速率,其晶粒尺寸远小于不含微粒的多晶冰的晶粒尺寸. 在-5℃、-10℃及0.4 MPa的应力下,由于微粒在流变过程中同样通过阻碍晶界滑移而发展较高的内应力,含微粒的多晶冰在流变过程中的动态再结晶仍然通过新生晶粒沿晶界的形核及长大完成. 而对于不含微粒的多晶冰,由于流变应力较低,晶界应变能不足以诱发新生晶粒的形核,因此动态再结晶通过应变诱发的晶界迁移完成,其结果是晶粒的尺寸保持不变.
  • 张耀;;何树生;李靖波
    冰川冻土. 2009, 31(1): 113-1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原多年冻土地区修建隧道,会影响到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目前一般采用在隧道衬砌中设置隔热层的方法来防止冻土围岩融化。根据隧道现场实测的气温资料,考虑正弦曲线规律变化的对流换热边界条件,建立了一次衬砌、隔热层、二次衬砌及围岩四层结构的圆形隧道热传导方程。运用微分方程求解方法和贝塞尔特征函数的正交和展开定理,对四个热传导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隧道一次衬砌、隔热层、二次衬砌及围岩四层结构温度场的解析解,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比较,吻合良好。计算结果还表明在衬砌中铺设厚5cm、导热系数为0.03 W•m-1•-1)的隔热层可以保证风火山隧道围岩不发生季节性融化。该解析解可用于验证其它数值方法的计算结果,也便于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同类寒区隧道进行温度场的计算,因而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 周太全;华 渊*;吕宝华
    冰川冻土. 2009, 31(1): 119-1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层冻结引发冻胀,引起地面上升和变形,过量的不均匀沉降或变形可能危及周围地面建筑. 南京地铁某区间隧道穿过地层为软-流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拟采用人工冻结法作为辅助施工方法穿越该不良地段. 为对地面建筑物进行变形控制,需要对冻结法施工冻胀效应进行预测. 采用随机介质理论对该工程冻结施工的冻胀效应进行预测,介绍了冻胀效应分析的基本过程,编制了计算分析程序,分析了水平冻胀引起的地面隆起、曲率变形规律. 结果表明:水平冻胀引起的地面变形均满足地面变形控制要求.

  • 冯文杰;马巍;牛永红
    冰川冻土. 2009, 31(1): 124-1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寒区路基工程中,为保护冻土,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通畅,各种主动保护冻土的工程措施也相应地应用到实际的工程中去,遮阳板作为其中主要措施之一,也相应地运用到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以及青康公路等工程中。通过对不同净空遮阳板下风速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遮阳板的净空高度以最低不小于20cm,最高以不超过70cm条件下风速达到最大值,对比实际工程,建议最佳高度以50cm为宜。通过计算总结出遮阳板下风速变化与遮阳板净空及初始风速的半经验公式,为寒区工程路基边坡防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 宋 玲;余书超
    冰川冻土. 2009, 31(1): 124-1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季节冻土区的气候条件要求防渗渠道不仅具有良好的抗冲刷、防渗漏性能,而且还要求渠道能够不受渠基土的冻结膨胀影响以免发生渠道稳定破坏.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既能很好地防渗又能防冻胀破坏的渠道衬砌方案,即在分析现行的防渗渠道存在的功能缺陷的基础上,以实现高防渗性能和输水安全为目标,以设置高性能柔性防水卷材整体防水层防渗漏为手段,再为防水层设置可靠的基层和保护层,来保证防水层的稳固、安全和耐久的设计理念. 同时阐述了该方案的设计要点和施工要点,进行了经济评价,得出造价虽比现行防渗渠或双防渠略高,但全寿命期内的费用比其它的要低.
  • 郑剑锋;赵淑萍;马巍;蒲毅彬
    冰川冻土. 2009, 31(1): 130-13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试样的制备对于进行冻土试验来说,是最为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其中土样在冻结过程中受到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试样内部。为研究冻结方式对粉质粘土含水量和干密度分布的影响,采取不同的冻结方式即单向冻结和多向冻结方法,对比分析不同状态下兰州黄土和北麓河粘土冻结试样各部位含水量与干密度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试样内含水量和干密度的分布程度取决于土的类型、饱和状态和冻结方式,具体为:非饱和兰州黄土在多向冻结情况下,可以取得比单向冻结更加均匀的冻结试样;饱和兰州黄土冻结试样无论是单向冻结还是多向冻结都较为均匀;北麓河粘土无论饱和与否,均以单向冻结为好。
  • 冯广利;
    冰川冻土. 2009, 31(1): 139-14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了中国冻土路基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和历史脉络,并重点介绍了持续长达三十五年的青藏高原路基工程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青藏铁路工程的立项建设,我国在冻土路基基础理论、路基稳定性技术和理论模型和模拟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队伍迅速成长,特别是在冻土路基设计原则和理念的创新和进步世界瞩目,为将青藏铁路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青藏铁路的建设为如何修筑多年冻土路基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平台,不论从冻土路基设计理论、计算理论、路基稳定性技术等方面,还是新材料、新技术使用方面都可使冻土区路基修筑技术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最后,基于我国冻土路基工程研究的实际和未来国家需求,提出了本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需重点关注之处。
  • 寒旱区资源环境与开发
  • 何丹;蔡建明;周璟
    冰川冻土. 2009, 31(1): 148-1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19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及2007年覆盖天津市的中巴资源02星影像,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2007年影像得到整个研究期的城镇动态扩展变化信息. 然后,分析了天津不同时期城镇扩展的过程、特征、速度和强度. 通过计算天津各个区县的城市扩展强度指数(UII)并采用自然断裂点分类来分析城镇扩展的空间分异. 接着,采用分维数分析了城镇扩展的形状特征演变. 并且,围绕新城和主要交通线建立缓冲区,总结出一些城镇扩展的结论和建议. 最后,分析了天津近20多年来城镇扩展占用周边土地的情况,并粗略探讨了影响天津城市扩展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
  • 黄 莹;包安明;﹡;陈 曦;刘海隆;杨光华;
    冰川冻土. 2009, 31(1): 158-1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以行政单元为单位的经济数据空间表示与实际空间分布不符的问题,本文根据分县控制、分产业建模的思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基于土地利用的1km栅格GDP空间化模型对统计型经济数据进行空间分布仿真模拟。对第一产业产值采用面积权重的方法进行拟合,对第二产业建立基于道路的反距离加权模型,第三产业产值则基于城镇规模,建立距离衰减加幂指数模型。通过对新疆2000年GDP数据的空间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新疆GDP的模拟值与真实值间的相对误差为-1.13%,其中第二、三产业产值的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分别为0.45%和0.11%。研究区GD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和南坡的经济、石化产业带上,这与实际情况相符,较真实地反映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满足对社会经济数据的空间化需求,对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动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徐 涛*;魏国孝;李常斌;朱 锋
    冰川冻土. 2009, 31(1): 166-1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梨园河流域的卫星图像和土地利用图进行解译,同时对流域的植被样方和生物量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利用GIS软件对其进行了有效地分析. 结果表明:由于工程建设的影响,研究区的生态景观变化明显. 主要表现在破碎度、景观边界密度、景观均匀度、多样性指数和人为干扰强度相应增加,而生物量则明显减少;研究区内戈壁荒漠景观仍居主导地位,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48.28%,景观均匀性指数为56.04%,景观优势度为37.48%,景观破碎度为49.43%,多样性指数为2.38.
  • 何栋材;;徐中民;;王广玉
    冰川冻土. 2009, 31(1): 175-1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存在类质同像性,因此可应用源自生态系统的上升性理论来定量描述经济系统的增长与发展。在简单介绍了上升性理论的基础上,以关中—天水经济区铁路客流为例,对区域经济系统的上升性及其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研究表明,从2002~2006年的5a 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系统总吞吐量、平均相互信息、上升性指数、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系统的多样性等五项指标均保持增长态势。由此判断关中—天水经济区处于经济系统进化的初级阶段。针对该区域经济系统中存在的自组织程度低下、结构失衡等与系统进化质量相关的缺陷提出了政策建议。
  • 赵 成;张永军;赵玉红
    冰川冻土. 2009, 31(1): 182-1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分析甘肃境内地质灾害类型和发育特点基础上,总结出甘肃的主要致灾类型为滑坡(含崩塌)和泥石流. 确立了主要灾害本身的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厘定滑坡分布密度等历史危害性和暴雨分布等10项指标为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 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体系,并构造出判断矩阵和特征向量,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