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赵 林;丁永建;刘广岳;王绍令;金会军
    冰川冻土. 2010, 32(1): 1-0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几十年来,沿青藏公路/铁路多年冻土区已经完成了数千个钻孔的钻探工作. 经过仔细筛选,对其中的697个钻孔剖面的地下冰分布状况和其中9261个重量含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水平方向上,依据地下冰的分布特征,把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的多年冻土划分成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5个含冰量类别,并详细统计了各类冻土沿公路所占里程. 在垂向上,将每个钻孔划分出3个深度段:即多年冻土上限以下1 m范围内、上限下深1~10 m段及上限下10 m以下段,统计了各深度地下冰储量.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的平均厚度为38.79 m,平均含水量为17.19%,据此初步估算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下冰的总储量为9 528 km3.
  • 金会军;王绍令;吕兰芝;何瑞霞;常晓丽;罗栋梁
    冰川冻土. 2010, 32(1): 10-01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边缘地带, 是季节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和在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并存地带. 多年冻土层在垂向分布上有衔接状和不衔接状两大类. 不衔接状又可分为浅埋藏(<8m)、深埋藏(>8m)和双层多年冻土等形式.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源区气温以0.02 ℃.a-1增温率持续上升, 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 导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 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50~80 m, 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 m, 浅层地下水温度上升0.5~0.7 ℃. 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 多年冻土层变薄, 冻土面积缩小, 融区范围扩大. 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
  • 何瑞霞;金会军;吕兰芝;常晓丽;王绍令;杨思忠;姚志祥;王安平;刘伶俐;高晓飞;陈友昌;翟镇远
    冰川冻土. 2010, 32(1): 18-0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格尔木-拉萨成品油管线(以下简称格拉管线)穿越青藏高原腹地多年冻土区,沿线气候严寒、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已经对管道沿线的冻土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总结了自运营以来格拉管道出现的冻土工程问题及管道沿线的生态环境问题, 并就各种问题给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同时,提出了该区管道建设和寒区环境研究的方向应包括加强管道内外检测、对管道进行风险评价、提高管道自动化管理水平、建立冻土长期监测体系以及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等.
  • 窦 燕;陈 曦;包安明;李兰海
    冰川冻土. 2010, 32(1): 28-0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境内天山山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6年的遥感积雪产品积雪分布时间序列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对积雪分布的年际变化趋势、积雪分布随海拔的变化趋势、积雪频率以及积雪雪线高度的年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积雪经历从秋季开始累积到春季开始消融的过程,1-2月积雪面积达到最大,7-8月面积最小. 冬季积雪所占比例最大,超过50%;2)2000-2006年积雪面积年际变化略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较明显,春、秋和夏季变化趋势不明显. 冬季积雪面积在海拔<4000m呈上升趋势,≥4000m呈下降趋势. 在海拔2000m积雪的上升趋势达到最高点;3)从积雪频率来看,存在5个高值区,覆盖频率高达70%左右. 从空间分布来看,天山中段积雪最多,东段次之,西段最少.在海拔3000m以下积雪次数较少,海拔3000m以上积雪次数显著增加. 月积雪次数随海拔的变化表现为:海拔4000m以上各月的积雪次数都很多,12-2月在各高程带的积雪次数都较大;10-11月和3-4月积雪以海拔2500m为界,之下次数较少,以上次数增加显著;5-9月的积雪次数在海拔3000m以下非常少,在海拔3000m以上次数逐渐增加;4)以覆盖率≥40%相对应的海拔作为各个月份的雪线高度,天山山区平均雪线海拔在2875m. 夏季雪线在海拔4000m以上;冬季雪线在海拔1500m.
  • 戴 洋;;罗 勇;王长科;沈永平;马振峰;王小兰
    冰川冻土. 2010, 32(1): 35-0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08年若尔盖高原湿地境内的5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数据和玛曲水文站的径流数据,分析了近48a来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应用M-K方法、累积距平和滑动t检验对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气候突变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从1960年代的冷湿期,到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冷干期,再到1990年代末起增暖迅速进入暖干期,若尔盖湿地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一方面,总云量持续减少,日照时数上升,平均气温明显上升,气温日较差逐渐减小;另一方面,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总体都呈减少趋势,干燥指数也逐渐降低. 秋季是若尔盖高原湿地气候发生暖干化最明显的季节,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温度显著升高的贡献. 日较差是蒸发量变化的最重要的影响因子,但低云量、气温、日照等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别在1997年和1985年发生突变,分别转为迅速增暖和持续减少.
  • 李玲萍;薛新玲;李岩瑛;盖晓平;奚立宗
    冰川冻土. 2010, 32(1): 43-0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五站的逐日气温资料,通过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台站的逐日极端高、低温阈值,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近45a来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在空间分布上,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最高气温总阈值民勤出现了暖中心,乌鞘岭出现了冷中心;极端最低气温总阈值暖中心出现在武威,冷中心出现在乌鞘岭;极端最高、低气温空间分布与其对应阈值的空间分布类似;河西走廊东部极端低温频数南北部都呈现减少趋势,而极端高温频数在南部古浪和北部靠近沙漠区的民勤呈现减少趋势,其它地区为增加趋势. 时间变化上,河西走廊东部极端最高、低气温总体都呈增温趋势,增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比极端最高气温明显;极端最高气温频数总体呈略增加趋势,极端最低气温频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极端最高、低气温和极端最高、低气温频数都是6~7a和9~10a周期反映明显;极端最高、低气温增温以及极端高温频数增加和极端低温频数减少都发生了突变现象.
  • 李岩瑛;;张 强;许 霞;马元仓
    冰川冻土. 2010, 32(1): 52-0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祁连山区及其周围(90o~104oE,32o~42oN)1960-2004年55个气象站点白天08:00-20:00时、夜间20:00~08:00时和全天20:00~20:00时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不同降水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拔的关系,得出了不同降雨强度以及不同季节最大降水总量出现的海拔. 小雨日数与海拔较为密切,呈线性增长;中雨以上与坡向、地理位置有关,在海拔4850m附近降雨日数最多为143d. 降雨日数和总量在海拔3700m左右达最大峰值,而在海拔2700m附近为次大峰值. 进一步利用干湿年资料诊断分析出祁连山区最大降水高度的出现除了受地面海拔的影响外,很可能与高低空两个最大相对湿度中心及相应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中心出现高度关系密切.
  • 孙维君;秦 翔;化希平;杜文涛;刘宇硕;侯典炯;
    冰川冻土. 2010, 32(1): 62-0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在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垭口架设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9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的日和季节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拉弄冰川垭口气温日变化呈现升温快降温慢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8.1℃,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7月,其温度分别为-17.6℃和0.7℃;相对湿度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3.4%,8月最大1月最小;气压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年均气压值为497.1hPa,9月值最大2月值最小,其气压分别为501.9hPa和489.9hPa;冬春季的风速日变化比夏秋季大,年均风速为4.2 m&#8226;s-1,1月最大8月最小,其风速分别为7.5m&#8226;s-1和2.5 m&#8226;s-1,全年盛行以偏南风和偏北风为主,约占全年盛行风向频率的75.2%.
  • 肖 霞;左洪超;刘辉志;符淙斌;黄建平;胡隐樵;
    冰川冻土. 2010, 32(1): 70-0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的连续观测数据, 分析了该站的数据质量情况和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近地层湍流通量特征及地表能量平衡能量闭合状况. 结果表明: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湍流通量的平均时间取30 min为宜. 该站利用EdiRe获得的湍流通量较TK2和CR5000数据自动记录器输出的湍流通量结果要好.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近地层湍流能量与地表含水量状况明显相关,地表干燥时感热通量处于主导地位,接近于干旱区的特征;地表湿润时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则相当,接近于湿润地区的特征. 地表能量平衡分析表明,兰州大学黄土高原半干旱环境监测站观测的地表能量闭合度高达85%,与已有的观测相比,能量闭合情况属于较好水平.
  • 王澄海;黄 波;潘保田
    冰川冻土. 2010, 32(1): 78-0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VIC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 对祁连山地区2007年1-12月的能量平衡特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地表能量平衡中感热通量占有主导地位,而潜热较小.春季,日尺度上的冻融循环过程造成的土壤湿度的增加是潜热通量较大原因;秋季的潜热通量主要是夏季的降水引起的,该地区土壤湿度对大气的反馈效应较干旱区所需的时间尺度长.
  • 郭渠;江玉华;程炳岩;孙卫国;李瑞
    冰川冻土. 2010, 32(1): 83-09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56-2005年中国西北地区72个观测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相关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和小波凝聚谱等方法,探讨了Niño3区SST与西北地区气温的关系及其稳定性. 结果表明:一致性异常分布是西北地区气温变化的最主要空间模态,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Niño3区SST有着较好的相关关系. 在典型的ENSO暖状态,西北地区气温偏高,在典型的ENSO 冷状态则情况相反. 西北地区气温和Niño3区SST关系的稳定性分析表明,气温和SST之间在1~5a变化周期上存着较好的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并不稳定,存在着年代际变化:1 956-1970年正相关较好,1992-2005年反相关较好,而在1971-1991年两者相关关系较差.
  • 贾 佳;夏敦胜;金 明;王训明;魏海涛;刘现斌
    冰川冻土. 2010, 32(1): 91-09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黄土高原南部耀县全新世黄土地层的形成及保存环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地层中磁性矿物主要为软磁性矿物,硬磁性矿物对地层的磁学性质贡献小;随着成壤强度的增加,硬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在减少. 本区全新世地层的形成和保存环境为氧化环境,适宜用磁学手段反演全新世古气候. 对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无磁滞剩磁磁化率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成壤强度较低时,细粒磁性矿物相对于磁性矿物总量的增加速率相对较快;成壤强度较高时,细粒磁性矿物的相对含量会达到或趋近饱和,相对于磁性矿物总量的增加速率相对较慢. 研究表明,在黄土地层中,χfd%和χARM/χ等指示细粒磁性矿物的磁学参数可以显示更细微的气候变化;在古土壤中,χlf的气候指示意义相对更好.
  • 唐述林;秦大河;李 宁;高善
    冰川冻土. 2010, 32(1): 98-10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第19次中国南极科考采集的冰芯样品、数据,基于海冰的“冻结日”记录,使用海冰一维热力学模型来计算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厚度. 考虑气象条件以及冰情观测结果,将该模型的计算海冰厚度和实测厚度进行比较发现,在纳拉海峡存在着多年生长的海冰. 对采集于南极洲中山站附近纳拉海峡的固定冰冰芯样品进行结构、盐度和稳定氧同位素(δ18O)分析,获取了海冰的结构和盐度剖面特征、冰芯雪冰、附加冰的含量、雪冰中的雪以及全部冰芯中雪所占的百分比. 结果表明:样品冰芯具有典型的海冰特征结构,如柱状冰水平方向的C-轴以及上部粒状冰层和下部柱状冰层结构特征,部分柱状冰中间存在着粒状冰夹层; 盐度和 δ18O剖面也显示了多年冰生长的证据. 海冰的结构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纳拉海峡固定冰的生长主要受热力学过程控制,其结果和2000年1月至2003年2月人工冰情观测结果一致,观测中没有发现冰脊、叠置等动力过程. 附加冰在冰芯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5.01 %. 使用不同的同位素标准来区分雪冰层,估计研究区域平均有多达16.4% ~37.9%的雪冰,海冰粒状层中雪的部分约占全部冰厚度的0.8%~23.5%.
  • 寒区工程与技术
  • 武俊杰;马 巍;孙志忠;温 智;
    冰川冻土. 2010, 32(1): 106-1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铁路路基地质钻孔资料和地温资料,通过计算随地温变化的热收支、来自近地表的热量、来自深部的热量、以及冻土上限变化引起的相变热,来估算测温孔在水平方向的热收支.通过对比热棒路基、普通路基的右路肩孔以及天然孔水平热收支的差异,来描述热棒的工作效果.之后,对比了热棒路基左路肩孔(阳坡)和右路肩孔(阴坡)水平热收支的差异,并给出解释.最后,以热棒路基右路肩孔水平热收支为基础估算了整个路基的水平热收支,进而给出了单个热棒的平均“产冷量”.
  • 仇文革;孙 兵
    冰川冻土. 2010, 32(1): 116-1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试验方法,研究土体或破碎岩体在不同含水率、不同温度、不同应力状态下冻结后产生的冻胀应变与冻胀力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寒区隧道提出了一种新型三轴冻胀应力-应变关系. 试验设备采用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及低温冷冻库,通过改变测力环的刚度来实现不同约束状态,进而得到土体或破碎岩体在不同约束状态下冻结后产生的冻胀应变及冻胀力,将这些特征点进行回归分析即可得到冻胀应力-应变关系. 根据上述试验方法,对饱和砂土进行三轴冻胀应力-应变试验. 结果表明:冻胀应力-应变关系呈对数曲线变化,且冻胀力随冻胀应变的对数呈线性变化;轴向约束越强,冻胀应变越小,冻胀力越大,且冻胀力随轴向约束强度的增大趋于某一极值; 围压越大,冻胀力和冻胀应变越大.
  • 徐安花
    冰川冻土. 2010, 32(1): 121-12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纵向裂缝是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所在路段的行车安全和正常运营. 以前我国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普遍不高,纵向裂缝病害较少且危害较小,公路设计和科研对其关注较少. 目前,对纵向裂缝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较少,对其发生、发展的机制、过程和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的认识,工程和科研人员对其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给工程整治措施选择和处治方案制定造成很大困难. 热状况是影响和控制多年冻土路基,特别是高温高含冰量冻土路基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太阳辐射是影响多年冻土地区地表热状况的主要因素,公路路基抬高后,路基两侧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变大,冻土路基表面热状况和太阳辐射对路基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变大. 结合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区路段纵向裂缝调查结果,分析了路基纵向裂缝在路基横断面上的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走向路基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探讨了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纵向裂缝与路基走向的关系,以及太阳辐射对公路纵向裂缝形成的影响.
  • 王祎婷;陈秀万;柏延臣;黎新亮
    冰川冻土. 2010, 32(1): 126-13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储量变化对全球水循环、能量平衡和区域水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构成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 针对当前冰川变化监测技术与方法,提出一种结合多源DEM数据和多时相遥感影像监测冰川体积变化的方法. 以青藏高原那木纳尼峰地区冰川为例,通过MSS/TM遥感数据识别冰川范围,以地形图DEM和SRTM-DEM计算出两时期冰川厚度变化信息,从而计算冰川体积变化值. 计算过程中,对冰川范围识别、遥感数据不同时相、不同源DEM数据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和控制. 结果显示,1976-2001年的25a间该地区冰川体积减少了3.060 km3,存在着较为强烈的消耗,冰川年损耗速率为0.1224 km3&#8226;a-1.
  • 周建民;李 震;邢 强;
    冰川冻土. 2010, 32(1): 133-13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边界提取是冰川变化监测的一个重要参数,光学冰川遥感方法可以有效、精确的提取出无云区域冰川的边界信息,但是,对于有云区域和天气状况不好的冰川区域却很难获取冰川的边界信息. 提出了一种基于SAR干涉失相干特性的提取冰川边界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内陆冰川表面失相干问题严重的特点,通过比对冰面相干系数和非冰覆盖区域的相干系数,采用阈值法对冰川区域的干涉相干图进行冰川边界的提取. 根据上述方法提取冰川边界的精度达到89%,结果表明利用雷达干涉失相干特性进行冰川边界提取是可行的.
  • 李 锋;马红艳
    冰川冻土. 2010, 32(1): 139-1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工程对于断裂力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应用领域. 对不同工程领域中广泛存在的涉冰断裂力学问题进行了列举归纳,然后从冰的自然特性诸方面论证了冰工程分析中引入断裂力学方法的必要性及其适用性,最后综述了主要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 寒旱区生物与生态
  • 贠汉伯;陈 拓;刘晓宏;张有福;徐国保;龚大洁
    冰川冻土. 2010, 32(1): 151-1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祁连山青海云杉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叶片稳定碳同位素比率(δ13C)、叶片含水量(LWC)、脯氨酸含量、灰分含量、碳含量、氮含量、碳氮比、土壤含水量(SWC)等指标,探讨不同水分梯度下叶片δ13C的控制因子. 结果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叶片δ13C值在-28.9‰~-25.4‰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7.3‰. 沿河西走廊从东到西的干旱梯度(降水量逐渐减少),叶片δ13C表现出偏正的趋势. 叶片δ13C与LWC和脯氨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灰分含量、SWC显著负相关. 叶片δ13C值在青海云杉种内分布稳定,主要是由自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同时与生长环境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土壤可利用水分是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叶片灰分含量是δ13C值的可选择性替代指标.
  • 李元寿;王根绪;赵 林;吴青柏;王一博;张人禾
    冰川冻土. 2010, 32(1): 157-1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30%、60%和93%三种覆盖度下,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土壤水分随季节变化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水分分布对植被覆盖变化响应强烈. 年内不同时期,植被覆盖度为65%和30%的土壤表层20 cm深度内水分含量及分布相似,每次降水后30%覆盖度土壤水分的变率略大于65%覆盖度的;而93%覆盖度土壤水分在年内解冻开始到冻结前均小于前两种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越小,土壤冻结和融化响应时间越早,响应历时也越短;浅层土壤冻结和融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程度较强,接近深层土壤冻结和融化对植被覆盖度的响应程度降低. 覆盖度为30%和65%土壤水分在整个冻结过程的减少幅度比93%覆盖度土壤大10%~26%,而融化期水分增加幅度更大为1.5%~80%;土壤冻融的相变水量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响应明显,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冻结和融化相变水量增大. 由于受植被蒸腾与地表蒸散发和土壤温度梯度的影响,融化期土壤剖面的水分重新分配,总体上呈现水分向剖面上部和底部迁移,剖面中部60~80 cm深度左右的土壤出现“干层”.
  • 岳广阳;赵 林;赵拥华;李元寿
    冰川冻土. 2010, 32(1): 166-1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草地,区域内生态系统碳通量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总结生态系统碳通量主要研究方法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碳循环的源、汇效应、时空变化及其与影响因子关系等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 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变换量和碳源汇特征等存在明显差异,光合有效辐射、温度、降水、土壤水分和叶面积指数等是影响碳通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最后,结合当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的现实与需要,探讨了通量观测所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及解决途径. 未来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关键过程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多尺度、长期生态实验和CO2通量观测数据支持,同时以此为基础发展新的数据处理、分析和跨尺度机理模拟方法,建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 水文水资源
  • 蓝永超;;文 军;赵国辉;沈永平;胡兴林;;畅俊杰;马建华
    冰川冻土. 2010, 32(1): 175-1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河源区有关水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对河源区各分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各分区径流深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有器测资料以来的近50a间,河源区气温与全球变暖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不同程度的波动上升态势;而降水量的变化比较复杂,区域性差异较大;河源区径流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的变化之间存在较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与主要产流区降水的持续减少,区域径流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 总体上, 河源区各分区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敏感程度要强于气温,但吉迈以上区域径流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要强于其下游其它两个区域.
  • 刘洪兰;;李栋梁;张俊国;许爱琴
    冰川冻土. 2010, 32(1): 183-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河西走廊中部1957—2006年6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对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以0.40℃&#8226;(10a)-1的速率上升,气温偏高主要是在冬季,春、夏季变化幅度不大. 降水量的变化以2.81mm&#8226;(10a)-1的速度在递增,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前期降水量出现下降,1990年代后期又开始缓慢增加. 气温升高、降水量的增加、蒸发量的减少,意味着该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 水资源总量、河川径流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与降水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 赵国辉;张耀南;蓝永超
    冰川冻土. 2010, 32(1): 189-1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黄河源区径流数据系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突变点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黄河源区年径流量具有8a、15a、22a和36a左右的变化周期,其中8a、36a左右的周期变化最为显著. 这些周期变化表明,2007年后流量将呈增加的趋势; 1928年、1982和1985年是径流变化趋势重要的转变点. 在小波分解的基础上,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黄河源区年径流量的长期动态预报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未来10a的流量变化进行了预测,并对其预报结果进行了分析.
  • 生态经济
  • 邹 君;杨玉蓉;毛德华;田亚平
    冰川冻土. 2010, 32(1): 196-2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南农业生态水资源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脆弱性成因和主要表现. 从脆弱性成因角度构建了包含10个具体指标的湖南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85个县级评价单元的农业生态水资源库脆弱度进行综合评判. 结果表明:全省农业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等级以中等脆弱为主,其中,微脆弱等级11个,占总评价单元的12.9%;中等脆弱等级74个,占总评价单元的87.1%. 脆弱度空间分布存在“西部大于东部,南部大于北部”的总体分布态势. 其中,以湘西北、湘西南和湘南所构成的外部环形地带和以长沙、衡邵盆地为中心的中东部地带为全省两个比较明显的高脆弱区(带).
  • 赵雪雁;;董 霞;范君君;戴其文
    冰川冻土. 2010, 32(1): 204-2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着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亟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补偿方式尤其应该得到关注. 在概括介绍国际上生态补偿项目补偿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农牧民对不同补偿方式的偏好、不同补偿方式对生态补偿项目持续性及农牧民生计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的农牧民对现行退牧还草工程的补偿方式不太满意,大部分农牧民希望提供有助于能力建设的补偿方式. 基于提高项目可持续性以及农户能力的设计理念,提出现阶段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补偿项目应选择能力补偿与现金/实物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方式.
  • 研究快讯
  • 毛炜峄;张 旭;杨志华;沙依然;陈鹏翔;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0, 32(1): 211-2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1月,新疆北部出现了多次寒潮和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天气。在此期间,准噶尔盆地西北部的裕民及其邻近地区2010年1月6日出现了融雪型洪水。2010年1月裕民降雪量高达95mm,较历年同期偏多5.8倍,突破历史极值; 2010年1月1-20日裕民日平均气温均方差达6.5℃,气温升降剧烈,变化幅度大。通过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发现,2010年1月5日裕民县及其邻近地区地表有明显成片的液态水痕迹,而在其前后时段该地区为积雪覆盖。2010年1月,裕民县出现极端降雪事件的同时,极端暖事件与极端冷事件交替出现,隆冬时节的异常升温造成阶段气温异常偏高,引发冬季融雪型洪水。气候变暖背景下,需加强对新疆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分析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加强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