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4-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
    冰川冻土. 2011, 33(2): 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秦大河;姚檀栋;
    冰川冻土. 2011, 33(2): 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刘 巧;;刘时银;张 勇;张盈松
    冰川冻土. 2011, 33(2): 227-2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消融过程与水热条件、气象要素、冰面局地和周边地形以及冰川表面状况等密切相关. 利用海螺沟冰舌段GPS测量的结果,对冰舌段的冰川近期变化包括规模变化和厚度减薄进行了新的评估. 结果表明:自1989年以来冰舌段冰川厚度减薄约26%,远显著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冰川面积的减少比例4.05%. 基于对海螺沟冰川消融区冰舌段详细消融过程的观测,从冰川消融同气温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海洋型冰川的消融过程和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冰川消融的其它因素.
  • 何丽烨;李栋梁*
    冰川冻土. 2011, 33(2): 237-2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国105°E以西地区232个地面气象台站1951-2004年积雪日数观测资料和1980-2004年SMMR、SSM/I逐日雪深资料,划分中国西部积雪类型并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并对两种资料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北疆、天山和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年平均积雪日数大于60d,为稳定积雪区;南疆盆地中心、四川盆地和云南省南部无积雪;其它地区为不稳定积雪区. 北疆、天山、河西走廊以及成都、昆明一线广大地区积雪类型稳定少变,有、无积雪区的南北分界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最南位置. 在中国西部,卫星遥感比地面台站观测的积雪日数总体偏多,主要体现在海拔较高的山区和河西走廊.
  • 高 洁;傅旭东;巩同梁;王光谦;王远见;王 皓
    冰川冻土. 2011, 33(2): 246-2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入变动积雪覆盖高程(FSCE)描述积雪/裸地下垫面分界线在多年平均意义下的年内变化特征,通过参数无雪期中期Tm和无雪期持续时间T对其进行量化,建立了藏东拉萨河流域、尼洋河流域和昌都地区的FSCE回归模型. 统计分析表明,在25 km×25 km雪产品栅格分辨率下,研究区域内近80%的部分积雪的时空分布可以通过FSCE刻画:1)消融中期Tm的多年平均值为一年的7月31日,与地理地形因素相关性较弱;2)无雪期持续时间T的多年平均值约为5个月(151d),与栅格平均高程显著负相关;3)一年的4月下旬积雪开始消融、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无雪期,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为积雪覆盖期. 将来更高空间分辨率的雪产品数据,将有助于揭示小尺度上的FSCE精细特征.
  • 高 荣;钟海玲;董文杰;韦志刚
    冰川冻土. 2011, 33(2): 254-2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egCM3模式,通过计算青藏高原不同积雪冻土年的气候状况,分析了高原地区不同积雪状况下土壤冻结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 结果表明:RegCM3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不同积雪状态下高原土壤冻结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多雪年当高原土壤冻结较厚时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中部降水偏多,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大部降水偏少;而少雪年冻结较厚时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南部、内蒙古西部和新疆西部降水偏多,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北部降水偏少.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积雪融化和冻土解冻不同配置型对夏季高原土壤湿度的不同影响,加上相变过程吸收能量的差异. 冻结较厚时,地表感热偏大,高原地区上升运动偏强,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均偏强,850hPa水平风场差值在长江流域形成一条气流辐合带,导致长江流域降水偏多,而华北、华南地区降水偏少;而少雪年冻结较厚时土壤含水量偏高,加上吸收相变潜热,高原地表感热偏低,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均偏弱,长江以北有明显的北风距平,使得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

  • 宋天泽
    冰川冻土. 2011, 33(2): 261-2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7月参加第三届北京中学生北极科学考察活动,收集了北极沿岸地区的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Svalbard)、冰岛、格陵兰沿岸地区的海水、沿岸海水、海冰表面冰样、地表径流等水体样品,对样品进行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成分测定,分析了北极沿岸地区水体的水循环过程. 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水体中的稳定同位素具有不同特征. 沿岸海水中δ18O与δD的变化受到了陆地来水的影响,而且与离海岸远近、取样点是开放海域还是峡谷地带、陆地的大小都有关系;海水、降水(包括径流、冰川冰、海冰上层冰)的δ18O与δD关系线存在着完全不同的结果,而受陆地补充影响明显的海水中δ18O与δD关系线介于两者之间. 通过稳定同位素方法可以估算出近岸海水中陆地补给与平均海水补给的贡献率,在格陵兰峡谷深处的海水中有约1/3来自于冰川融水,而约2/3来源于平均海洋水.
  • 许君利;张世强;韩海东;刘时银;张盈松
    冰川冻土. 2011, 33(2): 268-2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山托木尔峰科其喀尔巴西冰川是典型的树枝状山谷冰川,利用3组(6期)ASTER遥感影像通过COSI-corr软件反演了该冰川表面运动速度. 与花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反演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平均绝对误差为3.1 m·a-1,相对误差为11.9%,两者在空间上的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其反演精度符合要求. 在此基础上,分析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看,冰川上部至末端的表面运动速度在横剖面上均具有从中部向边缘逐渐减少的特征;冰川运动速度具有在积累区随海拔降低逐渐增大,而在消融区则随海拔降低逐渐减小,符合冰川运动的一般规律. 2001-2006年间科其喀尔巴西冰川海拔3600 m以上区域表面运动速度增大,而以下区域则呈减小趋势.
  • 吴利华;李忠勤;王璞玉;李慧林;王飞腾
    冰川冻土. 2011, 33(2): 276-2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7月对天山博格达峰地区的四工河4号冰川进行了雷达测厚工作,获取了该冰川的厚度分布状况. 基于该冰川的厚度数据,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Co-Kriging插值方法结合理想塑性体理论对冰川非测厚区域的厚度进行了重建,绘制出了冰川厚度等值线图并对冰川冰储量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冰体最大厚度出现于海拔3775 m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平均厚度为27.6 m;四工河4号冰川的冰储量为0.076 km3. 将2009年四工河4号冰川表面地形图与冰川厚度分布图相结合,绘制出了该冰川的冰床地形图. 结果显示在冰体厚度最大的区域,冰床地形呈现凹陷状,这与其相对平缓的冰面地形形成明显对比.
  • 张晓宇;李忠勤;王飞腾;王圣杰
    冰川冻土. 2011, 33(2): 283-29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7月在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四工河4号冰川采集了20个雪坑样品.对所有样品(Na+、K+、Ca2+、Mg2+、NH4+ 、Cl- 、SO42- 、NO3- 、COO-和CH3COO-)进行了分析.与天山地区其它冰川比较,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雪坑中SO42-和NO3- 浓度均表现为最高值,分别达到521.4 ng g-1和760.4 ng g-1. 2008年12月的多条空气后向轨迹经过了乌鲁木齐市中心;雪坑样品pH值与乌鲁木齐市平均值基本一致,并且雪坑样品[NO3−]/[SO42−]比率与乌鲁木齐市冬天[NO3-/[SO42−]率相符合;雪坑样品[HCOO-]/[CH3COO-]比率仅为0.79,低于1.分析表明,博格达峰四工河4号冰川的雪样的SO42− 和NO3− 主要来自于人类污染.
  • 赵 勇;崔彩霞;李 霞
    冰川冻土. 2011, 33(2): 292-2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9年43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北疆冬季降水的气候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北疆冬季降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北疆西部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区域. 相对夏季,冬季降水受地形影响规律不明显,这和两个季节形成降水的云物理微观过程的环境条件差异有关. 冬季降水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小雪表现为减少趋势,中雪和大雪为增加趋势,大雪尤为显著. 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都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5-2005年处在高值期,2005年后二者呈减少趋势. 降水量主要以6a和14a的周期变化为主,而降水日数的主周期为6a和12a. 北疆冬季降水具有较好的持续性特征,持续天数在2d及以上的降水过程可占总降水过程的50%左右. 持续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可占总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60%以上,北疆西部和阿勒泰北部地区超过70%. 持续性降水和非持续性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但是以前者的增加为主,尤其在伊犁河谷地区.
  • 汶林科;崔 鹏;向灵芝;方 华;
    冰川冻土. 2011, 33(2): 300-30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66-2004年青藏高原中东部17个站点的降水、气温、地温资料,利用EOF分析以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中部地-气温差对西藏中东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中东部6-9月降水EOF分析第一特征向量场的时间系数与安多的地-气温差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7以上,而与高原中部地-气温差的平均值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推论青藏高原中部春末夏初的感热与西藏中东部的6-9月降水也有较好的关系. 其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强的高原中部感热可以增加空气在边界层的对流以及南北空气在高原中部的辐合;二是较强的感热可以促使高原低涡的形成,这一天气系统对青藏高原中东部的降水具有相当大的贡献,在1979年其贡献率达到50%以上.
  • 仲 雷;;马耀明;马伟强;除 多;边巴次仁
    冰川冻土. 2011, 33(2): 309-31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藏中部一江两河地区(包括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年楚河中下游地区)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藏中农业区地表特征参数(地表反照率、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的变化和地表通量的遥感估算对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作物估产、灾害监测以及理解农业区内部乃至其与周边地区的能量水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选取2003年4月14日和10月16日影像作为春季和秋季代表, 利用两种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资料——AVHRR和MODIS反演研究区地表特征参数和地表通量. 在反演得到地表特征参数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9个台站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利用SEBS模式对该地区地表通量进行了遥感估算.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 同一天中AVHRR和MODIS估算结果空间分布态势保持一致,但由于过境时间的差异,MODIS 通量结果均大于AVHRR.
  • 孙 佳;;江 灏;王可丽;雒新萍;;朱庆亮;
    冰川冻土. 2011, 33(2): 318-3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黑河流域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和DEM资料,分析了气候平均年和月降水量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 结果显示,黑河流域气候平均降水量与测站的海拔、纬度、坡度显著相关,据此建立了降水量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年降水量拟合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4,二者在大部分地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拟合值稍大;逐月降水量拟合相对误差在上游和中游都很小. 基于降水量与地理地形参数的关系模型,利用高分辨率DEM资料,扩展得到了黑河流域上中游100m×100m精细化分布的气候平均年降水量和各月降水量. 结果表明,精细化分布的降水量场能够表现出更多与地形和地势有关的细节,这是只利用气象测站资料的分析结果所不能反映的. 在黑河流域气候平均降水量空间精细化分布基础上,按照黑河流域上中游面积5.08×104 km2计算,其气候平均年降水总量约为150.6×108 m3,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
  • 朱春玲;马耀明;陈学龙;
    冰川冻土. 2011, 33(2): 325-3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8年JICA项目第一阶段(2008年2月25日至3月19日)的加密探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的大气边界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位温廓线均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白天对流边界层达到最大,夜间稳定边界层在清晨达到最大. 理塘和大理的稳定边界层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傍晚就开始发展,凌晨开始增强,清晨达到最大. 对流边界层发展的同时低层大气出现超绝热层,其中改则的超绝热层能维持到19:00时稳定边界层形成,理塘和大理的近地超绝热层厚度较低且维持时间也较短. 近地面层逆湿一般出现在夜间和凌晨,日出后逐渐消失. 受大气热力作用的影响,边界层内水汽分布有着类似温度的分布特征. 白天混合比有明显的混合层特征,日变化廓线保持不变或略微减小. 在整个对流层里3个站均以西风为主导风向,低层大气有明显的东风气流,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风切变.
  • 李 育;王乃昂;李卓仑
    冰川冻土. 2011, 33(2): 334-3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河西走廊石羊河终端湖泊——猪野泽晚冰期以来沉积物总有机碳(TOC)、碳氮比(C/N)、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三种有机地球化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古环境意义. 结果表明:猪野泽QTH01剖面沉积物TOC指标主要代表了湖泊及流域的植被初级生产力;C/N值受到周围区域表土C/N值和沉积物成岩过程的双重影响,总体较低,并不能直接反映植物类型的变化. TOC和C/N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达到0.87;δ13C与其他两种指标之间均显示出一定的负相关性. TOC和C/N值较高和δ13C值较低的时期,流域植被初级生产力较高,气候较湿润;反之,流域植被初级生产力较低,气候较干燥. 湖泊沉积物中沉积相的改变,往往伴随了沉积环境的剧烈变化,猪野泽沉积物沉积相变化明显,探讨的三种有机地化指标随着沉积相改变变化明显,说明猪野泽沉积物有机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也受到沉积相改变的控制.
  • 郭小丽;赵文伟;孙静会;李芙蓉;张 科;赵 艳
    冰川冻土. 2011, 33(2): 342-3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炭屑是恢复古火灾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为认识古气候、古植被和古地理提供了重要途径. 从炭屑研究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近年来炭屑研究的进展,提出了炭屑研究中尚需解决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的前景. 炭屑的分析方法和现代过程研究可能是今后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使炭屑在古环境和人类活动研究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而未来古环境的炭屑研究需要填补一些地域上的空白. 同时,高分辨率的炭屑记录应该是未来研究的趋势所在.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庞强强;赵 林;李述训
    冰川冻土. 2011, 33(2): 349-3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是多年冻土形成与变化的动力,局地因素则通过改变地表辐射、对流和传导过程对多年冻土产生影响,导致多年冻土发生空间分异. 应用青藏公路沿线大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局地因素对多年冻土区地温所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地形地貌、植被、积雪、土壤性质及含水量等局地因素,对青藏公路沿线地区多年冻土的发育和多年冻土热状况有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的差异可能会造成相同气候条件下小范围内冻土类型的分化,土壤颗粒较细、地表水分含量充足、植被发育良好的地段最有利于多年冻土的发育和保存. 在植被覆盖和土壤性质相似的情况下,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地温一般是西坡高于东坡,南坡高于北坡. 暖季植被能够阻止部分热量进入土层,降低地表温度;在冷季,植被能减少土层热量散发,有助于保持地表温度. 植被的存在有利于保持活动层以及其下多年冻土层的稳定,植被的退化会导致进入土层的热量发生变化引起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变化,并对多年冻土产生影响. 冷季厚层积雪对多年冻土浅层土壤有显著的保温作用,而积雪融化会降低地表土壤温度.
  • 李 静;盛煜;吴吉春;王杰;张波;叶柏生;张秀敏;秦翔
    冰川冻土. 2011, 33(2): 357-3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纬度和高程是决定我国高山/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的主要宏观因素,也是建立各类高山/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模型的首要考虑因素. 本文旨在建立一个易于区域对比的、综合纬度和高程双重影响的定量化的等效高程评价指标. 以高斯曲线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其做导数变换,界定了此宏观尺度模型在中小尺度空间上适用的纬度范围. 以位于祁连山区西段疏勒河上游流域的冻土钻孔和实测地温数据作为试验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阐述了等效高程的算法,以及用于建立高山/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模型的可行性. 该理论方法的提出,便于从海拔的角度讨论高山/高海拔多年冻土的分布,从而使得不同纬度区的高山/高海拔多年冻土特征的比较得以简单实现,也为纬度和高程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的评价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 彭 雯;高艳红
    冰川冻土. 2011, 33(2): 364-3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与先进陆面模式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WRF V3.1,利用NCEP/DOE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对青藏高原东北部1998年5-7月进行模拟. 首先,对模拟区降水、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能够合理且较好的模拟出高原东北部降水、感热和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状况. 通过对融冻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及水文要素的分析发现,融冻过程首先影响土壤温、湿度,进而影响地气间能量和水分交换,最终影响整个局地水循环过程. 冻结时,感热通量占主要地位,陆地系统净水分输入主要转化为蒸发和径流,水分盈余变化基本为零;融化后,潜热通量占主要地位,随着降水量增大和土壤下渗能力的增强,陆地系统水分盈余迅速增大,径流相应减小. 草地、灌木丛,稀疏植被和苔原上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与区域平均基本类似,水分盈余变化呈增大的趋势,沿水体周围草地的水分盈余随时间减小,水体上的水循环活动最为剧烈,水分盈余最为丰富.
  • 陆 恒;魏文寿;刘明哲;高 培;韩 茜;
    冰川冻土. 2011, 33(2): 374-3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测量的天山积雪雪崩站2009年2月21-26日及2010年1月26-31日雪特性数据,分析了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垂直剖面密度的变化特征及其随降雪沉积时间和雪层深度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季节性积雪稳定期内,积雪剖面密度中部最大,表层和底层密度较低;新雪层密度随时间的推移增加速率逐渐增大,细粒雪层、中粒雪层、粗粒雪层和深霜层密度随时间推移增加速率逐渐减小;不同深度雪层密度随深度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 通过建立的雪层密度随降雪沉积时间和积雪深度而变化的经验关系式,可以应用两个极易获取的积雪参数(即降雪沉积时间和积雪深度)来推算不同深度的雪层密度.
  • 张 波;盛 煜;陈 继;李 静
    冰川冻土. 2011, 33(2): 381-3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多年冻土区,由于特殊的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带来的冻土问题是铁路建设及维护面临的难题之一. 为评价铁路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从分析影响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特征的两大因素冻土热稳定性和自然环境条件出发,结合现场勘探资料,采用突变级数法建立了可量化的冻土工程地质评价模型并划定评价等级,评价结果S分为5级:恶劣(S≤0.77)、较差(0.77<S≤0.86)、一般(0.86<S≤0.93)、较好(0.93<S≤0.96)、良好(S≥0.96). 评价结果显示, 柴木铁路沿线冻土热稳定性主要处于较差到一般状态;自然环境条件处于一般状态;在综合因素作用下,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 何维维;盛 煜;周 飞;张 波;
    冰川冻土. 2011, 33(2): 388-3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冻土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业开发已成为多年冻土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但是,在其开采过程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冻土的影响,也造成多年冻土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能源需求量逐渐增加,而多年冻土区矿山露天开采量逐渐减少,开展多年冻土区矿山地下开采相关的研究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在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多年冻土区矿山开采问题的研究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多年冻土区矿山开采过程中围岩热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施工技术以及冻土环境保护的定性定量评价,最后概述了多年冻土区类似工程的研究方法的借鉴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 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
  • 秦 甲;丁永建;叶柏生;周兆叶;谢遵义
    冰川冻土. 2011, 33(2): 397-4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祁连山北坡为典型研究区,分析了20条河流所在流域的水文、气象数据以及植被、冰川等山地景观要素的特征数据,采用流域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植被景观及冰川覆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森林、草地及冰川是祁连山区影响河川径流量的主要景观要素. 森林有“减少”径流的作用,而草地、冰川有“增加”径流的作用,并且随着森林、草地覆盖率的增高,相应的河川径流量“减少”或“增加”速率变缓. 祁连山各景观要素中草地、森林、冰川覆盖率在现有基础上各自相对增加1%时对应的河川调节量分别为2.3mm、-0.27mm、0.06mm. 研究区相同面积景观要素的径流调节能力有:森林 > 草地 > 冰川,其中森林的径流调节能力明显要高于草地、冰川,平均是草地、冰川的3.45倍与11.4倍.
  • 卓 嘎;建 军;边巴次仁
    冰川冻土. 2011, 33(2): 405-4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沙江流域内1960-2004年的水文、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了区域内径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气候因素(如降水量、平均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近40a来径流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并且支流雅砻江为金沙江径流量的主要产流区;干流与支流均存在年代间丰枯转移,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偏丰,70年代偏枯;干流夏半年产流量稍微大于支流,支流冬半年产流量明显大于干流;M-K检验揭示出在1966年和1997年前后存在显著突变现象. 金沙江流域1970年代处于少雨阶段,其他年代均为多雨阶段;1960~1970年代处于低温阶段,1980年代后为高温阶段,降水量、气温的增加均以2000年后较为突出. 年降水量,尤其是上游地区年降水量极大地影响着年径流量的变化,春季径流量不仅受同期降水量和温度(负相关)影响,还与前期气温存在正相关;夏季径流量受同期和前期降水量的影响;秋季径流量受同期降水量和前期降水量、气温(负相关)的共同影响;冬季径流量受同期气温(正相关)及前期降水量的影响.
  • 胡兴林;李文治;蓝永超;王 静
    冰川冻土. 2011, 33(2): 416-4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河道水沙仿真系统模型,系统的模拟了天然状态下宁蒙河道泥沙的输移过程,并与现状条件下该河段泥沙输移过程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建成运行后,由于水库拦蓄作用,宁蒙河段入口下河沿站1969-2003年累计减少输沙量25.9966×108 t,说明上游梯级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显著地减轻了宁蒙河段的淤积过程. 宁蒙河段的淤积主要原因是青铜峡水库和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蓄水抬高了坝前水位,致使坝址上游河段河道比降减小,河流挟沙能力显著降低,河岸风沙的加入以及当地支流产沙突发性加入、宁蒙河段用水量不断增加,以及青铜峡、三盛公水库小水排沙等多重因素所致. 人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河流以及区间支流流域的自然特性,只能通过对治理沙源、疏浚河道、修筑堤岸的措施治理宁蒙河段,减缓或改善其淤积速率.
  • 邓振镛;王 强;张 强;王润元;白虎志;王劲松;徐金强
    冰川冻土. 2011, 33(2): 425-4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甘肃黄土高原旱作区5个春小麦测站2m土层深度多年土壤贮水量与产量资料,从大气降水-土壤水-作物循环系统的理论出发,研究了土壤贮水量和农田耗水量对春小麦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区域是一个贮水和保水性能较好的天然土壤水库,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2m土层最大贮水量分别达470mm、582mm和617mm,但实际贮水量只有190mm、230 mm和370mm,实际贮水量只相当于最大贮水量的40%、40%和60%,总的趋势是随湿润度增加而增大. 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分别为春小麦全生育期2m土层农田实际耗水量153mm、175 mm和323mm,有随湿润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土壤贮水量是该区域春小麦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土壤水分籽粒生产力为0.24~1.0kg•mm-1,平均为0.67kg•mm-1,总生物产量生产力为1.41kg•mm-1,随干旱程度增加明显递减. 对不同水分气候区要采取增加土壤水库库容的各种抗旱措施,以提高土壤贮水量的利用效率.
  • 曹光杰;张金宝
    冰川冻土. 2011, 33(2): 431-43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长江下关-栖霞山段作为研究河段,搜集了南京长江大桥、四桥附近的76个钻孔资料. 根据地质钻孔资料,绘制南京长江大桥和长江四桥附近长江古河槽地质剖面. 在拟建长江四桥附近的4个钻孔采集了沉积物样品,在-59.33m深度上河床相沉积物的年代为(14682±110)a BP,据此判断位于该沉积层下部的上一期沉积旋回应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在约-42.7m深度上河床相沉积物的年代为(11305±130)a BP,该层以上应是全新世以来的沉积.末次盛冰期长江南京下关-栖霞山段古河槽埋深在-90m以下,形成局部深切. 古河槽中充填了3次从粗到细的沉积旋回:约-65m以下的深槽中为末次盛冰期时的沉积旋回,-65~-40m为晚冰期的沉积旋回,-40m以上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
  • 寒区生物学
  • 王 鹭;董小培;张 威;章高森;刘光琇;冯虎元
    冰川冻土. 2011, 33(2): 436-4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以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层位深坑冻土样品为研究材料,利用荧光显微计数技术、寡营养恢复培养技术等研究了微生物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参数的关联度.结果表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冻土深度、土壤含水量、总C和总N含量都成显著的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 而且,可培养细菌数及其在细胞总数中所占比值随冻土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表明深坑样冻土中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冻土的理化性质和其沉积年代密切相关.
  • 王娇月;;宋长春;王宪伟;王丽丽
    冰川冻土. 2011, 33(2): 442-4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融交替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土壤碳库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经过室内冻融模拟结合野外观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冻融温度、速率、次数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 冻融作用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容重,增加营养元素释放. 冻融作用对活性有机碳影响较显著,可加剧可溶性有机碳的流失,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产生;此外,冻融作用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和群落结构,使微生物的数量降低,细胞破裂,释放碳氮营养物质以供存活的微生物利用.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冻融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群落等单方面过程,缺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碳组分相结合的生物过程研究. 在综述冻融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集中于全球变化与冻融的联系,冻融作用下土壤碳释放的机理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 高琳琳;勾晓华;邓 洋;张 芬;方克艳
    冰川冻土. 2011, 33(2): 453-4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轮气候学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20世纪后半期以来,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发生了改变,出现了树轮-气候响应关系不稳定、树木生长趋势分异等现象(divergence phenomenon). 分异现象的发现,对传统树轮重建方法和结果提出了挑战,同时对研究全球碳循环、碳储量估测也有重要影响. 分析和总结前人的工作发现,目前关于分异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中低纬度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亚洲高海拔地区. 对分异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还存在较大争议,针对分异现象的解决方案目前主要集中在去趋势方法、气象数据选择、校准期选择以及样本的选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