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杨成松;程国栋
    冰川冻土. 2011, 33(3): 461-04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961-2100年IPCC气候模拟与预测结果进行降尺度处理,得到铁路沿线空间分辨率为1km、时间分辨率为1h的大气边界条件. 对铁路和公路沿线钻孔资料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进行空间差值处理,得到水平1km、垂直0.1m分辨率的沿线地下含水(冰)量的二维分布,作为初始条件. 考虑气候模型预测误差和空间格网内地形的变化,以Monte Carlo方法产生气温的概率分布,以此作为冻土模型的驱动. 对公共陆面过程模型(CoLM)的土壤分层进行细化,使得模型更为细致地模拟多年冻土地表及活动层的水热交换过程. 在此基础上,模拟过去40a和未来100a铁路沿线多年冻土路段1km分辨率的活动层厚度概率预报结果,根据沿线观测和考察数据进行分区验证. 结果表明:模拟的活动层厚度可以反映出不同分区的异同,但是模拟的活动层厚度总体偏小. 根据青藏高原1961-2002年土壤表层温度(0cm)和2006年铁路沿线土壤温度观测廓线数据进行验证,发现表层和浅层土壤温度相对误差较小,而深层土壤温度相对误差较大.
  • 杨成松;程国栋
    冰川冻土. 2011, 33(3): 469-04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土壤表层温度计算Stefan公式中融化指数,并结合铁路沿线地下冰和土体干密度分布特征,由Stefan公式集合预报未来100a逐年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利用铁路沿线地下冰和干密度分布特征计算冻土融化时最大沉降量空间分布,与Stefan公式计算得到的活动层厚度变化数据叠加分析,得到未来100a逐年的沉降量空间分布及其置信区间. 根据沉降量大小对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进行稳定性分类,用铁路沿线地质勘察结果对预测结果验证,表明模拟结果和目前冻土稳定性有很大的相关性. 活动层厚度未来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活动层厚度变化和地下冰分布(尤其是上限附近的高含冰量冻土)是决定沉降量变化的两大主要因素.
  • 吴 佳;;;高学杰;石 英;Filippo Giorgi
    冰川冻土. 2011, 33(3): 479-04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一个25km高水平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嵌套MIROC3.2_hires全球气候模式结果,进行了IPCC SRES A1B情景下,东亚区域21世纪气候变化的模拟,针对新疆地区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模式模拟的当代(1981-2000年)气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式对年平均气温、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数值均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但与观测相比,模拟的气温一般在盆地偏高、山区偏低,降水则在盆地偏少、山区偏多. 在IPCC SRES 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及末期(2081-2100年)新疆地区冬、夏季气温均将升高,末期的增温幅度更大,特别是在末期的冬季. 降水除个别地区外将普遍增加,同样末期增加更多. 在不同地形条件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均有所不同,其中盆地增温大、山区增温小,降水量在山区和盆地过渡地带的变化最明显,以增加为主并表现出一定的季节特征. 相对于全国平均而言,新疆地区的增温和降水量增加更显著.
  • 刘晓尘;效存德;
    冰川冻土. 2011, 33(3): 488-04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冰川和冰湖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 基于1974年的地形图及其生成的DEM数据、1990年和2000年的TM影像、2005和2010年的ETM+影像、以及2010年的GPS实测数据,应用3S技术分析了1974-2010年37a来雅鲁藏布江源头杰玛央宗冰川和冰湖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冰川面积减小了5.02%(21.78 km2减小至20.67km2)、冰川末端退缩了768m(速度为21 m•a-1);冰湖面积增加了63.7%(0.70 km2增加至1.14km2),冰湖体积扩大约9.8×106 m3. 普兰县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表明,近37a来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降雨量明显减少,气候暖干化是杰玛央宗冰川和冰湖变化的主要原因. 若该区气候的暖干趋势进一步加剧,必然导致杰玛央宗冰川退缩进一步加剧,冰湖溃决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 徐兴奎
    冰川冻土. 2011, 33(3): 497-05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源自NOAA-NESDIS北半球积雪覆盖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期间,我国降雪覆盖范围基本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依据全国无缺测、具有连续日降雪观测的台站资料波谱分析显示,1970-2000年我国降雪量年变化波谱组成比较简单,但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 划分出4个降雪量年变化相似区域:除东北少部分地区、内蒙中部至华北地区、青藏高原东缘至四川盆地和新疆部分地区,降雪量持续呈线性和非线性减少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年降雪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但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减少. 降雪量月变化也存在区域性分布特征,并与区域气温和地理特征有关. 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区域,降雪量月波动变化呈双峰分布,双峰之间的时间间隔与年平均气温成正比,在气温较高的华南沿海地区,降雪量月变化呈单峰波动.
  • 刘俊峰;陈仁升;
    冰川冻土. 2011, 33(3): 504-05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Terra和Aqua卫星的积雪产品,获取2001-2006年全国新的逐日积雪覆盖数据,并利用此数据通过两种方案获取了全国积雪日数分布,对比发现3大稳定积雪区中,新疆地区积雪稳定性及连续性最好,东北其次,而青藏高原地区最差;通过595个气象台站年积雪日数数据分区分不同植被类型修正MODIS获得的年积雪日数. 结果表明:我国稳定积雪334.4×104 km2,不稳定积雪区490.6×104 km2. 东北-内蒙古地区、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稳定积雪面积分别为117.9×104 km2、153.7×104 km2和56.8×104 km2.
  • 蒋宗立;刘时银;许君利;王欣;莫宏伟
    冰川冻土. 2011, 33(3): 512-05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因位于高海拔地区且远离人类正常活动的区域,使得连续的表面流速的地面观测很难实施,因此,对该区域冰川运动机理研究相对比较少.采用日本高级陆地观测卫星携带的相控阵型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 (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 ,Phase Array L-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LOS PALSAR) 特征匹配方法(Feature-Tracking)获取了音苏盖提冰川的季节表面流速,并对误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季节和年均表面流速分布图上都存在两条明显快速运动的冰流;南分支冰川-斯嘎姆里冰川(Skamri Glacier)夏季的流速大于其他季节,冰流横截面流速特征表明,该分支存在明显的块体运动现象,很可能正处于跃动期.
  • 谢遵义;张世强;张小文;谯程俊;杨晓红
    冰川冻土. 2011, 33(3): 519-05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冰川进行动力学模拟,对于理解和预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条冰川主流线上各节点间的面积-高程分布、坡度等是冰川动力学模拟中必需的参数,采用人工方法提取冰川的这些参数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 因此,在GIS技术支持下提高获取参数的自动化程度对于获取参数的效率十分重要. 以叶尔羌河流域为例,以冰川分布矢量、冰川主流线、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开展了冰川动力学模型参数自动提取流程的试验研究. 研究参考了人工提取的流程,先自动提取冰川主流线上各节点处的高程,进而获取主流线上各节点之间的分带面积,最后计算出其他参数,如冰川作用差,长度,坡度等. 整个过程基本实现了提取流程的自动化,为流域冰川动力学模拟提供了有效工具.
  • 赵勇;黄丹青;朱坚;杨青
    冰川冻土. 2011, 33(3): 524-05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疆北部1961-2007年43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方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分析了北疆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特征. 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大范围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分别位于北疆的东北部地区、北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以及东南地区,发生持续性较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数大值中心分别集中在伊犁河谷、中东天山地区、北疆西南部和北疆盆地. 持续1d的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四季分布均匀,夏季略高. 差异主要表现为由春季到冬季,大值中心呈现出从北疆的东天山地区向中天山和盆地地区移动的趋势. 持续2d的极端降水对总降水贡献四季之间差异较显著,一般夏、冬季的较大而春、秋季的则较小.各类持续性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表明,北疆地区的强降水灾害多数是由持续时间较长的极端降水事件所造成的,四季北疆地区区域平均的持续性极端降水均为显著的线性上升趋势.
  • 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 宇;李锁锁;尚伦宇;马 迪
    冰川冻土. 2011, 33(3): 532-053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5年“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野外观测实验(JTEX)资料,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背景下的金塔绿洲小气候特征、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不同天气和土壤湿度背景下的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有较大差异. 观测中发现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差额,晴天时的能量亏损大于阴天的.
  • 郭忠明;王宁练
    冰川冻土. 2011, 33(3): 539-05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雪粒径遥感反演的研究历史, 阐述了球形或非球形假设下基于雪在可见光波段高反射, 在红外区雪面反射率显著下降且对雪粒径变化敏感原理的遥感反演基础, 其中包括诸如温度、波长、颗粒形状等, 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中所应用的模型和算法,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 此外, 为了得到反演粒径的准确性,讨论了诸如温度、波长、颗粒形状等因素对粒径反演的影响以及其验证方法.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李明永;吴青柏;刘永智
    冰川冻土. 2011, 33(3): 546-05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修筑路基后土体水分变化是影响路基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然而关于路基土体水分变化认识是极为缺乏的. 采用了pF-meter传感器来监测土体温度和水分变化,获得了近3a的连续监测数据. 结果表明,pF-meter较好地反映了路基土体温度和水分变化特征以及土体水分迁移特征. 但是,pF-meter传感器不能定量地给出土体水分变化,这限制了pF-meter在土体变化监测中的应用.

  • 黄井武;王建平;王 恒
    冰川冻土. 2011, 33(3): 551-05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当前多圈孔冻结造成的冷量分配不合理以及大圈径冻结孔布置与永久井架基础的矛盾,运用现场实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冻结器套管抽真空保温与聚氨酯保温的优劣性. 实验表明: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套管抽真空真空度不够导致隔温效果差、持续时间短;采用聚氨酯保温冻结器,管外土体降温梯度小于未保温情况,且与未保温冻结器管外温差随冻结期增长趋于稳定.在目前施工技术水平下,用聚氨酯对冻结器进行保温是非常有效的.
  • 刘 华;牛富俊;徐志英;林战举;许 健
    冰川冻土. 2011, 33(3): 557-05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青藏铁路块石护坡路基处于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对用于青藏铁路护坡的两种主要岩石(花岗岩和安山岩)进行循环冻融试验. 结果表明:两种岩石在经历了数次冻融循环后都出现了微细裂纹;声波监测表明,超声波速同冻融循环周期呈指数下降关系,显示了分析冻融循环对岩石风化的影响以及循环后岩石物理力学参数变化的趋势. 结果显示,花岗岩的冻融后质量变化率远远低于安山岩,而孔隙率较大的安山岩破坏现象较花岗岩严重. 随着冻融过程的深入,岩石的超声波纵横波速比同比在不同区域内下降,同时岩石的冻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负的泊松比.
  • 梁越华;;易朝路;金 耀;
    冰川冻土. 2011, 33(3): 564-05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GPS测量技术对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南坡老龙湾沟和北坡的宁缠河谷、中段的摆浪河谷、西段大雪山老虎沟的小冰期、新冰期和末次冰期的冰碛垄形态分别进行了实地测量和研究. 以MATLAB软件为平台,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模拟恢复了各个冰期的冰碛垄形态.结果表明:利用MATLAB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在保证模拟高程和实测高程之差不超过1m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祁连山地区小冰期以来冰川退缩了0.56~0.73km,新冰期退缩的长度为小冰期的3.3~3.8倍,末次冰期冰川发育的山麓冰川遵循另外的形态变化规律;在空间上,祁连山地区的冰碛地貌发育受山谷形态影响,同一地区的冰碛垄的曲率遵循一定的规律. 冷龙岭南北坡可能由于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北坡各个期次的冰碛垄发育规模均小于南坡.

  • 朱文平;张耀南;罗立辉;
    冰川冻土. 2011, 33(3): 573-05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线传感器技术的成熟推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 但在高寒高海拔极端恶劣环境下,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较少. 从生态-水文研究出发,选取关注度较高的黑河流域一级支流马粪沟子流域为研究区域,配合现有定点观测系统,提出一种适宜生态-水文模型需要的面上密集数据观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框架. 重点讨论了无线传感器观测网络的实现方案、观测点的选取、传感器节点的部署、节点的网络拓扑构成以及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组成,实现了已经部署的无线传感器观测网络的数据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处理及数据可视化展示等,总结并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生态-水文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赵淑萍;南卓铜;马巍
    冰川冻土. 2011, 33(3): 582-05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实验是冻土研究的重要基础,长时间的野外冻土监测和高频率采集的室内冻土测试会产出大量数据,传统数据处理程序往往无法有效处理这些大数据文件.研制了一个用于冻土实验大数据文件处理的软件系统,首先描述了该软件系统的组成,包括温度转换和显示、冻土力学实验数据转换和冻胀实验数据转换三个功能模块,并介绍了实现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关键技术,然后通过一个示例说明此软件具备的实用性和优异的性能. 借助系统具备的扩展性设计,未来更多的实用功能将被添加到系统里面.
  • 王士猛;效存德;李传金;谢爱红;任贾文;秦大河;张 通
    冰川冻土. 2011, 33(3): 589-059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EEM(格陵兰北部Eemian冰芯钻取)计划是目前最重要的国际冰芯研究计划,来自14个国家超过300名的科学家参与,目标是获得130~115ka BP甚至更古老的Eemian暖间冰期的透底冰芯和气候信息;此冰芯长达2537.36m,最后2m冰芯含有数十万年的基岩和其它物质.介绍了NEEM计划深冰芯的钻取背景和NEEM计划概况,以及NEEM计划获取的成果,并详述我国科学家在2010年度深冰芯钻取过程中取得的认识.
  • 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
  • 赵求东;叶柏生;丁永建;张世强;上官冬辉;赵传成;王 建;王增如
    冰川冻土. 2011, 33(3): 595-060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高山区寒区流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河川径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定量分析和评估径流变化对制定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VIC模型(含有冻土计算方案)的框架基础上,成功了耦合能量-物质平衡方案,改善了其在寒区冰川流域的水文过程模拟的效果. 选择新疆阿克苏河流域作为研究区,验证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取得比较理想的模拟结果. 基于模拟的径流和观测数据,分析了阿克苏河两大支流径流组成及其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托什干河冰川区径流占总径流的29.2%,昆马力克河冰川区径流占总径流的58.7%;2)两大支流总径流量近38a均呈增加趋势,托什干河径流增加了43.1%,平均年增加幅度为25.95×106 m3.a-1,昆马力克河径流增加13.1%,平均年增加幅度为14.09×106 m3.a-1;3)低冰川覆盖率的托什干河径流增加完全由于非冰川区径流的增加,高冰川覆盖率的昆马力克河径流增加是冰川区径流和非冰川区径流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总径流增加量中42%是来自于冰川区径流,58%来自于非冰川区径流.
  • 焦克勤;叶柏生;韩添丁;井哲帆;杨惠安
    冰川冻土. 2011, 33(3): 606-06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959-2006年的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和1980-2006年的水文资料,分析了其冰川径流的变化. 结果表明:由于1996年以来的显著升温,导致了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主要受夏季气温变化的控制,冰川物质损失对径流的补给作用已超过了降水的作用. 1996-2006年与1980-1995年相比,夏季气温升高了0.9℃,降水增加了84.8mm (18.1%),冰川径流增加256.6mm (37.3%),其中约12.3%来自降水增加,约26.9%来自冰川物质的加速消融. 对1980-1995年和1996-2006年两个时间段的气温和径流变化进行比较,并考虑到冰川区降水主要为降雪,折合夏季气温升高1℃将导致冰川径流增加470mm. 夏季气温与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径流的统计分析亦得出同样的结果.
  • 马正耀;胡兴林;蓝永超;钱 鞠
    冰川冻土. 2011, 33(3): 612-06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白龙江上游白云水文站1965-2010年46a的月年实测径流资料,用径流的年际变化、年内各月占年径流的百分比、年内不均匀系数、集中度以及变化幅度等不同指标,分析研究了白龙江上游径流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的规律. 研究表明:白龙江上游年径流量受气候变化和流域天保工程的实施,年际变化趋势逐步减小,径流重心位置基本未发生变,径流年内分配过程渐趋均匀. 白龙江上游源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区域内植被的恢复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使汛期径流占年总量的比减少,非汛期径流量占年总量的比有所增大.
  • 孙 佳;;王可丽;江 灏;雒新萍;;朱庆亮;
    冰川冻土. 2011, 33(3): 619-06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黑河流域100 m×100 m地理地形资料及气象测站多年降水和风向资料,依据傅抱璞提出的坡度、盛行风向与迎风坡对地形抬升速度影响的数学模式,对孙鹏森提出的主导风向效应指数进行了扩展,构建了新的耦合坡度、坡向和主导风向的局地地形因子. 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逐年6-9月降水量与地理和局地地形因子的回归方程,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扩展得到了黑河流域上游1967-2008年逐年6-9月降水量的空间精细化分布,基于此计算了降水总量并分析其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构建的局地地形因子与黑河流域逐年6-9月降水量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逐年6-9月降水量与地理和局地地形因子的回归方程能够很好地拟合上游降水量,尤其在70年代末期以后拟合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多年平均相对误差在10%以内. 在降水量空间精细化分布基础上计算的黑河流域上游多年平均6-9月降水总量为98.2×108 m3,降水总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1982年之前降水总量呈上升趋势,1982-2000年间波动幅度较大,2000年以来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整体趋势呈微弱上升.
  • 李亚举;张明军;王圣杰;李忠勤;王飞腾
    冰川冻土. 2011, 33(3): 624-06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比率与降水产生过程中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可以利用其时空分布特征来反演大气过程,示踪水汽来源,反映天气气候的区域性特征. 对影响我国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组成与分布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影响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因素及空间变化特征,并分别介绍了我国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等地区近年来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进展,并结合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 寒旱区生态与环境
  • 张 芬;勾晓华;苏军德;高琳琳;刘文火;满自红
    冰川冻土. 2011, 33(3): 634-06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采自祁连山东部同一坡面油松树轮样芯,对不同年龄组油松树轮宽度年表指数与气候要素的相关分析,分析了不同年龄组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组油松树轮宽度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完全一致,即在该区域油松树木的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年龄有关. 因此,使用该区域的油松树轮宽度指数年表重建过去气候变化时需要考虑年龄对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为进一步的树轮气候学研究的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等工作奠定了树轮生态学基础.
  • 王增如;杨国靖;何晓波;武震;王杰;赵求东;赵传成;叶柏生
    冰川冻土. 2011, 33(3): 640-06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流域典型多年冻土区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1)TWINSPAN将112个植被样方划分为5个主要植物群落,物种生活型组成以多年生草本为主(87种),其次是1~2年生草本(19种);2)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特征累计解释量高达88.5%,盖度和生物量对环境梯度变化响应较明显,其次是Patrick、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而Pielou指数对土壤环境变化响应不明显;3)冻土活动层厚度较小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等养分含量较高,植物生物量、盖度及物种多样性较高;反之则具有降低趋势. 这说明冬克玛底流域植被盖度、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是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冻土活动层厚度是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 王 杰;叶柏生;张世强;李静;吴锦奎;周兆叶
    冰川冻土. 2011, 33(3): 646-06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涡动相关法对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生态系统2009年CO2通量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CO2通量呈明显的日和月变化特征. 生长季CO2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过程,其中吸收峰值从5月的10:00时逐步推后到7月的12:00左右,CO2通量排放峰值则出现在21:00-22:00。其中,最大吸收和排放速率均出现在7月,其值分别为0.93 g CO2•m-2•h-1和0.41gCO2•m-2•h-1; 非生长季(1-4月和10-12月) CO2通量日变化振幅较小,除白天较短时段有较小的CO2排放外,其他时段CO2通量很小. 从年内变化看, 4月和10月为CO2净排放高峰月,7月为CO2净吸收最大月. 1-5月及9-12月为CO2净排放阶段, 共排放238.1g CO2•m-2. 6~8月为CO2净吸收阶段,CO2净吸收的总量达373.5g CO2•m-2. 全年CO2通量计算表明,疏勒河上游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是显著的CO2汇,年CO2净吸收量达135.4 gCO2•m-2.
  • 王弋博;曲 颖;杨亚军;
    冰川冻土. 2011, 33(3): 654-06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兰州地区夏至臭氧层衰减12%、20%和40%时增强的UV-B辐射2.54 kJm-2•d-1 (T1)、4.kJm-2•d-1 (T2)和8.35 kJm-2•d-1 (T3),研究了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对陆生蓝藻地木耳(Nostoc commune)中的的抗逆性物质光合色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粗多糖和海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剂量、短时间的UV-B辐射增加地木耳中光合色素的积累,高强度、长时间的辐射使光合色素含量减少;T1、T2、T3处理均能引起脯氨酸和海藻糖的积累,且增长率是T1
  • 王一博;吴青柏;牛富俊
    冰川冻土. 2011, 33(3): 659-06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长江源北麓河流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及湖塘影响周边条件下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热融湖塘的形成对高寒草甸土壤环境产生了明显影响,热融湖塘形成对土壤质地、含水量、容重以及土壤养分等产生强烈改变,尤其表层土壤;土壤机质(SOM)、全氮(N)等化学物质和其他养分成分在不同退化的土壤中都有所改变. 有机质和全N的含量随植被退化变化最多,呈现原始未退化迹地﹥热融湖塘影响迹地﹥湖塘核心迹地的趋势,全P和全K的含量变化较小,土壤水分含量也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通过分析发现,热融湖塘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土壤环境退化增强,土壤质地的改变和土壤养分成分的改变有严格的相关性,与土壤物质之间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说明热融湖塘的形成对冻土区生态环产生一定的影响.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徐中民;程国栋
    冰川冻土. 2011, 33(3): 668-06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要介绍整体性视角含义的基础上,总结了生态经济学基本思想、主要问题、学科演替、新兴领域及未来研究主题中体现的整体性视角. 分析了传统的水资源社会经济循环规律研究的劣势,在简单介绍了上升性(效率)、发展能力、恢复力和可持续性等指标及其含义后,开发了整体性视角下的水资源社会经济循环规律研究框架. 最后系统地总结了整体性视角在生态经济研究中的作用,阐述了在研究工作中培养整体性视角的途径.
  • 程怀文;徐中民;李玉文
    冰川冻土. 2011, 33(3): 676-06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个体的福利可以反映其需求的满足程度,一个地区居民的总体福利可以反映该地满足居民需求的能力大小.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测量个体的幸福指数,将地区内所有居民的幸福指数加总平均,即可得出当地的国民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指数与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结合,可以得到反映该地居民能幸福生活多久的指标:幸福生活预期. 幸福生活预期能更全面地反映地区满足居民需求的能力,能更加综合反映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以黑河流域为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幸福生活预期评价了黑河流域各地区的发展状况. 结果表明:总体上各地区的发展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但在区域内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县(区)尺度上,发展状况较好的为嘉峪关市、金塔县等;在乡(镇)尺度上,发展状态较好的是肃州区的大庄子、肃南的明花等乡. 研究表明,采用主观幸福及其衍生的指标国民幸福总数和幸福生活预期评价社会发展状况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区域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有借鉴意义.
  • 杨 宇;;;董 雯;刘 毅;张小雷;雷 军
    冰川冻土. 2011, 33(3): 683-069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国家能源基地和矿产资源加工基地的建设,资源开发利用成为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以及乌昌地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围绕资源规模与供给力、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人类对资源的改造利用能力,结合乌昌地区发展的实际,以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为切入点,构建基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和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乌昌地区资源开发对经济的支撑力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资源规模与供给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力呈现波动式上升的趋势,整体上乌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从提高资源规模与供给能力、提升资源型产业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接续产业等方面提出了乌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钟方雷;徐中民;程怀文;盖迎春
    冰川冻土. 2011, 33(3): 692-070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演变过程. 辨别了历史上不同时期黑河中游水资源管理的状况,分析了兴衰的原由,探讨了水资源管理演变的趋势、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历史上可资借鉴的经验,说明资源管理问题与社会问题和其他问题相互之间是不断转化的,对策措施集合也是不断调整的. 简要论述了部分历史经验在建立水资源利用公平体系、确保生态用水、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限制地下水资源开采中的借鉴意义.
  • 科学回顾
  • 冰川冻土. 2011, 33(3): 702-070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