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0-06-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高 鑫;;张世强;;叶柏生;;谯程骏;
    冰川冻土. 2010, 32(3): 445-4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国梁;潘保田;王 杰;上官冬辉;郭万钦
    冰川冻土. 2010, 32(3): 454-4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季风温冰川——贡嘎山冰川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和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提取两期冰川边界并叠加到一起,分析冰川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从1966年到2002年,贡嘎山冰川总体处于退缩状态,冰川总面积减少6.36%,年均减小面积0.447 km2 ,西坡冰川由41条减少到39条,面积减小7.89 km2,减小率为 7.97% ;东坡冰川由33条增加到36条,但冰川面积减少7.20 km2,减小率为4.71%. 2008年5月GPS野外实地测量结果显示,1966-2008年的42a,海螺沟冰川退缩约943 m,燕子沟冰川退缩494 m,小贡巴冰川退缩210 m,而大贡巴冰川长度基本保持不变,但冰储量在减少.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度升高可能是导致贡嘎山地区现代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
  • 赵春雨;严晓瑜;李栋梁;王 颖;罗 勇
    冰川冻土. 2010, 32(3): 461-4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积雪初、终日期、积雪期(积雪初、终间日数),以及同期温度、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区积雪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 结果表明:辽宁省平均积雪初日为11月19日,终日为3月23日,平均积雪期为125d;近47a积雪初日无显著变化趋势,积雪终日提前约13d,主要分布于辽宁南部沿海地区,积雪日数缩短约13d,主要位于辽宁中部、东部大部分地区及北部部分地区. 近47a中,辽宁省积雪初日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积雪终日发生了2次突变,分别是1974年和1992年;积雪期未出现显著突变点. 积雪初、终日及积雪期具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特征,积雪初日与11月份气象要素具有很好相关性,且受0℃开始日期制约,积雪终日与4月份气象因子相关性较与其它各月高,且与10℃结束日期有较强相关性. 积雪初、终日期对温度较对降水敏感,且与平均地面温度较与平均气温关系更为密切;温度越低,降水量越多,积雪持续时间越长,且温度在积雪维持方面更为重要.
  • 高 荣;钟海玲;董文杰;韦志刚
    冰川冻土. 2010, 32(3): 469-4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的积雪和冻土资料, 建立了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1965-2004年的变化序列,通过滑动T平均、M-K检验、动力学分割算法(BG算法)等方法检验出高原积雪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过程,而高原季节冻融层在1987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冻结深度减少比较显著. 当高原积雪偏少时,华南和西南降水偏多,而当高原冻结较厚时,全国的降水几乎都偏少. 通过计算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与全国夏季降水的单因子相关和复相关发现,积雪和季节性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是如果共同考虑两个因子的影响,则能够提高夏季降水预测的准确率. 考虑两个因子的共同影响,有3个明显的相关带,分别是北部沿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北部到陕北最后到河西走廊,中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则是沿武夷山经南岭到云贵高原中部.

  • 刘宇硕;秦 翔;杜文涛;孙维君;侯典炯
    冰川冻土. 2010, 32(3): 475-4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为数据获取平台,借助RTK测量技术对均匀布设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的花杆网阵进行表面运动速度观测. 2008年6-8月和2008-2009年整年的观测资料显示:2008-2009年间该条冰川表面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750~4850m,其中西支表面流速达到32.6 m.a-1,出现在海拔4830m附近,东支表面流速达到32.4 m.a-1,出现在海拔4770m附近. 相比1959年的观测结果,该条冰川流速减慢了11%.
  • 肖 瑶;;赵 林;李 韧;姚济敏;孙琳婵;;乔永平;焦克勤;
    冰川冻土. 2010, 32(3): 480-4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西大滩、五道梁和唐古拉自动气象站(AWS)2006-2007年的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下垫面的地表反照率特征. 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表反照率在四季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U形,早晚大,中午小. 日平均和月平均地表反照率有相同的年变化特征,且冬半年的地表反照率远远大于夏半年.受积雪的影响,地表反照率年均值较高,夏季最小,冬季最大,春季大于秋季. 针对3种不同植被类型的下垫面,在四季反照率都有高寒草甸(唐古拉)<高寒草原(西大滩)<荒漠草原(五道梁)的特点.
  • 徐娟娟;王可丽;江 灏;李照国;孙 佳;雒新萍;朱庆亮;
    冰川冻土. 2010, 32(3): 489-4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尺度天气模式WRF V2.2进行了两组风场的敏感性试验,分别模拟了西风与季风变化对黑河流域降水的影响. 通过对大气环流、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以及垂直上升运动的分析,结果表明:西风与季风对黑河流域降水的影响方式不同,西风带直接作用于黑河流域,影响其降水,而季风则是通过对西风的调整间接影响黑河流域降水;西风与季风变化对黑河流域降水的影响范围不同,西风增强后,黑河流域西南部山区降水落区西移,降水增加,最大值中心偏西北;季风增强后,黑河流域降水落区向东南移,降水增加,最大值中心偏东南. 与其它量相比,黑河流域降水与垂直速度的对应关系最好.
  • 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研究
    李玲萍;;李岩瑛
    冰川冻土. 2010, 32(3): 497-5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05年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河西走廊东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年极端降水分布与地理位置、海拔密切相关,也与影响本地的天气系统有关. 河西走廊东部极端降水总量、降水频数呈南-北走向,最大值出现在乌鞘岭,最小值出现在民勤;极端降水强度也呈南-北走向,但最强中心在古浪,最小在民勤. 近45a来极端降水总量和强度呈增加趋势,总量增加最大的是乌鞘岭,武威最小;强度增加最明显的是武威,最不明显的是古浪;年极端降水频数在古浪和民勤呈减少趋势,其它地区为增加趋势,降水频数增加最明显的也是乌鞘岭,降水频数减少最明显的是民勤. 全球大幅度变暖水循环加快使得河西走廊东部年极端降水指数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年极端降水总量、年极端降水强度、年极端降水频数都是90年代增加最明显;极端降水指数在6~7a和9~10a周期上反映明显,在60年代年极端降水指数都发生了突变.
  • 张宁宁;何元庆;庞洪喜;和献中;
    冰川冻土. 2010, 32(3): 505-5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4-7月,在玉龙雪山白水1号冰川消融区(P1)和积累区(P2)分别开挖雪坑连进行续观测,分析了海洋型冰川在消融期雪坑内各层位的物理变化以及各离子的沉积后过程. 结果表明:海洋型冰川区雪坑的消融速率远大于大陆型冰川;随着消融的进行,雪坑中各种粒雪成分逐渐向粗粒雪转化,同时冰片数量增多以及含水层加厚,并且向雪坑底部移动. 雪坑消融可以分为雪坑内部的细粒雪、中粒雪向粗粒雪转变,雪坑厚度变化不大以及雪坑厚度的快速变薄两个过程,P2处两消融过程转变时间比P1处大约推迟两个月. 根据各种离子在P1处雪坑剖面的浓度变化,白水1号冰川积累区的淋溶序列为:K+>SO42->NO3->Cl->Ca2+>Mg2+>Na+. 由于海洋型冰川的消融期也是它的积累期,该序列中各离子的顺序不仅反映了融水淋溶作用的影响,同时反映了物质输入对雪坑内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 李净
    冰川冻土. 2010, 32(3): 514-5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 TM遥感影像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数据和DEM, 计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反射率,再将窄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组合得到地表反照率. 在计算反射率时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计算太阳入射光谱辐射时考虑了微观地形因素的局地海拔、地形坡度、坡向、地形遮蔽等参数对较高分辨率影像的影响;考虑了大气对遥感图像的影响. 在全面地考虑了大气和地形对影像影响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适用于利用DEM和较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计算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地表反射率和反照率的模型. 以黑河上游山区为例,利用TM图像和DEM计算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地表反照率,对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模型合理可行.
  • 魏 玥;陈蜀江;陈霞
    冰川冻土. 2010, 32(3): 519-5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新疆北部地区季节性积雪期的定点站和典型区域,应用北疆20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使用便携式测雪仪(snow fork),在不同地域、不同雪层和不同时间进行观测与测量,并且在积雪稳定期中的一次降雪过程对新雪密度变化过程中影响它的诸多因子进行观测,对新疆北部地区冬季季节性积雪密度变化特征进行的观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雪面辐射热量和雪层内温度梯度对积雪密度起主要作用,变化主要是通过雪层内深霜和粗粒雪层的温度减小而实现的;在隆冬期全层积雪密度最大的为深霜层,入春2月下旬回暖期以后,由于雪层含水率的增加,季节性积雪密度最大层则为粒雪层.
  • 王园香;赵 平
    冰川冻土. 2010, 32(3): 524-5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LIMMER(Genie Land Ice Model with Multipy-Enabled Regions)是英国Edinburgh大学开发的3D热动力陆冰模式,由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方程构成其主要物理框架,允许全球气候模式与其较容易耦合,是一个具有冰川过程机理研究功能和数值冰川预报功能的综合系统. 介绍了3D GLIMMER陆冰模式, 包括它的动力框架、边界条件、数值积分方法和外部强迫. 以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为例进行数值试验,考察模式对冰川的模拟能力. 结果表明: 3D GLIMMER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青藏高原冰川, 冰川的分布、冰厚、冰温和冰速与实际观测比较接近.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吴青柏;崔 巍;刘永智
    冰川冻土. 2010, 32(3): 532-5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比北麓河试验段U型块石路基结构和普通路基下部土体温度监测研究,U型块石路基显著地抬升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具有较强的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作用. 2005 -2007年间,U型块石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平均抬升幅度达0.9~1.4m. 路基中心下部0.5m深土体温度降温幅度达1.13℃,原天然上限附近土体温度降温达1.28 ℃,5m深的多年冻土降温幅度达0.77 ℃,且U型块石路基下部土体温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然而,普通路基下部土体温度远比U型块石路基下部要高,2005年普通路基下部0.5m深土体年平均温度比U型块石路基高1~3℃,1.5m处高0.8~1.9 ℃,5m处高1.2~1.5 ℃. 同时,U型块石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抬升比普通路基大,2004-2006年间U型块石路基左路肩下多年冻土上限抬升比普通路基大0.86m,路基中心大0.5m.
  • 汪仁和;张 瑞;李栋伟
    冰川冻土. 2010, 32(3): 538-5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多圈管冻结壁形成与融化过程中冻结壁内部冻胀力发展特性和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冻结壁力学性态及安全性评价,在淮南某煤矿开展了冻结壁冻融过程中内、外部冻胀力和孔隙水压力的现场实测研究. 实测结果表明:在地层冻融过程中, 冻结壁内、外部形成了不均匀的冻胀应力,测试地层最大冻结压力达6.0MPa,为初始地压的2.4倍;当井筒开挖至测试层位时地层冻结压力呈线性降低; 随着浇筑混凝土井壁,冻结压力又有回升,当冻结壁融化后地层冻胀力为零,井壁恢复受水土压力作用. 孔隙水压力变化经历了静止孔隙水压力和冻结过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两个阶段,超静孔隙水压力达到4.0MPa,约为静止孔隙水压力的2.0倍.
  • 寒区水库护坡冰冻破坏问题中的断裂力学分析
    刘晓洲;刘 鹏;李洪升
    冰川冻土. 2010, 32(3): 543-5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寒区水库护坡冬季常常会在低气温和低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冰冻破坏,进而影响其发挥正常的作用,甚至会使其完全失去作用. 结合团结水库的实际工程问题,在传统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断裂力学引入进来,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该水库护坡产生冰冻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三大因素:冰推、冻胀和浪淘,其中冰推和冻胀起控制作用,浪淘起辅助作用. 根据冰冻破坏原因分析,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护坡板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抗冰推、抗冻胀破坏的验算校核,结果证明:该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案完全能够使寒区水库护坡达到抵抗冰冻破坏的目的. 为解决寒区平原水库护坡抗冰冻破坏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 辽宁省电线积冰特征与电网冰区划分研究
    龚 强;汪宏宇;蔺 娜;顾正强;晁 华;于华深;袁国恩;高 杰;鲍星辉;顾同刚
    冰川冻土. 2010, 32(3): 549-5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辽宁省11个电线积冰观测气象站1980-2007年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辽宁省电线积冰现象的特点,并结合历史电网冰灾事故调查情况及易发生冰灾事故的气候特点对辽宁省电网冰区进行了初步划分. 结果表明:电线积冰现象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大致具有辽东南、东北、辽东湾东北岸地区电线积冰现象较多的特点,且大部分地区雾凇日数多于雨凇;电线积冰日数的年际间波动较大,可发生在10月至次年4月,1月最多,11月雨凇明显居多. 气象站观测到的最大冰厚、直径、冰重分别为53 mm、68 mm和196g,折算成最大标准冰厚、100a一遇最大设计冰厚为6.6、7.8mm. 各地观测到的最大冰重多以雨凇出现,最长连续时间为4d;气温低于0℃时,雨凇形成一般具有降雨和降温过程,雾凇形成一般具有空气湿度高、风速小的特点. 2007年3月4日,红沿河核电厂气象站记录到辽宁省历史以来所观测记录到的最强电线积冰事件,其标准冰厚为25.7mm,属重冰程度. 可将辽宁全省30a、50a一遇冰区均划分为轻冰区,而位于辽东湾东部的营口、盖州、熊岳、瓦房店沿海一带为100a一遇的中冰区,红沿河核电厂附近地区为100a一遇的重冰区.
  • 仇文革;孙 兵
    冰川冻土. 2010, 32(3): 557-5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相似理论,以曲墙式、直墙式和圆形衬砌为例,通过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寒区破碎岩体隧道在不同约束条件和冻结深度下衬砌所受法向冻胀力(以下简称冻胀力)的量值和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冻结深度越大,冻胀力越大;顶端约束越强,冻胀力越大. 对于曲墙式和直墙式衬砌,顶端约束对拱部和仰供处冻胀力影响较大,对边墙处冻胀力影响较小; 对于圆形衬砌,顶端约束对整个衬砌所受冻胀力影响程度相差不大;直墙式衬砌受冻胀力的量值最大,圆形衬砌受冻胀力量值最小. 对于三种衬砌结构,最大冻胀力均发生在仰供脚处. 试验数据与现场测试数据基本吻合,说明试验有较好的准确性.
  • 盛 煜;张建明;金会军;张明义
    冰川冻土. 2010, 32(3): 562-56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组织召开的寒区工程学术会议是北美寒区岩土工程界最为重要的学术交流会议之一. 近年来,参加该会议的北美以外的寒区科研技术人员日渐增多. 第14届寒区工程会议于2009年9月在美国Minnesota州Duluth市成功举行. 根据本次会议的论文主题,从冻结作用、路面工程、铁路及公路工程以及其它一些方面对会议展示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 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
  • 开都河流域山区径流模拟及降雨输入的不确定性分析
    黄 粤;陈 曦;包安明
    冰川冻土. 2010, 32(3): 567-5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塔里木河源区的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将流域内气象水文站点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利用气象、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字高程(DEM)和降雨等资料,模拟流域水文过程,并在出山口实测径流数据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对降雨输入所带来的径流模拟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探讨降雨输入的空间异质性对水文预报结果的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 MIKE-SHE模型能在水文、气象站点稀少,土壤及水文地质数据缺乏的条件下,模拟开都河流域的日径流过程,但精度上仍有待提高;降雨输入的空间分布程度对径流模拟有重要影响. FY-2C遥感估算降雨资料能够更好地表达降雨时间的空间异质性,相应地对径流模拟精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韩添丁;丁永建;叶柏生;焦克勤
    冰川冻土. 2010, 32(3): 573-5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乌鲁木齐河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呈现出显著气温升高和明显降水增加趋势,乌鲁木齐河源区1号冰川及空冰斗山坡春季冰雪消融径流开始产流的时间有明显的推后趋势;同时径流结束、河道断流的时间也有不太显著的推后现象,其间接说明了高山区冰川及多年冻土融冻过程有了明显的消融季节推后特征. 2000年以后春季径流明显大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冰川主要消融期径流变幅明显小于前期,空冰斗山坡夏季径流显著增大且变幅明显变大. 分析认为,乌鲁木齐河源径流的这些变化,主要是河源区冬、秋季的明显升温,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冻土活动层融冻过程变化等的反映.

  • 孙桂丽;陈亚宁;李卫红;汪业智;杨余辉;
    冰川冻土. 2010, 32(3): 580-58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1961-2008年的气象-水文资料,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湖突发洪水的关系. 采用非参数Wilcoxon统计检验和Kendall的τ关联检验分析温度、降水变化与洪峰流量量变化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用Mann-Kendall 法对气温、降水和洪峰流量>4000 m3&#8226;s-1的突发性洪水0℃层高度进行突变检验和趋势分析. 结果表明:流域气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且对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起主导作用; 降水突变不明显,对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只起促进作用. 自1880年以来,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频率增加,与流域气温变化一致. 1994年以来气温呈直线上升,洪水频率也呈显著增加趋势; 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频率与降水变化关系不明显;突发性洪水发生与其前8d的0℃层高度显著上升密切相关.
  • TOPMODEL模型的空间尺度分析
    郝振纯;解河海;黄国如
    冰川冻土. 2010, 32(3): 587-5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江流域的岳城、胜前、东坑、蓝塘和九州五个子流域为例,应用前四个子流域分析DEM分辨率和流域大小对地形指数和TOPMODEL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探讨TOPMODEL模型对DEM分辨率的依赖性. 结果表明:DEM分辨率对地形指数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径流模拟精度依赖于DEM空间分辨率,随着DEM空间分辨率的降低模拟得到的确定性系数逐渐减小. 为了克服TOPMODEL模型难以考虑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对径流过程的影响,建立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型,将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型和整个流域的TOPMODEL模型应用九州子流域进行模拟比较,发现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型能够得到精度更好的模拟效果,而且可以得到不同子流域对流域出口流量过程的贡献度,进而能够分析不同降雨情况下的流域出口洪水过程.
  • 王 进;刘 湘;龚伟华;周四宏;毛炜峄;高前兆;沈永平;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10, 32(3): 593-60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塔里木河四条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量241.8×108m3,比多年平均值216.4×108m3多24.9×108m3,偏多11.5%属偏丰水年;塔里木河阿拉尔站以上3条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量202.5×108m3,比多年平均值多19.6×108m3,偏多10.7%,属偏丰水年;开都河-孔雀河为38.83×108m3,比正常年份多5.33×108m3,属偏丰水年. 4条源流入塔里木河总水量为29.52×108m3,占4条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总量的 12.2 %. 其中,阿拉尔站以上3条源流入塔里木河水量为24.74×108m3,占三条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总量的12.2%. 2008年塔里木河干流上游段耗水量21.11×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72.3%,是塔里木河干流最大的耗水区段;中游段耗水量7.63×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 26.1%;下游段耗水量 0.46×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1.6%. 4条源流出山口来水量为偏丰水年,但由于源流耗水严重,入塔里木河水量减少成为特枯水年,2008年暂不向干流下游应急生态输水.
  • 龚伟华;王彦国;赵成义;刘 湘;苟树生;高前兆;沈永平;毛炜峄;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10, 32(3): 602-60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流域2009年4-8月0℃层高度平均为4290gpm,较12a平均值偏低52gpm,偏低幅度位居近19a(1991-2009年)同期第5位. 而夏季 (6-8月) 4站平均高度偏低129gpm,偏低幅度位居近19a(1991-2009年)同期第1位. 2009年阿克苏河流域年径流量69.28×108m3 为偏枯水年;经两支流灌区后,阿克苏河西大桥站年径流量为52.34×108m3 ,枯水年. 由于塔里木河阿拉尔站以上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条源流2009年入塔里木河水量仅为12.01×108m3,使阿拉尔站年径流量仅为14.08×108m3 ,为历史最小值,属特枯水年. 新渠满站年径流量仅为8.374×108m3,为历史最小值,属特枯水年,并于6月1日—7月22日河道断流52d,该站至台特玛湖河道断流长达1100km,占塔里木河干流总长1321 km的83%,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 段建军;刘 湘;苟树生;高前兆;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10, 32(3): 609-6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克苏河是“四源一干”中最大的源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为80.6×108m3,入塔里木河水量34.2×108m3,占阿拉尔站以上3条源流输水量的73.5%,对塔里木河的形成、发展、演变和生态环境起着决定作用. 无站控制区调查面积7110km2,占流域总面积的14.2%. 2005-2007年对中国境内阿克苏河无站控制区主要19条河(沟)洪水水量、洪水沟基流和17条泉水水量野外调查计算,阿克苏河流域无站控制区间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68×108m3. 其中, 洪水沟总洪量0.6050×108m3, 洪水沟基流总量2.0569×108m3, 泉水天然补给量4.0185×108m3. 在6.68×108m3的地表水资源总量中,可利用量为3.2×108m3.
  • 孔彦龙;庞忠和
    冰川冻土. 2010, 32(3): 619-62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径流分割是应用水文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同位素径流分割则是采用同位素进行分割的方法, 其应用范围已从产流理论研究拓展至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生态水文过程等多个领域. 评述了高寒流域同位素径流分割方法原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突出其对全球变化的指示意义. 详细介绍了雪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特征机理,以及加权平均值(VWA)、即时值(CMW)及径流校正(RunCE)等误差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最后, 阐述了高寒流域同位素径流分割的应用前景,指出同位素径流分割可以与GIS软件等结合拓宽其研究的空间尺度、与水化学及人工试验等方法相结合拓展其研究手段,可以结合高寒流域独特地形研究山区产流机制.
  • 寒旱区生态与环境
  • 吕秀枝;;郭东罡;上官铁梁;
    冰川冻土. 2010, 32(3): 626-6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五台山7个冰缘地貌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3个群丛. 不同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类型的组成多样性有明显差异,根据13个群丛在不同冰缘地貌的分布状况,可区分为共有性群丛和专有性群丛. 运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五台山7个冰缘地貌的综合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进行了分析,依据不同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综合多样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依次为冻融草丘>石海>石环>冻融剥蚀面>石河>岩柱>泥流坡坎和泥流舌。冰缘地貌的海拔、土层厚度、水分热量是影响植物群落植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
  • 杨铁轮
    冰川冻土. 2010, 32(3): 634-6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牛背至天水高速公路工程通过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环境地质安全存在诸多地质灾害危险. 根据已有资料及野外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黄土湿陷等,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三种地质灾害共发育61处,规模不一. 综合判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复杂. 整个评估区29处滑坡中,10处危险性大,9处危险性中等,10处危险性小;25处崩塌及潜在崩塌中,3处危险性大,12处危险性中等,10处危险性小;7条泥石流沟中,3条危险性大,2条危险性中等,2条危险性小. 根据区内地质灾害的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和危险性,将评估区分为危险性大、中、小三个区:危险性大区为燕子关2号隧道出口-赵家窑段、宏罗村-街子间东柯河右岸段、尹家店-高家庄段;危险性中区赵家窑-宏罗村段、宏罗村-街子间东柯河左岸段、街子-尹家店段;危险性小区为燕子关2号隧道出口以东地段. 地质灾害根据其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地质环境的保护. 并合宝天线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 编制宝天公路路域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 人物介绍
  • 谢自楚
    冰川冻土. 2010, 32(3): 640-6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