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 第1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2-1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徐学祖, Ю.П.列别钦科, E.M.丘维林, К.Ю.克留切科夫
    冰川冻土. 1992, 14(4): 289-2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1.2MPa外载固结并冻结的高岭粘土与2mol浓度的氯化钠低温溶液相接触,由于冻土与盐溶液间的水势梯度,引起等温条件下,水分和盐分从溶液向冻土中迁移。冻土中部分区段由于含盐浓度增高,冰点下降、冻土融化并产生吸热效应。融化界面以上的冻土中,由于水分积聚,冰分凝,形成条带状构造并产生放热效应。冻土出现以冻胀为主的变形。水、盐迁移通量及变形量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并随外载增大和温度降低而减小。
  • Santiago A. Grosso, Arturo E. Corte
    冰川冻土. 1992, 14(4): 296-3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安第斯山脉中段南纬35°,西经70°附近面积为370km2的一个地区的地质情况和冻土情况。附有地质图、冻土图及露头-碎屑分布图。文中探讨了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冻融作用及多年冻结效应。岛状多年冻土分布下界处在海拔3000m,这与安第斯山脉纬度较低地区的纬度-高度梯度相符。在5个地点发现了大型的古山坡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可能是由融冻泥流作用、碎石流和滑坡所形成的。在实验室内将不同种类的岩块在饱水条件下进行了250次冻融循环试验。根据以下4个方面来考虑这些岩类的野外地质冻融敏感性指标(FGFSC):1)露头指数(%);2)地貌情况;3)冻融过程的次数以及4)实验室冷生破碎情况。用这一指标解释各类岩石山地的高度规律。
  • 李世杰, 李树德
    冰川冻土. 1992, 14(4): 316-3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首次对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科学考察,发现该地区第四纪冰川的发育、演化和古环境的演变,不仅受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及整个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的构造隆升过程的控制而具有和其它地区一致的共同规律,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区域性特征。根据冰川沉积地层,更新世期间该区南北两侧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这些高大山地发育有明显的三次冰川作用,而在腹地的较低缓山地仅见到较晚的两次或一次冰川作用遗迹。其冰川发育规模以山谷冰川,山麓冰川或冰帽冰川为主,并随着高原的不断抬升有其从小→大→小的演化规律。而每次冰川作用范围均是以山地为中心展布,并没有形成统一大冰盖。此外,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在更新世期间也经历了从外流水系到封闭的内陆水系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高原上的断块差异升降新构造活动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到高原腹地气候逐渐变干的影响。
  • 崔之久, 宋长青
    冰川冻土. 1992, 14(4): 325-3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青山位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过渡地带,对环境反应敏感。在冰缘环境、古植被等方面保留了全新世环境变化的证据。全新世期间经历了4次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周期。晚更新世晚期气温较今低7℃左右,全新世适宜期较今高1-2℃,新冰期较今低2.0-2.5°,植被带垂直变化幅度达200-600m。
  • 刘耕年, 熊黑钢
    冰川冻土. 1992, 14(4): 332-3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量测天山高山冰缘环境中崩落在公路上的寒冻风化碎屑,给出寒冻风化剥蚀速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玉希莫勒盖达坂寒冻风化剥蚀率平均为0.0115m/a,哈希勒根达坂的平均剥蚀率是0.0014m/a,冰达坂的平均剥蚀率是0.0018m/a。对寒冻风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海拔、坡向、温度和降水、岩性构造及地形条件等。
  • 崔之久, 易朝路, 严竞浮
    冰川冻土. 1992, 14(4): 342-3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新疆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及其邻域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类型和特征,哈纳斯河流域第四纪时期至少发生过5次明显的冰川事件,即倒数第三冰期,倒数第二冰期,倒数第一冰期(末次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其中,更新世的3次冰川作用规模巨大,倒数第三冰期的冰川呈半覆盖式,倒数第二冰期和倒数第一冰期时发育了长达96km以上的大型山谷冰川。古冰川属于冰温高、活动性大和侵蚀能力强的温冰川。从新到老,每次冰期的雪线下降幅度一次比一次大。
  • 康建成, 朱俊杰, 陈宏凯
    冰川冻土. 1992, 14(4): 352-35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第四纪以来祁连山冷龙岭南坡经历过两次大的冰川作用。第一次冰川前进期在140000aB.P.之前,形成山麓冰川。第二次即末次冰期,有两个冰川前进期,分别为38 000aB.P.之前和38000-18000aB.P.之间,在14000-12660aB.P.有一个冰川后退中的停顿期;冰川类型为宽尾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和冰斗冰川;雪线下降值在600m左右。由研究可得,晚第四纪以来,该区没有形成过Kuhle假定的大冰盖。
  • 周秉根, 李刚, 王结贵, 潘玲玲
    冰川冻土. 1992, 14(4): 360-3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的砾石组构特征表明,砾石AB面和A轴都倾向上游,倾角较大;沉积物粒度特征表明,频率曲线呈双峰式,累积曲线平缓,δ1介于1.4-2.0之间,Sk1在0左右摆动,趋向正偏态,Kg在0.678-0.788之间。上述特征反映出沉积物不是流水或冰川作用形成。通过综合分析,得到该类沉积物是经过季风型冰缘环境作用后的季风型间冰缘期的泥石流沉积物。
  • 李培基, 曹梅盛, A.T.C.Chang, D.A.Robinson
    冰川冻土. 1992, 14(4): 366-3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了中国西部SMMR积雪深度与积雪面积观测存在某些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与地面气象台站积雪深度观测记录,DMSP和NCAA卫星遥感积雪观测结果的详细对比,阐明了中国西部SMMR积雪观测结果的误差。对NASA雪深转换公式进行了大气厚度订正和积雪面积修正。订正后的SMMR积雪资料精度显著提高,具备准确表现中国西部积雪年内分配与年际变化的能力。
  • 工程经验
  • 徐伯孟, 于生清, 卢兴良
    冰川冻土. 1992, 14(4): 375-3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2.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7年初,齐齐哈尔嫩江公路桥面翻修。自1月14日至2月25日封闭江桥的42天中,利用江面天然冰层作长时间大流量交通运输。本文论述了冰层的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冰道的选择和设计,交通技术措施、冰道的维护和观测结果。实践表明,只要科学地利用冰层的承载力,加强观测及维护,冰上交通是完全可能的,并可为工程的施工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