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1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C. Lorius
    冰川冻土. 1991, 13(4): 283-2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岩芯提供了气候和环境参数的多方面的替代记录。这些记录显示了人类活动对大气温室气体影响的证据。在过去200年间,CO2增加了20%,N2O增加了8%,CH4增加了20%多。冰岩芯记录表明,冰期-间冰期温度变化的幅度大致为10℃,各个冷期伴随着雪积累量的减少以及海洋与大陆气溶胶浓度的增大。南极Vostok站冰岩芯揭示了日射轨道的驱动作用以及气温与温室气体浓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从冰期向间冰期的过渡期间,CO2和CH4浓度分别增加40%和100%。通过放大作用伴随北半球冰盖的消长以及轨道驱动作用,温室气体浓度在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中很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根据冰岩芯资料估计,气候对温室驱动作用的敏感性与GCM模拟的结果一致,即大气中CO2增加1倍时,增温3-4℃。
  •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1, 13(4): 290-29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1年是中美古里雅冰帽冰芯合作研究的第二年。这项合作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中心共同执行的,期限为5年。其中1990-1992年为野外工作时间,1993-1994年为室内分析总结时间。这项合作研究的目标是在中国西昆仑山古里雅冰帽钻取冰芯以研究青藏高原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1990-1991年主要进行了冰芯位置选点和浅孔冰芯提取方面的工作。围绕这一主要工作,还进行了雪坑、冰温、积累、冰川应变和冰川变化方面的工作。经过1990-1991年的工作,我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
  • А.П.Мелъникова, Е.К.Баков
    冰川冻土. 1991, 13(4): 291-29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现代冰川前大量湖沼沉积的孢粉分析及14C年代测定,对天山山区全新世冰川变化及气候演变进行了研究。新的结果表明,在距今9-3ka间,北天山地区的气候环境对冰川的发育相当不适。当时可能发生了完全的冰川退化并全部消失。所获资料排除了天山山区晚更新世冰川作用阶段性有节奏的缩减模式,现代冰川是新冰期重新形成的,它具有独立性及年轻性。
  • 李栓科, 李世杰
    冰川冻土. 1991, 13(4): 299-30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的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北缘众多的湖泊,在18000aB.P.前后均有明显的上升扩张现象,水位高出今日湖面10-40m不等,湖侵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西部稍早于东部。盛冰期湖侵与冰雪融水的增加、湖面蒸发量的减少、西风带的移动以及土壤水分收支的节余等因素有关,该湖侵层的发现对认识和评估青藏高原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汪世兰, 陈发虎, 曹继秀
    冰川冻土. 1991, 13(4): 307-3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兰州河谷盆地南岸的一级阶地孢粉分析,首次揭示了这里近10000年以来孢粉组合特征。全剖面以干旱和半干旱的灌木草本花粉占优势,主要有藜科(Chenopodiaceae)、蒿属(Artemisia sp.)、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麻黄属(Ephedra sp.)和禾本科(Gramineae),属荒漠草原型植被。据孢粉组合中各成分的消长和出没,反映了全新世时期,兰州河谷盆地气候经历了较为“温干→暖湿→暖干→温湿→温干→凉湿”的变化。
  • 袁玉江, 韩淑媞
    冰川冻土. 1991, 13(4): 315-32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树木年轮重建了北疆526年的年降水变化序列,并用历史降水、流量、冰川进退资料验证重建降水序列的可信性,分析了降水周期、变干趋势、突变现象、干湿振幅等特征。发现北疆小冰期的开始年份约在1544年,计算了小冰期内冰进、冰退期中北疆降水对526年均值的偏差百分率,及冰进期内降水与温度的相关特性。
  • 李述训, 程国栋, 张宏鼎, 陈瑞杰, 刘继民
    冰川冻土. 1991, 13(4): 323-3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证明,当把用手工制成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饱和建筑青砖试样冻结在水中,然后单向地自上而下融化时,水分将通过砖样迁移到砖下冰面冻结,产生冻胀,并推动砖样向上运动。多年冻土在夏季融化过程中可能进行着与此相类似的过程,从而加强了水分在上限附近的富积成冰现象。
  • 康建成, 何元庆
    冰川冻土. 1991, 13(4): 331-3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区冰川末端,冰-岩界面处观察发现复冰层、冰下空穴及与冰下蚀积过程有关的冰内剪切带等现象。分析表明,粒度频率曲线为单峰型,以2φ为界的粒级含量比反映冰下岩屑破碎和磨蚀作用的比例。同时,有融水出现时,粒度频率峰值位于大于2φ的区域,否则,在小于2φ的区域。
  • 邓养鑫
    冰川冻土. 1991, 13(4): 337-342,3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天山与苏联天山冰碛物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冰碛物充填物(<32mm)在粒度组成上是以砾、砂含量为主的碎石土,分选性很差。冰碛物中的碎屑矿物成分均很复杂,达到40多种。岩屑的磨圆度很低,轻矿物成熟度很小。冰碛石和石英砂棱角尖锐,棱脊明显,表面多具擦痕和贝壳状断口。冰碛物天然容重较大,天然含水量一般较小。
  • 测试技术
  • 龙作元
    冰川冻土. 1991, 13(4): 343-3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述了在相同岩性的地层中,冻结层视电阻率高于非冻结层视电阻率,在冻结层上、下界面位置视电阻率产生跃变。利用电极距为0.5m的电位电极系的视电阻率测井曲线的高阻异常拐变特征点,可划分出冻结层的上、下界面及厚度。初步探讨了利用视电阻率电位测井曲线,划分多年冻结层的效果及精度与冻结层岩性、含冰量和井径等因素的关系。
  • 张津生, 福田正已
    冰川冻土. 1991, 13(4): 349-3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线热源热探针法对导土的导水率进行了测定。冻土中的传热过程中,除了由于水分迁移而引起热流发生外,还由于气、液、固三相的转变也将产生潜热。应用水热共轭输运理论分析这个过程,从而可以推算出冻土导水率。显然,在冰点附近时,潜热将对传热过程产生影响,从而使所得到的视导热率变得出奇地大。利用这种实测结果与冻土的实际导热率之间的差别,可以推算出冻土的导水率。所得结果与以往文献资料的结果相吻合。
  • 张耀南
    冰川冻土. 1991, 13(4): 359-362,3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温度采集仪用电容扫描法新技术去交流电干扰,减小系统误差,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AD590实现冷端补偿。由热电偶、PC-1500(A)微机、采集部分组成。测温范围为-50——+50℃,测温精度为+0.3℃,采集速度为1点/10s。该采集仪内含热电偶非线性校正,并可按不同要求扩展通道数和测温范围。
  • 国外介绍
  • 李培基
    冰川冻土. 1991, 13(4): 363-3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20年来冰期及其形成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从深海沉积、大陆冰盖及湖相沉积中获得大量新的地质气候证据。地质气候时间序列的频谱分析,地球轨道变化和日照变化的精密计算以及气候模拟,终于导致了第四纪冰期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和Milankovitch理论的复兴。在解释第四纪冰期的各种理论与假设中,唯有天文学理论得到了大量科学证据的有力支持。无论在时域和谱域方面,轨道变化在气候系统中都留下了清晰的足迹。
  • 新书评介
  • 韩建康, 张万昌, 刘时银, 张文敬
    冰川冻土. 1991, 13(4): 375-380,3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8年3月13至18日,在德国西柏林的欧洲中心,举行了一个称作“冰川中的环境记录”的学术讨论会,它是以柏林达莱姆区命名的,是加强各国科学家之间信息、观念交流的系列学术讨论会之一。会议组织者指出,达莱姆学术讨论会的主要目的不是要与会者叙述他们的“已知”,而是要提出自己的“未知”,不是要解决问题或对某一观点作出仲裁,而是要确定和讨论当代最前沿和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以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