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1-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姚檀栋, 上田丰, 大畑哲夫, 焦克勤, 邵文章, 丁良福, 蒲建辰
    冰川冻土. 1991, 13(1): 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中日青藏高原冰川考察研究于1989年4至10月进行。野外考察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有明显的升温趋势,这导致了藏东南冰川的强烈退缩和冰川运动速度的明显降低。唐古拉山、昆仑山地区的冰川变化与藏东南有所不同,许多冰川仍具有前进的迹象。唐古拉山、昆仑山地区冰川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巴芬式”冰川的存在。δ18O分析说明,大陆性气团与海洋性气团的δ18O是大不相同的。因此δ18O可以作为一种区分气团来源的绝对标志。
  • 邱国庆
    冰川冻土. 1991, 13(1): 9-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作物耐盐性不同,不同盐类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也不一样。在盐土改良中,要确定适度的脱盐标准。保留一部分危害不大的盐类,可以抑制土壤碱化。在秋冬季节,在粘性土自上而下单向冻结过程中,盐分与水分向正冻层迁移。春季,活动层中部暂时存在的未融化层,阻碍着上部已融层水盐的排泄,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盐分进一步向表层积聚,这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甚为不利。应该用合适的排灌措施,抑制土壤表层冬春集盐。在一定条件下,经淡化的洗盐水可以重复使用。
  • 梁林恒, 周幼吾, 王家澄, 高兴旺
    冰川冻土. 1991, 13(1): 17-2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兴安岭古莲河煤矿地区火灾后第二年冻土环境的野外调查表明,火灾后气温、地温、蒸发量及风速有明显的增加;湿度、含冰量、含水量有显著的减小。所有这些因子的变化导致了季节融化深度的增加。这些结论说明了森林火灾后冻土环境确实有较大的变化。此外,结合室内试验,本文还对火灾后最大季节融化深度(ξmax)进行了预测、由于植被与冻土关系的复杂性,本文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便更完善地研究火灾后冻土环境的变化及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简讯
  • 韩建康, 王晓军
    冰川冻土. 1991, 13(1): 26-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年11月,在天山冰川实验站附近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上,我国冰川工作者用自行设计、制造并加以改进的BZXJ超轻型冰岩芯钻机,钻取了天山地区第一支透底冰岩芯,钻孔深度91.62m,钻探累计进尺149.62m.这一记录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用自已研制的岩芯钻第一次获得的最大深度。该钻的研制成功,不仅结束了我国在冰川学研究方面没有中深度冰岩芯钻的历史,而且为我国冰川研究者深入探求冰川内部机制提供了先进的探测手段。
  • 研究论文
  • 宋强
    冰川冻土. 1991, 13(1): 27-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适应性Kalman滤波和MISP技术为工具,以融雪期面雨量为控制参数,初步探讨龙羊峡水库融雪期径流量的超长期预测问题。
  • 张学成, 杨针娘
    冰川冻土. 1991, 13(1): 35-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处于高寒山区的冰沟流域年降水量为600-700mm,年径流系数介于0.55-0.70之间,成为河西地区内陆干旱区一稳定水源之地,径流模式基本能反映实测过程。而且冰沟流域正常年蒸发力为340mm左右,小于下游八宝河及黑河流域年蒸发力,说明高寒山区水源丰富。
  • 周尚哲
    冰川冻土. 1991, 13(1): 43-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粒度分析说明冰川内碛与停留在冰前的新冰碛相比,由于未受融水冲蚀,其细粒组分相对多,更能有效地代表冰碛的本来面貌。用核磁共振方法测定冰碛冰与纯水冻结冰的未冻水含量,表明在0-15℃范围的同温条件下,前者的未冻水含量少于后者,可能是冰川运动的一个抑制因素。
  • 邓友生, 徐学祖
    冰川冻土. 1991, 13(1): 51-5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试验,得出非饱和土壤的导湿系数是其含水量与土水势的指数函数,且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快速降低。并对影响导湿系数的干容重、土类、含水量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饱和土冻结融化后,其导湿系数均大于冻前,经历数次冻融后,导湿系数每次都略有变化,但基本趋于一常数。
  • 简讯
  • 杨大庆
    冰川冻土. 1991, 13(1): 60-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0年12月6日至8日,中国科学院开放试验站——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站)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举行。会议由天山站学术委员会主任施雅风教授主持,12名学术委员和冰川所领导参加了会议。
  • 研究论文
  • 王自明
    冰川冻土. 1991, 13(1): 61-6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因固碳作用引起地球大气中CO2含量减少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减弱是各大冰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内部在周期性银河扰动引力场引发的构造岩浆活动中,向大气补充的CO2使大冰期结束。人类活动加强了温室效应且影响深广,应及早采取对策。
  • 王保来, Н.М.费兰奇
    冰川冻土. 1991, 13(1): 67-7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土楔及冰楔所处冻土的含冰状况不同,二者对冻土退化的响应不同。土楔的形状及大小乃至其中的充填物可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冰楔在融化过程中经受强烈变形,其原形状很难保存下来,以至无法辨认。已报道的冰楔假形中,有相当部分可能是原生土脉,甚至是活动层土楔。冰楔在多年冻土环境下生长,其假形可以指示古冻土曾存在过。但它与温度之间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因为楔形构造的形成是地-气综合因素相互作用之结果。土楔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次生的,它与多年冻土环境并无必然联系。
  • 罗格平, 袁玉江
    冰川冻土. 1991, 13(1): 77-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单相关普查找出巴里坤山区年表7的生长限制因子为上年6-7月均温,从而得到了巴里坤近250a来冷暖变化的替代序列。该序列的低通滤波曲线,揭示了近250a来的冷暖变化事实。方差分析指出,巴里坤冷暖变化的主要周期为126a。温度曲线与天山冰川进退时期相吻合。
  • 顾功树, 陈惠琴, 张宏伟
    冰川冻土. 1991, 13(1): 85-90,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就冰川冻土地区碳同位素形成过程中的影响、14C测年样品代表性及 采样方法进行讨论,冰碛中的木头、树枝、古植物层的14C测年可靠性最好,钙华、泉 华其次;冰碛垅中土质夹杂物及冻土活动层以下的土壤以有机碳测年为好,无机碳14C 测年有待进一步探素。
  • 王显烈
    冰川冻土. 1991, 13(1): 91-9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相同岩性的地层中,冻土层视电阻率高,非冻土层视电阻率低,分界面上视电阻率不连续(不透水的致密基岩除外)。利用电极距为2m以上的底部和顶部梯度电极系,测出的视电阻率梯度曲线的极大值,能精确解释冻土下限和瞬时融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