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1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0-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吴紫汪
    冰川冻土. 1990, 12(3): 187-1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水体积大于矿物颗粒体积的富冰土在温升过程与多晶冰性质相似要产生热胀作用,热应力抵御外荷载的作用,使上部建筑物基础不发生下沉变形或减小变形速度。实践证明富冰土可以作为中小型工程的永久性地基加以利用。
  • 童长江, 俞崇云
    冰川冻土. 1990, 12(3): 193-1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荷载(小于200kPa)对浅基础地基土冻胀变形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在外荷载为200kPa时,极强冻胀性地段的冻胀量可减少44-52%。最小抑制冻胀带的厚度可达80cm左右。依试验结果,给出了荷载(0-200kPa)对不同冻胀性地基土冻胀的抑制系数,以此可以推算基底下冻土层的冻胀衰减量。
  • 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90, 12(3): 200-200,20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第三世界科学院的安排和资助下,我于3月16日至4月12日访问了阿根廷门多萨(Mendoza)的科学技术中心(CRICYT)及布宜诺斯.艾里斯(Buenos Aires)的阿根廷南极研究所(IAA)。兹将我这次访问的情况、收获及建议报告如下: 门多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南美洲一个以研究干旱区与山区环境、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科学中心。
  • 王绍令, 李位乾
    冰川冻土. 1990, 12(3): 201-2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头鄂陵湖北岸CK6孔深19.81-24.26m段发现厚4.45m的纯冰层,对冰样及其上下地层的土样、水样化验及对湖周围地貌、第四纪的研究结果表明,厚层冰属深埋藏湖冰,生成年代为距今35030-45209年,成冰时的年平均气温约-10℃。
  • 王保来
    冰川冻土. 1990, 12(3): 209-2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松散沉积物中的大块地下冰已有多种成因假设,而基岩中的大块冰可以排除分凝,分凝-侵入及埋藏等成因机制。岩芯的破碎程度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表明,霍拉河盆地发育于泥岩及煤层之间的大块地下冰属侵入冰,即承压地下水侵入岩层裂隙后冻结而成。在冻结中,冰体的体胀力及地下水的侵入力使上覆岩层压密或有些抬升,由此为大块冰的生长创造空间条件。同时真空-渗透机制也不应忽视。
  • 杨针娘, 胡鸣高
    冰川冻土. 1990, 12(3): 219-2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东部是亚洲一些大河的发源地。冻土层及高山冰川的存在,产汇流条件不同于低海拔区。河流具有多种水源补给,源头以冰雪融水为主。
  • 岳天祥, 艾南山
    冰川冻土. 1990, 12(3): 227-2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借助最小熵产生原理等理论手段,在冰斗的几何形态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同时,为了给出所建模型与实际量测结果的拟合情况,设计了一种曲线拟合度度量指标。
  • 唐永仪
    冰川冻土. 1990, 12(3): 235-2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太白山三清池晚更新世冰碛物块状样进行偏光显微镜下的薄片研究发现,其微结构、构造组合为块状-异向定向构造、过渡型支撑结构、部分碎屑的极差滚圆度;其主体微构造类型为块状-异向定向构造。反映了其有别于泥石流的以弹塑性-刚性为主,流体变形为辅的特殊形成机理。并认为在沉积类型上属冰上融出碛亚相。
  • 李志军, 隋吉学, 李福成, 张家懿, 张涛
    冰川冻土. 1990, 12(3): 243-2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观察到的海冰蠕变过程,对垂直和平行于生长方向的两组圆柱状试样蠕变特性过程进行解释和曲线拟合。指出两组试样的破坏差异并得到海冰蠕变过程的排盐量与试样全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试验参数分析中,还引用了同种试样的单轴瞬时抗压强度。
  • 冯兆东
    冰川冻土. 1990, 12(3): 251-2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它的扩张政策,使其第四纪科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例如极地深冰钻和大洋深海钻资料均被权威的第四纪国防所参照。美国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第四纪科学,如广泛的油气及地下水钻孔资料完善了第四纪事件的时空谱。
  • 高存海, 王树基
    冰川冻土. 1990, 12(3): 259-2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面极Vostok 2038m冰芯分析,取得了距今16万年以来陆地上最完整的气候曲线。末次冰期始于距今11万年,存在两个温暖期,冰盛期温度降低约9℃。末次间冰期比全新世温度高2℃。大气CO2与温度变化相似,温暖时期CO2。浓度高,全新世为263ppmv,末次间冰期为272ppmv;冰期时CO2低,为240-190ppmv。谱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表明,气候变化由太阳辐射变化引起的,CO2对相对弱的太阳辐射效应有增强作用。
  • 刘鸿绪
    冰川冻土. 1990, 12(3): 269-2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包括冻胀反力、法向冻胀力、切向冻胀力、水平冻胀力以及土的冻胀性分类5个方面有关的25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冻胀反力出现在与基侧表面接触的冻土层中而不在冻结界面处,界面的冻胀应力是地基的内力。用基侧土的冻胀变形来推求冻结界面上的冻胀应力不准,因它不属静力学而是冻结过程力学中的问题。在讨论基础板面积与法向冻胀力关系时,必须固定板下冻层厚度。法向冻胀力与冻胀率之间的关系式σ=aηb中的b应小于1。冻胀量是冻胀率沿冻层厚度的积分,而冻胀力则是在冻结界面平面内沿有效面积中冻胀应力的积分,二者没有直接联系。在抗冻拔验算时桩在不冻层中是受压而不是受拉,其摩阻力不必折减。在冻层融化时的承载力验算中应考虑负摩擦力的作用。当冻胀性土冻结时,先产生水平冻胀压应力,而该压应力逐渐减小,并过渡到冻缩温度拉应力,最后出现地裂缝。土冻胀性越强,裂缝出现得越迟。现有的土冻胀性分类法可分为三大类:(1)以土的冻结敏感性分类,即冻胀可能性分类,该分类比较安全;(2)按冻胀率分类;即冻胀的必然性分类,此法比较现实;(3)按冻胀量分类,该分类法的缺点是它不与土的物理性质及冻结过程力学指标挂勾。由于没有考虑荷载的影响,此法很难用于按容许变形量的基础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