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0-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秦大河
    冰川冻土. 1990, 12(2): 95-9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法、美、苏、英、日等六国的六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成功地完成了人类首次徒步沿最长路线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考察队沿途所进行的科学考察工作受到科学界广泛的注意。笔者作为考察队中两名负责科学考察的队员之一,在穿越途中承担了冰川学考察研究工作,除进行现场勘察和观测外,还采集了大量雪冰样品。在此想就考察队穿越南极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沿途所进行的冰川学考察作一概略介绍。
  •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0, 12(2): 98-9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决定实施一项新的跨学科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叫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agramme——Astrdy of Globle Change”,简称IGBP)。1987年元月,ICSU执行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季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协调工作。
  • 丁骕
    冰川冻土. 1990, 12(2): 99-1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此书四百余页,图版六十页,乃施雅风、崔之久、李吉均等三十人集体著作。参考文献中文者八百件,西文者百五十余篇。诚集会精粹於一册之巨著也。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承主编赐赠一册。万里送书感谢之甚。余去国数十年,既无实地观察之可能,而各家专著,亦未能得见。执此一册,实为“全书”。
  • 邱国庆, 王雅卿, 曾凯文, 盛文坤
    冰川冻土. 1990, 12(2): 105-1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兰州东岗镇剖面下部黄土的冻结温度Tf与土的含水量W和Na+与Cl-含量(mmol/100g)有以下的相关关系:Tf=-4.27W-1.03[NA+]0.54[Cl-]0.48。在冻结开始瞬间,可认为W等于未冻水含量Wu,Tf等于土温T,于是此式可改变为Anderson-Tice公式的形式:Wu=40.53|T|-0.98,据Tice等人的实验资料,对兰州九洲台剖面黄土,有Wu=30.21|T|-0.97;而对于兰州白塔山剖面黄土,有Wu=26.47|T|-0.98,这些来源不同而结果相近的式子,说明含盐量与第一个系数的关系比之它与T的指数的关系更为密切。
  • 邱国庆
    冰川冻土. 1990, 12(2): 116-116,1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10月,加拿大全国研究协会土工研究委员会多年冻土分会决定,在由已故的R.J.EBrown和W.O.Kupsch和编的1974年出版的“多年冻土名词术语”(Permafrost Terminology)的基础上重新编制一本与多所冻土和地下冰有关的术语。翌年,该分会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工作组来从事这项工作。经过三年的努力,该书于1986年正式出版。
  • 史庆增, 徐继祖, 宋安
    冰川冻土. 1990, 12(2): 117-1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简述了冰力模型实验的概况,然后介绍了在国内第一座冰池实验中进行的首次冰力模型实验——渤海辽东湾抗冰平台冰力模型实验的设备、模型冰制取技术和实验结果。实验中,冰排的破坏符合一般规律,它预示了现场冰的破坏现象;冰力值稍低于计算值,但更合理,可供设计参考;冰力谱中存在着明显的主频率,它集中于0.8HZ左右。
  • 唐领余, 冯兆东, 康建成
    冰川冻土. 1990, 12(2): 125-1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毗邻地区近20个剖面(点)的黄土沉积进行了孢粉分析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黄土剖面中古土壤层的孢粉种类、数量以及木本植物花粉成分均比黄土中多得多,反映了该时期研究区的气候条件比现今要温和湿润,植被较繁茂,以后逐渐旱化,但并不连续。此阶段研究区主要植物群的演替规律是:针叶林→森林草原→草原。
  • 沈乐天, 赵士达, 卢锡年, 史毓香, 陈淑霞
    冰川冻土. 1990, 12(2): 141-1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率下天然淡水冰单轴压缩强度的实验结果。指出S-1型柱状晶粒冰的压缩强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极限压缩强度在应变率为10-4S-1时有一个最大值。本实验的应变率范围是10-5-100s-1。10-1-100s-1的应变率范围是在冲击速度lm/s左右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这个速度接近于浮冰与海上结构物相撞的情况。以本实验为基础,有希望发展对海冰的实验技术。
  • 边纯玉, 郭鹏飞
    冰川冻土. 1990, 12(2): 147-1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海拔3800-4200m以上均有片状多年冻土分布,寒冻剥蚀地貌、冻融地貌、冷生砂丘、埋藏冰及古冰缘现象都有分布。本文从地层学与冰缘现象之间的关系出发,划分了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近代(现代)三个冰缘期。
  • 夏正楷
    冰川冻土. 1990, 12(2): 155-1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白山分布有更新世冰川地形,其冰川槽谷在平面上呈“十”字型排列;横剖面EW向的呈宽谷形,NS向呈U型;纵剖面EW向比较平坦,SN向呈阶梯状,其中有许多断裂陡坎。冰斗均位于断裂交汇点,面积不大而深度却相当大。这些地形的形态特征可以用构造加以解释,断裂破碎带是最有利于冰川刨蚀的地段。
  • 宋强, 陈靖
    冰川冻土. 1990, 12(2): 161-1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1958-1984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融水径流总量的时间序列X(t),分解为趋势项L(t)、周期项P(t)、平稳项S(t)、随机项ε(t),使该时间序列表示为X(t)=L(t)+P(t)+S(t)+ε(t)。采用非线性回归提取L(t),用谱分析和Fourier级数提取P(t),余差用自回归方程建模,用上述项的叠加作出预报,按相关指数公式计算R=0.90,效果良好。
  • 刘宗香, 王良纬, 王宗太, 王文悌
    冰川冻土. 1990, 12(2): 167-1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文以中国冰川目录中的45000余条冰川,按山区,河流以及每条冰川的25项要素指标,储存在建立的“冰川目录数据库”中,为冰川目录的增加、删除、修改、更新和统计打印等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并详细介绍了冰川目录数据库的建立,基本结构和管理系统的使用。
  • 米德生
    冰川冻土. 1990, 12(2): 175-1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冰雪冻土图是双全张挂图,供读者了解我国冰川、季节积雪、海河湖冰、冻土及冷生现象等自然现象的分布特征、资源现状以及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上述自然现象的发生与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本图的设计和制图综合考虑到以寒色为主,按冰川、积雪和冻土进行分类分级综合,冷生现象设计14种象形符号表示大致分布位置。
  •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90, 12(2): 181-1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二届国际地貌学大会(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orphology,简称21CG)于1989处9月3-8日在西德Fankfurt举行。我承香港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专程前往参加,在会上宣读了《青藏高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论文得到好评。此外,我还参加了美国Seaffle举行的冰与气候会议(见另一报告)和西德Bremen举行的极地地貌(Polar Geomorphology)会议,本报告主要叙述在西德的活动情况。
  •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90, 12(2): 186-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0.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冰川学会(International Glaciological Society)于1989年8月20-25日在美国Seattle举行冰与气候讨论会(Symposium on Ice and Climate)。自然界的冰体主要是冰川保存着现代与古代气候的重要迅息,冰体变化可指示气候变化,而冰盖、积雪、海冰的存在又予气候以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