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7-1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黄茂桓, 王仲祥
    冰川冻土. 1986, 8(4): 327-33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3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人工冰洞内曾对冰内过程进行多项自的系统观测研究[1、2]。其中,应力和应变的研究是在假定变形发生在一个主平面上和假定观测部分冰的变形为均匀变形这样两个前提下进行的。为了验证均匀变形假定的可靠性,1984年在原有观测断面上,专门作了非均匀变形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均匀变形假定的误差甚小,一般小于10%,可以广泛采用。这对于冰川动力学研究,无疑有重要贡献。
  • F. 诺特里斯伯格, M. A. 格依
    冰川冻土. 1986, 8(4): 333-34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对冰川侧碛中的各化石土壤层进行14C年代测定,确定了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冰川的变化。对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的16条冰川进行了68次年代测定,表明了下述时期的冰川前进(以距今年数计):19500±1500(1次测定),约12700(1次测定),7400(2次测定),4900—4600(5次测定),3700—3100(12次测定),2700—2100(14次测定,分为两次变动,间断期为距今2500—2300),1700—1500(10次测定),1200—950(2次测定),800(2次测定),550(2次测定)和400—100(7次测定)。相对较小的冰川前进发生在:12700(14000?),7500,7000(?)—5000,4500—3800,3000—2700(间断期为2500—2300),2100—1700,500。在野外没有找到冰川跃动的证据。进行考察的冰川的大小和变化均可与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进行比较。两地区全新世冰川演变史看来是一致的。
  • 王靖泰, E. Derbyshire
    冰川冻土. 1986, 8(4): 345-3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西北欧洲应用冰缘现象来恢复古气候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些现象包括冰裂楔形构造、冻融挠曲构造、冻胀丘和冻丘、融冻泥流以及与冰缘环境有关的风成沉积。现在普遍认为这些现象对判断寒冷环境或冻缘环境是有效的。
  • 童伯良, 李树德, 张廷军
    冰川冻土. 1986, 8(4): 357-3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组织的冰川冻土考察队于1980年首次对我国阿尔泰山地区冻土及冰川进行了考察。考察区位于阿尔泰山中部的南坡,北起49°8′N,向东南延伸450km到46°N附近。山体西北部宽约150km,东南部约80km,海拔高度从北向南和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区西部的友谊峰是阿尔泰山最高峰,海拔4374m,其周围是该区冰川最为发育的地区。山区东南部山峰高度在3200—3500m,无现代冰川发育。
  • 朱元林
    冰川冻土. 1986, 8(4): 365-3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和蠕变特性一样,抗压强度亦属冻土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同时它也是寒区工程建设中基础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许多研究者已对冻结粉砂的强度特性作过研究。Haynes等[1]研究了费尔班克斯(Fairbanks)粉砂在-9.4℃下应变速度对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应变速度对抗压强度有强烈影响。当应变速度由2.9×10-4s-1增加到2.9×10-1s-1时对抗压强度几乎增加10倍。
  • 王彦龙
    冰川冻土. 1986, 8(4): 381-3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干雪雪崩是我国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危害性较大的一种雪崩类型。这类雪崩主要发生于松散无水的新干雪和老干雪的雪层中,在其运动过程中,体积愈来愈大,不但冲击力大,而且能触发大量雪体崩塌,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是我国山区经济建设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为了查明它的发生、运动和堆积规律,我们进行了大量观测和研究,现将结果讨论如下。
  • 何元庆
    冰川冻土. 1986, 8(4): 389-3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螺髻山位于四川西昌以南约15km,该山东侧山麓的邛海—普格断陷谷地内的则木河和鹅掌河分水之处,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和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形成横亘谷地的梁形地貌,称为大箐梁子。大箐梁子系成因不同的沉积物所组成,从而成为第四纪研究者们比较关注的地方。1965年,西南第四纪冰川考察队依据螺髻山东侧大箐梁子—邛海一带不同时期的混杂堆积物划分出三次冰期,将第一冰期归为早更新世初期,第二冰期归为中更新世中后期,第三、四冰期属何时代本文未作详细说明[1]。近年来,又有研究者认为“邛海以南,鹅掌谷地中一些呈舌状堆积物”为“冰川终碛垄”,并将所发现的紫灰色泥砾、红色泥砾和黄褐色泥砾三种不同特点、不同时代的古冰碛物,分别归为最老、次老、较新的三次冰期所形成[2]
  • 张保成
    冰川冻土. 1986, 8(4): 397-40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兴安岭北部各砂金矿区积累了大量粒度分析资料,多年来这些资料仅停留在原始数据状态,没有应用于成矿研究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粒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为含金沉积物的形成条件和搬运方式的研究提供点信息。
  • 张志忠
    冰川冻土. 1986, 8(4): 403-40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年3月17日下午6时,在天山巩乃斯河谷内暴发了一次巨大的湿雪雪崩,造成堵塞河谷公路的严重危害(照片1)。笔者有幸目睹这次雪崩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这次湿雪雪崩形成前兆和发生过程的观察,及对雪崩雪中若干特征的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
  • 李树德
    冰川冻土. 1986, 8(4): 409-4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10月上旬,我们对兰州马衔山再次进行野外考察,结果在海拔3630m高度的阴坡首次发现多年冻土。这一发现不仅使该区有无多年冻土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并且对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 丁骕
    冰川冻土. 1986, 8(4): 411-4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丁骕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地理学家、地貌学家,1949年前长期担任中央大学教授,现定居美国。本刊全文转载丁骕先生1981年发表在《华学月刊》第一一八期的《说中国冰期》一文和1986年4月29日给施雅风理事长、何兴编辑的《关于中国第四纪冰川问题通信》(题为编者加),旨在介绍海外学者对中国第四纪冰川及环境问题的观点,勾通海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以推动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深入发展。相信国内学者将会从丁骕先生的论述中得到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