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7-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邱国庆, E. 张伯伦, I. 伊斯坎达
    冰川冻土. 1986, 8(1): 1-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易溶盐在土中的存在及其在土冻结过程中的重新分布,对冻土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及土的冻结过程有重要影响。泰斯等(Tice,et al.)用兰州黄土和阿拉斯加粉土等作对比试验,证明在颗粒成分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冻结盐渍土中未冻水含量高于非盐渍土中未冻水含量[1]。张伯伦(1983)的试验表明,对同一种土,增加其易溶盐含量可以减小土的冻胀量、总含冰量及冰透镜体的体积[2]。至于冻结过程中盐分迁移的方向,可有不同情况。邱国庆等的实验表明,在水溶液单向冻结时,盐分向未冻溶液迁移,溶液原始浓度越大、冻结速度越大,则盐分的相对迁移量越小[3]
  • 朱元林, D. L. 卡皮
    冰川冻土. 1986, 8(1): 15-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寒区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有时需要冻土抗拉强度指标。但是,十分遗憾,至今人们对冻土抗拉强度的研究做得不多。Haynes等(1975)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重塑粉砂研究了在-9.4℃下应变速度对容重较大的冻结试样抗拉强度的影响,发现在应变速度ε=10-2s-1时发生塑性—脆性破坏过渡[1]。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研究应变速度、温度及容重(或含水量)对饱和冻土抗拉强度的影响。为此,试验按如下三个系列进行:(1)试样容重和温度不变,改变变形速度(采用由5.9×10-5—5.9×102cm/min 8种速度);(2)容重和变形速度不变,改变试验温度(采用-1、-2、-3、-5、-7及-10℃6种温度);(3)温度和变形速度不变,改变试样容重,即采用1.36—1.41(较高)、1.20—1.26(中等)及1.08—1.12g/cm3(较低)三种容重范围。
  • 黄大庭
    冰川冻土. 1986, 8(1): 29-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腹部地带的通天河盆地,具有高海拔、低气压、气候严寒多变、冻结期长等特点,理应是多年冻土发育之地区。但事实并非如此,而是融区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就多年冻土区中,也存在着局部的岛状融区。并且这里的多年冻土,以年平均地温高、厚度薄、不稳定、无厚层地下冰等特征而区别于邻区。形成这样广泛的融区并非偶然,笔者认为除地形、地貌、岩性特征,严寒多变的气候,地表光秃粗糙,河床宽浅等条件有关外,主要则是区域性的地壳构造活动所致。因在融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直接起控制作用的是地温,而地温又主要取决于地壳内部的地热,及地壳外部的气候条件这两个因素。同时,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此融区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缩小(退化)。
  • 王平
    冰川冻土. 1986, 8(1): 40-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固态降水(或雪)。雪或冰不是绝对纯粹的物质,在其晶体内或晶体与晶体之间含有各种不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统称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主 要来自海洋水或地壳风化尘埃。研究冰川的雪冰化学元素和氢氧同位素含量及分布规律,可揭示冰川形成的气候环境。在我国,章申等最早对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和希夏邦马峰野博康加勒冰川进行了雪冰化学的研究。
  • 王彦龙
    冰川冻土. 1986, 8(1): 52-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雪雪崩是我国危害性较大的雪崩类型之一,亦是降雪丰沛山区冬末春初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这类雪崩雪坚硬、密度大,不易清除。特别是在融雪期间,雪层易形成全层湿雪雪崩,其规模大,堆积量多,摧毁力强,给交通运输、矿山建设、农牧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为了摸清雪崩发生规律,进行雪崩防治已成为山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十多年来,我们对危害性较大的湿雪雪崩作了面上的考察和定位观测,现就其基本特征讨论如下。
  • 吕儒仁, 李德基
    冰川冻土. 1986, 8(1): 61-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唐不朗沟(图1)位于北纬29°49′36″至29°56′27″,东经93°00′41″至93°09′22″,流域面积75.67km2。构造上属拉萨-波密褶皱带,岩性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少量片麻岩和砂岩。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mm左右,年平均温度低于6℃。地表各自然条件类型的面积组成如表1。全流域显示出山高、谷深、坡陡的地貌特点(图2)。流域最高点的海拔为5912m,与尼洋河交汇处最低点约为3443m,分水脊绝大部分在4800—5000m以上。主、支沟床与分水脊高差一般都在1000—2000m。因此,主、支沟两岸山坡都很陡,一般在33°以上,最大可达43°。狭谷地段形成绝壁,坡度在75—80°以上。主、支沟床由于受古冰川作用,多开阔,宽度在数十米至三百米之间,沟床比降也较小,而流水切割地段则较大。如主沟床在海拔4800m以下,一般都在120‰以上,而海拔4800m以上地段则和沟口以下的扇形地差不多,在50‰左右。主沟床平均纵比降达64‰,略高于泥石流起动比降。
  • 刘淑珍, 柴宗新, 陈继良
    冰川冻土. 1986, 8(1): 72-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姑娘山地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与小金县的交界处。为邛崃山脉的中南段,主峰四姑娘山位于北纬31°6′,东经102°55′。主山脊线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南端走向南北,北段折向北东。沿主山脊线排列有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四姑娘山等30余座海拔5000m以上的高峰,主峰四姑娘山如一巨大的金字塔耸立于群峰之上,海拔高达6250m(照片1),是四川省仅次于贡嘎山的第二高峰,终年白雪皑皑、雄伟壮观。山脉的东南坡是闻名中外的熊猫故乡——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 阎嘉祺, 阎永定
    冰川冻土. 1986, 8(1): 83-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骊山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之南,西距西安市区二十余公里,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骊山冰期”之名称首次出现于李永昭等的《中国第四纪冰期的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一文中[1]。该文并把它安排在其所划分的秦岭地区冰期序列中,代表着晚于“公王岭冰期”,早于“太白冰期”的一次冰期,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大致与庐山冰期相当。《探讨》中有关“骊山冰期”的论述甚为概略,其命名显然是以王淑芳等的《陕西蓝田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述要》(以下简称《述要》)的有关资料为依据[2]
  • 仇家琪
    冰川冻土. 1986, 8(1): 89-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6.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积雪系指降雪、冰粒、表霜、冻雨以及大部分已冻雨水形成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雪层。积雪科学是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正在迅速发展。我国六十年代初开展积雪研究以来,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积雪观测规范和分类标准,已给积雪研究的深入及资料的累积带来困难。国际雪冰委员会公布了国际积雪系统分类图表,1981年又出版了《雪崩图集》。本文试图在分析积雪特性影响的基础上,主要对图集中所含积雪常规观测项的所用术语及其表达式作一介绍,以利于广泛采用国际标准,促进积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