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9-1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沈永平;王国亚;丁永建;苏宏超;毛炜峄;王顺德;Duishen M Mamatkanov
    冰川冻土. 2009, 31(6): 993-100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克苏河源区的冰川融水和冰湖溃决洪水对我国境内阿克苏河乃至整个塔里木河的径流补给及下游的防洪安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萨雷扎茨-库玛拉克河的麦茨巴赫冰川湖(Merzbacher Lake)为众多冰川湖中最大的一个,同时又是频繁发生突发性溃决洪水的冰湖,在1932-2008年的67a内发生溃决突发性洪水62次,其频率高达92.5 %以上. 随着气温的变暖,冰川减薄后退,冰川融水增多、冰湖库容增加, 洪水总量在不断增大. 冰川洪水的总量已经由1960-1970年代的1×108m3左右,增加到1990年以来的3×108~4×108 m3,最高达5×108 m3多;年最大流量1990年代较1950年代增多37%,洪水频率也在不断增加. 库玛拉克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也对冰湖溃决洪水影响很大,冰川消融的越多,产生的冰川洪水洪峰也越大. 随着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将会加大下游的防洪压力. 所以,要加强冰川消融观测及冰湖水位的监测,建立预警系统,进行冰湖溃决洪水预报,为下游的防洪安全和水电安全运行提供科技支持.
  • 庞强强;李述训;张文纲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03-10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发生了大规模的改变,并引发了多年冻土的退化,给寒区环境与工程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而多年冻土作为地气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主要取决于地气系统能量交换的方向. 应用青藏高原实地观测资料,对不同地表状况下多年冻土浅层热状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下垫面的改变对多年冻土区能量平衡状况产生明显影响. 在天然状态下地表能量收支基本保持平衡,冻土变化也比较缓慢;而在下垫面改变特别是天然地表遭破坏后,原有的能量平衡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多年冻土的变化. 覆盖度较高的植被暖季能够阻止部分热量进入土层,降低地表温度;而在冷季则能减少土层热量散发,有助于保持地表温度. 植被的存在有利于保持多年冻土的稳定. 黑色薄膜覆盖能够增加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并减少地表蒸发耗热,造成地表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透明薄膜的“温室效应”可以有效地防止地表长波辐射的散发,减少表层土壤热量的消耗,从而引起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
  • 李栋梁;刘玉莲;于宏敏;李永生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11-10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黑龙江省1951-2006年积雪初终日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积雪初终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多年平均有5.5个月的可积雪期,积雪初日北早南晚,南北相差1个月; 终日南早北晚, 南北相差1.3个月. 积雪初日推后1.9d•(10a)-1,终日提早1.6d•(10a)-1. 积雪初/终日期的退后/提前主要在较低纬度的平原地区.
  • 安 迪;李栋梁*;袁 云;惠 英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19-10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天气现象定义与积雪深度定义两种方法对全国884个台站的积雪日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分别整理出每一台站各个积雪年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初终雪间隔日数3个要素的两套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在全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及新疆地区,两种数据差别不大,但在东北及青藏高原两套数据的差别较大. 在积雪日数的比较中,两种数据在东北及青藏高原的差别基本都在10d以上,积雪深度的差别在0.4cm以上,初终雪间隔日数的差别以青藏高原最明显,大部分地区的差别在15d以上,甚至有达到30d以上的区域. 对青藏高原东北边坡代表站的积雪平均值进行M-K突变检验发现,积雪深度定义的积雪日数与间隔日数减少趋势略大于天气现象定义统计的数值;而在积雪深度的比较中则相反. 两种定义的积雪间隔日数均在1987年出现突变.
  • 蔡迪花;郭铌;王兴;张小文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28-10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祁连山区积雪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演变特征,利用2000-2003年3年连续的8 d合成的500 m分辨率的MODIS卫星反演雪盖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积雪频率和积雪盖度为监测指标,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区整体的积雪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年内变化特征,并就不同地形条件对积雪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作了较为细致地分析。. 结果表明,祁连山区的积雪分布极不均匀,积雪主要沿山系走向成条带状分布,呈现西段多,东段次之,中部和南部少,山脊多,山谷少的特征,且海拔越高、山势越陡、阴坡积雪的范围越大、持续时间越久。. 累积降雪时间,就全区而言为9月至翌年5月,但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带有所差别。. 海拔4000 m以上区域存在春、秋季两个时段的积雪补给,且海拔越高积雪补给时间越长,而4000m以下仅有中秋至中冬一个时段的积雪补给;坡度较平缓的区域冬季和春季为主要积雪补给期,而坡度较陡的区域则为秋季和春季;平地和南坡积雪补给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而其它坡向为春季和秋季。.
  • 杜建丽;林振山;俞鸣同;张真真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37-10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格陵兰冰盖GISP2冰芯古气候代用指标δ18O序列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格陵兰近1000年来气候变化总趋势出现历时约490年的中世纪暖期和历时约570年的小冰期,其间还存在次级的冷暖期变化;气候波动具有3a、6.5a、12a、24a、49a、96a、213a、468a准周期,既有NESO的因素,也受制于太阳活动周期的影响。第7,第8内在模函数(IMF7,IMF8)波动振幅以及总体趋势分量res在1350年出现明显的转型,表明1350年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分界。研究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波动规律和变化分期作了较详细的划分。
  • 杨思忠;金会军;郭东信;吕兰芝;常晓丽;何瑞霞;于少鹏;孙广友;张秋良;周梅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43-10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北方地区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大量的冰缘遗迹.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寒区和干旱区分别出现冰缘地貌、正逆向沙化等问题,综合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可以更好地说明气候环境变化问题. 2008年5-7月,在鄂尔多斯和大同地区分别发现了新的砂楔和土楔;在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研究站设立了8个钻孔和2套自动气象站,开启了冻土、湿地、积雪研究以及现代陆面过程对下伏冻土影响的研究;在黄岗梁地区发现了一个冻融褶皱;调查了松嫩沙地古沙丘及古土壤活动与冻土进退的关系;发现小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显著,岛状冻土散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其上路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和沉降变形;三江平原西部农业开发强烈改变了地表覆盖,冻土温度升高显著,冻土上限下降明显,甚至厚度较薄的冻土消失. 后期工作希望通过综合、集成分析以上结果,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冻土南界及环境变迁.
  • 李 韧;;赵 林;;丁永建;沈永平;杜二计;;刘广岳;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50-10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季节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特征是研究寒区陆面过程的重要方面.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35个地面站1961-1998年最大冻土深度的观测资料及5cm土壤温度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土壤季节最大冻结深度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土壤季节最大冻结深度度呈现明显的规律变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土壤季节最大冻结深度相对处于一个增大期,80年代中期至今土壤季节最大冻结深度在减小. 冻结期间5cm土壤累积负温距平指标能够较好的描述土壤季节最大冻结深度变化特征,土壤季节最大冻结深度也是高原地区地面热源强度一个较好的表征参数.
  • 张广兴;孙淑芳;赵玲;马玉芬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57-10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971-2000年乌鲁木齐河1号冰川周围4个探空站逐日0℃层高度探测资料,用距离倒数的加权平均得到1号冰川的夏季0℃层高度,并与1号冰川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定性与定量分析了30a来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和冰川观测量的变化趋势及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971-2000年的30a里1号冰川夏季0℃层高度呈增高趋势,1990年代呈陡升趋势,与1号冰川的零平衡海拔高度、消融区面积、纯物质消融量和融水径流深4个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正相关;而与积累区面积、纯积累量、纯物质平衡总量、纯物质平衡值4个量反位相同步变化,为负相关,说明天山乌鲁木齐河1号冰川对自由大气夏季0℃层高度具有非常好的响应.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天山山区对流层中下层均显著变暖,夏季0℃层高度升高,天山乌鲁木齐河1号冰川消融加快. 1990年代夏季0℃层高度陡升,进而1号冰川出现了最大的物质负平衡.
  • 马 龙;刘廷玺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63-10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科尔沁沙地阿古拉苏木为典型代表区域,应用1987-2006年20a间12幅遥感影像及相应气候数据,分析了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了表征响应敏感程度、影响程度大小排序的气候因子影响指数(CFII). 结果表明:近20a研究区地表环境变化表现为不断恶化的趋势. 各类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间有着良好的响应关系,各类气候因子变化以不同方式和过程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表环境的变化. 响应敏感度最大,即对地表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相对湿度,其次为降水量和蒸发量. 水分条件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 朱宝文;陈晓光;郑有飞;李英年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74-10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06-2008年3a观测的天然草地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及大气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特性、土壤水分与地表径流的关系. 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16%,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径流系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不产生径流;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盛夏的7-8月,年水土流失量主要由大降水造成. 地表径流量与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径流量与30min最大雨强表现为指数函数关系,径流量与降水量和30min最大雨强的乘积也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径流量的大小更多地受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共同影响,地表径流与降水前0~20cm的土壤水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 武小波;王宁练;李全莲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80-10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9月1-8日在祁连山七一冰川作用区水文总控点逐时采集河水样,并分析水样的主要可溶离子含量、电导率以及pH,研究冰川作用区水化学组成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消融末期河水中pH的平均值约为7.60,与离子浓度时间变化过程一致,说明是偏碱性物质的输入增加了融水中化学物质的含量;SO42-,Ca2+分别是浓度最大的阴、阳离子,属于SO42-+HCO3--Ca2++Mg2+型水. 河水中可溶性离子浓度日变化过程具有不对称性,表现为快速降低和缓慢的增加过程,与流量变化呈显著反相关,Pearson相关说明流量是冰川区水化学特征随时间变化的控制性因素;阳离子通量计算显示,在七一冰川区达54.7 t•km-2•a-1,其日变化过程与流量正相关,与离子浓度成反相关,说明径流量也是控制离子通量的主要因素.
  • 王 进;高前兆;沈永平;龚伟华;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86-10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干流上游中下段河床一直呈淤积状态,近 40a来总淤积厚度达120cm,平均年淤积3.0cm. 其中:1965年~1990年的25a淤积50cm,平均年淤积2.0cm. 1991年~2007年的17a中,河床淤积加快,总淤高70cm,平均年淤积4.7cm. 由于河床淤积,河道行洪断面缩水,洪水漫溢不断增大,导致上游段耗水量呈不断增加趋势,2001年起上游段己成为干流最大的耗水区. 3条源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6310×104t,进入塔里木河干流龙头站---阿拉尔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2050×104t,干流上游段多年平均年泥沙淤积量为1462×104t,占塔里木河阿拉尔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的71.3%,是干流最大的泥沙淤积区,也是现今最大的洪水漫溢区和耗水区. 塔里木河干流上、中、下游各水文点年输沙量呈急剧減少趋势,泥沙淤积河道主要是上游段的沙雅二牧场至英巴扎318km河段. 塔里木河上游段河长495km,多年平均区间耗水量14.48×108m3,占阿拉尔站多年径流量的31.5%. 中游河长398km,多年平均区间耗水量24.84×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54.0%. 下游河长428km,多年平均区耗水量6.68×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14.5%,上、中游多年平均区间耗水量39.32×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85.5%. 上游耗水量从2001年起成为塔里木河干流最大的耗水区,导致2002年、2005年和2006年上、中游耗水量达到50.0×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88%,成为历史最大值.
  • 杨余辉;;李卫红;魏文寿;郝兴明;王敏仲
    冰川冻土. 2009, 31(6): 1094-11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山地、绿洲、荒漠不同下垫面区域1961-2007年气象资料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平原绿洲区平均温度以0.3℃•(10a)趋势上升;流域山区增温趋势较慢,平均每10a以0.17℃的趋势增温,但本世纪初增温速率加快,绿洲区和山区分别增加0.7℃和0.5℃. 流域CO2浓度和CH4浓度持续上升,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原绿洲区1987-2007年比1961-1986年平均降水量偏多35%;山区降水量平均每10a增加速率和绿洲区基本一致,但波动较大,80年代降水增加较显著, 90年代降水量减少到70年代水平,本世纪初降水量显著增加. 气候变化序列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认为,山区温度和降水没有达到突变水平,平原绿洲区降水在1984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温度在1995年发生了由低向高的突变. 夏季荒漠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量均小于绿洲,但温度却始终高于绿洲,绿洲“湿岛效应”和“冷岛效应”特征明显. 荒漠-绿洲温差有3h、20h的主要周期,温差突变一般发生在凌晨.
  • 代述勇;;雷加强;赵景峰;范敬龙;范冬冬;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01-11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策勒绿洲78个取样点的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和pH值的观测资料,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和地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所取数据进行空间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地下水埋深和pH值服从正态分布,矿化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地下水埋深、矿化度和pH值都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在步长为8km范围之内,地下水特征的空间变异是各向同性的,当步长>8km时,四个方向上的半变异函数发生了不同的变化;3),受盆地地形影响,地下水埋深从南到北变浅,东部区域埋深最浅,最小为1.56m;矿化度分布趋势则是从南到北逐渐增大;pH值高值区发生在绿洲东南部和中北部,pH值高的区域矿化度较低,而pH值低的区域矿化度较高;4) 绿洲耕地主要分布于地下水位埋深为5~25m,且矿化度<2.0g/L的区域; 林地和草地分布于绿洲边缘区,该区域地下水埋深浅,平均水位<10m,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2.0g/L.
  • 李登科;卓 静;王 钊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10-11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碱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对该地区水面面积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TM、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对红碱淖水面面积进行解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引起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 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碱淖水面面积在大幅度萎缩,水位急剧下降. 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的影响因素有气候变化、灌溉用水、生态环境建设、煤矿开采用水排水和水源地开采等5个方面,其中上游河流截流是主要原因.
  • 郭东林;杨梅学;屈鹏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16-11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在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有关能量和水分循环的大型科学试验、研究结果及主要进展, 并对能量和水分循环方面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林战举;牛富俊;许 健;徐志英;王平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27-11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上施工会扰动其下多年冻土的存在状态. 近些年来,高原上相继修建的大量的线性工程,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必将进行多年冻土区的开挖和夯填,从而会引起下伏多年冻土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研究了路基施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并以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沿线典型实例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开挖施工扰动最大,可引起斜坡失稳滑塌、地表积水和热融湖塘等;填土路堤会引起其下伏多年冻土升温,路基两侧形成的小气候往往起着提高地面温度的作用;挡水、排水设施施工也会导致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地表沉陷. 可见,填土路基、开挖、地表工程扰动都会导致多年冻土发生变化,这些冻土变化对路基稳定必将构成威胁.
  • 郭宏新;吴青柏;张鲁新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37-11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热棒具有极强的单向导热性能,被广泛用来冷却地基、强化冻土与大气间热交换,解决基础冻胀、融沉等热力过程中工程问题. 本文从热棒在国内外冻土工程的综合应用、热棒传热影响因素以及热棒应用的工程设计参数,评述和回顾了寒冷地区热棒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讨论了热棒技术综合应用的发展前景. 大量的国内外工程实践表明,热棒在寒冷地区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不仅可以应用于寒区公路、铁路、输油管线工程等大型线性工程,而且也可应用于机场、房屋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同时还可以用于低温储藏库修建、机场跑道融雪等. 青藏铁路修建以来,热棒在我国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同时热棒与保温材料、块碎石护坡/护道等联合构成了新的综合结构措施.
  • 高志华;石坚;张淑娟;罗丽娟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43-11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十分敏感且性质易变的土体,而高含冰量冻土的性质更是极不稳定,本文针对不同温度、不同围压下50%的高含冰量重塑冻土进行了动三轴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动强度随着振次的增大线性减小,和温度呈二次变化关系,随着负温的增大而增大,围压对动强度影响不大;残余轴应变随着振次的增大而增大,呈幂函数的关系;随负温的增大而变小,围压对残余应变影响也不大. 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分别给出了高含冰量冻土的动强度和残余应变的计算公式,这些结果可供该类土的动力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 罗斯琼;吕世华;张 宇;胡泽勇;尚伦宇;李锁锁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50-11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6-2007年冬季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布交(BJ)站测量的土壤基质势和土壤温度以及土壤未冻水含量资料,分析了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势、未冻水含量和土壤温度三者的关系.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部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势随着土壤温度及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水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保持着动态平衡,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未冻水含量减小,土壤水势也随之减小;20 cm处砂质壤土的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水势与未冻水含量可用二次曲线拟合,土壤水势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Clausius-Clapeyron方程对于计算青藏高原中部非饱和冻土水势存在局限性.
  • 张胜凯;鄂栋臣;李 斐;黄继锋;李院生;王泽民;张小红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56-11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潮汐运动是冰架短期垂直运动的来源,对冰架影响十分显著. 选取2003/2004年南极夏季期间中国在Amery冰架上连续5d的GPS数据,利用GAMIT/GLOBK进行数据处理,获取了由海潮引起的冰架垂向运动时间序列; 垂直方向精度优于0.18m,并且和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的潮汐变化曲线进行了对比,获得了一致的结论. 利用GPS测量海潮可为精化南极地区的海潮模型提供可靠的现场数据,对南极冰盖物质平衡研究及冰海交互动力学模型研究有重要作用.
  • 李 林;李卫林;王振宇;肖建设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61-11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铁路沿线1961-2006年7个气象台站和2003年9月-2004年9月7个野外观测点风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微地形对极值风速的影响. 通过地形因子的参数化处理,建立了极值风速随海拔和地形参数变化的拟合模型以精确推算复杂地形的极值风速,并利用临时观测点风资料对其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形参数化处理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微地形对极值风速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
  • 牛富俊;李国玉;赵淑萍;张淑娟;赵永国;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66-11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9年10月在西安召开第八届国际冻土工程会议,就冻土地区工程设计与建设、季节冻土区工程冻害防治、冻土物理力学特性、模型发展及其应用、寒区气候、环境及冷生变化、多年冻土水文学、寒区水资源和土地应用等主要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报告了近年来冻土工程与环境研究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从冻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普通冻土研究、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冻土模型发展及应用、气候变化及冰冻圈环境等方面对该次会议交流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与会研究者认为今后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工程措施机理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寒区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反馈、以及环境变化与冻土工程措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 寒旱区生物与生态
  • LIN Yuan-zhen;*;GUO Hai;ZHANG Zhi-yi;LIN Shan-zhi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78-11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H, EC 1.1.1.49) is the first and main regulated enzyme of oxidativ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OPPP), catalyzing the conversion of glucose-6- phosphate to 6-phospho-gluconolactone and 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We preciously reported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freezing resistance of Populus suaveolens cuttings was clear related to the distinct increase in cytosolic G6PDH activity. Here, a 1697 bp cDNA fragment (PsG6PDH) was amplified by RT-PCR from cold-induced total RNA of the freezing-tolerant P. suaveolens. The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PsG6PDH coding region had 1 530 bp and encoded 510 predicted amino acid residues. Genomic Souther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isoform is encoded by a few copies of the gene in the poplar genome. The cloned gene PsG6PDH was cloned into binary vector pBI121 and used to transform tobacco. PCR and Southern blotting results verified integration of this gene into the genome of tobacco. Moreove r, cold treatment experiments and membrane defense enzyme activity analysis confirmed that overexpression of the PsG6PDH gene could enhance the tolerance to cold or frigid stresses in transgenic plants.

  • 高国刚;胡玉昆;李凯辉;公延明;尹伟;王吉云;陈爱莲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86-119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不同围封年限的草地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群落由未围封的天山赖草(Leymus tianschanicus)+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antha Turcz)逐步向羊茅(Festuca ovina)+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方向演进. 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是在围封1a的草地达到最大,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优势度指数在未围封草地最大. 各围封年限草地之间的相似性指数都在65%以上. 围封1a草地的地上生物量与未围封、围封3a的差异性显著(P<0.05), 其它各样地之间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 围封草地之间地下生物量(0-30cm)差异显著(P<0.05),而未围封草地与围封3a、5a草地地下生物量差异性显著(P<0.05),与围封1a草地地下生物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 随着围封年限的延长,群落的演替指数和演替度分别为3.53,4.28,6.06,6.43 和43.57,46.35,52.25,61.14,二者都表现为逐渐增加.
  • 石惠春;王芳;柏玉芬;孙宏山;艾静文;胡青云
    冰川冻土. 2009, 31(6): 1195-12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为主要研究范围,对民勤县1994-2005年12a间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了估算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994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9.976×108元,2005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8.475×108元, 12a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近1.501×108元. 由于缺乏对盐碱地、建筑用地等服务价值的相关研究信息, 该结果仅是对民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保守估算. 总的来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 常学向;赵文智
    冰川冻土. 2009, 31(6): 1201-12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木水分利用的研究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尺度,即叶片、林木和林分尺度. 近年来,林木水分利用的定量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森林生理学和森林水文学的发展以及应用都与林木水分利用的定量研究密不可分. 对国内外近年来林木尺度水分利用研究的方法、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今后林木水分利用定量研究需开展的重点工作,以期促进林木水分利用定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