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第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4-1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施雅风, 樋口敬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协定,中、日联合考察队于1981年7—8月对中国天山博格达峰及胜利达坂地区的冰川进行了考察。考察队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谢自楚、郑本兴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仇家琪助理研究员,兰州大学伍光和讲师等12人,与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研究所渡边兴亚副教授,日本山口大学教育系上田丰副教授2人组成。
  • Shi Yafeng, Keiji Higuchi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an expedition to glaciers in Bogda and victory pass regionsin Tianshan,China,was carried out by Sino-Japanese Joint Glaciological Expedition to Tianshan in July and August,1981.
  • 伍光和, 上田丰, 仇家琪
    冰川冻土. 1983, 5(3): 5-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天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博格达山脉,位于北纬43°10'—44°5'和东经87°40'—91°35'之间,南北两侧分别为吐鲁番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东西两端分别以一个狭长低陷带与巴尔库山和天格尔山交界。山脉长330公里,宽40—70公里,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图1)。
  • 王银生, 仇家琪
    冰川冻土. 1983, 5(3): 17-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是东部天山最高峰和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1975和1981年曾两度对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进行编目。本文根据编目新成果及野外考察中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着重阐明博格达峰地区冰川数量、分布及其特征。文中所说的博格达峰地区系指博格达峰北坡白杨河、甘河子、四工河、三工河及南坡古班博格达河、黑沟和阿克苏河流域,即东经88°12'—88°29',北纬43°44'—43°53'之间,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8公里,总面积414平方公里的地区(图1)。
  • 渡边兴亚, 上田丰, 任贾文
    冰川冻土. 1983, 5(3): 36-36,3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年夏天对东天山冰川进行了粒雪层研究。 本文系通过对从冰川上取得的雪-冰岩芯进行分析来解释长期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粒雪岩芯取自博格达峰北坡D-4冰川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深度为表面以下2—6米,工具为手摇钻。对冰雪样品进行了地层学描述和物理性质测量,还做了氧同位素含量分析。应用这些资料,试图就年层的估算和附加冰的形成给予地层学解释。在D-4冰川几个不同点上,发现年净平衡的在1000毫米附近变动,和以前在邻近冰川区得到的降水量相比是一个意外的值。用花杆法在D-4冰川上测量了物质平衡,发现在最暖季节,该冰川的物质平衡与海拔高度之间具有线性关系。
  • 谢自楚, 王仲祥, 张文敬, 伍光和
    冰川冻土. 1983, 5(3): 37-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大陆性冰川的成冰作用主要是在粒雪层的冷暖状况交替时期进行,并以融水下渗-再冻结作用为主要方式[1-5]。通常根据雪层厚度、冷储量、融水量、渗浸深度和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区分冷渗浸-重结晶、渗浸、渗浸-冻结等成冰类型,并划分相应的成冰带。本次考察中,我们试图了解博格达峰北坡冰川成冰作用的特殊性,独特的成冰带谱结构以及二十多年来气候变化在成冰过程中的反映。观测主要在四工河4号冰川及古班博格达扇状分流冰川上进行。
  • 上田丰, 仇家琪, 安成哲三
    冰川冻土. 1983, 5(3): 47-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东天山冰川上,积累和消融是在暖季同时发生的,故分别对积累量和消融量的测量是困难的。为了单独估算积累和消融,夏天我们在D-5冰川附近进行了气象观测。与地面气温相比较,发现冰川上气温比较低,且具有较小的日变化幅度。由高空天气图的分析可知,降水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来自极地的冷槽。固态降水发生的频数(S:%)和地面气温(T:℃)之间的关系对冰川积累很重要,这种关系(S=25T+108)可由观测结果得到。消融(a:厘米水层)和日积温(∑T:日平均气温之和,℃·日)也可由关系式(a=1.5∑T)得到。通过这些关系的应用,我们可以估算冰川上积累、消融和物质平衡。除冰川为具有高反射率的新雪所覆盖面外,计算的物质平衡和观测结果很吻合,气象条件和物质平衡与尼伯尔喜马拉雅山冰川进行了简要的比较。
  • 张文敬, 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83, 5(3): 59-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我们重点对博格达峰区北坡的四工河4号冰川(5 Y725D 4)、四工河5号冰川(5 Y725D 5)和古班博格达河10号冰川(5 Y812B10)进行了冰川消融、积累的短期观测。
  • 渡边兴亚, 上田丰, 张文敬
    冰川冻土. 1983, 5(3): 82-82,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年7月至8月,我们对博格达北坡冰川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冰川学研究。结构要素,诸如沉积和动力结构以及冰川波动所造成的结构,分别在4号和5号冰川的表面做了观测,并绘制了这两条冰川的结构图。4号冰川结构简单,而5号冰川则比较复杂。我们对5号冰川的内部结构分类做了尝试。观测了这两条冰川的冰面运动和冰层中岩屑的产生。测量了5号冰川表面变形和末端位置的变化。该冰川平均日变化速度5—10厘米,从1981年的8月初到9月初其末端后退约1—3米。
  • 任贾文
    冰川冻土. 1983, 5(3): 83-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源于博格达峰北坡流向南北坡两个流域的5 Y725D 5及5 Y812B10冰川是博格达峰地区形态类型比较特别的一条冰川,本文合称为博格达扇状分流冰川。1981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对该冰川考察时,在消融区上部打了一个20米深的钻孔,埋置温度计17只,取得了该冰川的第一批温度资料。
  • 渡边兴亚, 金森畅子, 上田丰, 武筱舲
    冰川冻土. 1983, 5(3): 91-1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了解物质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循环及其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1981年夏天为化学分析曾采集了降水、冰雪以及融水的90个样品。这些样品带至名古屋大学进行了F-、CI-、SO42-、NO3- 和K+、Na+、Ca2+、Mg2+的测定。划分出五组:新雪、雪盖、冰川冰、污化层以及表面融水。计算出各组每种离子的平均浓度和均方差。给出了各组浓度变化的总趋势。污化层中阴离和阳离子的浓度较其它组高2至7倍。
  • 渡边兴亚, 上宏一, 武筱舲, 上田丰
    冰川冻土. 1983, 5(3): 101-1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冰川的补给及亚洲大陆腹部的水文特点,进行了在1981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采集的降雨及冰川水样品的氧同位素成分测定。在考察期间,天山气象站(北纬43°06',东经86°50'.海拔3539米)及博格达峰地区大本营(3640米)每半日降雨同位素(δ18O)的平均值为-10‰~-11‰,变化幅度-1‰到-16‰。日降雨的δ18O平均值随日平均气温的降低而减小。冰川水与雪的δ18O值低于夏季降水的δ18O值。降水与冰川水δ18O值的差异是由于氧同位素的成分与气温有关。
  • 康尔泗
    冰川冻土. 1983, 5(3): 113-12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博格达峰地区冰川在山区径流形成中的作用,作者在1981年参加中日联合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考察中,选择天山东段现代冰川作用最强烈的北坡四工河、甘河子沟和白杨河源头的冰川为研究重点(图1),其中白杨河海拔高度1100米处设有常年水文观测站,控制流域面积252平方公里,冰川覆盖率为9.7%。
  • 郑本兴, 王存年
    冰川冻土. 1983, 5(3): 123-13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博格达峰地区,不仅有现代冰川,而且古冰川规模远比今日为大,留下了许多地质地貌现象,吸引了许多中外地质地理工作者,并对本区第四纪冰川和冰期的划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在1962年博格达峰北坡三工河、四工河考察的基础上,于1981年又作了补点考察,并去南坡作了踏勘,采集了大量的样品,在室内进行孢粉、岩矿、粒度、粘土矿物的分析鉴定和C14年代的测定。现就本区第四纪冰川遗迹、冰期划分与对比,以及第四纪冰川演化与地貌发育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郑本兴, 张振拴
    冰川冻土. 1983, 5(3): 133-1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对新冰期的冰川变化历史进行了研究[1-4]。近年来我们获得了西藏东南部新冰期冰进的C14年代[5]。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施雅风、杨怀仁[7]和王靖泰[8]对现代小冰期和新冰期曾作过研究。1981年,我们到乌鲁木齐河源和博格达峰地区考察,发现新冰期以来的冰碛新鲜、无钙膜,与受到全新世高温期干热气候影响的有钙膜的冰碛有明显区别。本文就新冰期冰碛特征、新冰期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等,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 伍光和, 张顺英, 王仲祥
    冰川冻土. 1983, 5(3): 143-1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西部山地中,博格达山脉是最早引起中外学者注意并进行考察的冰川区之一。本文是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1959和1981年两度实地考察,并结合卫星象片和航空象片解译,对博格达峰现代冰川变化进行的初步探讨。
  • 康兴成, 张振拴, 郑本兴
    冰川冻土. 1983, 5(3): 153-1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树木年轮来推断古气候,是研究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一个好的树木年轮序列相当于一部可靠的气候变化史册。特别是对一些荒凉的高山地区,其使用意义和价值更大。年轮宽度能较好地反映大旱、低温等异常气候。一九八一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对天山博格达峰地区进行冰川考察,采集了一棵年轮为150年左右的天山云杉(Picea Tianshanensis),对这棵树的年轮宽度序列分析如下。
  • 渡边兴亚, 上田丰, 岩田修二
    冰川冻土. 1983, 5(3): 159-1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号冰川从积累区到消融区坡度很陡,是一条复合型冰斗冰川。可谓之乌鲁木齐河源冰川的一个典型。1981年夏季期间对冰舌区冰川结构特征、冰川末端和前缘冰碛垅的产生及性质、一定时期的物质平衡、新冰期时形成的终碛垅的形态等进行了观测。绘制出了冰舌区和终碛垅的详细地形图,并研究了岩屑聚积的污化带的详细结构。对含有污化层的冰川冰进行了氧同位素含量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这些结果为基础,可以推测污化带为一种剪切面,所含的岩屑系压力融化-再冻结过程中冰下冰碛所携带。
  • 郑本兴
    冰川冻土. 1983, 5(3): 171-1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槽碛垅是位于冰川前面低平处、与冰川流向一致的沟垅相间的平行冰碛垅。在国外对槽碛垅的报道和成因探讨的文献很多[1-3]。在国内有关槽碛垅的报道极少。1980年我们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前注意到槽碛垅,其形态仅数十厘米高。1981年我们在博格达峰北坡四工河5号冰川前观测到的槽碛垅,数量多,高度大,可以说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槽碛垅最发育的地区。本文就它们的形成特征、粒度组成、组构与其成因问题进行讨论。
  • 邓养鑫, 邓晓峰
    冰川冻土. 1983, 5(3): 179-19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五十年代末期以来,随着对天山现代冰川与古冰川作用研究工作的开展,冰缘作用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3]。1981年夏季参加中日联合对博格达峰地区的科学考察,对峰区及其附近的冰缘现象进行了观察,并采集样品做了室内分析,本文即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所做的总结。
  • 张振拴
    冰川冻土. 1983, 5(3): 191-2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早在1930年朗格维斯特(G.Lundqvist)就将冰碛物的分类引入瑞典的地图中,其分类是以冰碛物的粒度参数为基础的。后来,德雷曼尼斯(A.Dreimanis,1971)[1]、哈尔道辛(S.Haldorsen,1975)、卡尔劳(P.F.Karrow,1976)、劳卡斯(A.Raukas,1978)等对冰碛物的粒度特征及参数进行过讨论。
  • 吉田稔, 渡边兴亚
    冰川冻土. 1983, 5(3): 201-20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号冰川消融区下部有4个主要的剪切面,这些剪切面伴随着5—40厘米厚的富含岩屑冰。在每个富含岩屑冰区域采集了内碛样品以便考察它的特征和来源。 冰内碛巨砾具有极其明显的棱角状,泥沙和粘土的含量低于温冰川磨蚀过程产生的冰碛的泥沙和粘土含量。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表明: (1)所有颗粒都具有典型的“冰川作用”特征。(2)5—20%的颗粒显示出在“冰川作用”特征之上附加有二氧化硅溶解沉淀物特征。(3)水下机械作用的标志如撞击痕和磨圆现象很少观察到。(1)意味着石英颗粒是机械研磨或挤压作用的产物;(2)和(3)意味着某些颗粒在被挤压后曾在水中停留过,但颗粒并没有在湍流水流中被搬运。这些结果暗示3号冰川内碛主要是由冰川底部挤压或拔蚀作用所产生,而不是磨蚀作用的产物。在内碛产生的冰川底部,温度一直或以前保持在融点,但水量小于温冰川底部的水量。
  • 唐永仪
    冰川冻土. 1983, 5(3): 209-2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日联合天山博格达峰地区冰川考察队在考察期间采集了许多冰碛样品,笔者选择了约40个样品进行了0.25—0.01毫米粒级的偏光显微镜轻重矿物鉴定和选择性粒级磨圆系数测定,并结合郑本兴等人对野外各时代冰川沉积的介绍,参考有关文献,讨论本区冰碛岩矿组合的一般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 邓晓峰, 王存年
    冰川冻土. 1983, 5(3): 217-2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1年在中日联合博格达峰野外考察中,我们对不同类型的冰碛和冰缘沉积物(图1),量测了其沉积物表面的坡向和坡度,砾石a轴和ab面的长度、倾角、倾向,估算了砾石磨圆度、形态等。
  • 仇家琪, 邓养鑫
    冰川冻土. 1983, 5(3): 227-2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08年G·麦兹巴赫最先指出,博格达峰分别流向北坡四工河和南坡古班博格达河上游的扇状分流冰川,依靠雪崩和冰崩补给。郑本兴也曾提及这里的雪崩。1981年夏,笔者参加中日联合博格达峰冰川考察时对本区雪崩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
  • 邓养鑫
    冰川冻土. 1983, 5(3): 235-2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布于高山冰川与积雪边缘、固体物质主要由新老冰碛和雪崩岩屑所补给、水源依赖于冰雪融水及冰湖溃决水的泥石流称为冰川泥石流。 博格达峰地区既是东天山现代冰川最集中和最发育的地区,也是现代冰川泥石流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兹仅1981年考察所及,就其分布、成因、类型及活动特征等简述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