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9-10-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段建军;王彦国;王晓风;毛炜峄;张雄文;王 进;高前兆;沈永平;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9, 31(5): 781-79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历史上是环塔里木盆地九大水系144条河流的总称,目前呈“四源一干”格局. 依据1957-2006年近50a气象及水文监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虽然近50a来塔里木河流域山区与平原整体呈现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特征,出山口径流量也呈增加趋势,然而在2000年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急剧退化. 其成因主要为:1)从20世纪50年代起到近(2000-2006年)7a,四条源流入塔里木河水量50a减少了15.4×108m3;2)塔里木河上、中、下游耗水量比例的失调及区域水资源分配发生变化,造成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3)实施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后,即使进入塔里木河的下游的水量增加,中游段耗水量下降,但是上游耗水迅速增加且数量巨大,还是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综合利用、改善的下游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 沈永平;王国亚;丁永建;毛炜峄;刘时银;王顺德;Duishen M Mamatkanov
    冰川冻土. 2009, 31(5): 792-8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山南坡的萨雷扎兹-库玛拉克河流域在中国阿克苏河协合拉水文站以上面积为12816 km2,发育有冰川3195.41km2,冰川覆盖率25%. 根据1957-2006年流域站点观测的降水、气温及其径流资料,通过最大熵方法计算了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的逐年变化. 结果表明: 流域冰川径流深约为895 mm,全流域河川径流深为381.3 mm,冰川融水占协合拉站控制流量的58.65%,冰川融水变化对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非常明显. 1957-2006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8.64×108 m3, 径流在1993年后急剧增加,1994-2006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1957-1993年年均增加了10.56×108 m3, 即增加了23%. 由于负物质平衡消耗了大量过去积累的冰川冰,冰川融化对河流额外补给. 初步计算,在过去50a由于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净消融额外补给河流的径流量达309.47×108m3,相当于每年径流增加达6.19×108 m3,约为年径流量的13%. 1957-1993年流域冰川消融对河流的额外净补给量为5.3×108 m3,占河流总径流量的11%;1994-2006年流域冰川消融对河流的额外净补给量为8.8×108 m3,占河流总径流量的18%. 随着气候变暖,虽然降水量增加,但冰川对气温的敏感性更大,冰川消融量加快,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 到21世纪末,随着气温上升和降水增加,年均径流相对1991-2006年将增加11.75 ×108 m3,增幅为22%.
  • 袁 薇;邹立尧*;孙建奇
    冰川冻土. 2009, 31(5): 801-8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51-2005年新疆地区最为齐全的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引起这种时空变化的大气环流因子. 结果表明: 新疆地区的夏季气温表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在过去的45a中全疆气温持续上升,这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 影响新疆全疆夏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为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的异常,当其偏强时,新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则偏低. 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第二类变化模态为南、北两疆反向的特征,这种变化模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际时间尺度上. 新疆南、北两疆气温反相变化主要是由伊朗高压和乌拉尔地区高压脊的变化所控制. 当这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在新疆地区造成中高层位势高度南北向正负异常时,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夏季气温表现出反向的变化特征.
  • 王 迪;刘景时;胡林金;张明煊
    冰川冻土. 2009, 31(5): 808-8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突发洪水在1987年爆发之后沉寂了近10a,但近10a(1997-2006年)突发洪水又频繁发生. 2002年8月13日发生的冰川湖突发洪水,下游卡群站洪峰流量达4670 m3•s-1,洪量125×106 m3,远超过1987年实测上游冰湖最大蓄水量. 利用多景 Landsat7 ETM+影像对该次洪水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克勒青河谷的影像上发现了长6.02 km,面积3.01km2的冰川阻塞湖. 利用2002年8月最大冰川湖的数据结合实测地形图,估算出冰坝较1987年实测值升高了约35m. 分析周边气候资料认为,近20a夏季气温下降和冬季降水增加导致流域内冰川前进,冰川湖规模扩大,是叶尔羌河冰川洪水频率和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 杜 军;边 多;拉 巴;周刊社;石 磊
    冰川冻土. 2009, 31(5): 815-82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71-2005年西藏“一江两河”主要农区4个气象站点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农田蒸散量,分析其空间分布、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影响蒸散量变化的气象因子. 研究表明:近35a西藏主要农区年蒸散量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减小趋势,为-16.5~-71.6mm•(10a)-1,以泽当减幅最大;四季蒸散量均呈现为减小趋势,以冬季减幅最明显. 土壤水分年亏缺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a减小59.6mm,特别是近25a (1981-2005年)减幅更明显.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年、季蒸散量均为逐年代减小趋势. 90年代与80年代比较,主要农区各季土壤水分亏缺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尤其是夏季由亏缺转为盈余. 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散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散量减少趋势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李涛;赵进平;朱大勇
    冰川冻土. 2009, 31(5): 822-8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北冰洋气候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海冰面积减小和厚度变薄是最主要的特征. 利用美国国家冰中心的1997-2005年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密集度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海冰覆盖率的多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1997-2001年海冰冰情偏重,2002-2005年海冰冰情明显减轻,尤其是2005年,海冰面积覆盖率创密集度为近几年最低值. 海冰融冰期长度和海冰面积覆盖率最小值与海冰面积指数的相关系数在置信水平为0.95时分别达到-0.90236和0.9098,海表负积温与海冰面积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7424. 近年来东西伯利亚海海面风场的偏南风有加强趋势,有利于海冰的北向运移和暖空气北上,造成海冰面积持续减小. 河流径流量在9a中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与海冰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
  • 何瑞霞;金会军;常晓丽;吕兰芝;于少鹏;;杨思忠;王绍令;孙广友
    冰川冻土. 2009, 31(5): 829-8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东北冻土区是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近几十年来区内冻土退化显著,大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主要表现为多年冻土上限下降,温度升高,厚度减薄, 融区扩大; 多年冻土岛消失及多年冻土南界北移等几个方面. 多年冻土退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归结于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变暖,降水(雪)时间等气候变化因素. 以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已对该区冻土和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导致了多年冻土的快速、显著和大规模退化,但其影响机制的合理解释还需深入研究.
  • 叶许春;张 奇*;刘 健;;李丽娇;郭 华
    冰川冻土. 2009, 31(5): 835-8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个世纪60年代以来,鄱阳湖流域径流呈现出增加趋势,特别是1990年代流域径流增加显著,与该时期多次出现洪水灾害事件密切相关. 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对1961-2000年流域径流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1992年附近是流域径流突变发生的拐点. 基于径流对降雨和潜在蒸散发的敏感关系,以1961-1991年为基准期,定量分析了1992-2000年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天然径流的影响分量. 结果表明:相对于1961-1991年,1992-2000年多年平均径流量增加211.7mm,其中气候变化引起的增量为282.2mm,人类活动引起径流减小70.6mm,分别占多年平均径流变化量的133%和-33%. 不同子流域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量相差较大. 气候变化因子中,流域降水量的增加,特别是夏季暴雨频率的增加,是引起1990年代鄱阳湖流域径流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蒸发量的长期下降.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起着减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流域内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水利工程设施的存在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1990年代流域水土流失状况的有效缓解,有助于增加流域的贮水能力,减小径流.
  • 周宝佳;周宏飞;;代 琼
    冰川冻土. 2009, 31(5): 843-84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7年11月至 2008年3月积雪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天山北坡阜康绿洲的雪面蒸发实验观测和资料分析. 结果表明:沙漠区日均雪面蒸发量为0.015mm•d-1,绿洲区为0.02mm•d-1,观测期日蒸发为负值(净凝结)的天数占总观测日数的31.9%. 冬季稳定积雪期沙漠区和绿洲区雪面蒸发总量分别为1.73mm和1.95mm,各占冬季降水量的6.51%和7.37%. 沙漠垄间开阔地雪面蒸发比梭梭林内蒸发强,冬季12-2月垄间林内总蒸发量为-0.41mm,开阔地蒸发量0.86mm. 影响准噶尔盆地冬季雪面蒸发的主导因素为气温,与天山山地及世界其它干旱地区相比,准噶尔盆地冬季雪面蒸发是最小的. 低温、多雾天气是盆地低蒸发的重要原因.
  • 杨淇越;吴锦奎;*;丁永建;叶柏生;张明泉
    冰川冻土. 2009, 31(5): 848-8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4-9月,在从锡林河源头沿河流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同位素样品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全球降水同位素监测网(GNIP)包头站的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结合锡林河流域的气象和水文资料,对锡林河流域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稳定同位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地下水中δ18O和δD值分别集中在-11.7‰ ~ -14.9‰和-80‰ ~ -89.5‰范围内,δ18O沿地下水流向有增加的趋势,大部分地下水中δ18O的季节波动性不大;河流干流δ18O和δD的年算术平均值从源区的-12.8 ‰和-94.5‰到入锡林河水库处的-10.0‰和-79.3 ‰,差值分别约为3‰和15 ‰. 河水中的δ18O值沿流程增加而增大的现象可归结为受含有较高δ18O值的地下水补给作用和河水的蒸发作用的共同影响,其中对δ18O蒸发富集的研究显示,蒸发引起δ18O富集值为1‰. 通过地下水线(GWL)和地表水线(SWL)及区域大气降水线(LMWL)的对比分析发现,在径流季节,降水对地表水的贡献小,地下水是地表水主要的补给源,地表径流基本是地下水的排泄.
  • 刘巧;刘时银
    冰川冻土. 2009, 31(5): 857-8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曾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然后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流过程曲线上的反映. 利用径流-气温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海螺沟冰川2003-2005年逐日Q~T时滞,其季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过程及其水力状况,并针对典型时段,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 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 宇;李锁锁;尚伦宇
    冰川冻土. 2009, 31(5): 866-8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玛曲站观测的一次降雪过程的资料,对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冬季的降雪、积雪过程的辐射特征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积雪期晴天和降雪过程的向上短波辐射的峰值分别约为降雪前晴天的3和2倍. 无积雪晴天地表反射率主要分布在0.175~0.36,新雪地表反射率主要分布在0.8~0.9. 大气逆辐射变化较小,降雪过程的最大,积雪时的最小. 地表长波辐射则为降雪前最大,降雪时最小. 积雪覆盖的晴天比无积雪时的净辐射变化幅度减小,且早上由负转正的时间推迟.
  • 夏 坤;罗 勇;李伟平
    冰川冻土. 2009, 31(5): 871-8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BATS-SAST模式对加拿大Sk_OJP森林站2001/2002, 2002/2003, 2003/2004年度及Sk_HarvestJP空旷站2003/2004年度4个积雪季节进行模拟. 针对Sk_OJP森林站积雪深度模拟偏小的不足,在长波辐射及降水量的计算方案中考虑透过冠层的部分;考虑由雨、雪密度不同引起冠层上单位面积截留量的变化以及风速和冠层温度对冠层积雪卸载过程的影响,对冠层截留模型进行了改进. 针对Sk_HarvestJP空旷站积雪深度模拟偏大的不足,对地表积雪覆盖率的计算方案进行了调整. 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对2种不同下垫面积雪变化过程做出合理描述;调整后的模式对Sk_OJP森林站积雪深度模拟增加;新冠层截留模型通过改变冠层截留量来影响冠层下积雪深度的变化,积雪深度的模拟在融化阶段改进最为显著;调整后的模式对Sk_HarvestJP空旷站积雪覆盖率模拟变小,由于积雪覆盖率与地表反照率之间存在着正反馈关系,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大,积雪深度的模拟变小.
  • 张旭东;秘晓东;辛吉武;尹东;王润元
    冰川冻土. 2009, 31(5): 880-8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甘肃河东地区61个气象近30年(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计算了≥0℃、≥10℃积温;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0℃、≥10℃积温进行了数据栅格化. 结果表明:甘肃河东地区≥0℃积温、≥10℃活动和有效积温与经度和海拔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推算积温与实际积温的相对误比较小,数据栅格化的≥0℃积温、≥10℃活动和有效积温空间分布比实际积温更突显地域差别,这种巨大差异对农业结构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条件;气候变暖使热量资源增加,对农业的影响还与降水资源有关系.
  • 张东启;效存德;秦大河
    冰川冻土. 2009, 31(5): 885-8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近几十年来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变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可以看出:气温普遍升高、冰川加剧退缩和冰川湖泊扩大是喜马拉雅山地区气候和冰川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后果. 冰川退缩导致冰川灾害的危险性增加并对本地区河流径流和水资源产生较长远的影响. 但各段的气候、冰川变化及其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还需要对冰川变化和水资源影响方面的预估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 李传金;任贾文
    冰川冻土. 2009, 31(5): 896-90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南北两极和中低纬度山地冰芯中开展的温室气体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结果显示:在1000a BP到工业革命阶段,大气中CO2, 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及气体稳定同位素受各种自然来源影响显著,平均含量较低,浓度波动也较小;工业革命之后, 随着人类工农业等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加剧, 大气中3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呈现出剧烈的上升趋势. 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 目前3种气体的全球大气平均含量分别达到379mL•m-3、1774μL•m-3和319μL•m-3. 对影响工业革命前南极、格陵兰及青藏高原冰芯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的因素总结发现,由于受不同的温度、杂质含量等条件的影响,温室气体含量区域差异较大. 1800A.D.以前, 格陵兰冰芯中CO2的含量较南极冰芯高出9 mL•m-3, 青藏高原达索普冰芯CH4平均含量较南极和格陵兰冰盖高出15%~20%, 格陵兰冰芯中的N2O含量也明显高于南极冰芯. 工业革命以后,冰芯中3种气体浓度表现出强烈的上升趋势,并均达到1000A.D.以来的最高值.
  • 寒区工程与技术
  • 俞祁浩;钱 进;吴青柏;张建明;崔 伟;谷 伟
    冰川冻土. 2009, 31(5): 907-9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逐步实施,寒区高等级公路的建设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结合青藏高等级公路建设的需求,较为系统地分析和讨论了中科院西部行动计划青藏高等级公路试验示范工程各试验段的设计研究内容;分析了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路基传热过程和强度的本质区别,以及宽幅路面的传热特点,就现有的工程措施应用于高等级公路中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结合高等级公路的传热特点,从对流、传导、辐射等方面就设计和试验的工程措施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介绍. 同时,对整个试验示范工程的观测系统的设计、研究内容也进行细致介绍. 该试验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研究必将为青藏高等级公路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的技术支撑.
  • 王 风;韩晓增;李良皓;张克强
    冰川冻土. 2009, 31(5): 915-9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冻融过程中含水量、温度、循环次数等因素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田间持水量(40%)时的冻融过程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含水量过高或过低均破碎团聚体,特别是高含水量(70%);冻结温度对团聚体稳定性也有显著影响,含水量条件是适宜冻结温度的先决条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1次、7次和14次)各级团聚体含量(> 0.5 mm)、团聚体总量和平均重量直径降低. 在此基础上,针对含水量对团聚体稳定性效应的研究争议,提出冻融过程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水气矛盾统一体假设. 建议在黑土冻结前,调节土壤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从而保持和改善土壤物理结构.
  • 邓友生;周成林
    冰川冻土. 2009, 31(5): 920-9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硫酸钠盐渍土产生盐胀与冻胀的机理,研究了硫酸钠盐溶液在温度变化时的盐胀和冻胀的特征和规律性. 针对不同浓度的硫酸钠盐溶液,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进行了观测. 通过试验,定量分析了不同浓度的硫酸钠盐溶液在温度降低过程中,其盐胀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在负温区间,不同浓度的硫酸钠盐溶液冻胀率随着温度的变化规律. 试验表明,硫酸钠盐溶液的盐胀必须具备一定的浓度条件,否则无结晶盐析出,无盐胀产生,并且低于这个浓度的所有盐溶液随着温度的降低将一直处于冷缩状态,直到冻胀产生.比较了不同浓度溶液的盐水比和结晶盐的盐水比,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其体积膨胀率(盐胀率与冻胀率之和)不同,硫酸钠盐具有一定的抑制冻胀的作用.
  • 张森琦;范基姣;吴宏涛;蒋凡;谭立渭;郭宏业;李颖志
    冰川冻土. 2009, 31(5): 925-9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昆仑山北坡岛状冻土区西大滩大型饮用矿泉群水文地质、导水与控水断裂、水化学等方面实地调查和EH-4高频、电测深勘探的基础上,认为矿泉群的补给源为昆仑山玉珠峰一带的现代冰川底部冰雪覆盖融区水、冰雪消融水、大气降水和地表水. 补给源水通过具多期活动性的F3 和F4正断层组破碎带补给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在西倾近南北向正断层组F2及F2-1、2的导水断层破碎带富集并继续向北径流,径流至F1南倾活动性逆断层上盘时,形成富水“三角区”,并沿F1断层破碎带排泄出地表,是西大滩大型饮用矿泉群形成的主因.
  • 黄磊;李震
    冰川冻土. 2009, 31(5): 935-9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地冰川随着地形、气候变化等因素不断运动,及时准确的获取冰川运动速度是研究山地冰川特性以及冰川灾害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光学影像相关技术应用于冰川的运动监测,并在运算中提出了“移动格网”方法. 选用相同区域时间序列影像,一幅影像上用格网分割冰川区域,每个小单元格在另一幅影像上根据冰川表面纹理特征进行相关分析,取相关性最大的对应单元格作为变化后的位置,两幅图像由单元格位移量计算运动速度. 影像上格网逐步移动,直至完成整个冰川区域的速度解算. 选用天山区域一块冰川间隔10a的光学影像,对方法进行了验证.
  • 白晓华;吴玮江;张世彪;韩庆宪
    冰川冻土. 2009, 31(5): 941-94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斜坡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预测的重要工作. 开展甘肃东部地区斜坡稳定性评价,将该区域划分为10km×10km网格单元,对每个单元内斜坡的坡高、坡角、岩土组构、降水、构造(地震、活动断裂)及坡体破坏程度进行量化并进行动态聚类计算,对每一单元斜坡稳定性进行统计分类,将甘肃东部地区划分为稳定区、较稳定区、不稳定区、极不稳定区四大类型区. 最终评价结果与斜坡发育特征实地调查及航片解译分析吻合较好,历史上滑坡发育的天水、陇南等地区仍是当前斜坡不稳定的滑坡易发区. 研究结果为防灾减灾提供翔实了的资料,也有助于地质灾害的防治.
  • 刘 斌;易朝路;王宁练;李艳军;胡恩;傅 平
    冰川冻土. 2009, 31(5): 945-9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冰期冰碛垄形态特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采用后差分GPS测量方法对祁连山东段、中段共6条冰川的小冰期冰碛垄形态进行了实地测量与研究,其中3条冰川朝北,3条冰川朝南,得到了关于小冰期冰碛垄有关面积、表面积、体积等较详细的参数. 结果表明:祁连山小冰期冰碛垄的规模具有从东到西逐渐减小的趋势, 最东段冷龙岭7号冰川小冰期冰碛垄规模最大,面积为11.4×105m2, 表面积为13.8×105m2,体积为11.8×107 m3; 规模最小的为最西边的团结峰3号冰川小冰期冰碛垄,其面积为1.9×105m2,表面积为2.67×105m2,体积为1.36×107 m3. 祁连山地区而言,区域气候差异很可能是造成小冰期冰碛垄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
  • 王晓巍;付 强;丁辉;李天宵
    冰川冻土. 2009, 31(5): 953-95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n this paper, the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frozen soils and hydrology in cold regions are review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easonal freezing and thawing hydrologic process and properties of soils, the snowmelt runoff models, infilt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orecasting models ar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hydrologic models of non-frozen soil regions are improved in order to apply to the cold regions for quantitatively studying the water movement in frozen soils and modeling.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for the further study that to develop more realistic hydrologic and water conservancy models; to collect and monitor field experiment data and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in models; and to combine perfectly the hydrologic models and water migration models in frozen soil regions.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木巴热克&#;阿尤普;刘东伟;唐 杨;
    冰川冻土. 2009, 31(5): 960-9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口增长和区域农业灌溉发展,再加上低效率水资源管理等已导致中亚区域水土生态系统的退化. 主要针对前苏联解体后到2007年的时段,对中亚五国水土资源开发情况及其对安全状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在1988-2007年期间,哈萨克斯坦人口总数逐年减少,人均可更新水资源量和人均总取水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它中亚4国(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人均水资源量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乌兹别克斯坦是最大取水用户国家,次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是最大农业取水国,哈萨克斯坦是最大工业取水国,乌兹别克斯坦是最大生活取水国. 到2005年,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淡水产量降到1989年的99%. 在1992-2005年间,除了土库曼斯坦外其它中亚国家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同期,哈萨克斯坦的森林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吉尔吉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有所扩大,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森林面积基本上保持不变,草地面积有所降低. 乌兹别克斯坦是化肥施用和土壤盐渍化强度较严重的国家,土壤盐渍化面积占总灌溉面积从1994年50%扩大到2001年65.9%.
  • 王国刚;杨德刚;乔旭宁;杨 莉;唐 宏;
    冰川冻土. 2009, 31(5): 969-9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评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从时序上对新疆1990-2006年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引入Ulanowicz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等指标,考察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6年间新疆生态足迹增长较快,尤其是2001年以后,总量和人均量增长迅速,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呈下降趋势,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大,到2006年人均生态赤字达3.87 hm2,比1990年增大了5.6倍;生态压力主要集中在耕地、化石能源地和牧草地等三种土地类型上,土地多样化利用程度低,发展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生态足迹的增长和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针对性的提出: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加强政策落实力度,提高土地化利用程度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疆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寒旱区生物与生态
  • 张海燕;;;钱亦兵; *;段士民;王忠臣;;;黄彩霞
    冰川冻土. 2009, 31(5): 976-9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东天山喀尔里克山北坡-淖毛湖为研究区,探讨了该区山地-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类型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结果表明:该区共有高等植物33科93属133种,植物生活型组成以草本植物居多. 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指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指数(R)、Pielou均匀度指数(Jsi)、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能很好地描述群落结构和组成特征. 其中,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优势度指数则和前三者呈负消长的关系. 随着海拔升高,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均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即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在山前荒漠生态系统和高海拔山地生态系统中较低,而在中海拔地区达到最大.
  • 陈年来;王兴虎;安黎哲;王 刚&#;
    冰川冻土. 2009, 31(5): 986-99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低温对厚皮甜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低温(昼15℃/夜5℃)胁迫导致甜瓜幼苗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片光能捕捉下降,可利用光强范围变窄,对CO2的利用效率降低,光合作用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在亚适宜温度(昼20℃/夜10℃)下,制约甜瓜光合作用的主导因素为气孔限制,在胁迫低温下则以非气孔因素为主. 气孔限制在降低植物碳同化速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低温条件下,伊丽莎白较黄河蜜具有更高的光合色素含量、更大的光能和CO2利用效率、更强的弱光和低浓度CO2利用能力. 甜瓜温室型品种伊丽莎白对低温的适应性优于陆地品种黄河蜜.
  • 研究快讯
  • 刘景时;王 迪
    冰川冻土. 2009, 31(5): 992-9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