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4-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黄培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早涉及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的著作是1894年出版的盖克(J.Geikie)“大冰期”一书,距今已近九十年。1922年李四光报道了山西大同盆地和太行山东麓的冰川遗迹,林普瑞特(W.Limplicht)发表了秦岭太白山冰川地貌。此外,施米特赫纳(H.Schmitthenner)虽在1913年提及所见到淮阳和五台山地区的似冰斗地貌,但有关论著至1925年以后才正式刊出。这些都是与东部冰川遗迹有关的早期文献。
  • 裘善文, 张爱新, 夏玉梅, 颜秋兰, 李风华
    冰川冻土. 1983, 5(2): 9-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省龙江县朱家坎附近(大兴安岭东坡)的白土山剖面,曾是东北下更新统地层的模式剖面,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受到地质、地理工作者的重视。1959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白土山的第四纪地层命名为白土山组,其时代为早更新世,其底界为第四纪的下限。此后,白土山组被广泛地引用和对比。白土山组地层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为第四纪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之一,所以,研究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隋咸志, 左力
    冰川冻土. 1983, 5(2): 19-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桩基是各类建筑工程的主要基础型式之一,尤其是作为桥和渡槽的基础,它在水利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中应用很多。但是,在季节冻土地区,桩基建筑物经常由于桩柱冻拔而遭破坏。
  • 朱元林
    冰川冻土. 1983, 5(2): 30-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美国陆军冷区研究和工程实验所(CRREL)、美国陆军研究局及阿拉斯加州联合主持的“第三届国际土冻结讨论会(ISGF)”于1982年6月21-24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西黎巴嫩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西德、英国、中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3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共宣读了约60篇论文。黑龙江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袁忠淮所长和笔者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分别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 周长庆
    冰川冻土. 1983, 5(2): 31-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胀基土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基础底面,亦即法向冻胀力的作用机制问题,是多年来许多冻土学者一直在努力研究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能否给出正确的法向冻胀力计算图形,从而较准确地计算法向冻胀力,而且还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制定防治措施的问题。
  • A.R. 泰斯, J.L. 奥利丰特, 朱元林, Y. 纳卡诺, T.F. 琼肯斯
    冰川冻土. 1983, 5(2): 37-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向冻结锋面迁移将产生冻胀,而冻胀常常会导致各种建筑物、道路和飞机跑道的严重破坏。这给寒区工程建筑带来了种种困难。在部分冻结的冻土-水体系中,水将通过冻土体从温度高处向温度低处迁移,这种水分迁移也会引起冻胀。这就是所谓的次冻胀。这种次冻胀作用已引起了许多建筑工程师的关注。
  • 武安斌
    冰川冻土. 1983, 5(2): 47-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粒度是碎屑沉积物(岩)最重要的结构特征。粒度性质主要受沉积介质、营力强度的控制,与沉积物形成的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因而,粒度分析资料已被广泛用来研究沉积岩的成因,成为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 朱元林
    冰川冻土. 1983, 5(2): 54-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8月23-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西黎巴嫩市召开了第二届国际应用冰川学讨论会。该讨论会是由国际冰川学会和美国陆军冷区研究和工程实验所联合主持的。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苏联、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英国、西德、瑞典和中国等15个国家的约7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 骆鸿珍
    冰川冻土. 1983, 5(2): 55-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笔者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进行了系统采样(图1),并用分光光度比色法、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以及常规分析等,对近100个样品 作了分析。本文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对1号冰川西支的某些水化学特征及其与冰川发育的关系等,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 傅蓉, 张津生, 侯仲杰
    冰川冻土. 1983, 5(2): 65-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度、水分(包括冰与未冻水)及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冻土的各种性质。一定负温下,不但冻土中冰晶含量取决于含水量,而且随土粒径的不同,含水量变化也必将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冻土的结构状况。改变含水量,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随之改变,同时它的声学特性也将发生相应变化。了解冻土中声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规律,对于研究冻土物理力学性质以及用声测法对冻土进行无损检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陶兆祥, 张景森
    冰川冻土. 1983, 5(2): 75-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多年冻土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在进行工程设施稳定性评价和设计计算时,要求热参数具有较宽的取值范围。过去刊行的《典型融(冻)土的热学性质》一文已不能满足需要,应及时地给予补充。尤其是需要扩大导热系数的含水(冰)量界限,以适应计算的要求。
  • 于济民
    冰川冻土. 1983, 5(2): 81-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地区就地测量土壤含水量是研究水分迁移和变化规律的手段之一。 传统的烘干法在冻土地区不适用,特别是作为长期观测含水量的变化,在固定地点取样困难。为此人们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测湿仪器,按原理可分为四大类型。
  • 何兴
    冰川冻土. 1983, 5(2): 84-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总结自1958年以来我国开展现代冰川研究的成果、经验和教训,检阅1978年全国首次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以来在冰川学及雪冰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冰川研究及雪冰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中国地理学会拟定于今年10月份在兰州召开“全国雪冰学术讨论会”。
  • 刘铁良
    冰川冻土. 1983, 5(2): 85-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B.A.库德里亚夫采夫分类法,对国外四种类型计算天然土层季节冻结或融化深度公式作以简介和评论。 根据文献记载,截止1974年,国外计算天然条件下湿土冻结或融化深度的公式,已有一百多个。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苏联(包括帝俄时代在内)大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加拿大、日本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也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苏联仍处领先地位。
  • 杨针娘
    冰川冻土. 1983, 5(2): 96-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文科水学协会为庆祝成立六十周年,于1982年7月19日至30日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召开第一次综合性科学大会。
  • 陈建明
    冰川冻土. 1983, 5(2): 97-9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托拉冰川考察组在1974-1975年对巴托拉冰川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用波动冰量平衡法和冰川末端运动速度递减率,对巴托拉冰川末端未来的变化,作了定量的预测:巴托拉冰川处于前进时期,冰川末端将继续前进180-240米左右,每年平均前进11米,前进年限为16-22年左右,到1991-1997年间,此时冰川最终达到平衡,而终止前进;如果简单地按1966-1975年间大冰崖平均前进11米的经验值预测,则大冰崖到1980年将前进到目前冰崖前55米巨石处。1978年,冰川考察组对巴托拉冰川的进退预报进行实地验证,说明1975年的预测是准确的。
  • 王景荣
    冰川冻土. 1983, 5(2): 99-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祖国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边远山区、高原和荒漠,人烟稀少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及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日益兴起,相继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现象亦愈来愈多地被人们发现和认识。泥石流现象就是其中之一,近些年来,它已为多数人所熟悉。但是,以往耳闻目睹的泥石流一般都局限于交通便利的山区,而地处大西北的祁连山区发生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还是首次听到。
  • 顾钟炜
    冰川冻土. 1983, 5(2): 100-1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3.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拿大不列颠希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马凯(J.R. Mackay)教授应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的邀请于1982年10月20日至11月5日访问我国。在兰州期间,马凯教授就多年冻土、冰楔、地下冰等作了专题讲座,参观该所冻土力学、冻土热物理和低温等实验室和展览室,并参观了西北铁路科研所。此后又到天山站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