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 第4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3-1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爱·德比希尔
    冰川冻土. 1982, 4(4): 1-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四光于1933年首次将庐山的谷地、盆地以及沉积物解释为更新世冰川作用的产物,并进而对中国整个东南部亚热带山地作了雷同的阐述,此后他又在1947年和六十年代后期重申了上述观点。这样,在中国便形成了一种见解,认为长江以南曾经历过广泛的山岳冰川作用,加之某些考察过庐山的外国学者亦接受了这一观点,就使得庐山成了具有关键性的地区。 用以支持冰川作用的证据有“冰斗”、“U谷”、“擦痕面”、“漂砾”、“栖歇石”、“冰碛垅”与“鼓丘”。对谷首形态的测量分析证明,没有一个“冰斗”深得足以产生冰川或能引起冰川基底滑动。“U谷”的大小和形状与冰川作用的成因不一致:一些是单向斜构造,另一些则是由流水作用形成的谷地,后者具有由重力作用形成的呈链状交错的横断面。也没有发现真正的岩盆。“栖歇石”是多节理的砂岩经差别风化之后形成的类似于羊背岩的产物。“冰碛”是由砂、粘土填充的巨砾所组成,次生粘土矿物是丰富的。深度风化、富含粘土的剖面可广泛分布到海拔1,300米处。不存在有意义的粉砂填质与带有冰川擦面的碎屑。沉积物的组构表明它们与当地的斜坡及扇形地表面形态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冰碛垅”和“冰砾阜”可以看作是不同切割阶段的扇积砾。所谓的冰川动力构造可用局部构造活动来解释在海拔1,000米以上部位可以看到泥流层,但却不能证明存在着冰楔。
  • 姚檀栋, 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82, 4(4): 27-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李四光首倡中国东部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以来,论者瞳起,百家争鸣,各执一词,聚讼纷坛。虽然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而问题仍然未获解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研究工作长期未能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亦与受当时冰川学与沉积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关。
  • 吴紫汪
    冰川冻土. 1982, 4(4): 43-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冻土工程分类》[1]经几年来的应用[2-4],1)与试验资料验证[5-7],它的分类原则和依据是可行的。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分类的理论依据,各类土主要的物理意义以及决定冻土工程性质的主要指标——融沉、冻胀与强度指标的内在联系,阐述各种冻土分类的统一性,提出综合冻土工程分类表。
  • 童长江, 俞崇云
    冰川冻土. 1982, 4(4): 49-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们对土冻结时作用于基础底板上的法向冻胀力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提出了许多试验数据。例如,B·○·奥尔洛夫测得法向冻胀力的最大值为50—60公斤/平方厘米[1](基底面积为200平方厘米);木下城一取得的最大值为47公斤/平方厘米[2](基底面积为113.1平方厘米);潘纳的试验结果为18.6公斤/平方厘米[3](基底面积为>30.6平方厘米);我国测得的数据为11公斤/平方厘米[4](基底面积为2,500平方厘米)及59.9公斤/平方厘米[5](基底面积为19.6平方厘米)等等。笔者曾在野外及实验室中开展过大量的法向冻胀力值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探索这些巨大值存在的真实性。本文仅就压板面积对法向冻胀力的影响作以下论述。
  • 王文凯, 凌传威
    冰川冻土. 1982, 4(4): 55-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属季节性冻土地区,年平均气温3—-2°C,一月份平均气温在-18—-28℃之间,最低达-50℃,平均最大冻深1.8—2.8米。渠系工程有60—80%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以跌水最为严重,其次为桥与渡槽。其破坏特点,主要是挡土墙和跌坎出现裂缝、平移或倾斜,以及底板鼓起或裂开,最后往往因渗径短路而使工程破坏。
  • 学术活动
  • 周尚哲
    冰川冻土. 1982, 4(4): 62-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10月6日至12日,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在安徽屯溪召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冰缘学术讨论会。全国89个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的1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178篇,会上宣读90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近年我国第四纪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进展,研究地区遍及全国。
  • 研究论文
  • 郭东信
    冰川冻土. 1982, 4(4): 63-6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衔山是兰州河谷盆地南部边缘的最高峰,是祁连山系东延的余脉之一,最高点海拔3,625米。 马衔山系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组成,山顶基岩裸露,块石残积,但山形浑圆,缓坡地段土壤及基岩风化层厚达3—4米以上。该山3,500米以上不仅见有地质历史时期古冰缘遗迹(山顶岩堆、冻胀石林、基岩陡坎);而且现代冰缘过程亦有明显表现(冻胀草丘、触冻坡坎)。因此,多年来曾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以此给地质、地理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郭鹏飞
    冰川冻土. 1982, 4(4): 67-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鄂拉山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属昆仑山脉东段之布尔汉布达山的东延部分。山体呈北北西或北西向延伸,和主要大构造线的延展方向是一致的。这里,地形切割剧烈,地貌形态有高山、中高山、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盆地)平原(图1),海拔均在4,000—4,500米以上,最高峰5,230米,无常年积雪和现代冰川。
  • 胡发德, 王明龙
    冰川冻土. 1982, 4(4): 71-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横断山脉的最高峰——贡嘎山(N29°20′—30°06′,E101°30′—102°15′,海拔7,556米)是突出在青藏高原最东缘的一个现代冰川作用中心。前人根据气象资料和冰川的存在,曾推测过这里有多年冻土发育。经过近年来(1979—1980)的考察、勘探和观测,我们发现本区不但有多年冻土存在,而且反映出有些冰缘现象还较为独特。本文仅就这些冰缘现象作一报道。
  • 王家澄
    冰川冻土. 1982, 4(4): 75-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区域冻土学研究领域中,除了以极地为中心的高纬度多年冻土、海底冻土和古冻土方面有了许多进展之外,有关高山多年冻土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兴趣,学术活动日趋频繁。1972、1974年藤井理行和埃佛斯(Ives)相继明确提出了高山多年冻土的概念。1976年苏联多年冻土研究所A.P.戈尔布诺夫(Gorbunov)在高加索召开的国际地理学会高海拔地区生态学讨论会上提出了高山多年冻土的分类,并于1980年在日本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理学会上进一步完善。1978年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冻土会议上,确定筹备召开有关高山多年冻土的专题会议。有关论述高山多年冻土的专题报道日益增多,并在高山多年冻土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和区划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 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82, 4(4): 82-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澳大利亚政府南极局的邀请,我国派遣四名科研人员参加南极的冰川、生物、气象及海洋考察。本人于1981年11月到达澳大利亚,在墨尔本大学进行了两个月的准备工作,已于1982年1月24日抵达澳大利亚在南极的主要冰川考察基地——凯西站(Casey)。
  • 书刊评介
  •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82, 4(4): 83-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瑞士和她的冰川——从冰期到现在》是一本精装的大型图片集,不仅图片精美,艺术性强,吸引旋游者观赏冰川美景,而且科学内容丰富,综合表达了二百多年来的瑞士冰川研究、冰川利用和冰害防治成就,说明文字简炼,深入浅出,发人思考,是一本极其出色的冰川知识的普及读物。这本书是瑞士科学家、出版家和旅游单位的集体劳动成就。他们先组织了一个“瑞士和她的冰川”的巡回展览,以后再编印这本书。
  • 研究论文
  • 米德生
    冰川冻土. 1982, 4(4): 86-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很久以来,突峙于喜马拉雅山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成为登山探险家和高山科学工作者所向往和云集之地。人们在探索她的奥秘的同时,还试图测绘一幅形象而准确的地形图。近年来,中外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图也相继出版,但多数地图因基于草绘资料,降低了其精确程度和实用价值。我国自1958年以来陆续开始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登山科考活动,为准确测绘这样一幅地图提供了机会,到1977年由郭沫若院长亲自书写提名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图》终于问世。这是我国测绘工作者多年集体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
  • 周幼吾, 徐斅祖
    冰川冻土. 1982, 4(4): 88-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82.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J.E.布朗博士是加拿大著名的冻土学家,在国际冻土学界享有盛名,是我国冻土科学工作者的好朋友。两年前的1980年11月,癌症夺去了他的生命,结识他的中国朋友无不感到悲痛,他的逝世对冻土科学的发展是莫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