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8-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程维明;赵尚民;
    冰川冻土. 2009, 31(4): 587-5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世纪80年代15幅1:100万地貌图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底图、地质图、老地貌图等多源数据支持下,解译和构建了中国数字地貌数据库,得出中国冰川地貌形态成因类型面积为54.6586×104km2,形态结构类型18类(包括点类型、线类型、面类型). 和现代冰川分布相一致,冰川地貌也基本分布于我国西部的新疆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研究首先从海拔、地势起伏、基本类型三个层次上分析了我国冰川地貌的总体特征,并以基本地貌类型为划分依据,从次级成因上分析了冰川地貌分布特征. 最后,按照我国西部重要山脉的分布,对各山脉及地区冰川地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该研究对促进我国冰川地貌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 杜军;翁海卿;李春燕;拉巴;杨勇;周刊社
    冰川冻土. 2009, 31(4): 597-6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1971-2006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年、季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气候因子. 结果表明:近36a来珠穆朗玛峰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大部分站点均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以-15.6mm•(10a)-1的速度减少,明显低于中国东部平原、西北北部和南部地区;减幅春季最大、夏季最小. 年蒸发皿蒸发量20世纪90年代最大,80年代最小. 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率略高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率. 珠峰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尹红;郭品文;袁玉江;刘洪滨
    冰川冻土. 2009, 31(4): 605-6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新疆北部伊犁、乌鲁木齐河、昌吉、哈密和阿勒泰建立的树轮年表,重建了北疆地区1543-2001年年降水量序列.结果表明: 重建序列具有明显的低频变化特征,其间, 多雨期为1557-1591年,1620-1696年,1734-1757年,1784-1807年,1868-1906年,1935-1962年和1981-2001年;少雨期为1592-1619年,1697-1733年,1758-1783年,1808-1867年,1907-1934年和1963-1980年. 该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40~70a显著周期变化特征,同时200a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也较为明显,且不同历史时期的周期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突变检验表明,均值突变尺度在50~100a尺度上更为明显,公元1613-1643年,1731-1792年的突变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公元1669-1712年的突变则表现为年降水量的减少;方差突变则以18世纪80年代最为明显.
  • 章新平;刘晶淼;中尾正义;谢自楚
    冰川冻土. 2009, 31(4): 613-6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水汽来源特征,对蒙自和腾冲取样站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和过量氘d的变化特征以及它们与温度和湿度的关系被分析. 在季风系统下,降水中d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两站雨季降水中的d相对较低,而旱季降水中的d相对较高. 相关分析表明,降水中d与整层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综合考虑降水中d和δD与大气湿度的关系,可认为影响蒙自和腾冲站降水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原因与降水的气团性质有关,降落雨滴的蒸发富集作用相对较轻. 在雨季,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低纬度海洋,空气湿度大,降水中d小,受沿途降水冲刷作用的影响,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较低;在旱季,受大陆性气团的影响,我国西南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的输送和内陆再蒸发水汽的补给,空气湿度小,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和d较大.
  • 韩海东;王建;王欣;张鹏飞;
    冰川冻土. 2009, 31(4): 620-6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7月9日- 8月30日在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表碛区进行了冰崖消融试验,通过在不同海拔、坡向和坡度冰崖的裸露冰面上栽设消融杆的方法,获得了33个有效的冰崖消融观测数据,结合观测点附近的自动气象站所获取的同期气温资料,计算了各个冰崖的度日因子,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表碛区内冰崖的度日因子变化较大,平均为4.81 mm•-1•d-1,小于青藏高原及其它地区冰川的度日因子,可能主要与该冰川的海拔较低,平均气温较高有关. 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下,冰面的消融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减小,使得该地区的度日因子较小. 而表碛区内冰崖度日因子随海拔的增加表现出增加的趋势也可能与此有关. 冰崖坡向的变化也对度日因子产生了影响,总体表现为NEE-SE方向及SW-W方向的度日因子较大,NWW-N-NE方向的较小,S方向的最小,这主要与该地区的辐射、气温等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有关. 研究也表明,冰崖的坡度对度日因子的影响较小.
  • 赵井东*;王 杰;上官冬辉;
    冰川冻土. 2009, 31(4): 628-6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托木尔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西南坡的托木尔冰川, 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中,遗留下了5套形态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 应用ESR测年技术对第一与第二级冰碛阶地(对应于第三套冰碛中地形较完整部分的冰碛,分布在托木尔河大桥与古库瓦河汇合口之间)以及第五套最高冰碛平台进行测年,依据初步的测试结果并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可得出:5套冰碛分别形成于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MIS6和MIS12,每次冰川作用过程中还包含着若干次级的冰川波动. 根据现存的冰碛地形可推得:新冰期、末次冰期与MIS6时的冰川为山谷冰川,规模最盛时冰川长分别为47km、60km、≥70km.
  • 刘晓波;康世昌;姚檀栋;刘勇勤
    冰川冻土. 2009, 31(4): 634-6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构建环境样品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了长江源区各拉丹冬峰果曲冰川雪中细菌数量和多样性. 细菌的数量具明显的季节差异,季风后(初冬)的数量远高于夏季风期和春季,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与Ca2+浓度的变化一致,显示了细菌数量与陆源物质的相关性. 果曲冰川雪中细菌属于α,β,γ-Protobacteria,Actinobacteria,Firmicutes,Cyanobacteria,Cytophaga- Flavobacterium-Bacterioides (CFB)类群 7个门类. 夏季和冬、春季雪中细菌的种属差别显著,夏季雪中细菌具较高的多样性,以α-Prot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类细菌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量的35%和31%,细菌与多种环境相关. 冬春季雪中细菌多样性较低,以CFB类群占绝对优势. 各拉丹冬雪中细菌的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特征反映了细菌对不同季节大气环流的响应.
  • 薛晓娟;李英年**;杜明远;刘安花;张法伟;王建雷;
    冰川冻土. 2009, 31(4): 642-6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祁连山东段南麓设置实验样带,研究了植被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等在不同海拔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海拔3200m开始到海拔4300m山顶,沿海拔升高年平均气温按0.51℃•100m-1递减率下降. 海拔3200~3800m间植被生产力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沿海拔从3200m开始下降至3400m后开始急剧上升,在海拔3600m处最高,而后又迅速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随深度加深而降低. 土壤碳氮比介于6~14之间,相对较低,利于土壤腐殖质化和有机氮矿. 土壤碳氮比沿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和气候因子、植被类型及放牧利用有关.
  • 姚济敏;赵 林;谷良雷;乔永平;肖 瑶
    冰川冻土. 2009, 31(4): 650-6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试验研究站唐古拉站点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基本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各辐射量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反照率冬春季节较强,夏季较弱,年平均反照率为0.31;气温、比湿、气压及地温等变化均呈现夏季高,冬春季低,而风速冬季高于夏季. 无论干季(且活动层冻结)还是湿季(且活动层融化),夜晚或清晨由于长波辐射冷却,近地表出现冷中心,形成逆温,大气趋于稳定,湍能活动受到抑制,风速变小,水汽输送也相应变弱,形成高比湿中心;白天加热地表形成热中心,近地表温度较高,湍能增强,风速增强,水汽输送也相应变强烈,形成比湿的低值中心.
  • 占明锦;孙俊英*;张养梅;张晓春;乜虹;德力格尔;Niku Kivekas;Heikki Lihavainen
    冰川冻土. 2009, 31(4): 659-6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 2005年8月到2007年5月在瓦里关全球本底站观测的气溶胶数谱分布资料和同期后向轨迹资料分析,发现气团来源对瓦里关地区颗粒物的数浓度及其谱分布有显著影响. 气团起源于瓦里关东北部地区或者途径东北部地区,传输路径较短,传输速度相对较慢,大气中出现较高数浓度的爱根核模态颗粒物;气团来源于瓦里关西部或者西北地区时,传输路径较长,传输速度较快,大气中一般出现较高浓度的核模态颗粒物.
  • 邓振镛;张强;倾继祖;徐金芳;黄蕾诺;张树誉
    冰川冻土. 2009, 31(4): 664-6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并阐明了干热风气象灾害在指标类型、时空分布、形成原因、发生环境、危害特征、防御技术等6个方面的内容,干热风危害特点具有明显温度猛增、湿度骤降的突变性和昼夜维持干热天气分不开. 气候暖干化是北方现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气候变暖尤其使极端气温显著升高,气候变干使降水量持续偏少,出现了明显干旱化趋势. 干热风发生次数与气候变暖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候变干呈显著反相关. 干热风对气候暖干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气候暖干化使干热风发生区域扩大、次数增多、强度增强、危害加重. 因此,防御干热风和干旱化危害刻不容缓.
  • 王芳芳;杨 涵;
    冰川冻土. 2009, 31(4): 672-6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IS平台,以2004-2005年度中巴资源卫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结合多层环境要素数据库等,采用多要素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人机交互式解译,综合判断并提取了新疆渭干河三角洲15a来耕地的时空变化,并在已有的2005年新疆耕地盐渍化遥感调查数据库的支持下,对新增耕地中的盐渍化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果显示:1)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耕地增加了6.18×104 hm2,主要分布在绿洲的西南、南和东南. 其中盐渍化耕地4.84×104 hm2,占新增耕地的78.31%,新增耕地盐渍化较重;2)渭干河三角洲盐渍化耕地面积为16.68×104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4.47%. 耕地盐渍化现象普遍,主要分布在绿洲的下部边缘地带,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低洼等区域. 盐渍化耕地呈条形状分布,在绿洲边缘带呈片状分布,边缘的重度盐渍化耕地交错分布在轻度和中度盐渍化耕地中;3)自然因素是导致耕地盐渍化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人为因素是盐渍化形成及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李静;盛煜;焦士兴;
    冰川冻土. 2009, 31(4): 679-6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及各种工程措施的实施加速了高山多年冻土领域的相关研究,多年冻土的分布与制图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对该领域内的冻土勘察方法、冻土模型的建立、冻土分布模拟与制图等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高山多年冻土模型无论是经验统计模型,还是过程模型,都是基于对实地高山多年冻土分布状况的一种近似模拟,因而,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模型的好坏在于所绘制的高山多年冻土图与冻土实际分布状况的吻合程度. 从各种高山冻土模型与制图的发展过程来看,高山多年冻土模型与制图的未来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研究和细化研究的趋势.
  • 寒区工程与技术
  • 周勇;董献付;张波;张鲁新;宋瑞芳
    冰川冻土. 2009, 31(4): 688-69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柴达尔-木里铁路(柴木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南麓,沿线有超过75km路基展布于大通河两岸的多年冻土湿地,其中,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路段超过35km,冻土工程地质条件极差. 出于冷却冻土、稳定路基的考虑,在沿线多处路段采用了热棒. 柴木铁路沿线气象观测资料表明,冬季平均气温低,夏季有促进热棒工作的负温天气过程,再加上年平均风速较高,为提高热棒的冷却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根据在DK99+100、DK99+200和DK99+355三个热棒措施断面2007-2009年的地温监测结果,发现柴木铁路试验段的热棒可以有效地降低湿地型多年冻土的温度,提升冻土路基下的人为上限.
  • 徐安花
    冰川冻土. 2009, 31(4): 695-6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路面性能评价是路面管理乃至路面设计的基础,而好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选取是路面评价的关键. 在路面评价模型中,为表征上述路面的使用性能,首先需要选取恰当的评价指标. 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其低温和下覆特殊的多年冻土地基土,现有的路面评价方法体系不能直接应用于多年冻土地区,尤其是路面评价指标和一般地区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研究和探索适合多年冻土区的路面评价指标和路面评价方法体系势在必行. 结合多年冻土地区的气候和地质环境,在国道214姜路岭-清水河多年冻土段公路病害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面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该区域内公路路面的评价指标及相应的养护维修措施,为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面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
  • 颜可珍;;吴建良;章金钊;郝培文
    冰川冻土. 2009, 31(4): 700-7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多年冻土地区青藏公路路面病害的特点确定了青藏公路沥青路面路面状况评价的指标,依据信息论中熵的方法,得到了路面状况各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 将路面状况分成优、良、中、次、差五个等级,建立了多年冻土地区路面状况评价的物元模型, 通过对路面破损状况物元进行关联度计算,得到了路面破损状况的等级. 以青藏公路某路段为例利用建立的物元模型,对路面破损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地反映路面破损状况,适合多年冻土地区路面破损的评价.
  • 王军;付辉;伊明昆;孙晓艳;陈胖胖
    冰川冻土. 2009, 31(4): 705-7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标准的κ-ε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对冰盖下水流速度分布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和分析. 结果表明: 当冰盖和河床糙率比值变化时,水流速度剖面发生变化;冰盖下的最大流速值比速度对称分布时要大,且偏于光滑的一边; 在相对光滑壁处近壁流速值大于相应对称分布时的流速值,该结果与实验室实测速度剖面情况吻合. 数值试验表明,最大流速点位置的偏移量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冰盖区、床面区及冰盖下水流平均速度相差较小,表明了工程应用中假定各区流速相等是可行的.
  • 张智慧;常学向;赵文智
    冰川冻土. 2009, 31(4): 711-7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澳大利亚GREENSPAN公司SF-300热脉冲树干液流仪与德国UP公司生产的SFS2-M热耗散树干液流仪,对二白杨和临泽小枣树树干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观测1月,对比了这两种树干液流法在测定干液流速率的差异,以及讨论了其产生的原因. 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二白杨与枣树树干液流速率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用热脉冲法对二白杨树干液流测定结果高于热耗散法的测定结果,前者测定的日耗水量平均高后者(20.1±18.0)%;而对枣树,则用热脉冲法测定的结果低于用热耗散法测定结果,平均值相差近3倍. 这些差异可能与林木树干液流速率存在径向变化及两种方法的测定原理不同导致的.
  • 仲振维;叶庆华;
    冰川冻土. 2009, 31(4): 717-7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纳木那尼峰地区为例,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波段比值法、NDSI指数法等多种方法,自动提取冰川信息,对比分析各方法在山体阴影与非阴影区冰川提取的优势和局限,并集成各方法的优势综合提取该地区的冰川. 结果表明,在阴影区ASTER3/ASTER4波段比值法提取的冰川信息更准确,而在非阴影区,NDSI指数法的提取结果较准确. 综合波段比值法和NDSI指数法在阴影区和非阴影区的优势,分别提取阴影区和非阴影区的冰川,集成两部分结果,并采用掩膜方法剔除高海拔基岩区的积雪,得到了研究区的冰川数据.
  • 冰冻圈变化与水文水资源
  • 高坛光;康世昌;周石硚;刘景时;韩文武
    冰川冻土. 2009, 31(4): 725-7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5月至10月,对纳木错曲嘎切流域上、下游水文过程进行了观测,初步分析了曲嘎切流域冰川径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扎当冰川消融期径流主要集中在7-8月,该时段的径流在上、下游分别占整个消融期的69.0%和49.4%;径流在消融期前后日变化不明显,消融期出现明显的冰川融水峰值.2007年5-10月流域上、下游径流深度为1302.5mm和855.3mm,流域径流模数为57.5 L.(s-1•km-2) ;径流与气温和降水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对上、下游径流的变化起主导作用,但上游因冰川面积所占比例较大,气温的主导作用则更加显著.
  • 王进;张雄文;刘湘;张建岗;段建軍;龚伟华;高前兆;沈永平;毛炜峄;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9, 31(4): 732-7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塔里木河四条源流出山口径流量238.1×108m3,比多年平均增加13.17×108m3 ,偏多5.9%,属偏丰水年。分析流域山区气温相对于30a平均偏高1.2℃,相应3~10月0℃层高度较12a平均值偏高62gpm,降水偏多15.4%,有利于径流形成。按照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要求,要在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至2005年,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来水量达到46.5×108m3,开都河-孔雀河向干流输水4.5×108m3,四条源流合计达51.0×108m3,并从大西海子断面下泄水量3.5×108m3,水流要到达台特玛湖。而2007年度实际情况:阿拉尔站以上三条源流实际供输水仅为28.57×108m3,少供输水17.93×108m3,仅完成任务61.4%:开都河-孔雀河为2.99×108m3,少供水1.51×108m3,仅完成66.4%:四条源流供水仅计为31.56×108m3,少供水19.44×108m3,仅及任务的61.9%:大西海子断面下泄水量实际为0.14×108m3,干流向下游少输水3.36×108m3,只完成任务的4.0%,且水流很快就断流,难以到达台特玛湖。塔里木河干流上游段耗水量21.88×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69.4%,是干流最大的耗水区段;中游段耗水量6.12 ×108m3,占19.4 %;下游段耗水量 3.51×108m3,占11.1 %。源流在山前平原及干流上游段耗水量在增加,中游耗水量相对减少,下游耗水量接近平均状况,至2007年共9次向最下游输水量22.59×108m3
  • 汤世珍
    冰川冻土. 2009, 31(4): 741-74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棵树河是乌苏市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水源地,同时也是乌苏市洪水灾害出现比较频繁的河流。该流域水资源匮乏,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四棵树河河川径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估算出冰川径流量。水资源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以该河冰川径流变化对气温、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揭示出冰川径流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河川径流的可能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加上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导致水循环加剧,给生态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变化。对于干旱区域独具特色的水文和水资源系统,应正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采取多种措施,减缓气候变化,遏制区域环境的恶化趋势,保护好干旱地区的生命线—高山冰川,维系干旱区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 高建芳;骆光晓
    冰川冻土. 2009, 31(4): 748-7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哈密地区天上高山的冰川是本区大部分较大河流的发源地,由高山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山区降水共同构成了哈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的三大补给源. 随着区域气候的变暖,各类河流径流过程发生着较大变化:无冰川消融水补给的河流出现洪、枯水量悬殊,近期年径流出现减少趋势;有冰川消融水补给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明显,其中河源冰川不多、个体面积较小的河流年径流量在2000年前增加,近年有减缓趋势;而河源冰川较多、个体面积较大的河流这种增多趋势仍在继续. 针对哈密地区河流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不同,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韩添丁;叶柏生;李向应;焦克勤;李忠勤
    冰川冻土. 2009, 31(4): 759-7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3-2006年冰川消融期(5-8月)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l号冰川)、空冰斗和总控3个水文点逐日定时(14:00时)的径流及电导率和TDS监测资料,分析河源区不同下垫面流域径流电导率和TDS的差异特征及各影响因素的控制作用. 结果表明:观测到河源区不同断面径流的电导率和TDS的低值出现在高水期;峰值出现在低水期,而且1号冰川水文点的高值远超过空冰斗和总控水文点的高值,且变化幅度最大. 河源区不同水文点径流的电导率及TDS变化主要与径流量大小关系密切,空冰斗融水径流主要受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冻土活动层融水等影响,相应与土壤相互作用影响更大. 总控水文点则明显地体现了1号冰川和空冰斗两水文点混合作用的影响特点.
  • 董雯;刘志辉.;朱 健
    冰川冻土. 2009, 31(4): 766-7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比湖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倍受关注. 在考虑生态效应的前提下,以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流域现状用水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供需分析进一步揭示其未来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环境压力,并就其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提出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调控措施.结果表明:研究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浪费双重压力, 必须进行水供需控制. 通过植被调节、节约用水、科学用水、流域间调水等有效手段实现潜在水资源的最大转化,其中,外流域水资源的调入对恢复改善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运用的理念和调控对策可供同类地区参考.
  • 杨宇;;张小雷*;雷军
    冰川冻土. 2009, 31(4): 771-7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塔里木河流域分为5个二级流域,通过对各二级流域城镇经济社会系统和流域资源环境系统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表明: 塔里木河流域城镇发展差异较大,其中,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城镇总体发展水平最高,阿克苏-渭干河流域次之,和田河流域城镇总体发展水平最低;东昆仑-阿尔金山北麓流域资源环境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弱,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较为稳定,开都河-孔雀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系统脆弱,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关系,其中叶尔羌-喀什噶尔河流域协调性最高,东昆仑-阿尔金山北麓流域次之,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协调性最低. 将塔里木河流域42个城镇归为城市化超前型、同步协调型、逐步磨合型、城市化滞后型、低级磨合型等5种类型,其中大多数城镇仍处于城市化滞后型和低级磨合型. 因此,需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的协调关系,采取适当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 研究快讯
  • 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09, 31(4): 780-7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9.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