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79-0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候仁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理学会全国冰川冻土学术会议正式开幕了,这是冰川冻土学工作者盼望已久的一次盛会。但在“四害”横行时期,要想召开和开好这样一个会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感谢华主席、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踢开了阻碍科学发展的绊脚石,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现在,全国人民正在积极响应华主席、党中央的号召,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形势十分喜人。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广大冰川冻土工作者欢聚一堂,交流科学成果,畅述个人建议,促进我国冰川学、冻土学的发展,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这是大家都非常高兴的一件事。
  • 施雅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从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开始至十二月三日结束,共进行了七天。我受会议领导小组的委托,对这个会作一个小结。
  • 施雅风, 李吉均, 郑本兴
    冰川冻土. 1979, 1(1): 6-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处于欧亚大陆东南部的中国由于纬度较低和大陆性气侯的影响,冰期中冰川的规模是有限的。但是,已有的事实说明,冰期气侯仍然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中国西部高山和高原地区的若干地点,已经查明有不少于四次冰期的古冰川遗迹,全新世冰期的冰川前进也得到证实。在中国东部地区,是否有过第四纪冰川活动及当时冰川规模有多大至今仍在讨论之中,但冰期气侯的影响,特别是晚更新世冰期中寒冷环境的影响是很强烈的。另外,七十年代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说明,高原在第四纪期间的隆升既为冰川发育创造了有利的地势条件,而这种隆升促进了亚洲大陆季风的形成,决定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自然环境。这是研究中国第四纪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 施成熙
    冰川冻土. 1979, 1(1): 12-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水量平衡数量的估算,尚在校正修改过程之中,据估计整个水圈中水的总量约为1.45×109立方公里,另一估计,冰雪的水量约为28×106立方公里。其他一些估计的数字则较此为低。在地球上总的水量中,海洋中的水量约占97.4%,但都是盐水;其余2.6%为淡水,而冰雪水量约占2%,故冰雪占地球上淡水储量3/4以上。如表1所示。
  • 杨怀仁
    冰川冻土. 1979, 1(1): 25-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十余年来,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邻近地球科学的发展,第四纪气候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冰期成因、海面变化、第四纪年代学、气候地层学等,或有所突破,或有新的推进。
  • 研究报告与简报
  • 张维信
    冰川冻土. 1979, 1(1): 35-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公路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县,南到西藏拉萨市全长约1200公里。公路横穿整个青藏高原。风火山位于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两大山脉之间的高平原腹部(图1)。高平原海拔高度一般都在4500米以上,风火山是高平原的山地丘陵区,最高海拔高度5414米,一般为5100—5000米,平地为4700—4600米。
  • 研究论文
  • 祁连山冰雪利用研究队
    冰川冻土. 1979, 1(1): 46-48,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祁连山的冰川、积雪融水,是干旱的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北部、西北部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因此,祁连山冰川的研究,不仅在冰川学理论上有意义,而且对于建设河西商品粮基地,发展柴达木盆地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 程国栋
    冰川冻土. 1979, 1(1): 49-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献中关于冻胀土丘的报导屡见不鲜,但关于冻胀石丘的报导则寥寥无几。1976年,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扎苏梢格塘盆地发现了一种碎石质冻胀丘,这种冻胀丘的地表形态为高约0.2米—0.3米的块石堆,在一个缓坡坡脚附近长约200米,宽20米的地带内,分布有好几个这样的冻胀丘(照片1)。
  • 郭东信
    冰川冻土. 1979, 1(1): 51-51,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青藏高原曾多处发现砂楔、砾石楔以及砂砾穹曲、褶皱等现象。这些现象的生成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演变、古地理环境变迁等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对上述现象的研究工作是揭示古代气候与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拟想从中得到以今论古的根据。
  • 施雅风, 谢自楚, 李吉均, 余杰
    冰川冻土. 1979, 1(1): 52-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9月14日—10月20日,我们一行四人以中国科学院冰川学代表团名义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世界冰川目录国际讨论会”,会后访问了瑞士、法国和英国十九个与冰川学研究有关的机构。这次会议和访问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结交了朋友,比较具体地了解了国际冰川学研究的情况及我国冰川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 张祥松
    冰川冻土. 1979, 1(1): 58-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世界五分之四的淡水以固态形式存在,因此,精确的确定所有的雪和冰的数量、分布及其变化,对了解世界水平衡和人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邻近人们居住地的冰川,更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它们是淡水的主要来源。在国际水文十年(IHD)期间,编纂世界冰川目录的想法实现了。
  • 童伯良
    冰川冻土. 1979, 1(1): 65-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8年7月10日至13日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埃德蒙顿市举行了第三届国际冻土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加拿大、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挪威、丹麦、西德、阿根廷、苏联等十四国。我国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会上宣读了四篇论文。会议期间共宣读了150篇论文,其中综叙性的有七篇,论述普通冻土的论文有119篇,有关工程冻土的论文有31篇。在119篇普通冻土的论文中有关区域冻土的论文有20篇,冻土现象14篇,冻土勘测方法16篇,冻土区的生态及植被6篇,冻土层的热物理14篇,冻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14篇和冻土力学性质22篇。本文只对普通冻土学方面的论文作一简介。
  • 顾钟炜, 曾仲巩
    冰川冻土. 1979, 1(1): 74-81,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多年冻土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迫切需要提供有效的冻土调查方法,剌激了冻土地球物理方法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试用也有很大进展。地震法和直流电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解决的问题越趋深入。各种交流电磁法、地质雷达、激发极化法以及遥感技术已进行野外试验,有的开始推广应用。冻土的电学性质、声学性质和弹性性质的研究已深入到研究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和物理化学过程。本文主要概述近年来多年冻土地球物理方法的研究状况。
  • 刘潮海
    冰川冻土. 1979, 1(1): 82-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79.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联冰川编目工作开始于1963年,目前已全部完成了本国的冰川编目,共编出110册,70%已出版。为了编目工作的需要,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于1966年编写了《苏联冰川编目指南》一书。全书分14节,共153页,约十万余字。根据国际雪冰委员会世界冰川目录临时技术秘书处的介绍,该书是目前世界上编目较为详细的一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