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8-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金会军;王绍令;何瑞霞;吕兰芝;于少鹏
    冰川冻土. 2008, 30(4): 535-5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 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 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但覆盖度减到020%时,地温反而降低. 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冷季降雪多,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雪盖厚,持续时间长,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雪盖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保温作用微弱. 当雪盖厚度超过20 cm以后,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雪盖薄,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 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 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有些地段,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 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
  • 金会军;吕兰芝;王绍令;薛娴;何瑞霞
    冰川冻土. 2008, 30(4): 546-5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 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 沙丘下和较厚(>1020 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较邻近天然无砂层地段高;而薄(<1020 cm)砂层覆盖下的地温反而比天然无砂地段有降低的趋势. 在同一地貌单元内,沼泽湿地处地温最低,有利于多年冻土形成和保存;淡水湖塘和河流均能升高地温,加大融化深度,不同程度地形成融区. 但是,盐湖由于其对流特点,有助于形成和保护湿寒土. 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 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有些地段,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 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砂层和水被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
  • 叶柏生;陈 鹏;丁永建;杨大庆;李 翀;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08, 30(4): 556-5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东亚地区8条主要河流100多年来的径流观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不同时段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1870年来东亚南部 (主要发源于我国境内)的河流径流均表现出减少趋势;而最近1930年以来,东亚南部河流均为减少趋势,北部河流(西伯利亚3条大河)则表现为增加趋势,但年际变化存在着较大差异;1951年以来大部分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基本与1930年以来相同,但长江下游大通站由于中下游地区90年代降水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
  • 王国亚;沈永平;苏宏超;王进;毛炜峄;高前兆;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8, 30(4): 562-5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1956-2006年的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各支流径流变化的特征与趋势. 结果表明,近50a来,阿克苏河流域径流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冰川融水是其主要贡献量. 径流量在1994年发生了增多的跃变,原因可能是气温持续升高引起冰川消融径流急剧增多,导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大增. 这种趋势能够持续多久,取决于未来的气候变化及流域上游冰川系统的响应. 随着冰川的加剧退缩和较小冰川的消失,短期内会给阿克苏河流域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但是随着冰川补给峰值过后径流量逐渐减小,将会给塔里木河流域带来严重的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问题. 冰川的强烈退缩,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洪水灾害问题.
  • 张建岗;王建文;马辉明;高前兆;沈永平;王进;毛炜峄;龚伟华;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8, 30(4): 569-5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塔里木河四条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量268.9×108m3,比正常年份偏多17.4%,属偏丰水年. 其中,阿拉尔站以上的三条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出山口天然径流量为228.6×108m3,比正常年份偏多18.0%;开都河-孔雀河为40.33×108m3,比正常年份偏多20.4%,属偏丰水年. 四条源流入塔里木河总水量为50.26×108m3,占出山口天然径流总量的18.7%. 其中:阿拉尔站以上三条源流入塔里木河水量为47.58×108m3,占三条源流出山口天然径流总量的20.8%. 2006年塔里木河干流上游段耗水量33.55×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58.8%,是塔里木河干流最大的耗水区段;中游段耗水量16.56×108m3,占阿拉尔站年径流量的29.0%,比多年平均耗水量22.51×108m3减少5.95×108m3;下游段耗水量6.97.16×108m3. 上游耗水量在增加,中游耗水量在减少,下游耗水量接近多年平均值. 2006年第八次向干流下游输送生态水2.33×108m3,其中由博斯腾湖下泄0.26×108m3,由塔里木河自身来水下泄2.07×108m3. 此次输水由前七次的应急输水转变为功能性输水,由以往输往塔里木河尾闾台特玛湖,转变为以扩大下游生态灌溉面积为目的,尝试以激活天然种子库,高效利用水资源,进一步恢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植被范围. 2000-2006年连续共八次生态输水,已累计由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输送生态水22.75×108m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 贺建桥;王宁练;蒋熹;陈亮;宋高举;李全莲;武晓波;
    冰川冻土. 2008, 30(4): 578-5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夏季祁连山七一冰川野外观测资料表明:夏季晴天冰川消融区上的气温日变化过程存在滞后于消融强度日变化过程的现象,最大值相位差约4h. 辐射平衡在消融热量总收入中权重最大,控制着消融强度的日变化过程;同时, 冰川区气温则受到局地环流的强烈影响,消融区空气同周围非冰川区上的暖气流进行的水平热交换以及下垫面性状共同决定了消融区气温的日变化.
  • 李巧媛;谢自楚
    冰川冻土. 2008, 30(4): 583-5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建立气温周期性升高的数学模式,假设不同的升温情景,对长江流域冰川系统在不同气温变化情景下的变化作了预测. 结果表明: 1)气温变化的周期对冰川系统的生存的影响不大,而气温的升温速率及气温波动幅度对冰川系统变化影响比较明显. 气温突然上升的情况下,冰川系统的生存时限比周期性渐变式升温下的短; 2)升温方式改变时冰川系统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 周期性升温情景下,冰川融水径流量的变化比较大且对气温波动的响应也很敏感,在极端气温变化的情况下,可能产生极端的变化,这对于防御冰川灾害和利用冰川融水有影响;3)气温发生周期性的突变时,冰川系统变化的变幅比气温发生渐变时的波动更大.
  • 赵鹏武;郭广猛;魏江生 王树森;周梅;苏日娜;宋彩玲
    冰川冻土. 2008, 30(4): 590-59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中的甲烷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得到了广泛研究,而CO作为一种具有间接温室效应的气体,目前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调查了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地CO气体的分布,发现非过火区CO浓度普遍在21~117ppm,过火区在0~15ppm;夏季CO浓度阴坡在8~221ppm,阳坡在0~85ppm;在0~75cm深度 CO浓度有逐渐上升趋势;较平缓的阴坡CO浓度明显高于较陡峭的阳坡;适当降雨有利于CO气体的产生,大雨或连续阴雨天气不利于CO的产生,大雨后1~2d内,CO浓度较高,并且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观测结果。CO、CH4作为可燃性气体,对森林火灾有何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 吴吉春;盛煜;吴青柏;李金平
    冰川冻土. 2008, 30(4): 595-59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11月,在祁连山东段南坡大通河上游河谷右岸的取土坑内(37°51′N,100°08′E;海拔3618m)首次发现楔形构造,成群分布在表层草根腐殖土之下约0.5m深度处. 楔体呈袋状或舌状,楔口宽度和楔体高度约在2.0~3.0m,宽高比值接近1. 楔体周围地层为冲洪积相碎石土堆积,充填物为土黄色、灰黑色粉质土. 楔体两壁附近的卵、碎石长轴具有平行于楔壁的定向性,说明这些碎石曾经受到过挤压,据此初步判断这些楔形构造为冰楔假形. 这些冰楔假形发现对于研究该地区冻土演化和古气候具有参考意义.
  • 万金泰;张建国
    冰川冻土. 2008, 30(4): 599-6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山北坡的三工河孕育着新疆著名风景区天山“天池”,当来自西方路径的水汽在沿天山东移过程中遇“博峰”西北侧迎风坡阻挡,使气流强迫抬升,并通过山口气流绕流效应、山谷峡管效应、气流爬坡上升运动等造成的水汽垂直输送,在天山南北坡形成暴雨,三工河上游是暴雨活动中心频繁的地区.观测了天池上游96.7暴雨洪水,调查了天池下游三工河05.8特大暴雨洪水的过程. 近百年来三工河曾在1915年、1946年、2003年和2005年发生过4次较大洪水; 其中2005年洪水是1946年以来第1位的洪水,洪水重现期定为61a一遇. 三工河流域属于冰雪融水、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则表现为明显增大的趋势,洪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 这些气候和环境变化导致上游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暴雨洪水及洪旱灾害交替发生,引起该区域水文环境、地表径流、流域水资源功能的恶性循环,进而引发暴雨洪水灾害对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产生深远影响.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李勇浩;吴伟;郝加前
    冰川冻土. 2008, 30(4): 605-6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拟建中俄原油管线由漠河进入中国,经过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嫩江平原深季节冻土区至大庆. 原油输运过程中由于管道与周围土体之间发生的热交换,使得原有土层中的热交换机制被打破,冻土区常温原油管道工程基础将面临融沉和冻胀灾害的双重挑战. 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计算校核了原油管道的应力状况和安全性,并对遭受冻胀变形作用的管道受力状况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提出了壁厚的设计参数和选取原则. 对于采用X65钢级螺旋缝埋弧焊钢管和直缝埋弧焊钢管的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当管道设计压力为10 MPa时,中俄原油管道设计壁厚应不小于14.2 mm. 为了使管道能适应冻胀率更大的情形,管道壁厚应适当加大.
  • 孙立平;董献付;周勇;赵雄章;王釭
    冰川冻土. 2008, 30(4): 610-6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线(包括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格-拉段基本呈南北走向,对其进行的长期地温监测表明,在多年冻土地区,两条线路绝大部分路段的路基出现了所谓的 “阴阳坡”现象. 在多年冻土地区,尤其是高含冰量的多年冻土区,阴阳坡的出现给路基的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分析青藏线沿线太阳辐射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上强烈的太阳辐射,再加上边坡坡向以及太阳总辐射特殊的日变化规律导致了青藏线上的“阴阳坡”现象. 对于如何消除阴阳坡问题, 减缓其危害性,给出了两条建议:1)在路基边坡或者路面喷涂热反射材料;2)适当降低路基高度并减小路基边坡的坡度.
  • 赵红岩;江 灏 *;王可丽;杨瑜峰
    冰川冻土. 2008, 30(4): 617-62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地表温度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铁路沿线地表融化和冻结指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在平均气候状况下,青藏高原暖/冷季地表温度和融化/冻结指数的分布主要受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太阳辐射的纬度效应叠加在气温的海拔递减作用上,形成了青藏铁路沿线地表的融化/冻结特征分布. 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地表气温的融化/冻结指数与地表的融化/冻结指数有较好的换算关系,各站的n系数比较稳定,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都比较小. 1980-2005年平均的五道梁地区的融冻比为0.8,托托河地区的融冻比为1.0;但从青藏铁路沿线地表融化/冻结指数的长期变化趋势来看,融冻比目前处于近50a的较低水平,存在有缓慢的、清楚的波动上升趋势. 近10年的线性变化趋势约为14℃&#8226;d&#8226;a-1,对处于弱的冻结平衡边缘的冻土路基的安全稳定是一个明显的、重要的威胁.
  • 丁兆民;张莎莎;杨晓华
    冰川冻土. 2008, 30(4): 623-6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盐渍土盐胀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土、水、盐、温、力.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通过系列室内单次降温盐胀试验,研究了粗颗粒硫酸盐渍土的盐胀特性及其作为路基填料的可用性. 结果表明: 影响粗颗粒硫酸盐渍土盐胀量大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含盐量、含水率及初始干容重,且三个因素互为联系及彼此影响.上覆附加荷载对盐胀量大小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砾类盐渍土起胀含盐量约0.4%,砂类盐渍土起胀含盐量约为0.2%. 盐胀活跃温度区间主要为5~-5℃,活跃温度区间主要控制因素是含水率;如果初始干容重较低, 盐胀过程中会发生体缩现象.
  • 邓友生;蒲毅彬;周成林
    冰川冻土. 2008, 30(4): 632-6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T扫描不同土类、不同盐类和不同盐量的室内冻结样品,结果发现:在冻结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不同,不同盐类的盐渍土在不同的温度下其内部结构存在差异. 其中,氯化钠盐渍土随着温度的降低CT扫描结果为体积收缩,其密度不断增大;但是当土样冻结时,CT扫描结果为体积膨胀,其密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硫酸钠盐渍土随着温度的降低,CT扫描结果为体积膨胀,其密度不断减小;当土样冻结时,CT扫描结果为体积继续膨胀,其密度更加减小. 从样品对X线质量吸收系数来看,其吸收能力为:粉土≥盐≥粘土≥水. 相同含盐量的粘土和粉土,在温度相同时,粉土的盐胀量大于粘土. 因此,土的类型和含盐量是决定样品盐胀的主要因素.
  • 陈义民;张喜发;张冬青;孙振华
    冰川冻土. 2008, 30(4): 641-6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室内对不同土质的10种土料进行竖管法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获得了含水量与毛细水上升高度的规律. 同时, 对各种土料还进行了系列闭式冻胀试验,获得了冻胀率与含水量或者超塑含水量的关系. 按一定标准确定出不冻胀界限含水量,利用不冻胀界限含水量,在含水量与毛细水上升高度的关系曲线中即可确定土料的冻害有效高度. 最后, 将通过试验确定的冻害有效高度与有关规范进行了对比.
  • 汪恩良;徐学燕;常俊德;钟华;高占坤
    冰川冻土. 2008, 30(4): 646-6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5℃~+25℃环境温度条件下,采用水中冻融和空气中冻融两种方式,经过50次冻融循环后,在15℃、0℃、-10℃、-20℃和-35℃工况下对土工格栅试样进行了拉伸性能的试验研究,获得了聚乙烯塑料土工格栅的极限承载力、最大延伸率、不同延伸率对应的应力值等数据. 试验结果表明,聚乙烯塑料土工格栅在低温时抗拉性能明显提高,从+15℃降至-35℃时,5%延伸率对应的抗拉强度提高107%,极限承载力提高19%. 同时,聚乙烯塑料土工格栅极限延伸率随温度降低呈线形关系降低,从+15℃降至-35℃时,极限延伸率降低80%.
  • 张泽;
    冰川冻土. 2008, 30(4): 652-6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莫斯科河流域广泛分布着第四纪冰碛-冰水沉积物, 针对其工程地质性质进行研究,详细说明环境对其矿物成分的直接影响,以及矿物成分与其物理性质的内在联系;并对粒度与微集合成分特点做出说明与分类,以及粒度成分对水理性质的影响. 深入探讨了冰碛-冰水沉积物成分规律的变化性.
  • 寒旱区生态与环境
  • 张同文;袁玉江;喻树龙;魏文寿;杨青;尚华明;
    冰川冻土. 2008, 30(4): 659-6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采自阿勒泰西部地区5个采点的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该地区的树轮年表. 通过相关普查发现,其差值年表序列与该地区当年6~9月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具有明确的树木生理学意义. 用沙勒哈(t,t+1)两个树轮差值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该地区1481-2004年524a来的当年6~9月的降水量,且经过交叉检验表明重建方程稳定可靠. 分析发现,阿勒泰西部地区524a来的重建降水量序列具有9个偏干阶段和9个偏湿阶段,并且具有34.8a、5.0~5.1a、4.3~4.4a、3.9~4.0a、3.7a和3.4a的显著干湿变化准周期. 重建降水量序列在1518年、1548年、1634年、1765年、1856年前后发生过突变.
  • 李照荣;陈添宇;陈乾;庞朝云
    冰川冻土. 2008, 30(4): 668-6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西北地区中东部2001—2005年近5a的40个站点逐日探空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水汽及其输送特征。结果表明:整层水汽含量分布不均,季节变化明显,除冬季外,沿祁连山存在一条“湿舌”。水汽主要来源于以西风为主的纬向输送和西南气流的径向输送。高原上的水汽输送,北部来源于西北气流,南部为西南气流,但北部的水汽通量仅有高原东侧西南气流输送的一半左右,高层水汽输送更加重要。占主导的西风和西北风的水汽干输送是西北干旱的原因之一,而特殊的地形作用是该地区域降水形成及分布不均的重要因素。在水汽输送能力最强的夏季,纬向水汽输送最强的高度出现在600hpa左右高度上,而径向强输送集中于600hpa以下103oE以东的高原东侧。
  • 李帅;谢国辉;何清;李祥余
    冰川冻土. 2008, 30(4): 675-6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61~2007年47a阿勒泰地区7个地面站每日4个频次的水汽压和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阿勒泰地区降水量的变化,得出:在时间上,阿勒泰地区年降水有增多趋势,夏、冬季节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而春、秋季则增加较缓慢;空间上,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增,自西向东递减。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计算公式,计算了阿勒泰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得出:阿勒泰地区可降水量时间分布为夏季多、冬季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自山区外围向山区中心递增,降水量的大值区与可降水量的小值区对应。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分布说明这47a其呈递增趋势,且冬季较高。上述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具有一定的增水潜力。
  • 王树舟;马耀明;
    冰川冻土. 2008, 30(4): 681-6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7年7、8月的部分无线电探空资料和风温廓线仪资料, 分析了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 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大,气温日变化明显. 下午和傍晚可能因为冰川风的存在,多为偏南风,风力相对较大. 珠峰地区风速时空变化较大,特别是下午,在上空大约1800m到2300m处风速多为随高度增大,再往上又减小,而且此处多为偏西风和偏东风. 这可能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有关,受地形和冰川影响相对小得多.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刘蔚;王忠静;席海洋
    冰川冻土. 2008, 30(4): 688-6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黑河下游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土壤的盐分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潜在沙漠化土地土壤水化学类型为Cl--SO42--Na+-Mg2+离子型土,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为SO42- -Cl- -Mg2+-Na+离子型土,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土地为HCO3- -Cl- -Ca2+ -Na+离子型土, 严重沙漠化土地为Cl- -SO42- -Mg2+ -Na+离子型土. 不同土壤中全N、全P、全k、PH和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小,而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养分含量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 全N、全P、有机质和速效N含量总贡献累计达76.24%. 黑河下游地区随着上中游水量的减少,在强蒸发作用下,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的矿化度显著升高. 水文过程的改变,使维系绿洲的水资源由平衡到失衡,在水环境的恶化过程中,周期性积盐作用,使绿洲内的非盐渍化土壤向轻盐土发展、轻盐土向重盐土方向发展,盐碱化土地不断扩展导致土地沙漠化程度增加. 上述各过程共同构成绿洲沙漠化复杂的地表动力学过程.
  • 杜鹏;徐中民;唐增
    冰川冻土. 2008, 30(4): 697-7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民用水户协会作为农业用水社会化管理的主要实施载体已在国内外众多流域中得以推广. 选择用水矛盾突出的黑河中游张掖市甘州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手段综合评价用水户协会的运转绩效,构建绩效与其影响因素间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甘州区除试点、示范协会以外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绩效普遍不显著;政府对用水户协会的资金、物质支撑具有显著提高协会绩效的作用;协会自身可以通过保障弱势用水户的用水权益、吸纳教育程度较高的用水户参与管理来提高绩效. 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用水户的经济状况差异对水费、水价变化较为敏感的假设并不成立;农村传统的“人多力量大”宗族观念对协会的运转绩效仍有负面影响但作用不大的新发现.
  • 寒区生物学
  • 陈济丁;孔亚平;何子文
    冰川冻土. 2008, 30(4): 704-7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等特点. 2000年和2001年分别在青藏公路两道河和头二九附近的公路边坡,开展了植被恢复试验. 采用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等植物种类混播的方式,喷播法种植,播种当年就可以建立良好的植被. 8a的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植被一旦建立,能够正常越冬、返青. 在牛羊啃食、践踏的情况下,植被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地下生物量积累不断增多. 假设植被能一直保持良好生长状态,人工植被生物量要恢复到自然群落水平,在两道河至少需要几十年,在头二九约需十几年. 但由于野生植物种类入侵速度较慢,人工植被要真正恢复到自然植被状态则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刘晓梅;马嘉琦;叶丙静;郑红;冯虎元* *
    冰川冻土. 2008, 30(4): 710-7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了包括有机质降解、营养转化、植物生长的促进或抑制以及各种土壤物理过程在内的一系列反应活动。土壤微生物则是土壤质量重要的生物指标,可以用来监控土壤质量的变化。等温微量热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地测量微生物活性的方法,在土壤微生物代谢热效应的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本文就等温微量热法在土壤微生物活性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等温微量热法的简介,微量热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等温微量热法在各种外界环境和土壤条件影响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等温微量热法在土壤微生物和其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