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4-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马明国;宋怡;王雪梅
    冰川冻土. 2008, 30(2): 189-1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若羌湖泊群位于新疆若羌县城北部,罗布庄东西两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应用1973-2006年Landsat MSS、TM、ETM+以及中巴卫星等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25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监测湖泊群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湖泊面积有较为显著的增加趋势,2003年初到2004年春季以及2005年底到2006年春季湖泊持续保持大的湖水面积. 高分辨率卫星资料显示,2003年7月22日湖水面积达到最大值181.8km2. 利用高分辨率单点结果验证时间系列粗分辨率结果表明, 基于250m分辨率MODIS数据反演的湖泊面积有较高精度. MODIS数据显示湖水面积最大可达295km,但是其精度还需要更多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一步验证. 初步的成因分析表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增加,从而引起河流径流的变化和洪水的暴发,强天气过程带来的大量降水也引发特大山洪或者超灾害洪水,特别是车尔臣河在短时间内向湖泊群区输入大量洪水,是形成湖泊面积扩大的原因之一,时间上主要体现在夏季和秋季. 自2000年以来的塔里木河多次生态输水也可能是形成大面积湖泊群的另一原因,但时间上主要体现在冬季和春季. 沙漠地区的高蒸发量则是导致湖泊面积迅速缩小的原因.
  • 卞林根;林学椿
    冰川冻土. 2008, 30(2): 196-2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NCEP 1973-2002年逐月南极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定义了具有跷跷板式变化规律的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分析了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及东亚季风爆发时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与同期南极海冰密集度相关系数超过5%信度的格点数占南极海冰格点数的1/3,表明定义南极海冰涛动指数能够代表南极地区1/3海冰的变化区域. 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和我国汛期(6-8月)降水距平百分比相关显著,正相关主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江流域以北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5%的信度. 当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为负值时,南海季风爆发早,概率为11/14=79%;为正值时南海季风爆发晚,概率为12/15=80%. 通过讨论冬季南极海冰涛动指数影响我国季风降水的可能过程,给出了概念模型.
  • 上官冬辉;刘时银;丁永建;丁良福;张世强;李刚;张勇;李晶
    冰川冻土. 2008, 30(2): 204-2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多光谱遥感资料监测冰川变化已成为冰川研究的有效数据源, 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念青唐古拉山峰区1970年冰川及Landsat ETM+(2000)解绎的冰川分布.结果显示, 念青唐古拉山峰区共有870条冰川, 30a来冰川面积减小了5.7%,冰储量减少了7%;其中,冰川面积1-5km2的冰川退缩的贡献最大,占总面积退缩量的56.7%. 念青唐古拉山东南坡与西北坡的退缩幅度稍有不同,东南坡冰川面积减少了5.2%,西北坡冰川面积减少了6.9%. 西北坡的拉弄冰川长度减少了(305±36) m,年退缩率为(10.2±1.2)m•a-1,面积退缩为2.6%. 当雄气象站的资料表明,冰川退缩主要受温度持续上升的影响,尤其是1985年以来的温度快速上升的影响. 对处于西北坡冰川体积变化分析表明,冰川体积减少可能是导致纳木错湖水位上升、水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 唐述林;秦大河;任贾文;李宁
    冰川冻土. 2008, 30(2): 211-21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基于ASPeCt (南极海冰过程与气候) 海冰走航观测方法标准,以“雪龙号”破冰船为平台进行夏季南大洋海冰走航观测. 在近6500 km的航程断面上分别获取了海冰的厚度、密集度、雪厚度、浮冰尺寸等海冰分布特征参数. 分析表明,这些参数均呈现了较大的空间变化. 由于夏季海冰融化并受制于特定动力过程作用,海冰在威德尔海附近聚集,密集度达到峰值,沿断面在0-80%之间变化. 在断面的大部分观测到开阔水域. 沿断面海冰厚度介于10-210 cm,雪厚度介于2-80 cm之间,在埃默里冰架附近冰雪厚度达到了全断面的最高值. 沿断面浮冰尺寸最小到小于10 cm到最大超过2000 km不等.
  • 张姣;刘光琇;沈永平;王国亚;邵春;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8, 30(2): 218-2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00年气温、降水资料和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建站到2005年逐月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20世纪下半期以来阿克苏河山口到塔里木河汇合区的气候与径流变化特征,同时了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气候及径流变化的影响. 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升温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冬季升温明显, 40a来增温率为0.13℃•(10a)-1,流域内降水增加趋势明显. 阿克苏河两大支流合计年径流量20世纪90年代较50年代增加46.7%. 受人类活动和绿洲效应等影响,区域内温度变化不尽相同,阿克苏市夏季气温升高速率为0.20℃•(10a)-1,但阿拉尔夏季气温却以-0.27℃•(10a)-1速率呈下降趋势. 耕地面积、灌溉引水增加等人类活动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使得阿克苏河补给塔里木河的水量明显减少,50a来阿拉尔水文站年径流量持续减少,径流量减少达15.9%.
  • 王劲松;陈发虎;靳立亚;魏锋
    冰川冻土. 2008, 30(2): 224-2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区1901-2002年近100a气温及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西风指数资料,分析了20世纪全球变暖的两个较明显时期在该干旱区的响应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变化和太阳活动对干旱区气温异常的影响. 结果表明:亚洲中部干旱区对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暖期的响应特征是有显著差异的. 对1920-1940年代全球发生的第一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并没有响应,仅在其东部的季风影响边缘区有响应;而对1970年代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暖期,亚洲中部干旱区整体都作出了响应. 冰岛低压的异常加深、同时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的显著增强,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的异常减弱,以及西风指数的异常增强是导致亚洲中部干旱区气温偏高的可能原因,可以初步解释研究区整体对20世纪全球两次暖期响应不同的原因. 太阳活动作为外部影响因子之一,对干旱区气温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且在百年时间尺度上,二者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 罗斯琼;张宇;吕世华
    冰川冻土. 2008, 30(2): 234-2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黄土高原冬季陆面过程,使用兰州皋兰地区冬季观测资料和水热耦合模式(SHAW),进行了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 结果表明:冬季,黄土高原地区入射的太阳辐射较小,降水稀少,空气干燥,12月、1月及2月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0℃,净辐射很小,积/融雪期间,净辐射出现了负值. 地表能量分配中感热潜热都很小,但感热相对潜热占主要地位,在无降水时期日平均潜热通量几乎都在10 W•m-2以下. 水热耦合模式对地表能量中短波净辐射和长波净辐射模拟较好,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存在一定的偏差. 模式对浅层30 cm和40 cm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模拟较为成功,模拟值对观测值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均达到0.87以上. 土壤温度模拟偏高,土壤湿度的模拟稍偏低.
  • 王秋香;魏文寿
    冰川冻土. 2008, 30(2): 244-2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北疆20个站46年积雪资料,对最大积雪深度进行EOF展开结果表明,北疆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同时存在纬向上的反位相变化和西北__东南方向上的反位相变化。第一特征向量场主导了北疆最大积雪深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而代表北疆平均最大积雪深度空间上一致性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年际增加趋势十分显著,1983年代之前北疆大多数年份最大积雪深度普遍偏浅,1997年之后普遍偏深。用Mann-Kendall法对其做突变检验发现,第一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在1997年冬季发生了突变,信度为ɑ=0.05。而代表纬向上反位相关系的第二特征向量场虽然有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显著,代表西北——东南方向上的反位相关系的第三特征向量场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
  • 杨雅薇;杨梅学
    冰川冻土. 2008, 30(2): 250-2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检验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模拟能力,选择青藏高原地区的两个气候异常年(1997年少雨年和1998年多雨年)进行模拟,选取夏季(6~8月)分析RegCM3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异常的模拟能力;积云参数化方案敏感性研究分别对1997年和1998年夏季选取不同的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RegCM3能够模拟出青藏高原1997年少雨年和1998年的多雨年气温基本特征,但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模拟的温度偏低,对降水基本特征的模拟欠佳;两种积云参数化方案中,与Grell方案对比,Anthes-Kuo方案中总降水量的数量模拟更接近观测,但就温度和降水模拟的相关性上,Grell方案优于Anthes-Kuo方案. 将RegCM3应用于青藏高原地区进行气候模拟时,选择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比Anthes-Kuo方案更为适宜.
  • 张成龙;邬光剑;高少鹏
    冰川冻土. 2008, 30(2): 259-2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上的高山作用(包括冰川研磨作用、山体剥蚀作用、山前冲洪积作用等)形成大量松散砂质物质就近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这成为亚洲粉尘的源区之一。通过对青藏高原部分典型砂质表土样品的稀土元素特征的初步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砂质表土稀土元素特征主要受原岩性质的控制,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风化作用的影响;其稀土含量变化较大,温暖湿润的藏南地区稀土含量较高,气候寒冷干燥地区则相对偏低;其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与现代上地壳和中国黄土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似,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Eu相对亏损的模式。
  • 张威;闫玲;崔之久
    冰川冻土. 2008, 30(2): 266-2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分析我国12个地区的冰斗发育特征,对冰斗的长宽比、岩性、冰斗朝向以及冰斗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冰斗在不同的气候条件、构造因素、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岩性条件控制下,即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显示了彼此之间的差异特点。冰斗研究的气候意义主要体现在冰斗的长宽比、冰斗发育方位、冰斗转向以及冰斗底部高程等与气候之间关系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冰斗的长宽比介于0.6-1.47之间,在平面上具有近似等距性,良好的水热条件能促进冰斗积极成长,并使其长宽比偏小,而水热条件不利环境下的冰斗只能是消极适应,并使其长宽比偏大;冰斗方位在西北大陆性气候区受朝向的影响明显,是主导因素,而其它地区的主导因素中,既有朝向的影响,也有水汽来源方向的影响;点苍山、螺髻山、拱王山发生转向的寄生冰斗数量多,高密度转向的寄生冰斗群的出现可能是海洋性冰川区的又一大特点;冰斗发育的岩性条件在中国东部沉积岩占50%,火成岩占30%,变质岩占20%,在火成岩和变质岩中发育的冰斗规模普遍较大;冰斗的方向性不一,但N、NE、NW三个方向所发育的冰斗比例占绝对优势,即76%,而其它方向所占的比例仅为24%,这与我国西部有现代冰川发育地区统计结果基本一致;在新构造运动活跃区,冰斗古雪线确定方面应考虑后期构造抬升影响。
  • 寒区工程与技术
  • 葛建军
    冰川冻土. 2008, 30(2): 274-2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冻土区路基铺设保温护道的目的在于削弱边坡热侵蚀作用对路基下多年冻土温度状况的影响,防止多年冻土上限特别是阳坡侧冻土上限下降,减少人为活动对路堤坡脚及附近天然地表的破坏;防止路侧地表积水渗入基底;对边坡产生反压,防止路肩滑塌,以保证路基的稳定. 结合试验工程监测资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保温护道的效果,结果表明:保温护道并没有达到设计的目的,由于路基和护道几何形状对空气对流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不仅达不到保护冻土地基的目的,反而加大阴阳坡温度差异,导致路基病害的发生.
  • 章金钊;孙斌祥;*;徐学祖;汪双杰
    冰川冻土. 2008, 30(2): 280-28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多年冻土区公路碎石路堤的自然对流降温效果,文中引入了通过碎石层与土层交界面的单位长度瞬态传热率和单位长度平均传热率两个参数,针对青藏公路的具体环境条件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寒区碎石路堤降温效果可用单位长度瞬态传热率和单位长度平均传热率表征.单位长度瞬态传热率描述了碎石路堤自然对流降温效应的发生情况,而单位长度平均传热率描述了碎石路堤自然对流的降温能力,另外,它们还能够分区域评价碎石路堤降温效果.
  • 何树生;喻文兵;余志峰;金会军;盛煜
    冰川冻土. 2008, 30(2): 287-2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冻土区输油管道周围土壤的温度计算问题,根据考虑相变瞬态温度场的控制微分方程,应用Galerkin法推导出了二维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公式. 以东北多年冻土区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为背景,根据该工程区的冻土条件和气候条件,应用该方法对温热型输油管道土壤温度场进行了计算预报与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对于输送油温为15℃、直径为0.914m以及管顶埋深为2.0m的管道,在没有铺设保温材料情况下,管顶之上的土壤在管道运行的第1年就达到热平衡状态,同时土壤融化速率在第1年达到最大,随后4a时间里迅速减小,第5年后融化速率变化趋于稳定;管道运行一段时间后,管道周围的融化圈随冷暖季节的变化呈交替式的扩展;在管道运行30a后,融深>10m,即管底下的融化层厚>7m,而在铺设5~8cm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后,融深控制在3.08~3.88m,即管底下融化层厚为0.2~1.0m. 因此,合理使用保温方法能有效防止冻土区管道冻害的发生,同时达到保护冻土环境的目的.
  • 吉延峻;金会军;张建明;何乃武
    冰川冻土. 2008, 30(2): 296-3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俄输油管道穿越约500km的多年冻土区。管道沿途地形起伏,水系和沼泽发育,使得管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沿线地貌单元主要可分为:沼泽湿地、阶地、河漫滩、坡地以及基岩山脊等五种。不同地貌单元的岩性和冻土赋存条件均不相同。本试验选取了各地貌单元的典型土样进行颗粒分析、冻胀率等试验,分析了土样冻胀率与天然含水率、干容重、粘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全-强风化花岗岩冻胀率最小,冻土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含有机质粉质粘土冻胀率最大,管基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粘土和粉土冻胀率介于两者中间,对管基进行常规处理即可。本试验定量评价了中俄输油管道沿线不同地貌单元的冻胀性,为管道在确保工程长期稳定性的基础上,选择经济、环保的施工方式提供了试验依据。
  • 姜忠宇;孙建忠;汤精明
    冰川冻土. 2008, 30(2): 301-30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的力学参数是与加载条件和加载历史以及温度、含水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的过程量,在不同的应力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 研究了加载方式、含水量以及温度对不同试样类型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加载方式对两种试样的抗压强度比值有大致相当的影响,而试样含水量与温度的变化对其比值影响甚微;加载方式的不同使试样破坏应变的比值有较大范围变化,且与试样含水量及温度密切相关.
  • 金龙;赖远明;高志华;李双洋
    冰川冻土. 2008, 30(2): 306-3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任何数值的荷载,都会导致冻土内部冰体塑性流动和冰晶体在土体内的重新定向,以及土颗粒的重新排列. 这几方面的因素会使冻土产生微结构的损伤,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 基于损伤力学理论,推导出冻土的各向异性损伤变量的表达式,利用-6℃冻结砂土的常规三轴试验数据,获得损伤变量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损伤变量随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呈现出双曲线的变化规律;径向损伤大于轴向损伤;围压有助于冻土结构的强化,减少冻土结构的损伤量. 这些规律为利用损伤力学理论建立冻土的损伤本构关系提供了依据.
  • 张忠良;刘勇;王杰;李爱华;焦明;郭阳耀
    冰川冻土. 2008, 30(2): 313-3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酒泉钢铁公司嘉(峪关)-策(克)专线铁路建设区域处于极度干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地表植被稀少,降水少但蒸发量强,大风沙尘暴天气频繁,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人为扰动后,将产生显著的变化. 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使用基于GIS的图形叠置法、层次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和指数法等评价方法,从地貌、植被、土壤和风力等主要生态因子入手,对铁路建设环境影响受到人为扰动后的生态环境,从生态的稳定性、地表侵蚀的敏感性、人为活动的干扰性以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强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找到了一种基于稳定性-干扰性-侵蚀敏感性-变化检测的新定量评价方法. 通过对该方法进行数据驱动试验,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 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
  • 宋高举;王宁练;陈亮;贺建桥;蒋熹;武小波;
    冰川冻土. 2008, 30(2): 321-3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6年8月1日~9月30日的实测水文数据,对“七一”冰川融水径流产汇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出该冰川日消融特征. 通过对冰川融水量的估算以及径流模数的计算,经与过去的观测结果进行对比,表明近些年来“七一”冰川消融强度和消融量都在增大,而且2006年消融量为近几年观测的最大值.虽然不同年份消融量不一样,但“七一”冰川总的趋势是一直处于萎缩状态,随着全球变暖,“七一”冰川的萎缩可能将继续下去. 通过对设立在沿冰川下游方向两个不同的水文断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七一”冰川融水径流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有部分水入渗为河谷潜流,观测期内两个相距不到2km的水文断面间渗漏损耗占近1/3左右.
  • 柴雯;王根绪;李元寿;胡宏昌
    冰川冻土. 2008, 30(2): 329-3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水分是连接气候变化和植被覆盖动态的关键因子, 以长江源区北麓河一级支流左冒西孔曲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降水特征、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特性、土壤水分变化、入渗过程以及蒸散发和凝结,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水分变化与降水之间的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存在十分明显的滞后现象,滞后时间较长;当植被退化较为严重时,20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对降水有一定响应,深层土壤比较干燥,对降水的响应微弱;在保持其原有植物建群和较高覆盖度时,土壤持水能力增强,深层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对降水的响应深度达到40cm以下. 较高的植被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降水入渗. 植物根系导致的较大孔隙优先流运动以及根系的吸水作用影响了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 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土壤水分的蒸散发与凝结具有明显差异,高覆盖度的高寒草甸土壤,蒸散发量较小,凝结水量较大.
  • 高晶;姚檀栋;田立德;刘勇勤
    冰川冻土. 2008, 30(2): 338-3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8月17日至9月1日对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表层湖水以及深层湖水进行采样,共采集到55个表层水样和39个深水样, 通过测量水样氧稳定同位素比率,初步揭示了该流域湖水水体中δ18O的空间变化. 结果表明: 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湖水的δ18O值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其主要受冰川融水补给的影响. 羊卓雍错表层湖水的δ18O值变化较大,主要是和羊卓雍错湖水动力混合不充分有关,一般河水汇入区δ18O值都表现为较低值. 普莫雍错表层湖水的δ18O值变化较小,由冰川融水主要补给的西岸、南岸至湖心,δ18O值逐渐增大,说明冰川融水汇入湖泊后的混合靠扩散过程和蒸发过程的作用. 湖水中δ18O 值高于当地冰川融水,表明湖水蒸发强烈. 同时,通过均值分析,还发现羊卓雍错和普莫雍错表层湖水δ18O值存在显著差异.
  • 魏智;;金会军;蓝永超;胡兴林;吴锦奎;杨思忠;吉延军;
    冰川冻土. 2008, 30(2): 344-3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中游地下水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而黑河分水通过对地表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地下水资源. 根据中游地下水观测数据,运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对分水前的20世纪90年代和分水后的2004-2005年间的地下水位和储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中游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地下水位不同程度上都在下降,其范围在1.3~2.7m,地下水可开采储量也随之减少,估算减少总量约为8.23×108m3.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分水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数量减少,占总减少量的45%;另一方面,河水供给的减少促使中游地区在农业灌溉中转而大量开采地下水所致. 目前中游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农业用水是分水后保持当地各种环境稳定的重要措施.
  • 寒区生物学
  • 周茹宝;张有福;张满效*;陈拓;安黎哲
    冰川冻土. 2008, 30(2): 351-3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祁连圆柏和圆柏为材料,测定分析圆柏属两种常绿木本植物叶片代谢产物在冷冻适应过程中的季节变化. 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夏季),祁连圆柏和圆柏叶片总含水量、自由水和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均较高,而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低; 在休眠季节(冬季)刚好相反. 在低温胁迫下,圆柏属植物通过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和水分含量以及总含水量、自由水和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的下降,降低组织细胞的渗透势,提高其保水和抗胁迫能力,增强抗冻性. 两种圆柏属植物叶片水分和代谢积累物的差异分析表明:祁连圆柏之所以更能比圆柏忍受极端低温冷冻环境,可能与脯氨酸的大量积累有关. 因此,脯氨酸的积累可能是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的特征之一.
  • 研究快讯
  • 院玲玲;何元庆;和献中;卢爱刚;赵井东;宁宝英;宋波;张宁宁;李宗省
    冰川冻土. 2008, 30(2): 356-3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简讯
  • 谢爱红
    冰川冻土. 2008, 30(2): 358-3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8.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