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马丽娟, 秦大河
    冰川冻土. 2012, 34(1): 1-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57-2009年中国地面气象台站观测积雪资料分析表明, 中国年平均雪深、雪水当量、积雪密度分别为0.49 cm、0.7 mm、0.14 g·cm-3. 平均来说, 三者在青藏高原地区都是最小的, 在西北地区均较大; 空间上, 中国年平均雪深和雪水当量大值区位于东北和新疆北部, 以及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小部分区域; 中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积雪密度在0.14 g·cm-3以下, 3大稳定积雪区积雪密度略高. 1957-2009年, 中国及各区域年平均雪深和雪水当量均表现为波动增加趋势, 但不显著; 空间上雪深的显著正趋势主要位于内蒙古东部、东北北部、新疆西北部和青藏高原东北部; 雪水当量与雪深类似, 但正趋势范围不如前者广, 负趋势范围则较大.
  • 王敏仲, 魏文寿, 陈荣毅, 刘新春
    冰川冻土. 2012, 34(1): 12-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雪表面实施大气科学观测实验观测取得的资料和同期大西沟气象站资料, 分析了1号冰川四季大气温度、风速、风向以及总辐射的变化特征, 对比、探讨了冰川尺度上冰雪表面与周边山地的辐射和地-气热量传输特性, 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二者气温、风速、大气湿度变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研究表明: 1)由于冰川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 冰雪表面得到的净辐射和热量少, 使得冰川四季大气温度比大西沟站平均偏低2.9 ℃; 2)冰川与周边山地下垫面的不同, 引起太阳净辐射-温度场-气压场-风场的连锁变化, 造成冰川轴向风以下行偏南气流为主导, 法向风盛行偏东气流; 冰川夜间风速大于大西沟, 白天却小于大西沟风速; 3)冰川和大西沟大气含水量较高, 相对湿度在40%~80%之间变化, 因大西沟地表蒸发大, 其相对湿度略高于冰川.
  • 王杰, 何晓波, 叶柏生, 杨国靖
    冰川冻土. 2012, 34(1): 21-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夏季消融期成像的Landsat TM影像和2000-2009年间的MOD10A1数据资料, 分析了唐古拉山区冬克玛底冰川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受空间尺度效应和现有反演方法的影响, 由遥感反演的反照率资料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冰川反照率的时空变化特征.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 该冰川反照率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 其中在平衡线附近的变化最为显著; 受地形因素的影响, 在同一海拔带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从年内变化上来看, 该冰川反照率日际变化波动较大, 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从年际变化上来看, 自2000年以来该冰川年均反照率的变化波动较大, 总体呈微弱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与年降雪和冰面污化程度有关; 不考虑降雪对冰面反照率的影响, 2000-2009年间该冰川在消融期的反照率呈逐年减小的趋势, 变化速率约为-0.0083·a-1, 其原因在于夏季气温的升高和冰面污化程度的加大.
  • 杜文涛, 秦翔, 孙维君, 刘宇硕, 侯典炯
    冰川冻土. 2012, 34(1): 29-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8年11月-2009年10月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的风速、风向观测资料, 分析了年内季节和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全年日平均风速波动较大, 介于1~8.8 m·s-1. 日均值以冬季最大, 春, 秋季次之, 夏季最小, 分别为5.1 m·s-1, 3.4 m·s-1, 3.7 m·s-1, 2.6 m·s-1, 表现出典型的"高山型"风速特征. 秋, 冬季节, 无论昼夜, 以偏南风为主, 风速始终保持在较为稳定的高值状态, 属于典型的冰川风; 春, 夏季节, 冰川风场依旧强劲, 而且伴有山谷风出现. 受山系-河谷地形及雪冰下垫面的共同作用, 春, 夏, 秋三季表现出一定的偏东风, 柴达木低压可能对此也有贡献.
  • 孙志忠, 刘明浩, 武贵龙, 贠汉伯
    冰川冻土. 2012, 34(1): 37-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青藏高原北麓河盆地天然形成的湖塘下部及其周围地温的监测分析, 结果表明该湖塘为非贯穿型热喀斯特湖. 湖塘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变化较大, 湖岸过渡带及天然场地多年冻土上限基本保持不变. 随着远离湖塘中心, 湖塘下部及其周围多年冻土含冰量依次升高, 地温年变化深度依次降低, 年平均地温依次降低. 观测期内, 湖塘下部浅层多年冻土地温在逐渐升高, 深部土体地温基本保持不变; 湖岸过渡带及天然场地下部多年冻土地温基本保持不变. 天然场地多年冻土地温明显低于湖塘下部土体地温.
  • 窦挺峰, 效存德, 郭锐, 张瑞珍
    冰川冻土. 2012, 34(1): 43-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中国第三次北极考察期间观测的积雪资料, 分析了夏季北冰洋中心海域海冰表面积雪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积雪在垂直分布上呈现6种粒雪状态, 表层到底层依次为新降雪、风板、冰片、深霜、冻结状粗雪和渗浸冻结冰层, 积雪表面常被新降雪或厚度为2~3 cm的风板所覆盖. 考察区域积雪的平均密度为(304.01±29.00)kg·m-3, 表层密度略低于次表层, 遵循雪的密实化原理. 积雪厚度, 雪水当量和新降雪皆具有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表明在海冰消融末期, 积雪的气候态分布主要是由降水量的多少决定的, 积雪的消融和蒸发并非海冰表面积雪评估需考虑的首要因素. 雪温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具有明显的垂直梯度, 观测区积雪表面的平均温度为(-2.01~±0.96)℃, 比海冰/积雪界面的温度高得多.
  • 张通, 效存德
    冰川冻土. 2012, 34(1): 49-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塔林在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大型冰川上发育广泛, 如何评估其对冰川总体积的贡献意义显著.对冰塔林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东绒布冰川冰塔林呈现出分形特点, 其盒维数在1.3~1.9之间, 无标度区间约为40~160 m. 通过构建冰塔林消融模型, 认为冰塔林区域的整体消融率(约50%)不依赖于其地形参数的变化; 估计珠峰东绒布冰川冰塔林体积对冰川总体积的贡献率约为3.7%, 可以忽略.
  • 王学佳, 杨梅学, 万国宁
    冰川冻土. 2012, 34(1): 56-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AMP/Tibet在藏北高原D105点所观测的2002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土壤温度、含水量资料, 分析了该点的土壤温、湿度变化及其冻融特征. 结果表明: D105点40 cm深度以上土壤温度日变化明显, 随着深度增加, 土壤温度日变化相位明显滞后. 各层土壤温度月最高值出现在8-9月, 月最低值都出现在1-2月; 年际气候的差异至少可以反映到185 cm深处的土壤. 土壤冻结和消融都是由表层开始, 土壤随深度增加冻结快, 消融则慢. 冻结期间, 土壤温度分布上部低, 下部高; 消融期间, 则分布相反. 60 cm深度以上的土壤含水量在消融期有显著的波动, 表明60 cm深度以上的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比较频繁. 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平均温度对土壤的冻融过程有较大的影响; 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会极大的影响土壤的冻融过程、土壤热量的分布状况以及地表能量的分配. 因此水(湿度)热(温度)相互耦合影响着土壤的冻融过程.
  • 聂宁, 张万昌, 邓财
    冰川冻土. 2012, 34(1): 64-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 km 分辨率DEM数据及ArcHydro Tools 提取了雅鲁藏布江流域边界, 明确给出了该流域具体的地理边界及空间范围. 依据雅鲁藏布江流域范围内及周边39个气象站点1978—2009年近32 a逐年气象数据, 综合运用GIS空间插值技术及气象统计分析方法, 对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着眼于降水和气温指标)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978—2009年间流域范围内多年平均降水大致趋势为由西至东逐步增加, 年平均降水量以7.935 mm·(10a)-1的速度缓慢增加. 流域多年平均气温大致由河源至下游逐渐升高, 河谷腹地至流域边界处逐渐降低, 并出现了以拉萨、乃东为中心的局部高温带; 近32 a流域年平均气温增加2.2 ℃, 增加幅度达到0.489 ℃·(10a)-1, 高于全球及全国同期增温速率. 近10 a间, 流域平均降水以 -139 mm·(10a)-1的速度显著减少, 气温则以1.14 ℃·(10a)-1的速度增加, 整个流域气候呈现暖干趋势. 利用R/S分析法预测得知, 流域年降水量可能出现短时间的减少波动, 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 流域降水及气温仍将保持增加趋势, 流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 张青青, 徐海量, 樊自立, 张鹏, 禹朴家, 凌洪波
    冰川冻土. 2012, 34(1): 72-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和监测资料, 并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 分析了近2 000 a来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的演变进程, 探讨了人工绿洲扩展过程与水资源利用的关系以及绿洲扩张的特点. 结果显示: 近2 000 a来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分为4个时期: 17世纪以前以牧为主时期, 流域人工绿洲仅呈星点分布在交通要道和军事据点; 17世纪以后到1949年才进入半农半牧时期, 流域人工绿洲呈小块状分布在河、泉引水方便之处; 1949年以后玛纳斯河流域人工绿洲进入了以农为主时期, 人工绿洲由小片联接成大片, 扩大成新疆第四大绿洲群; 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化时期, 流域绿洲的二、三产业快速崛起.根据绿洲发展演变与水资源开发程度和灌溉水平将以农为主时期细分为4个阶段, 从4个阶段不同水利条件和灌溉水平下绿洲的规模可以看出人工绿洲的演变进程是与流域水资源利用水平紧密结合的;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扩张的特点有: 人文因素对其有很大影响, 移民屯垦在绿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近60 a来人工绿洲面积成倍扩大, 尽管水利建设支撑绿洲发展, 但仍受到流域水资源的限制.
  • 马颖钊, 易朝路, 吴家章, 金耀
    冰川冻土. 2012, 34(1): 8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航测地形图和DEM, 运用GIS和RS技术对纳木错1970-2009年间湖泊面积变化进行了分析, 利用周边气象台站资料, 通过对纳木错湖面蒸发及降水、冰川融水、非冰川区径流补给的趋势性分析, 从流域水量平衡角度商榷了纳木错湖面扩张的原因. 结果表明: 近40 a来纳木错湖泊面积不断扩张, 尤其是近10 a来最为剧烈, 2001-2009年间湖面扩张超过50 km2. 流域降水变化是纳木错湖泊面积扩张的直接原因, 另外伴随蒸发力下降, 湖面蒸发减少也是湖泊面积扩张的原因之一.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南卓铜, 李述训, 程国栋, 黄培培
    冰川冻土. 2012, 34(1): 89-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面冻结数模型可用于分析、模拟和预测多年冻土的分布, 在高纬冻土地区有比较成功的应用. 然而Nelson提出的地面冻结数模型并不具备明显的物理意义, 往往被归入经验统计范畴. 从Stefan公式出发, 重新推导并详细讨论了地面冻结数模型, 使冻结数F=0.5作为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分界线具备明确的物理意义. 重新推导后的模型增加了一个影响冻土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并取决于岩土冻融性质的因子E, 原Nelson地面冻结数模型可作为E=1时的特例给出. 根据青藏高原实测地面温度资料, 针对不同的E值, 分别模拟了青藏高原的冻土分布情况. 对比分析表明, 处在多年冻土南北界附近的土壤性质较明显影响了多年冻土在这些区域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参数E的调参, 可以更好地模拟多年冻土的真实分布情况.
  • 祁元, 刘勇, 杨正华, 徐瑱, 方苗
    冰川冻土. 2012, 34(1): 96-1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频繁发生的灾害愈来愈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日益在减灾行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兰州区域地质岩性、构造断裂、地震活动带、地表侵蚀强烈和地形起伏破碎等因素造成了兰州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发育, 夏季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诱发下灾害频繁, 风险加剧. 针对兰州地区滑坡与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建立区域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空间数据库, 在GIS技术辅助下实现了专家经验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滑坡与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其中滑坡Logistic模型准确性达到85.3%, 专家经验模型准确性达到74.2%; 泥石流Logistic危险性预模型准确性达到80.5%, 专家经验模型准确性达到90.5%. 随着研究的深入, 综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的灾害研究与应用将在灾害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汤萃文, 张忠明, 肖笃宁, 杨国靖
    冰川冻土. 2012, 34(1): 105-1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GIS技术支持下, 运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 对祁连山北坡东段的哈溪林区的土壤侵蚀量及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运算, 并定量分析了各种环境因子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 研究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5.1 t·hm-2·a-1, 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80%, 而强度到剧烈侵蚀产生的侵蚀量占78.3%; 各土地类型土壤侵蚀模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裸地>草地>农田>灌丛>乔木林, 裸地侵蚀量占到总侵蚀量的54.9%; 乔木林和灌木林95%以上侵蚀面积属微度侵蚀区, 农田中度到剧烈侵蚀的面积比例达到35.9%, 高于草地和其他植被类型, 而草地剧烈侵蚀面积比例高于农田. 海拔高度范围与土壤流失量之间的关系与植被的海拔分布范围明显相关; 土壤平均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土壤侵蚀量主要分布在15°~45°的坡度范围, 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流失随坡度变化的趋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类植被对土壤流失的防止作用.
  • 刘卫东, 李峰, 孙伟
    冰川冻土. 2012, 34(1): 114-1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处于甘肃河西干旱区的金川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废渣, 废水排放会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 其重金属离子会对人体有危害. 重点对尾矿库排水对当地地下水水质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对库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 绘制了尾矿库排水影响区的地下水中Ni、Cu、Zn和Cr四种主要元素平面分布等值线图, 分析了重金属离子污染来源; 通过建立物理、数学模型, 对尾矿排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Ni、As、Cu、Cr、Cd、SO42-等组分)分布进行了模拟预测, 对各类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分析, 建议加强地下水质监测和处理排放.
  • 刘世伟, 张建明
    冰川冻土. 2012, 34(1): 120-1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温冻土又称近相变区冻土, 通常用来描述相对较高温度的冻土. 由于其温度区间处于冻土的剧烈相变区, 冻土中冰和未冻水的比例对温度的变化极其敏感, 因此, 高温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 极易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实质性改变. 基于有关高温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的文献, 综述了高温冻土的定义及其温度界限, 同时论述了未冻水对高温冻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巨大影响, 并提出了一种在冻结状态下高温冻土中未冻水孔隙水压力的测试方法. 重点从强度特征、变形特性以及本构模型三方面对高温冻土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并提出要进一步探究高温冻土变形机理及本构模型, 可以为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各类工程的基础变形及稳定性预报、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 寒旱区水文水资源
  • 杨淼, 叶柏生, 彭培好, 韩添丁, 高红凯, 崔玉环, 王杰, 高明杰
    冰川冻土. 2012, 34(1): 130-13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HBV-ETH模型, 利用1980-2006年实测水文气象数据对乌鲁木齐河源区1号冰川日径流进行模拟研究. 在考虑度日因子和面积变化的基础上, 模拟了1980-2006年流域的径流深和土壤蒸散发;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 得到了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体积变化序列, 同时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模拟效果. 研究表明: 若将冰川面积视为常数进行模拟, 将会使得模拟径流比实际偏大, 过去26 a平均高估7%左右. 1980-2006年间, 若不考虑面积变化, 累积体积变化被高估3%左右.
  • 翟春玲, 余钟波, 郝振纯, 孙永宾, 姚峰, 王铭业, 刘臣亮, 韩尚峰, 谷黄河, 王兴平
    冰川冻土. 2012, 34(1): 139-1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 选择分布式水文模型HMS, 结合GIS技术, 通过构建数字流域, 提取流域特征信息, 最终构建了分布式陆面-水文耦合模型(LSX-HMS). 采用扰动分析法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 利用实测水文资料进行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 确定性系数达0.760~0.939, 表明该耦合模型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应用LSX-HMS对淮河蚌埠以上集水区域1980-1987年8 a平均降水、蒸散发、日径流量和相对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 结果表明: 各水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降水要素的分布呈随纬度递减的趋势; 蒸散发和径流量两个变量都是上游小, 中下游大; 相对土壤含水量在研究区西部及西南部的山区和丘陵区较低, 平原区较高. 研究成果为淮河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调配和管理提供依据.
  • 寒旱区生物学
  • 赵长明, 高贤良, 马仁义, 陈立同, 陈拓, 任贾文
    冰川冻土. 2012, 34(1): 147-1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藏高原东北部亚高山生态系统中的两种不同生境优势树种祁连圆柏和青海云杉3 a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它们的幼苗在适宜水分(田间持水量的80%)、轻度干旱(60%)、中度干旱(40%)、重度干旱(20%)生理生态特征差异. 结果表明: 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 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的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E) 逐渐下降, 叶片碳稳定同位素含量 (δ13C)、氮素利用效率(NUE)、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增加, 但根冠比(R:S)响应不一致, 青海云杉响应逐渐降低, 而祁连圆柏响应逐渐升高. 二者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有显著差异, 青海云杉在所测定的生理生态指标中受干旱胁迫影响更大, 说明青海云杉对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而祁连圆柏具有更强的耐旱性.
  • 曹生奎, 冯起, 司建华, 刘蔚, 曹广超, 陈克龙, 朱锦福
    冰川冻土. 2012, 34(1): 155-1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荒漠河岸不同立地条件下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ier)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5个典型样地中, 胡杨叶片δ13C值在(-25.80~±0.05)‰~(-29.19~±0.05)‰间变化, 均值为(-27.70~±0.13)‰; 就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均值而言, 沙丘样地具有最高的δ13C值, 其次为戈壁样地, 最低值出现在河岸低地. 样地间δ13C值的差异主要是由样地间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埋深的不同导致的; 整个生长季胡杨叶片δ13C值在样地间表现为2种变化趋势. 5个典型样地生长季胡杨水分利用效率在(60.41±0.47)~(95.46±0.47) μmolCO2·(mmolH2O)-1间波动变化, 其平均值为(75.69±1.37) μmolCO2·(mmol H2O)-1, 从水分利用效率波动范围和平均值可以看出, 胡杨是个具有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物种. 从河岸低地到河岸沙堆再到戈壁、沙丘, 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 地下水埋深逐渐加深, 胡杨逐渐提高了其水分利用效率.
  • 刘桂林, 艾里西尔·库尔班, 艾尔肯·艾白不拉, 段含明, 玉米提·哈力克, 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利克木, 牛婷
    冰川冻土. 2012, 34(1): 161-1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2005年,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先后7次向塔里木河下游断流区进行了生态输水, 输水河道两岸的植被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以2000-2005的中巴资源卫星CCD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获得了6 a的植被/非植被二值图, 并计算各年的景观格局指数, 分析了6 a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 结果表明: 植被景观动态度在第四时段(2003-2004年)最大, 为47.83%; 在第三时段(2002-2003年)最小, 为-1.39%; 2000-2005年植被景观的动态变化呈正向趋势. 2000-2005年, 植被景观斑块个数与景观形状指数增加, 蔓延度指数下降了36.9, 斑块结合度指数均高于99, 表明研究区的植被景观破碎化程度、分离程度增加, 而景观类型联通性较高. 植被斑块面积均处于增加趋势且远离河道植被恢复率越小, 但植被景观的比重仍小于50%, 说明非植被类型是研究区的基质类型, 组成了景观的最大斑块. 针对缓冲区Zone 1, 植被景观的平均分维数处于减小趋势且2005年的斑块个数最小, 斑块结合度指数处于增加趋势, 表明近河道区域植被较为稳定, 受生态输水的干扰度较小, 植被景观斑块之间越来越聚集. 6 a间Zone 1的植被最大斑块指数均大于10%, 远高于其它5个缓冲带, 表明离河道越近植被景观的优势度最大.
  • 赵志敏, 赵成义
    冰川冻土. 2012, 34(1): 169-17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阿克苏绿洲农田试验站连续测定的棉田土壤呼吸值及同步测定的土壤温度与湿度数据, 构建通用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模型. 结合构建的模型, 对5个常用的土壤呼吸温度模型所模拟的研究区的土壤呼吸变化的温度敏感性进行评析. 结果表明: Arrhenius模型能较好的预测研究区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变化; 研究区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 两类试验样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这可能与两类试验样地土壤呼吸组分的差异有关, 这是以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 邓振镛, 张强, 王强, 王润元, 王劲松, 徐金芳
    冰川冻土. 2012, 34(1): 177-1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作物农业气象条件鉴定、作物农业气象试验研究、作物生态气候适应性分析和作物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记载对比评估分析等手段, 整理和总结了髙原地区7种粮食作物、6种经济作物、6种特色作物、7种瓜果作物和4种中药材等共计30种农作物水热指标以及冬小麦和春小麦土壤水分指标. 高原地区作物水热指标具有4个明显特点, 釆用不同积温界限值来确定不同作物属性热量指标, 喜凉、中性、喜温和喜热作物分別釆用≥0 ℃、≥5 ℃、≥10 ℃和≥15 ℃积温界限值作热量指标. 不同温度带作物适宜的热量指标差异明显, 有随温度带愈冷凉作物热量指标呈偏低的趋势. 不同水分气候区作物水分指标差异较大, 有随湿润度增加作物水分指标呈递减的趋势. 作物水热指标随气候变化而发生缓慢变化, 气候变暖使作物全生长期延长, 对同一熟性品种而言, 需要热量指标比变暖前有提高趋势; 气候变干使作物水分指标有增加趋势. 农作物水热指标是衡量作物适生种植的重要标准, 是引种、作物布局、栽培管理、髙产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科学依据, 是气象为农业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也是服务工作的前提.
  • 生态经济与科持续发展
  • 张丽, 赵雪雁, 侯成成, 江进德
    冰川冻土. 2012, 34(1): 186-1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 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 建立生计资本指标, 利用农户调查资料, 测算生态补偿前后农户的生计资本, 采用均值比较分析和协方差分析评估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 最后提出应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补偿方式, 来提高不同地区农户的生计资本. 结果表明: 与退牧前相比, 农户的生计总资本显著增加, 由退牧前的0.216增至目前的0.277, 其中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分别增加了0.094、0.075、0.115、0.040, 自然资本显著下降, 降低了0.023. 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结构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 生计资本总指数增幅最大的是半农半牧区, 依次是农区、纯牧区; 生态补偿对农户各生计资本关系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 实施生态补偿后纯牧区农户各生计资本之间的相关程度增强, 而半农半牧区和农区农户各生计资本之间的相关程度减弱.
  • 董光前, 高新才
    冰川冻土. 2012, 34(1): 196-2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急剧恶化, 迫切需要开发出可操作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标, 科学掌握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变化, 以便及时改善生态系统状况, 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综述了生态系统健康定义的历史沿革, 回顾了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各类指标, 并以Costanza的定义为例, 指出要评价健康必须从多个尺度对系统的活力、组织和恢复力进行综合测量, 进一步介绍了如何根据该定义构建指标体系. 最后, 以Ulanowicz的信息指标为例, 说明如何从系统层面评价生态系统健康, 提出了用信息指标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潜力.
  • 曹伟宏, 何元庆, 李宗省, 王淑新, 王春凤
    冰川冻土. 2012, 34(1): 201-20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丽江1954-2009年的月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数等影响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气象资料, 对其进行年际、年内变化规律分析. 在计算其温湿指数THI、风效指数K和着衣指数ICL的基础上, 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 分析计算了丽江市综合旅游气候舒适度, 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分布. 结果表明: 该地3-11月均较适宜旅游, 其中最佳旅游舒适期为5-9月; 2000年以来, 气温升高、风速降低、降水量减少、湿度下降的暖干趋势,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 并增加了游客在出游期间的舒适度; 冬春季节气温的升高, 使得全年中适宜旅游的时间在增加, 对旅游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 王世金, 赵井东, 何元庆
    冰川冻土. 2012, 34(1): 207-2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冰川, 山地冰川拥有更为优越的地理优势与客源市场条件, 加之山地冰川极高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 以及对旅游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 历来备受各国商业媒体、政府部门和旅游者的关注. 目前, 全世界已有50多处山地冰川被成功开发为著名旅游目的地. 然而, 全球变暖却严重影响着山地冰川旅游及其周边环境, 按照目前山地冰川的加速消融趋势, 部分山地冰川的自然文化景观质量将明显减弱乃至消失. 另外, 气候变暖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山地生态系统、冰上旅游线路和冰川体验项目. 同时, 冰川消融或消失也将明显导致冰川旅游目的到访人数的下降和地方经济收益的缩减. 基于以上原因, 以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为例, 分析了玉龙雪山典型冰川旅游资源的消退趋势, 提出了未来玉龙雪山冰川旅游应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机制和适应对策, 以期对国内外山地冰川旅游应对气候变暖有所裨益.
  • 阿里木江·卡斯木, 安瓦尔·买买提明
    冰川冻土. 2012, 34(1): 214-2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 全球生态系统、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已不同程度受到人口快速增长和城市持续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 使用低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定量分析了近40 a全球城市时空变化. 世界数字化图(Digital Chart of the World, DCW)城市图层代表1960年至1970年的全球城市面积, 利用MODIS影像数据、稳定夜间光数据和城市格网人口密度数据编制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城市图(Global Land Cover by National Mapping Organization, GLCNMO)代表2003年时的全球城市面积. 计算了1960年和2003年全球城市的城市用地比重和年城市增长率指数, 从区域尺度、国家尺度和单个城市尺度分析了全球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过程. 结果表明: 在196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面积较大, 而发展中国家城市面积小得多; 到2003年发展中国家有相当大的变化, 新增长的城市区域快速扩大. 近40 a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发展速度远快于发达国家, 与欧洲和北美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城市结构更紧凑和密集.
  • 科研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讨论
  • 徐中民
    冰川冻土. 2012, 34(1): 221-23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研人员在人生演进的方向上是否存在共同的"道",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介绍了自己在程国栋先生带领下修炼得到的体会. 首先, 是与先生17年"因缘和合"中对"风行水上涣"的诠释;其次, 阐述的是自己从先生快哉雄风中听出的科研人员之"道": 成其大—养浩然之气. 具体为: 一要有十年铸一剑的精神(阳), 二要有江海纳百川的气度(阴). 阐述了科研人员求道的要点, 将其分为十年铸一剑、正确应对妖魔鬼怪、防止走火入魔、打掉魔头四个阶段进行了阐述;同时介绍了自己求"道"的几点体会. 最后, 讨论了对读书的理解以及拟采用的生态经济小组建设模式. 这些阐释对科研人员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徐中民
    冰川冻土. 2012, 34(1): 236-2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2.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体会到风行水上快乐的基础上, 拉开了生态经济发展涣有丘的序幕. 首先, 阐述了科研人员需要修炼的原因; 其次, 详细介绍了大团队成员的修炼目标——走上将真善美统一在一起的幸福之路; 对幸福之路进行了解耦, 阐述了它与科研人员之道的联系; 分析了幸福之路中存在的误区, 剖析了团队成员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讨论了修炼的方向和阶段性. 接着讨论了大师是否大的问题, 并详细说明了团队成员要靠自己修炼一起走上幸福之路成为大师. 然后, 分析了程国栋先生风行水上的三步舞曲, 指出幸福之路就是"焕有丘"的凝聚剂, "涣有丘"就是先生未竟的第三曲, 是在生态经济舞台上对程氏理论的大翻唱. 最后, 结合最近的实践, 述说了正逐渐拉开的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 给出了团队成员翩翩起舞的方向; 并对团队建设模式做了补充说明. 这里的阐释对个人的发展、团队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