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4-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李忠勤, 韩添丁, 井哲帆, 杨惠安, 焦克勤
    冰川冻土. 2003, 25(2): 117-1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研究了天山冰川站自1959年以来的气温、降水、水文、冰川物质平衡、冰川末端变化、冰川运动和冰川面积变化观测资料.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乌鲁木齐河源区处于一个最为显著的暖湿阶段.1958—2000年的42a间,1号冰川年平均物质平衡量为-188.6mm(约为-34.6×104m3),累积物质平衡量达到-7925mm,亦即冰川减薄了8m多,累积亏损量达1452×104m3.1号冰川面积在1962—2000年的38a间减少0.22km2,为11%,并呈加速减小趋势.1962年至今,1号冰川东支末端共退缩168.95m,西支185.23m,冰川表面运动速度减缓.1号冰川年融水径流量有增加趋势,1985年前后是个分界线,1986—2001年年均径流深为936.7mm,较之1958—1985年的508.4mm高出428.3mm,亦即增加84.2%.气温持续升高,冰川冷储减少可能是导致冰川加速消融的重要原因.
  • 沈永平, 刘时银, 丁永建, 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3, 25(2): 124-1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控制流域的径流及相关降水资料,通过模型重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均冰川物质平衡序列.结果显示,1957—2000年流域冰川平均年物质平衡为-287mm,累计冰川物质平衡-12.6m;44a来由于气温升温引起的冰川净消融相当于每年补给河流径流1.24×108m3,占河流年径流量的15%.1982年以后,流域冰川物质平衡一直呈负平衡,1957—1981年平均物质平衡为-168mm·a-1,1982—2000年平均为-445mm·a-1.随着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降水量增加,但冰川对气温的敏感性更大,冰川消融加快,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变化一致,其突变年份都在1986—1988年左右.
  • 王有清, 蒲健辰, 张永亮, 孙维贞
    冰川冻土. 2003, 25(2): 130-1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从可可西里地区马兰冰帽钻取的深102.07m冰芯记录中δ18O的年变化,恢复了青藏高原中部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部的升温变化与北半球20世纪的升温变化的总体趋势一致,最暖阶段出现在50—80年代早期.期间也出现了几次明显的冷的波动,尤其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持续低温,可能与这一时段强盛的夏季风有关.这也表明20世纪末全球急剧升温变化的过程中,某些地区存在气候变冷的波动事件.
  • 李栋梁, 魏丽, 蔡英, 张存杰, 冯建英, 杨青, 袁玉江, 董安祥
    冰川冻土. 2003, 25(2): 135-1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西北地区建站至2000年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估计.
  • 宋连春, 张存杰
    冰川冻土. 2003, 25(2): 143-1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的Hulme最新的1900-1998年的全球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处于下降通道中,后期略有回升;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有相反的趋势;20世纪后期西北地区中西部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东部降水量持续偏少,干旱连年发生.
  • 俞亚勋, 王劲松, 李青燕
    冰川冻土. 2003, 25(2): 149-1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NCEP/NCAR1958%D2000年再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空中水汽和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空中水汽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的天山北部以及塔里木河流域盆地,而西北地区中部水汽含量较少,尤以青海的西部和北部为最;2)西北地区空中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南海以及阿拉伯海的水汽输送,北面还有一支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方向的水汽输送;3)西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从80年代后期开始水汽又呈波动上升趋势.水汽增加地区主要在新疆北部沿河西走廊至甘肃中部祁连山区中段以及南疆盆地西部,而其它地区近年来水汽明显减少,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地方位于西北中部的甘肃、青海、新疆交界处以及东部的陕西省;4)从空中水汽年代际变化趋势看,60~70年代西北大部分地区呈现减少趋势,而80~90年代全区普遍呈现增多趋势,以西北地区西部水汽增多趋势最为明显.最后讨论了影响西北地区水汽分布及输送的气候动力因子.
  • 张存杰, 高学杰, 赵红岩
    冰川冻土. 2003, 25(2): 157-1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发现秋季降水量的均值突变现象在四季中最为明显,西北地区东部和西部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El Nino年秋季,新疆脊偏强,印缅槽偏弱,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偏少;La Nina年秋季降水形势相反.CO2倍增情况下的数值试验表明,西北地区西部夏季降水增加明显,而秋季不明显;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而秋季降水增加明显.
  •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冰川冻土. 2003, 25(2): 165-1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CO2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对西北地区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CO2加倍的情况下,西北地区的气温将明显升高,年平均升高值为2.7℃,高于全国平均变化.同时降水也将明显增加,平均增加率达到25%,远高于全国平均,增加率的数值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
  • 汤懋苍, 高晓清, 朱德琴
    冰川冻土. 2003, 25(2): 170-1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气候是否正在或已经转型不仅是个科学问题,它也与该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对西北地区气候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利用太阳活动周期长度、孢粉及冰芯等资料,在分析了西北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后指出,西北气候已经完成了由冷到暖的“转型”;推测西北的“千年湿期”将从22世纪开始;西北东部气候转为湿型可能要发生在2020年以后.
  • 苏宏超, 魏文寿, 韩萍
    冰川冻土. 2003, 25(2): 174-1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77处国家水文、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新疆不同地区近50a来气温和蒸发两个气候要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新疆近50a来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0.27℃·10a-1.1987年以后的平均气温较1986年以前有明显升高,尤其是北疆西部、北部和东疆地区增幅较大,达0.6~1.6℃.新疆各季平均气温的变幅以冬季为最大,夏季最小,但各季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新疆年蒸发量和干旱指数的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反映出气候转湿的信号.
  • 韩萍, 薛燕, 苏宏超
    冰川冻土. 2003, 25(2): 179-1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气候转型科学问题的提出,根据新疆61处国家水文气象观测站点的资料,通过5a滑动平均、模比系数差积曲线、线性趋势等方法对新疆降水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近50a来新疆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全疆年降水量平均增幅0.67mm·a-1,天山山区增幅最大,达1.0~2.8mm·a-1.由减少转为增加变化的时间大多出现于1987年前后,以此为界,从1987年起气候转向暖湿的强劲信号不仅反映在新疆的天山西部地区,而且在全疆也有所反映,且南疆强于北疆,西部多于东部.
  • 张国威, 吴素芬, 王志杰
    冰川冻土. 2003, 25(2): 183-1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疆不同区域、不同补给类型的26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河流年径流量从1987年起出现增加趋势,天山山区增加尤其明显,其它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昆仑山北坡略微有减少.从径流变化来分析,天山山区的气候变化已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其它地区也正处在转型过程中.
  • 蓝永超, 丁永建, 沈永平, 康尔泗, 张济世
    冰川冻土. 2003, 25(2): 188-1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出山径流变化过程与趋势的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西风环流降水的影响,祁连山区中、西部的黑河、疏勒河流域的气候环境发出了由增温变干转为变湿的讯号,具体表现为随着山区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出山径流相应增大.采用区域气候模式预测和水文统计模式的计算,亦同样证实出山径流有显著的增加趋势.但受季风影响的祁连山东部的石羊河流域则尚未出现这种转变,从20世纪50年代起,出山径流量持续下降,表明其气候环境仍向增温变干的方向发展.
  • 燕华云, 贾绍凤
    冰川冻土. 2003, 25(2): 193-19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青海省境内降水、径流、水面蒸发站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在昆仑山、巴颜喀拉山、达板山以北,阿尼玛卿山、日月山以西的地区呈增加的趋势,且以柴达木盆地增幅较大,以东的黄河流域降水略有减少;以南的长江流域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径流量在柴达木盆地南部、昆仑山北麓呈较明显增加的趋势,盆地北部诸河、长江流域、大通河变化趋势不明显,其它地区包括青海湖、黄河及其支流(不含大通河)呈减少的趋势.水面蒸发量除个别站点外,呈明显下降的态势,而且减幅较大,下降的幅度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与此对应是全省的干旱指数明显变小,湿润程度有所增加.
  • 吴素芬, 张国威
    冰川冻土. 2003, 25(2): 199-2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北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过程中,新疆河流的洪水和洪灾反映明显.对新疆29条河流选取年最大洪水,统计出超标准洪水、20a一遇、50a一遇洪水的出现频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87年后洪水量级、洪水频次呈增加的变化趋势.通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性洪水出现的频次、灾害损失的变化比较分析,90年代以来灾害性洪水尤其是灾害性暴雨洪水和突发性洪水呈现增加的态势,1987—2000年的灾害损失与1950—1986年相比增加了30倍.
  • 黄健, 毛炜峄, 李燕, 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03, 25(2): 204-2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干河是塔里木河流域第六大源流,位于天山西部南麓,渭干河干流起点有新疆最大的流域性控制工程——克孜尔水库.2002年7月下旬天山中西部山区出现大暴雨(雪)过程,渭干河流域山区降水持续时间长达30h以上,山区降水量50mm左右,导致5条支流和渭干河干流出现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大洪峰,流量超过警戒流量和危险流量的2~3.5倍,暴雨(雪)过程结束之后,融雪型洪峰长时间居高不下.洪水过程中,各支流以及暴雨与融雪等多种洪峰遭遇现象很明显.克孜尔水库入库洪峰流量达3660m3·s-1,经水库调洪错峰,出库峰值流量为1000m3·s-1,削峰率72.7%.
  • 郭铌, 张杰, 梁芸
    冰川冻土. 2003, 25(2): 211-2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陆湖泊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高山湖泊处于自然状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气候状况,而内陆河尾闾湖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NOAA/AVHRR、EOS/MODIS卫星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分析了祁连山哈拉湖和大、小苏干湖,黑河下游东居延海、新疆博斯腾湖、塞里木湖和艾比湖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近年来祁连山哈拉湖面积呈逐渐扩大趋势,大、小苏干湖面积变化稳定;2002年是黑河流域降水较多的年份;2002年新疆内陆和高山湖泊面积显著增加,预示着这些地区降水增多,冰雪融化加快.内陆湖泊变化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 李宇安, 谭芫, 姜逢清, 王亚俊, 胡汝骥
    冰川冻土. 2003, 25(2): 215-2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都河属于雪冰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的河流,流域共有冰川722条,冰川总面积为445km2,冰川总储量为22.4km3.开都河年径流补给源中,积雪和冰川及地下水补给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开都河是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源,对博斯腾湖生态与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87年以来,由于开都河天然年径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博斯腾湖水位不断持续上升回复到上世纪50年代水平,目前,已达到历史最高水位.
  • 马道典, 张莉萍, 王前进, 曾庆江, 姜逢清, 王亚俊, 胡汝骥
    冰川冻土. 2003, 25(2): 219-2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赛里木湖集水面积1408km2,湖面面积457km2,最大水深86m,总蓄水量210×108m3,是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073m,四周高山环绕.20世纪80年代以后,赛里木湖及邻近地区,气温逐渐升高,降水增多,气候趋向暖湿.20世纪80年代气温比前20a平均升高0.4~0.6℃,90年代气温比80年代升高0.3~0.4℃,比前20a平均升高0.7~1.0℃,比前30a平均升高0.6~0.8℃.20世纪90年代,切德克水文站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多5.4%;匹里青水文站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多7.0%;温泉气象站增加最多,比多年平均增加20.3%.赛里木湖相邻地区降水径流增多,赛里木湖区的降水径流增大,导致湖水位上升.
  • 王前进, 巴音查汗, 马道典, 曾庆江, 姜逢清, 王亚俊, 胡汝骥
    冰川冻土. 2003, 25(2): 224-2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艾比湖水面面积持续增大,湖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60、70年代水面面积急剧缩小、湖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形成鲜明对比.针对艾比湖水面面积近50a变化过程,利用入湖径流及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分析河流丰枯变化对入湖径流的影响、农业引水量与降水的关系,研究了艾比湖水面面积近50a变化成因.
  • 王亚俊, 吴素芬
    冰川冻土. 2003, 25(2): 229-2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湖泊,海拔-154.4m,位于亚洲中部极端干旱区,蒸发量是降水量110~500倍,自然环境严酷.有史以来,在以人为实践主体、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整个系统相互协调的过程中,艾丁湖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湖水面不断缩小,以致一度干涸.近10a来,受气候变暖湿事件的影响,暴雨洪水给艾丁湖以新的面貌,湖水面变化与河流水量增大同步.
  • 马明国, 董立新, 王雪梅
    冰川冻土. 2003, 25(2): 232-2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1至2001年8kmAVHRR数据,采用均值法、差值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模拟法,分析西北植被年内变化、年际变化特征,并模拟近21aNDVI最大化值的变化趋势线和NDVI增长幅度.统计结果表明,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在7~8月达到年内最丰盛;近21a来植被覆盖存在普遍退化的趋势,且后10a变化幅度大于前10a变化幅度;在局部区域有植被改善的趋势,改善幅度小于退化幅度.模拟结果表明,植被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地区.
  • 罗格平, 陈嘻, 胡汝骥
    冰川冻土. 2003, 25(2): 237-2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套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干旱区植被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初步评价的研究方法,在天山北坡及其典型区域三工河流域应用取得满意结果.研究表明:1)1992—1998年天山北坡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持续增加,与同期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从植被角度响应了天山北坡气候向暖湿发展的态势.2)1987—1998年三工河流域从前山带到北部沙漠区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尤其是绿洲外围的北部沙漠区和荒漠过渡带;从增加的幅度看,平原区增幅明显大于山区,后期大于前期;植被指数与6~7a温度、降水的均值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和6~7a蒸发潜力的均值表现出负相关,三工河流域植被变化显著地响应了6~7a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