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第2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3-0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效存德, 秦大河, 任贾文, 李忠勤, 张明军, 孙维贞, 王晓香
    冰川冻土. 2003, 25(1): 1-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取自东南极冰盖Lambert冰流东、西两侧共支雪芯,恢复了过去50 a来稳定同位素温度序列和积累率序列.对比发现,位于Lambert冰流东侧,即位于Wilks地和Princess Elizabeth 地的5支雪芯(GC30, GD03, GD15, DT001和DT085),过去50 a来积累率总体为上升趋势,δ18O上升速率介于0.34~2.6 kg·m-2·a-1; 稳定同位素显示其气温亦呈整体上升趋势, 上升速率介于0‰~0.02‰·a-1. 但对位于Lamb ert冰流西侧, 即位于Dronning Maud地、Mizuho高原和Kamp地的5支雪芯(Core E,DML 05,W2 00, LGB16和MGA),过去50 a来积累率总体为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介于-0.01~-2.3 6 kg·m-2·a-1; 稳定同位素温度变化则十分复杂:Dronning Maud 地西侧为上升, Mizuho高原和Kamp地为下降或变化不明显. 分布于LGB两侧沿岸气象站记录也印证了上述格局. 这种格局可能是南大洋独特的环流形式-环南极波(ACW)-在特殊地形( 如大的冰盆)影响下, 在南极冰盖边缘的表现形式.
  • 何元庆, 姚檀栋, 沈永平, 张忠林, 陈拓, 章典
    冰川冻土. 2003, 25(1): 11-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芯、孢粉、黄土、湖泊和海平面变化记录揭示出, 在全新世时, 我国曾发生过多次气候冷暖波动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全新世大暖期.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 造成了中亚地区大气环流的改变, 形成了中国大陆复杂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季风气候, 从而导致全国各地大暖期在起讫时间、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西部高海拔地区大暖期起讫时间较早、持续时间较短、变化幅度较大; 反之, 在中国东部, 大暖期起讫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变化幅度较小, 反映出西部高海拔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度和敏感度都比东部低海拔区域强. 此外, 不同区域的冰芯记录也有差异, 古里雅冰芯记录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 而敦德冰芯记录则与我国季风气候变化的趋势比较接近.
  • 李永化, 尹怀宁, 张小咏, 陈占娇
    冰川冻土. 2003, 25(1): 19-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辽西地区牧场泥炭层中高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和炭屑含量统计资料, 并通过对辽西地区自然环境演变与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 5000 a BP来的环境恶化可分为4个灾变过程: 即5000~4400 a BP 寒冷事件、2700 a BP左右寒冷事件、辽金时代的农业开发以及明清战乱.前两个过程与全球性的气候波动同步, 并对早期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两个过程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因素造成的, 同时也叠加了自然因素.目前区域内的环境恶化主要是由后两个过程引起的.
  • 杨梅学, 姚檀栋
    冰川冻土. 2003, 25(1): 27-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NSO现象是一个产生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全球事件, 它是影响全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子. 通过高通滤波法、累积异常法以及非参数检验等方法, 对古里雅冰芯中所记录的气候信息与ENSO事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 在厄尔尼诺年, 古里雅冰芯中记录的降水量显著减少, 但对于δ18O而言, 虽然也在厄尔尼诺年偏低, 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 焦克勤, 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03, 25(1): 34-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中更新世以来,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和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昆仑冰期(最大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0.80~0.60MaBP),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6~18倍;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0.30~0.135MaBP),比现代冰川大13~15倍;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75.0~58.0kaBP)和晚冰阶(32.0~15.0kaBP,23.0kaBP时达到极盛),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因此,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LMG)进行了探讨.LMG时,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10倍;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冰碛物的14C测年为(3540±160)aBP,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小冰期发生在15~1世纪,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 盛煜, 刘永智, 张建明, 武憼民, 章金钊
    冰川冻土. 2003, 25(1): 43-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青藏公路沿线高温冻土区和低温冻土区2组地温观测孔5 a的地温观测资料, 研究了路基下伏多年冻土的融化状态, 定量分析了进入路基下多年冻土内的热状况. 结果表明: 路基近地表地温明显高于对应天然地表下的地温, 路基近地表经历的融化期长于对应天然地表, 高温冻土区路基内已形成贯穿融化夹层;进入高温冻土区路基下伏多年冻土内的热收支处于持续不断的吸热状态, 进入低温多年冻土区的热收支也呈现出吸热明显大于放热的周期性变化;高温冻土区接近0℃的地温及其持续不断的热积累是引起下伏多年冻土不断融化的主要原因. 低温冻土区进入多年冻土的热积累暂时以增高地温耗热为主, 随着地温的增高, 低温冻土区也可能发生强烈的冻土融化.
  • 高荣, 韦志刚, 董文杰
    冰川冻土. 2003, 25(1): 49-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1981-1999年青海和西藏58个气象站观测的土壤冻结上、下限记录,分析了冻结始日、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始日的分布基本一致,都是由北向南逐渐推迟的;最早、最晚和平均冻结终日的空间分布也比较一致,呈现南北早、中部晚的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高原土壤冻结多偏早,解冻多偏晚,冻结日数偏多;而90年代正好相反,冻结多偏晚,解冻多偏早,冻结日数偏少;冻结始日有明显的3~4a周期变化,冻结终日有明显的准7a周期变化;1981年、1982年为冻结早、解冻晚年,1983年、1990年为冻结晚、解冻晚年,1993年、1999年为冻结晚、解冻早年.
  • 毛雪松, 胡长顺, 窦明健, 侯仲杰
    冰川冻土. 2003, 25(1): 55-5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观测正冻土冻结过程中水分场和温度场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引用Flerchinger建立的垂直一维冻土系统水、热流耦合模型及相关的联系方程和边界条件对所测的结果进行数值模拟, 证明其模型在工程上的准确性与适用性.
  • 水文学与生态学
  • 王润, Ernst Giese, 高前兆
    冰川冻土. 2003, 25(1): 60-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博斯腾湖1987年以来湖泊水位的变化(上升)与主要补给河流开都河径流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而这与发源于天山中段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的河流, 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很大有关. 全球变化研究结果显示, 中亚干旱区是全球温度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 当地的气象资料表明, 过去20 a年平均温度明显升高的趋势, 对水资源储量和补给来源影响深远.
  • 章新平, 姚檀栋, 田立德
    冰川冻土. 2003, 25(1): 65-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非平衡条件下水体蒸发中稳定同位素分馏机制的分析, 模拟了蒸发水体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变化及与温度、大气湿度的关系. 在瑞利模式中, 剩余水中的稳定同位素随剩余水比例f的减小不断富集, 富集的速率与温度呈反比. 在动力蒸发条件下, 稳定同位素的分馏不仅与相变温度有关, 而且受大气湿度和液-气相之间物质交换的影响. 在动力蒸发过程中, 相对湿度越小, 剩余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随 f的变化越快. 当相对湿度较大时,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蒸发后的剩余水中的δ将不随 f变化. 蒸发水体达到稳定状态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大气的相对湿度. 当温度约20℃时, 在瑞利平衡条件下模拟的蒸发线与全球大气水线较接近. 在非平衡蒸发条件下, 蒸发线的梯度项和常数项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呈正比.
  • 李翠林, 侯书贵, 秦大河
    冰川冻土. 2003, 25(1): 72-7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暖季径流水文化学特征受大气降水、冰川作用、积雪消融、冻土活动层状况以及水岩相互作用等因素综合影响, 普遍存在的水岩相互作用和冰碛物岩矿离子组分的化学剥蚀作用导致径流中各项离子浓度远远高于大气降水中相应值的规律, 其中黄铁矿氧化反应、钾长石水解和方解石水解反应为控制流域径流偏碱性的主要化学作用. 冰川磨蚀对于岩矿溶解的增强作用和相对更强的积雪消融导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的Ca2+、 Mg2+、 SO42-和K+离子浓度和离子脉冲峰值远高于空冰斗和总控水文点. 空冰斗融水径流受大气降水、季节性冻土活动层融水混入以及融雪水与土壤相互作用影响更大, 表现出更显著的Cl-、 Na+和NO3-离子峰值现象. 总控水文点则大体上反映上述二水文点的混合作用, 变化相对平缓, 离子浓度峰值介于二者之间.
  • 张济世, 康尔泗, 蓝永超, 陈仁升, 姚尽忠, 蒲瑞丰, 陈满祥
    冰川冻土. 2003, 25(1): 77-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洮河流域40多年水文实测资料分析表明, 由于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流域降水和径流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降水与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下降的线性斜率分别为-0.8~-1.34 mm·a-1和-1.57~-3.3 m3·s-1·a-1; 而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 其上升的线性斜率为0.02℃·a-1. 降水的减少和温度的升高已经导致甘南草原荒漠化, 使许多湿地和湖泊干涸; 径流的减少和温度增加在近20 a来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 陈拓, 杨梅学, 冯虎元, 徐世健, 强维亚, 何元庆, 安黎哲
    冰川冻土. 2003, 25(1): 83-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青藏高原北部13个地点101份草本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 结果发现, 植物叶片δ13C值的分布范围在-29.2‰~-23.8‰之间, 平均值约为-26.89‰, 明显低于全球高海拔植物叶片δ13C值(-2.6‰) ; 而植物叶片δ13C值随海拔和经、纬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它同类报道相似:随着海拔的升高和经、纬度的降低, 植物叶片δ13C值呈现升高趋势. 叶片δ13C值也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土壤含水量越高, 土壤温度越低, 植物叶片δ13C值越小, 但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具统计学意义. 初步分析表明, 大气压力 (CO2分压)和温度的协同变化导致了叶片δ13C值随着海拔变化的分布格局, 而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引起叶片δ13C值的经、纬度效应的主要因子.
  • 冯虎元, 安黎哲, 陈拓, 徐世健, 强维亚, 刘光, 王勋陵
    冰川冻土. 2003, 25(1): 88-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马先蒿属(Pedicularis L.) 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特征以及δ13C值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所有样品的δ13C值属于C3植物的范围, 最大值是碎米蕨叶马先蒿(Pedicularis cheilanthifoilia), -22.4‰, 最小值属于黄花鸭首马先蒿(Pedicularis anas var. xanthantha), -31.5‰, 平均值为-27.1‰. 相关分析表明, 马先蒿植物叶片的δ13C值与年降水量和湿润度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 与年平均温度和≥10℃的总积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 随着海拔的升高, δ13C值增大(P<0.05), 与经度的变化呈负相关( P<0.05), 而与纬度呈现弱的正相关(P<0.05)关系.
  • 角媛梅, 马明国, 肖笃宁
    冰川冻土. 2003, 25(1): 94-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解译的张掖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图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的景观类型综合处理, 计算了绿洲景观格局的多个指数. 结果表明, 绿洲景观的组成以戈壁、沙地、耕地和草地为主, 体现了荒漠基质受人工影响而形成的典型农业型绿洲的特点. 绿洲内居民点众多, 仅与少数类型邻接并且比较分散, 戈壁、平原旱地和沙地分布则比较集中. 盐碱地和裸岩石砾地的形状最复杂, 戈壁的形状则最简单; 同时, 平原旱地、戈壁和裸岩石砾地的连接性均较好, 在景观中占有较大比重, 类型间的物质和能量迁移比较通畅.
  • 寒区工程技术
  • 王永义
    冰川冻土. 2003, 25(1): 100-10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 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堑暖季施工难以避免, 从而使得施工风险、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的难度均大为增加. 通过青藏铁路一典型工程实例, 介绍在暖季进行高含冰量冻土区路堑爆破开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及所采用的爆破方案、技术与主要工艺措施, 并提出其施工技术的核心是突出一个"快" 字.
  • 周晋筑
    冰川冻土. 2003, 25(1): 106-1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高原多年冻土世界第一长隧道——昆仑山隧道洞内防排水及衬砌隔热保温层的设计特点, 通过材料性能优选和工艺试验, 选定了适宜于高原多年冻土隧道洞内防排水及衬砌隔热保温层施工的材料, 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确保昆仑山隧道工程质量.
  • 施雅风
    冰川冻土. 2003, 25(1): 112-1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原冰川冻土研究所年过60岁的退休学者中,我非常敬佩杨针娘研究员强烈敬业、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创新研究精神.她独立撰著的《中国冰川水资源》(1991)并领头和他人合作的《中国寒区水文》(2000)、《冰川水文学》(2001)3本专著和70余篇中、英文论文,奠定了中国冰川与寒区水文学的基础.
  • 谢自楚
    冰川冻土. 2003, 25(1): 114-1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9月19日至9月21日,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笔者参加了自197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每届大会都展示了中国冰川冻土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方向,不断推动着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对这次大会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在冰冻圈及全球变化专题方面参加会议的论文共32篇,其中在大会宣读的共16篇,另16篇因作者在野外考察等原因没有在会上宣读,但已发表在《冰川冻土》期刊2002年第24卷第5期的“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中.
  • 俞祁浩
    冰川冻土. 2003, 25(1): 116-1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3.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2002年年会于2002年12月23~27日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甘肃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等十余家科研机构的160位有关项目的科研人员参加了大会,其中有64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