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冰川冻土. 2011, 33(1): 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国亚;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1, 33(1): 1-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8期不同时期测绘的冰川地形图,结合冰川物质平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1号冰川的面积变化及其对物质平衡计算的影响. 结果表明:自1962年以来,1号冰川面积处于持续的退缩状态. 到2008年8月为止,1号冰川东、西支已经分别退缩了208.2m和110.5m,同时冰川面积退缩为1.645km2,比1962年的冰川面积减小了0.305km2,即15.6%. 结果显示,冰川面积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冰川末端退缩引起的面积减小上,而且还表现在表面高程下降引起的不同高度带冰川面积的重新分布上,即冰川的表面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不考虑冰川面积变化时,所计算的物质平衡值可能偏大,即高估了物质平衡的变化. 计算结果表明,1988/1989—2005/2006年间,1号冰川面积变化对物质平衡计算影响最大为4.5%,最小为2%,平均为3.5%. 总之,冰川面积或表面形态变化不大时,对物质平衡的计算影响较小,反之,则影响较大.
  • 张华伟;鲁安新;王丽红;郭忠明;张春文
    冰川冻土. 2011, 33(1): 8-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70年左右地形图,1995,1999,2002及2006年的Landsat-TM/ETM+遥感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提取冰川边界,对祁连山疏勒南山地区的冰川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冰川在1990年代变化显著,1995年冰川面积比1970年的减少了5.8%,1999年冰川面积比1995年代的减少了3.0%,2002年冰川面积比1999年减少了1.7%,2006年冰川面积比2002年减少了3.0%. 冰川的长度与冰川总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冰川规模越小的冰川变化越显著. 对研究区附近气象站1957-2006年年均温和年降水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冰川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气候的变化.
  • 张廷斌;张建平;吴华;别小娟;王高峰
    冰川冻土. 2011, 33(1): 14-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时相陆地卫星影像和DEM数据,利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了林芝地区的冰川信息,并对区域内的冰川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林芝地区1990-2000年间冰川总面积减少了568.71 km2,平均退缩率56.87 km2 .a-1;经对典型冰川区110余条冰川监测数据显示,10a间冰川有前进、有退缩,但以退缩为主,总体退缩172.65m,年均退缩17.27m.
  • 曹敏;李忠勤;李慧林
    冰川冻土. 2011, 33(1): 21-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托木尔峰地区是天山最大的冰川分布区,是阿克苏地区主要水资源补给地.一直以来,该区冰川运动资料空白,严重阻碍了对冰川水资源现状及未来变化评估工作的开展.鉴于以上情况,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在2008年8月到2009年8月3次开展了对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观测,获得了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特征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青冰滩72号冰川冰舌区域运动速度存在明显的消融季和非消融季的差异,消融季速度偏大.年均水平运动速度47.1m﹒ a-1速度分布受局地地形因素影响明显.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比,该冰川运动速度明显偏大,消融季底部滑动显著,其运动特征更偏向海洋性冰川.

  • 蒋熹;;王宁练;贺建桥;宋高举;杨胜朋;武小波
    冰川冻土. 2011, 33(1): 30-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6年和2007年暖季消融期“七一”冰川反照率的观测资料分析,基于冰川反照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实测资料的统计建模和验证,初步给出了具有试验基础的冰川反照率多因子参数化公式,其时间分辨率为1 h. 经检验,2006年和2007年考察期间冰川反照率的模拟值和观测值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01和0.973,平均绝对误差MAE值分别为0.073和0.038,RMSE值分别为0.089和0.052,回归拟合方法得到的冰川反照率参数化公式能较好的反映冰川反照率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情况,有望用于冰川表面能量-物质平衡的模型模拟之中.
  • 孙维君;秦翔;任贾文;吴锦奎;;杜文涛;刘宇硕;侯典炯
    冰川冻土. 2011, 33(1): 38-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冰川消融期积累区的能量平衡,利用2006年6月21日–7月31日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5040m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冰川的能量平衡各分量变化特征,估算了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组成。结果表明:冰川消融期,净辐射是冰川的主要热量来源(占82.1%),其次是感热通量(占17.9%);冰川消融耗热是主要的能量支出项(占70.8%),其次是潜热通量(占29.2%). 通过能量平衡方程计算的冰川蒸发/升华量日平均值为0.8mm w.e.,物质亏损量为473mm w.e.,与实测物质亏损量492mm w.e.相差不大,冰川累积物质亏损量计算值和观测值的趋势变化吻合较好.
  • 李全莲;王宁练;武小波;蒲健辰;张春文;贺建桥
    冰川冻土. 2011, 33(1): 47-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玉珠峰冰川和小冬克玛底冰川雪坑中离子、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利用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相关参数以及离子与这两种有机物之间的相关系数探讨了雪坑中这些化学组分的可能来源. 结果表明: 虽然同受西风环流的影响,但玉珠峰冰川雪坑中离子、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远高于小冬克玛底冰川,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nC21-/∑nC22+ 和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 CPI)值表明,这两条冰川中自然来源的正构烷烃主要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低等生物贡献很少,玉珠峰冰川人为来源的正构烷烃要高于小冬克玛底冰川. LPAHs/ HPAHs和(Fla+Pyr)/(BghiP+INP)表明两条冰川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生物质与煤的低温燃烧,机动车尾气对小冬克玛底冰川也有部分贡献.
  • 陈峰;袁玉江*;魏文寿;王丽丽;喻树龙;李杨;张瑞波;范子昂
    冰川冻土. 2011, 33(1): 55-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采自乌鲁木齐河源上树线跃进桥东采样点的雪岭云杉树轮样本,分析了其年表特征和气候响应特点. 结果表明:采样点树轮早材密度标准化年表与和大西沟气象站7月份平均最高温度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用跃进桥东采样点的早材密度标准化年表序列,可较好地重建乌鲁木齐河源1623-2006年的7月平均最高温度,1959-2006年48a重建值对实测值的解释方差达42.4%,交叉检验表明重建结果是稳定可靠的. 近384a来乌鲁木齐河源7月平均最高温度距平平均值为0.37℃. 乌鲁木齐河源近384a的7月平均最高温度经历了5个偏暖阶段和4个偏冷阶段, 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进退有一定的响应关系. 近384a乌鲁木齐河源7月平均最高温度具有192a(99%)、29.3a(99%)6.8a(90%)、4.3a(90%)、4a(90%)、3.7a(90%)、2.3a(90%)、2.1a(95%)的周期变化. 滑动T检验表明,乌鲁木齐河源近384a的7月平均最高温度在1645年,1665年,1726年,1807年,1833年,1855年,1878年,1929年和1954年发生了突变.
  • 凌红波;徐海量;张青青;史薇;
    冰川冻土. 2011, 33(1): 64-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玛纳斯河流域10个台站1956-2007年52a的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序列进行非参数检验, 诊断其阶段性转换及变化趋势, 并以阶段性转换的跳跃点为分割点, 利用R/S分析方法预测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的跳跃点分别发生在1989、1998和1988年, 并且皆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阶段转换趋势较强;温度、降水量在1956-2007年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 而蒸发量减少趋势显著. 在R/S分析中,利用分割后两个时间段的气象数据, 根据1989-2007年温度、1998-2007年降水量和1988-2007年蒸发量序列的Hurst指数预测, 在2007年后的一段时间内玛纳斯河流域温度将呈上升趋势, 降水量和蒸发量将表现为下降走势.
  • 李茂善;;马耀明;;马伟强;Ishikawa Hirohiko;孙方林;Ogino Shin-Ya
    冰川冻土. 2011, 33(1): 72-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4年4月预试验期(PIOP)和8月加强期(IOP)的无线电探空仪观测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地区干、雨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不同特征. 结果显示:藏北高原地区边界层虚位温、比湿等日变化大,对流混合层高度较高,高度干季在2211~4430m之间,雨季在1006~2212m之间,干季的对流混合层高度明显高于雨季时的对流混合层高度. 干季的比湿明显小于湿季比湿,在干季和雨季都存在逆湿现象;干季时水平风风向基本以偏西风为主,雨季低层2500m以下基本以偏东风为主,上层以偏西风为主;干季近地层水平风速都较小,随高度增加风速迅速增大,雨季边界层内风速都较小.
  • 荀学义;;胡泽勇;孙俊;;崔桂凤;徐丽娇;谷良雷
    冰川冻土. 2011, 33(1): 80-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ECMWF和NCEP/NCAR北半球逐月平均的600hPa、500hPa和2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对高原地区高度场流型及量值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二者在不同的再分析资料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高度场流型的区别由低层向高层依次减小,600hPa高度场除冬季的流型基本一致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均存在明显的区别;500hPa高度场除夏季的流型存在明显的区别外,其余三季的流型基本一致;200hPa高度场四季的流型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区别. 量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和季节循环趋势基本一致. 结合高原代表站探空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中部和南部地区ECMWF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高原北部地区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量值更接近事实.
  • 王玮;冯琦胜;张学通;于惠;吕志邦
    冰川冻土. 2011, 33(1): 88-1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2年10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青海省MODIS/Terra-Aqua每日雪被产品(MOD10A1、MYD10A1)和AMSR-E/Aqua每日雪水当量产品,研究了MODIS和AMSR-E旬数据的融合算法,合成了AMSR-E旬积雪分类图像(AE_10D)、MODIS旬积雪分类图像(MOYD_10D)及两者再次合成的旬积雪分类图像MDAE_10D;结合气象台站的雪情数据,对比分析这3种图像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合成的AE_10D,因受空间分辨率等因素影响,当积雪深度在4cm以上时,积雪分类精度(Sa)仅为48.44%,总精度(Oa)为55.43%; 积雪深度对MOYD_10D图像的分类精度有较大影响. MOYD_10D图像对浅层的积雪识别率不高,当雪深在1~3cm时,Sa仅为20.63%;当积雪深度在4cm以上时,Sa为53.56%,Oa为93.54%;当雪深≥11cm时,Sa为88.57%. 旬合成图像MDAE_10D在雪深为1~3cm时Sa为20.86%,当雪深在4cm以上时,Sa随雪深的增加而最大,Sa达到59.28%,Oa为93.66%;当雪深≥11cm时,Sa达到最高91.43%. 由于MDAE_10D图像结合了AE_10D和MOYD_10D的特点,Sa和Oa均有提高. 因此,该合成图像在牧区雪灾监测及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陈艺鑫;李英奎;张梅;张敬春;刘耕年
    冰川冻土. 2011, 33(1): 101-1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昆仑山垭口地区是东昆仑山现代冰川作用中心之一, 在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中保留了多套较为完整的冰川沉积. 位于垭口盆地西侧山脊上的望昆冰碛, 是本区已知最老的冰川沉积. 应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年龄方法对望昆冰碛进行年代测定, 5个样品中有4个介于(56.9±5.6)~(38.2±3.5) ka BP之间, 相当于MIS3阶段, 明显年轻于前人所测ESR和古地磁年代, 且与地貌系列不符. 这一结果不能代表望昆冰碛的实际年代, 而应为所测漂砾后期暴露的年代, 反映了MIS3阶段昆仑山垭口地区曾遭受过强烈地表剥蚀过程. 望昆冰碛10Be暴露年龄显著地年轻, 表明应用宇宙核素暴露年代测定冰碛物形成时代具有复杂性, 应充分考虑后期剥蚀等地表过程, 并应使用其他测年方法进行相互验证.
  • 欧先交;;赖忠平;许刘兵;周尚哲;隆浩;樊啓顺
    冰川冻土. 2011, 33(1): 110-11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冰碛物光释光测年的可行性,在横断山脉北部竹庆盆地硬普沟3列侧碛垄上采集了7个样品,提取出38~63μm的石英,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测量等效剂量(De),并对样品光释光信号的有关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AR程序的循环比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热转移信号的贡献<4.2%,不会对研究样品的等效剂量测定产生明显影响.剂量恢复实验表明SAR程序能恢复实验室的已知剂量,说明SAR程序适于所研究样品的等效剂量测定.每个样品的等效剂量都大致呈对称分布,表明样品在埋藏前晒退良好.光释光年代结果(15~60 ka BP)显示了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并且与地貌关系相符.
  • 赵井东;施雅风;李忠勤
    冰川冻土. 2011, 33(1): 118-12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鲁木齐河源于天山北列喀拉乌成山的北坡,区内保存着形态多样、较为清晰的第四纪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 经过老中青数代人的考察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查清了河源区冰川地形的分布与特征,运用冰川沉积学与地貌地层学原理对乌鲁木齐河出山口处的扇形地进行了冰川与非冰川成因的鉴别;2)基于地衣法、常规14C与AMS14C、TL、ESR、CRN(10Be)等多种定年方法的测年结果,并结合地貌地层学原理,建立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小冰期、新冰期、末次冰期(MIS2-4)、MIS6与MIS12较完整的冰川演化序列,为我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研究树立了一个典型范例. 展望未来,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冰川地貌演化模拟与古环境重建等需作进一步研究,喀拉乌成山南坡的冰川地形有待进行综合定年;若以乌鲁木齐河源流域冰期序列为参照,冰川发育与天山的构造抬升以及东、中与西段天山冰川发育是否具有一致性,天山地区是否保存有更老冰碛等科学问题尚待深入探讨.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石云静;马巍
    冰川冻土. 2011, 33(1): 126-1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冻土空间异质性和边界条件及土性参数的可变性,往往会导致了冻土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暖更加剧这一过程.以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试验段冻土融化深度预测为例,提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基于参数服从某一概率分布的确定性模型的概率分析方法,基于此方法进行了融化深度的概率预测.由含水量、干容重的概率分布和20组ATI(空气融化指数)可能值,经蒙特卡罗技术同Stefan公式应用模拟得到了未来100a内天然冻土融化深度,并得到失效概率曲线.结果表明:土体性质的不确定性和温度的可变性导致了冻土变化预测很大的不确定性,概率分析相比于传统确定性分析更加符合实际.在冻土区工程建设中设定冻土融深时,运用概率分析的方法预测融深相比于确定性分析更加安全.同时,气温持续升高对多年冻土区的基础可靠性有强烈影响,设计时应予以考虑.
  • 王之夏;南卓铜;赵林
    冰川冻土. 2011, 33(1): 132-1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ODIS地表温度反演产品,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域,通过单点、区域、模型三方面来验证MODIS地表温度产品在青藏高原冻土模拟中的适用性. 通过69个气象站点观测的地表0cm温度数据与所在位置的MODIS地表温度数据比较,两者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平均误差较大. 在区域验证中,实测地表温度数据采用经纬度海拔回归方法和克里金插值地统计方法得到空间温度分布,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进行面状要素的时间序列比较,其结果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趋势是稳定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单点和区域验证都揭示两个数据集在暖季(5-8月)比冷季(9-4月)差异大,相关系数小. 模型验证中,选用半经验半物理的TTOP模型,分别应用实测地表温度数据和MODIS地表温度产品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分布情况, MODIS地表温度产品的模拟结果比实测数据的模拟结果更接近青藏高原冻土图.
  • 赵淑萍;马巍;焦贵德;常小晓
    冰川冻土. 2011, 33(1): 144-1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长期动荷载作用下的蠕变试验结果,研究了冻结粉土的变形和动强度特征. 试验分三组,第一、二组是小振幅动荷载试验,且第二组的动荷载幅值为第一组的两倍;第三组是大振幅动荷载试验,荷载最小值取接近于零的值,最大值与第一组对应. 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振幅的动荷载作用下,冻土的累积应变随荷载振动次数的变化规律相同(都包括初始蠕变阶段、稳定蠕变阶段、渐进流阶段)但数值上有差异. 在初始和稳定蠕变阶段,第三组试验的累积应变小于第一、二组的,但是第三组试验稳定蠕变阶段的应变速率很大,蠕变曲线迅速进入渐进流阶段,此后其累积应变值大于小振幅动荷载试验的;第一、二组试验的应变幅值随振次的变化规律相似,但与第三组的有明显不同,而且,第三组试验的应变幅值明显大于第一、二组试验的. 各种振幅动荷载作用下冻土的残余应变随振次的变化规律相同,且静荷载越大或动荷载振动幅值越大,残余应变越大;冻土的动强度随荷载振动次数的增加而衰减,直至趋于动强度极限,大振幅动荷载试验的动强度极限明显小于小振幅动荷载试验的.
  • 刘孟凯;王长德;冯晓波;管光华
    冰川冻土. 2011, 33(1): 152-1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精确计算预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季输水的冰情,进而确保冬季干渠安全定时定量输水,对热量交换计算和冰盖表面温度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强迫边界条件法求冰盖的表面温度. 通过模拟表明,准确的气象资料、准确的冰盖表面温度的计算对渠道冰盖厚度的变化过程极其重要,将对渠道冰期输水的控制运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 王武;赵林;刘广岳;俞祁浩;盛煜
    冰川冻土. 2011, 33(1): 156-1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冻土的上下限是在多年冻土区从事冻土研究、工程设计施工、气候水文生态模式等方面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可以通过破坏环境的有损方法(坑探和钻孔)或无损的物探方法来获取. 结合少量的坑探和钻孔资料,应用瞬变电磁法(TEM)对青海省兴海县温泉地区多年冻土进行探测. 基本查清了本地区多年冻土分布特征、上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层的厚度,获取了冻土与环境因子的本底数据资料. 此次探测结果表明,在多年冻土区应用TEM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的,具有适应范围广、施工方便、工作效率高的特点,证明了该方法和技术在多年冻土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 夏琼;杨有海;窦顺
    冰川冻土. 2011, 33(1): 164-1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兰新铁路尖山至大青口段线路在海拔2100m左右,冬季气候寒冷,路基填料属易冻胀土,在路基土冻前含水量较大的前提下,线路在冬季必然发生冻胀变形. 为了有效控制路基冻胀量,通过现场和室内试验对该段路基土的土质、冻结特征、冻胀特征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路基面以下60cm范围内土层冻胀量占整个冻结层总冻胀量82%;在最适宜冻结速率下瞬时冻胀量达到极大值,分层冻胀率与平均冻胀率的大小关系在2/3冻结深度处发生改变;冻胀速率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瞬时冻胀量的大小,还应考虑冻结速率. 选用了软式透水管整治冻害,整治效果明显.
  • 水文水资源
  • 高红凯;;何晓波;叶柏生;高鑫;
    冰川冻土. 2011, 33(1): 171-1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HBV水文模型, 对长江源区有冰川覆盖的冬克玛底河流域日径流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 使用冬克玛底河流域周边4个有长期观测资料的气象站日气温、日降水数据,结合流域内自动气象站实测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法插值恢复了流域1955-2004年日气温数据,应用降水梯度与反距离权重相结合的方法恢复了流域1955-2004年日降水数据. 采用数据质量较好的2004/05和2006/07两个物质平衡年水文气象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率定,应用2005/06和2007/08水文气象数据进行模型参数的检验. 在确定模型能较好的模拟流域年月径流深的前提下,采用率定好的模型参数和恢复的气象资料,恢复了1955-2004年冬克玛底河流域的年径流深;依据水量平衡原理,得到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结果表明:1955-2008年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趋势,平均-136.0mm.a-1;年径流深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增加5.61mm.a-1. 径流深的增加量中约34%是因为降水增加所致,66%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加剧所致.
  • 满苏尔.沙比提;胡江玲
    冰川冻土. 2011, 33(1): 182-1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阿克苏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水文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绿洲耕地. 根据1957-2007年阿克苏河流域各县市的绿洲耕地数据和各主要水文站的实测数据,分析近51a来流域绿洲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变化速度、区域差异及其河流水文效应. 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绿洲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年均增长率0.77%,其中阿瓦提县最大为2.55%,而乌什县呈减少趋势,为-0.56%;与绿洲耕地总面积增长趋势的相反,人均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年均减少率为1.15%;绿洲耕地空间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水土资源相对丰富的阿瓦提县变化最大为3.32,而水土资源较缺乏的柯坪县变化最小,为0.65. 绿洲耕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河流水文效应显著,随着流域绿洲耕地面积的扩大,消耗水量同步增加,51a间绿洲耕地面积增长为38.48%,同期消耗水量增长约40.05%. 与此同时,河流水质恶化和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社会发展的瓶颈. 为了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必须长期坚持流域的综合治理,建立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确保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 盖迎春;李新
    冰川冻土. 2011, 33(1): 190-1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各决策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决策支持系统三库结构为基础,构建了黑河流域中游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HD). 系统采用了客户端/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两种架构,并根据黑河流域中游水务管理决策部门之间的行政级别,设计了系统功能访问权限控制机制和数据审核机制. 基于C/S结构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HD-2)和灌溉管理系统(IMS)以及基于B/S结构的数据管理系统(DM)组成了系统的整体框架. 目前,该系统已试运行于黑河流域中游清水河灌区、三清灌区、洪水河灌区等.
  • 谭雅懿;王烜;王育礼
    冰川冻土. 2011, 33(1): 197-20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寒区湿地占我国自然湿地的60%以上,因此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分、碳源汇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结构和功能上的独特性,寒区湿地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反应极为敏感,因此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前的研究状况对于中国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意义重大. 从寒区湿地的类型和分布、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温室气体源汇状况、生态水文过程及植被演替等5个方面, 分析了中国东北和青藏高原典型寒区湿地目前的研究焦点.结果表明:全球变暖对多年冻土退化产生了长期而严重的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很强的时空异质性;寒区湿地植被呈现明显的旱化趋势等,但是对多样性变化趋势的观点尚不统一. 基于此,建议未来寒区湿地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不同时空尺度的冻土退化响应差异研究;耦合模型预测冻土退化趋势研究;碳储量评估;温室气体通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寒区湿地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等方面.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陈勇;周立华;孙希科
    冰川冻土. 2011, 33(1): 205-2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冰川退化,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 通过对林芝、那曲、乃东三县域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典型县域冰川退化的现状、成因及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并针对当地的适应对策和居民的适应能力情况,提出当地应对冰川退化的对策建议.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典型县域的居民适应力相对较强,政府自发适应力较弱,社会、经济适应力相对较弱.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适应,建议应当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健全管理体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水资源科学管理,冰川退化的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 郭剑英;;王根绪
    冰川冻土. 2011, 33(1): 214-2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四川省横断山最高峰贡嘎山东坡海拔3000m气象站近20a的观测数据, 分析了贡嘎山东坡的气候变化特征和气候变化对贡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贡嘎山东坡的气温正在变暖,增温率为0.15℃.(10a)-1,冬春季变暖最为明显;年降雨量有增加的趋势,夏季和冬季的降水明显减少,春季和秋季降雨有微弱增加趋势;冰川发生强烈退缩现象.气候变化对贡嘎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季相景观出现时间发生变化,冰川景观质量下降;适宜旅游的季节从4-10月延长到3-11月. 其结果短期来看,气候变化将使贡嘎山风景区的游客量增加,游客增加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春季,但长期来看海螺沟冰川持续退缩将给风景区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汤萃文;苏研科;杨国靖;杨莎莎;刘洋
    冰川冻土. 2011, 33(1): 220-2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式,是在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式基础上结合能值分析理论提出来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它采用的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更加稳定,更能反映区域特征;同时,它将所有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因而更强的可比性,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式,分析了天祝县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足迹为0.024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17.1hm2,生态足迹未超过生态承载力,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但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应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