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5-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叶柏生, 丁永建, 刘潮海
    冰川冻土. 2001, 23(2): 103-1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山伊犁河流域为背景,通过冰川动力模型模拟,研究了统计意义上不同规模冰川及其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冰川径流变化与气候的变化亦不一致.在气温变暖、冰川退缩的过程中,冰川径流有一个增大的过程,冰川径流的峰值大小和出现时间取决于冰川大小和升温速率.根据径流峰值出现时间与升温过程的一致与否,提出冰川径流增大的临界升温速度概念.
  • 王绍令, 赵林, 李述训, 季国良, 谢应钦, 郭东信
    冰川冻土. 2001, 23(2): 111-1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彻底了解和治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选择昆仑山垭口和66道班两种不同冻土类型路段,首次在沥青路面上开展路面辐射和热量平衡观测,并同时和路旁天然场地自然下垫面进行同项目的对比观测.通过观测和计算,研究了不同冻土类型路段沥青路面下热量收支状况及路基热量年周转,找出了致使路基沉陷及产生融化核的根本原因,并对路基内融化核形成演化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了路基下人为上限达到最大深度及所需时间和融化核的最终稳定厚度,为青藏公路整治提出了可行性措施.
  • 段克勤, 姚檀栋, 蒲健辰, 孙维贞
    冰川冻土. 2001, 23(2): 119-12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从青藏高原南部提取的达索普冰芯重建的积累量,研究其与印度夏季风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近百年来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应用子波分析方法对达索普积累量及高原温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积累量与高原温度变化都具有多尺度特征,在10~20a尺度上,高原温度与达索普积累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通过分析印度季风降水与高原温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达索普积累量对高原温度变化的响应.
  • 赖远明, 喻文兵, 吴紫汪, 何平, 张孟喜
    冰川冻土. 2001, 23(2): 126-1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冻土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圆形隧道正冻区和未冻区的热传导方程进行简化,应用无量纲量和摄动技术对简化方程进行求解,给出了圆形隧道冻结过程的近似解析解.通过和有限元数值解结果比较,发现该近似解析解具有较高的精度,能满足工程实际的精度要求.该解既可用于工程估算也可用来检验数值计算的计算程序及结果.
  • 周尚哲, 李吉均, 张世强, 赵井东
    冰川冻土. 2001, 23(2): 131-13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祁连山摆浪河上游是一个以前研究者未曾涉足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发现6套保存完好的古冰川沉积和与之对应的冰水阶地以及上覆较厚的黄土堆积.根据地貌地层学研究和14C、TL、ESR测年,确认它们分别代表了小冰期、新冰期、同位素2阶段、4阶段、6阶段和12阶段6次冰川作用,是迄今在祁连山地区发现的相对比较确定的清晰齐全的第四纪冰川序列.发生于氧同位素12阶段的中梁赣冰期,表明抬升中的祁连山至少于460kaBP前与冰期气候耦合,进入了当时的冰冻圈.
  • 康尔泗, 程国栋, 蓝永超, 陈贤章
    冰川冻土. 2001, 23(2): 139-1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线南水北调各调水坝址位于高寒山区,实测水文资料十分欠缺,给设计流量的确定带来了许多困难.应用笔者在河西走廊黑河山区流域建立的径流模型,对雅砻江上游雅江流域的甘孜水文站控制流域和温波调水坝址水文站控制流域的水量平衡和径流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和研究.雅砻江上游山区流域总体上表现出随海拔的增加,降水量减少,径流系数减小的特征,而融雪径流在径流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常规气象站的月气温和降水作为模型的初始输入,分别对丰水、平水和枯水年份的月径流量进行模拟计算,从而得出多年流量序列.由此,对实测水文资料欠缺的山区流域设计流量的确定和校核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 康兴成, 张其花
    冰川冻土. 2001, 23(2): 149-1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木生长的主要季节是在春、夏季,这是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植物生长一般规律的概述,但是对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柏树来说,这一规律有所不同.根据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站点0.8m,1.6m和3.2m深地温、土壤含水量和日照的年内分布以及30cm冻结及解冻期的分析表明,高原上四季期间,秋季地温比春季高,土壤含水量比春季大,秋季不论是地温还是土壤含水量都比春季更有利于柏树的生长.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柏树生长的主要季节是夏、秋季,并非春、夏季.高原上高海拔地区树轮宽度与秋季温度所呈现的关系是该地区特有的现象,是年轮气候研究中的一种新特征.
  • 温家洪, 康建成, 汪大立, 孙波, 李忠勤, 李军
    冰川冻土. 2001, 23(2): 156-1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东南极冰盖伊利莎白公主地LGB65点的50m雪芯及雪坑进行了雪层密度与剖面分析,结果表明,该处雪的密实化过程属冷型密实化类型,第一和第二临界密度深度分别为104m和604m.深霜不发育,雪层中为数不多的雏形深霜层厚度仅几厘米,多分布在冰壳层的上、下两侧.160m以上,雪芯透光性的变化不明显,之下,透光性逐渐表现出韵律变化.雪层中辐射壳和风壳频繁出现,其中辐射壳可作为划分年层的重要依据.综合雪层内的各种层位特征,初步划分出LGB65雪芯的年层约为243a,总的年平均积累率为1319mm.20世纪60年代年积累率低于平均水平,70年代中期以后,积累率出现大幅度增加.近250a来该处的年积累率呈增大趋势.
  • 陈东景,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冰川冻土. 2001, 23(2): 164-1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中国西北五省区的截面统计资料对该区域199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陕、甘、宁、青、新的生态足迹都呈现赤字(分别为0.1119、0.3995、0.4242、0.061、0.8863hm2·人-1),这表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消费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还发现各省区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GDP产出系数呈现出陕>宁>青>甘>新,这反映出五省区的资源消耗产出效率的差异.最后对生态足迹理论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 李志军, 曲月霞, 沈照伟, 王永学, 李广伟
    冰川冻土. 2001, 23(2): 170-1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介了DUT1非冻结合成模型冰的功能.给出DUT1模型冰的弯曲强度的测试装置和设备.讨论该模型冰在不同加载速度下的破坏方式和发生峰值弯曲强度的条件.通过悬臂梁上弯和下弯实验结果,说明DUT1模型冰的各向同性,检验了浸水模型冰性能的稳定性和模型冰湿密度对峰值弯曲强度的效应.
  • 白晓华, 冯文辉
    冰川冻土. 2001, 23(2): 176-1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广,应用卫星图像监测地质灾害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泥石流沟小流域面积一般达到平方公里的数量级,可以由卫星图像观察到.TM数据有7个波段,各个波段图像的标准差是不同的.我们计算了泥石流沟各波段的标准差,按大小排成一个序列,发现地理条件相同,标准差序列也相同.在一定尺度范围内,各泥石流沟的标准差序列和周围不一致,表示该沟处于特殊的发育阶段,有爆发泥石流的危险.应用上述方法,对甘肃主要泥石流分布区的典型泥石流沟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监测泥石流的可行方法.
  • 熊黑钢, 刘耕年, 宋长青, 崔之久, 孙林
    冰川冻土. 2001, 23(2): 180-1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南极长城站区寒冻风化速率的观测和分析,结合气温等因素的变化,讨论了该区寒冻风化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区夏季风化速率为冬季的3.6~7.5倍;海拔较高的地方风化速率比海拔低的高1.28~3.35倍;岩壁朝向东、东南的风化强度比朝向北、北西的大2.6~16倍.低温年份的风化速率仅有高温年份的7.2%~16.6%.与世界其它冰缘区的风化速率对比,本区寒冻风化速率属中等水平.
  • 侯书贵
    冰川冻土. 2001, 23(2): 185-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西支典型渗浸带内同一位置先后获取的一个3.0m和一个2.3m雪坑化学剖面的比较,发现沉积后过程不仅能够改变雪层的原始峰谷位置,且能导致不同种类化学记录间的位相差异.在利用高消融地区冰芯记录进行古气候和古环境恢复时,有必要排除沉积后作用对雪层原始化学记录的干扰作用.
  • 蒲健辰, 姚檀栋, 王宁练, 丁良福, 张其花
    冰川冻土. 2001, 23(2): 189-1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马兰山冰帽,冰川覆盖了整个山体,冰川面积达195km2,属极大陆型冰川.雪线海拔在5340~5540m之间.大多数冰川末端存在小冰期的冰碛垄,一般可分辨出3道.自小冰期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化,马兰山冰帽表现出波动退缩趋势.小冰期时,冰舌末端南坡比现在低20m,北坡低20~40m.由冰川退缩引起的冰川面积的减小相当于现代冰川面积的4.6%,略小于整个羌塘高原地区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小的幅度(8%).近百年来,冰川的退缩量为45~60m左右,而从1970年以来的30a中,马兰山冰川的退缩量为30~50m,平均年退缩量为1~1.7m.虽然小于高原边缘和其它地区的冰川退缩幅度,但是退缩速率正在逐渐增大,这将对高原内陆脆弱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 秦翔, 秦大河, 丁永建
    冰川冻土. 2001, 23(2): 193-1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世界各国极地冰冻圈数据为基础,我国极地冰雪数据为核心,全面、系统地存储南极和北极地区冰盖、冰川、冻土、积雪、海冰、冰雪化学、地形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和观测资料,建成了我国极地冰冻圈数据库,在Windows NT平台上,利用Power Builder和Visual C++语言开发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其中空间地形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INFO格式兼容.极地冰冻圈数据库系统与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连接,通过建立极地冰冻圈数据库系统网页,向用户提供WWW服务网址,用户在权限范围内可以方便地实现对网上资源的检索、浏览、打印、下载等所有功能.
  • 吴青柏, 朱元林, 施斌
    冰川冻土. 2001, 23(2): 200-2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与人类活动及环境息息相关,人类工程活动能诱发冻土环境、生态环境变化和冻融灾害及工程稳定性变化,因此,人类工程活动下的冻土环境变化及冻融灾害问题已日益引起国内外冻土研究的重视.人类工程活动加快了冻融过程变化,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文章主要从冻土稳定性、地面敏感性评价;冻土环境与工程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相互关系;冻土环境保护和土地合理利用;冻土区生态环境研究等四个方面评述了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对冻土环境的影响研究.
  • 沈永平, 梁红
    冰川冻土. 2001, 23(2): 208-2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气候变暖,全球覆盖的冰川及其它各类冰体消融越来越多,近几十年来冰消融呈加速趋势.冰川的消融会影响到全球气候,使海面上升,引发区域淹没、冰雪灾害、冰川洪水自然灾害等,这些都威胁着人类居住的环境安全,并可能改变着许多动植物种群的习性和生境.不断加剧的冰冻圈变化已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简讯
  • 任贾文
    冰川冻土. 2001, 23(2): 212-2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01.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室于1991年开始酝酿筹建,1995年初建成运行.1995年8月邀请有关专家参观和评议后,建议院里纳入开放实验室行列.1996年10月中国科学院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评审,1997年正式被批准为院开放实验室(自费).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实验室评估中,本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并推荐参加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