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王澄海;王芝兰;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0, 32(6): 1059-10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比较参加CMIP3计划的全球气候模式,在20C3M下各模式1961-1999年平均积雪深度和观测资料比较的基础上,检验了模式对积雪深度的模拟能力. 在此基础上,选用 INM-CM3.0,CGCM-T47_1对北疆地区未来50a的积雪变化进行了预估.由于受GCM的空间分辨率和新疆北部地区地形、盆地沙漠下垫面、水汽来源和干旱气候环境的影响,CMIP3的GCM在新疆北部地区的模拟能力有限. 通过相关系数和均方差误差的双重检验,选取了在新疆地区模拟能力较好的INM-CM3.0和CGCM-T47_1的模拟结果对新疆地区未来的积雪变化进行了预测. 结果表明,在A1B、B1情景下,2002-2050年,总体上新疆北部地区的积雪深度均呈减少趋势;A2情景下,INM-CM3.0、CGCM-T47模式在准葛尔盆地地区积雪变化的模拟结果存在差异,但未来40a新疆地区除天山附近外,积雪深度变化呈减少趋势.
  • 戴声佩;张勃;程峰;王海军;王鹏
    冰川冻土. 2010, 32(6): 1066-10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78-2005年逐日中国积雪深度数据集,分析了我国积雪空间分布特征和季节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趋势线分析方法和均方根差模拟了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的变化趋势及异常空间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新疆北部和东北山区为我国积雪空间分布四大高值区. 近28a来,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呈增加趋势,80年代青藏高原明显增加和明显减少趋势并存,90年代整体明显增加,2000-2005年整体基本不变. 青藏高原中东部、新疆北部以及东北山区为积雪深度异常变化敏感区,而青藏高原西部则为积雪日数异常变化敏感区.
  • 吴永萍;王澄海;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0, 32(6): 1074-10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48-2009年美国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2.5°×2.5°),分析了塔里木地区大气中不同层次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水汽输入、输出和收支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1)塔里木上空水平方向为水汽汇,且纬向贡献大于经向,垂直方向水汽主要由下层向中上层输送;2)水汽的水平和垂直净收支均具有季节性变化,且夏季辐合为主,冬季辐散为主;3)水汽的水平和垂直输送都表现为较一致的年际变化,且均在19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较明显的年代际突变;4)在1978年到2003年全球变暖明显的时段内,水平方向水汽净输入量呈减少趋势,垂直方向呈增加趋势. 可以认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变暖加速了水循环,但同时改变了纬向的热力差异,导致塔里木地区局地水循环的加速,以及经向水汽净输入量的减少.
  • 杨建平;张廷军;
    冰川冻土. 2010, 32(6): 1084-10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脆弱性研究文献,从脆弱性概念、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脆弱性评估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开展脆弱性评估时应注意的系统、关注特征、灾害、尺度与时间等五个方面,剖析了区域尺度脆弱性评估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介绍了脆弱性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和适用性. 探讨了我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我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评估内容、评估尺度和评估方法.
  • 王国亚;沈永平;王宁练;吴青柏
    冰川冻土. 2010, 32(6): 1097-110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气象水文、冰川变化和人类活动序列资料,应用水量平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吉尔吉斯坦伊塞克湖1927—2008年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是湖泊水位变化的决定因素. 在水量平衡各要素中,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与湖泊水位变化的正相关关系最为密切,而灌溉耗水对目前湖泊水位的变化的影响仅处于次要地位. 由于气候变化,流域高山区气温上升显著,湖面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增加明显,导致湖面于1998年停止下降,开始回升,到2008年底已经上升了0.59m. 按照所有SRES情景预估的未来升温情况,伊塞克湖水位还将会因为雨雪比例的增大及冰川融水的大量增加而上升. 因此,伊塞克湖水位现在已经处于自然波动恢复状态中,不需要从其它流域向伊塞克湖调水来恢复湖水位,但要注意灌溉回归水可能会对湖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 董智;李红丽;左合君;魏江生;胡春元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06-11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野外调查与风雪流实测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大针茅典型草场风雪流与植被高度、盖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草场退化程度的减轻和草场植被高度、盖度的增大,下垫面粗糙度、积雪厚度和积雪量呈增大趋势,而近地表风速、移雪强度与上层含雪量则呈下降趋势. 移雪强度与距地表高度,积雪深度与植被高度,积雪深度与盖度间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 中度、轻度退化草场和封育草场的积雪深度分别是重度退化草场的1.7、3.1和5.2倍. 随着退化程度的增加,风吹雪灾害形成的可能性增大. 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对减轻风吹雪危害和积蓄积雪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 谭春萍;杨建平;米睿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11-11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南部24个站点1971-2007年37a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 对该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果表明: 1) 37a来该地区气候显著变暖, 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0.33℃(10a)-1,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1990年后. 1991-2007年气候变暖加速, 升温率达到0.76℃(10a)-1, 1997年后升温尤为迅速,升温率达1.14℃(10a)-1. 变暖表现为全年温度升高, 其中冬季增暖尤为显著, 1971-2007年升温率为0.41℃(10a)-1,1991-2007年快速上升为1.4℃(10a)-1. 变暖速率具有从东向西的增加趋势; 2)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但不明显. 降水量变化地区差异显著, 西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 东部地区总体呈增加趋势. 随海拔和地形升高,年降水量有从东向西的减少趋势; 3)综合而言, 37a来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组合特征, 但地区差异显著, 东部地区变暖变湿, 西部地区在变暖变干.
  • 禹朴家;徐海量;张青青;刘世薇;安红燕;龚君君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21-11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统计方法对玛纳斯河流域1959-2007年近49a来干季、湿季和全年降水量、均温、干旱指数的变化趋势、周期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49a来玛纳斯河流域降水量和温度均呈增加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分别为5.9 mm(10a)-1和0.3℃(10a)-1,但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明显的干旱期;降水、均温和干旱指数序列在干季、湿季、全年中都存在着较长周期,长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 其中,干旱指数和降水序列都存在8a、14a左右的周期;均温的变化周期比较复杂,波动性较强,存在22a左右的年代际周期. 累积距平法与滑动t检验得出的气候要素突变年份基本一致,大都处于1980年代. 1983年流域内降水量发生由少雨到多雨的变化,流域气候开始变得湿润,1988年平均气温由偏冷转向偏暖.
  • 郝振纯;江微娟;鞠琴;李丽;王加虎;鲁承阳;畅俊杰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30-113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54-2007年青藏高原河源区(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30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和距平小波分析(墨西哥帽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了近54a来青藏高原河源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源区年平均气温变化在7~-3℃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更为强烈. 年降水量的分布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在同一纬度上,东部的降水量多于西部,2001-2005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达到历史最大值. 年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周期振荡在高频区振荡频繁,有多个突变点,中低频区则较平缓. 不同河源区的气温增温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雅鲁藏布江源区最大(0.54℃(10a)-1),黄河次之(0.31℃(10a)-1),澜沧江和怒江最小(0.17℃(10a)-1). 除少数气象站外,区域内各站的年平均气温也普遍升高. 澜沧江源区是整个青藏高原河源区降水量升幅最大的地区,而雅鲁藏布江源区为降水量升幅最小的区域. 从整个青藏高原来看,温度和降水均普遍升高,整个区域呈现暖湿化趋势,但降水量的增加较微弱.
  • 孙琳婵;赵林;李韧;姚济敏;肖瑶;乔永平;焦克勤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36-11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北界西大滩地区2005年度的辐射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基本特征. 结果显示:PAR日变化与总辐射(Q)日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中午大,早晚小;晴天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变化相对比较平滑,阴天的日变化曲线不稳定,晴天的PAR大于阴天日. PAR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夏季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 光合有效辐射系数ηQ值阴天大,晴天小;ηQ的日变化是中午小,早晚大,年变化呈双峰型,在1.75~1.96 molMJ-1之间变化,年平均值为1.88molMJ-1. 最后,提出了适合本地区PAR的气候学计算方法.
  • 周浩;唐红玉;程炳岩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44-11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1961-2007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日数资料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资料,对高原积雪和降水作奇异值分解(SVD)分析. 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积雪对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有重要的影响. 冬、春季高原积雪的不同分布将造成后期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分布出现差异. 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对冬季高原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是四川东北部、重庆、西藏中西部,对春季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北部,以及西藏中东部. 与降水敏感区相对应的冬季高原积雪分布的关键区是西藏中西部和青海中南部至四川西北部地区,春季则转变为西藏西部和青海部分地区. 总的来说,冬季高原积雪的异常变化比春季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前期青藏高原积雪是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对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和预测意义,冬季高原积雪日数尤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可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 姚檀栋;张寅生;蒲建辰;田立德;Yutaka Ageta;Tetsuo Ohata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52-11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9年中日联合青藏高原冰川考察在唐古拉山口开始进行冰川、水文气候学观测,距今已经整20a了. 时过境迁,合作双方的研究所均已重组、更名,然而1989-1993年间考察研究所起到的开创性作用、当时取得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而且当时建立的一些观测站点,借助一些大型课题,如GAME/Tibet、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的支持一直持续工作至今. 最近,完善了位于冬克玛底冰川末端的冰川监测系统,将对该地区的冰冻圈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 王圣杰;张明军;;王飞腾;李忠勤;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62-11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NO3-是雪冰中含量最高的含氮无机离子,雪冰中NO3-浓度记录的解读已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就极地与中低纬高海拔地区雪冰中NO3-浓度记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关于NO3-所指示的环境意义形成了一系列的认识.从雪冰中NO3-的可能性来源(包括太阳活动、陆源粉尘、闪电等自然源以及其他人类源)、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气-雪-冰界面转化过程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全球变化的背景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 寒区生物学
  • 刘光琇;董小培;张威;章高森;王鹭;岳君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70-11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乌鲁木齐河源区不同海拔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材料,利用荧光显微计数技术、寡营养恢复培养技术等,研究了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壤理化参数和植被类型的关联度. 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与冻土含水量、总C、总N和pH值相关性不显著,与相应的植被类型明显相关,可培养细菌数从大到小所对应的植被为:苔草>嵩草>芨芨草>针阔叶混交林>云杉>车前草>山莓草;在相同植被类型下,可培养细菌数量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 植被类型是影响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主要因素,但海拔变化对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 石玉兰*;陈宣;岳君;安黎哲;李新荣;陈国雄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75-11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未经水杨酸(SA)处理的低温对照相比, 0.1mmolL-1 SA处理提高了拟南芥悬浮细胞在整个低温胁迫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 并在低温胁迫初期提高了细胞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 在抗氧化酶系统活力提升的同时, 还伴随着相对电导率的降低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减少, 即细胞膜状态的恢复. 相关性研究显示, 膜状态的恢复与抗氧化酶系统中各类酶活力的增加呈显著正相关. 上述结果表明, SA可以通过提高拟南芥悬浮细胞的抗氧化酶系统活力避免氧化损伤, 从而协助膜系统在低温胁迫下的自我恢复, 使细胞抗寒性得以增强.
  • 岳君;刘光琇;章高森;张威;徐世健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80-11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土壤性质的测定,分析了念青唐古拉山扎当冰川退缩前沿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为104~105 CFU g-1,可培养细菌隶属于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Actinobacteria 5个类群. 随冰川退缩年代不同土壤中细菌多样性有明显变化,土壤的C、N含量与距冰川前沿的距离之间呈正相关,即土壤暴露时间越长,C、N含量越高. 结果说明,冰川退缩前沿的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细菌资源,细菌的组成发生着动态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
  • 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
  • 阿依努尔.孜牙别克;高婧;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86-11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奎屯河流域的乌苏、沙湾气象站1960—2009年50a来的气温、降水量资料和奎屯河将军庙水文站的降水量、径流量资料,分析了气温、降水、冰川等变化对奎屯河出山口地表径流的影响. 结果表明:将军庙水文站年降水变化与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 尽管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年径流与平原地区和出山口的气温相关不很密切,气温可通过影响蒸发增加山区消耗水量,减少径流. 然而,气温变暖会加剧冰雪消融,使冰川退缩并变薄, 特别是消耗冰川积累量来增加河川径流. 在奎屯河出山口地表年径流量中,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冰川径流增加了5.7%,多年平均情况下消耗冰川积累的融水径流约占冰川径流的30%. 同时,随气候变化的极值化,要注意高山地区降水减少和汛期气温降低引起河川径流减少, 降水、气温高值引起的年径流增大与洪水危害,以及引起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幅增大,并对水利工程造成的影响. 有关气候变化对河川径流定量预测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 牛最荣;赵文智;陈学林;黄维东
    冰川冻土. 2010, 32(6): 1194-120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研究区的气象、水文、地质和冰川等资料,结合野外调查,研究了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的降水资源、冰川资源、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水资源总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山区水资源主要由祁连山南部的降水、冰雪融水等形式补给,以冰川、地表水、地下基流形式存在,冰川融水补给量为0.5532×108 m3,地表水资源量为11.64×108 m3,出山口基流量为5.264×108 m3. 河流进入山前平原后,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重复转化,南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8.74×108 m3,北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2.06×108 m3. 中游耗水量的增加,加剧了中游和下游地区用水矛盾. 对河流水质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中、下游受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退水的影响,河流水质较差. 随着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逐步推进,黑河流域中西部子水系的水资源问题日趋突出,研究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可为区域水资源的管理调度、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 刘七军;李锋瑞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02-12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已经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要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节水型社会,而中国特色节水型社会的构建核心在于创建一种全新的能够促进人水和谐、全方位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合理消费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或形态. 系统阐述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必然性,评述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动态及进展,探讨了节水型社会这一新型社会经济组织体系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提出了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旨在为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伟战略目标提供新思路.
  • 段建军;曹晓莉;沈永平;高前兆;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11-12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干河流域由木扎提河、卡普斯浪河、台勒维丘克河、卡拉苏河、克孜尔河5条支流汇合而成,支流均发源于天山南坡,单独出流,汇集于拜城盆地的克孜尔水库,始称渭干河. 渭干河是天山南麓三大河流之一,主要支流木扎提河发源于汗腾格里峰东坡的冰川集结区,河流源头多接冰川,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 5条支流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27.98×108m3,干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31.59×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6.05×108m3. 从渭干河流域的河川径流量组成可以看出,集水区河水来源于冰川融水、融雪径流、降雨径流,冰川融水量变化和降水量的波动,控制着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变化. 利用现有的观测数据和研究成果粗估分析流域地表水资源的变化趋势,预计近、中期径流量会相应增多.
  • 陶双成;陈济丁;王云;叶成银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20-122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喀喇昆仑公路沿线地表水环境基本特征,为公路改扩建施工中开展水环境保护提供支持. 2008年9月-2009年10月在喀喇昆仑公路沿线的印度河、洪扎河和红其拉甫河采集地表径流样,分析了样品中pH值和悬移质浓度,现场监测了水体透明度. 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pH值介于6.7~7.5之间,悬移质浓度分布在0~1841mg•L-1之间,水体透明度在2~107cm. 公路沿线地表径流的pH值基本呈中性,pH值的变化受补给的冰川融水pH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影响;地表径流中悬移质是影响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因素. 监测数据还显示,气温影响下的冰川融水径流形成的水文过程是悬移质时间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3条河流中悬移质浓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中红其拉甫河中上游河段水中悬移质浓度含量较低,是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中水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段.
  • 侯文菊;李英年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26-12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黄河源区地表潜在蒸散,分析了区域1961-2009年49a来地表湿润指数的变化特征和趋势,并进行影响地表湿润指数的气象因素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49a来黄河源区年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小趋势,其中20世纪60年代相对湿冷,70年代半湿冷,80年代为弱暖湿型,90年代暖干化明显. 但进入21世纪初,特别是2003年以来,黄河源区降水增多,湿润指数上升,表现为暖湿型的气候特征. 不同季节湿润指数变化略有不同,比较而言,49a来地表湿润指数在冬春季呈增加趋势,夏秋季呈减小. 湿润指数对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的响应最为敏感.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李清泽;赖远明;徐湘田;杨玉贵;常小晓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34-12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高温冻土内部含有大量随机分布的初始缺陷,从而使其力学性质具有明显的离散性和随机性.基于3种不同围压下的试验结果,利用K-S检验法对强度的概率分布进行了拟合检验,结果表明Weibull分布能较好地描述高温冻土的强度分布,随后对强度进行了可靠度分析.基于连续损伤理论和Drucker-Prager准则,建立了高温冻土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通过3种不同围压下的试验结果与之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出高温冻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过程.
  • 刘晓宏;刘禹;徐国保;蔡秋芳;安文玲;王文志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51-12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木年轮稳定碳氧氢同位素(δ13C、δ18O和δD)作为树轮气候学、树轮生态学研究的一种重要信息,随同位素分析技术的发展得到广泛应用. 在利用树轮同位素指标进行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对原木样品进行纯化得到α-纤维素及硝化纤维是一项耗时、耗力且又必须进行的前处理步骤. 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多种纤维素和硝化纤维提取的实验流程,综述了树轮同位素样品分析制备的提取流程,讨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建议实验室在利用树轮同位素指标进行古气候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时,应关注树木年轮同位素样品制备流程差异对最终获取的同位素比率的影响,以消除不同实验流程造成的实验结果上的差异,为树轮同位素指标大范围空间指标比较提供基础.
  • 张森琦;刁玉杰;程旭学;张晓娟;张杨;郑宝峰;赵学亮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51-12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O2地质储存逃逸通道可分为人为逃逸通道、地质构造逃逸通道以及跨越盖层和水力圈闭逃逸通道三类. 在CO2地质储存场地选址和场地勘查阶段,应高度重视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震危险性和CO2逃逸通道专门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避免因CO2逃逸造成对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地下水污染和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同时要对可能的CO2逃逸通道进行灌注前CO2背景值监测,灌注工程运营期CO2控制监测和封场后长期监测,确保CO2地质储存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持久性.
  • 仲桂新;宋开山*;王宗明;雷小春;刘殿伟;张柏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62-12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2002-2008年6个积雪季节的Terra-Aqua/MODIS积雪产品(MOD10A2、MOD10C2)和Aqua/AMSR-E雪水当量产品,分析了东北地区积雪覆盖面积的变化特征,以研究区气象站点观测的积雪数据为真实值来验证两种产品积积雪信息的精度,探讨了云覆盖、土地利用类型和雪深对积雪覆盖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云的存在对微波数据积雪识别的影响较小,在积雪量较多的12月至次年的2月随云量百分比的变化,MOD10A2积雪覆盖面积比例大体出现负变化. 因此,在有云情况下AMSR-E数据反演积雪精度最好. 对比草地、耕地、林地和居民地4种土地覆盖类型对监测积雪覆盖精度的影响,发现林地对其影响最大,在林区3种积雪产品的积雪识别精度分别为55.8%、81.2%、85.4%;雪深对AMSR-E积雪产品识别精度影响较小,总体精度为97.8%; 积雪深度对MOD10A2积雪产品识别精度影响较大,总体精度为57.3%. MOD10A2、MOD10C2和AMSR-E 3种积雪产品的总体反演精度分别为69.3%、76.6%、76.3%. 有必要开发适用于东北地区的积雪覆盖算法,提高估算精度,为能量平衡估算、气候模型、农业生产、土壤墒情监测服务.
  • 姚小英;;蒲金涌;田广旭;强玉柱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70-12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暴)雨可能引发的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宝天高速公路西段安全运行的最大威胁. 根据宝天高速公路西段1965-2008年麦积国家基本气象站、街子气象哨降水资料及1980-2008年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历年土壤水分含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宝天高速公路沿线降水、大(暴)雨及土壤含水量分布规律,建立了大(暴)雨引发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危险性的评价模式. 结果表明:天宝高速公路西段是地质灾害高危险区,也是天水市地区的大(暴)雨中心.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宝天高速公路段的年降水呈20a周期变化,大(暴)雨出现次数与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呈正相关. 大(暴)雨的出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大(暴)雨出现的4-10月,100cm土层土壤最大水分容纳量为86~172mm,40cm土层为41~69mm. 大(暴)雨引发泥石流的危险性7月最高,4月最低. 7-10月泥石流发生的危险程度高于4-6月,主汛期是该线路段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点防御时段.
  • 宁宝英;;何元庆;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76-12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数据库提供的文献详细信息,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基于对1979-2009年《冰川冻土》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等指标的年际分布量化,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化,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与研究人员组成的区域变化. 结果表明,31年来《冰川冻土》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波动性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这种增长尤为明显;相关研究机构具有明显的地域相关性,主要集中冰川冻土分布区周边,近来东部地区的部分综合性院校的加入表明国内对冰川、冻土及相关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冰川地貌、多年冻土、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为该刊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关键词,其中气候变化作为最高频年度关键词出现11次,反映了《冰川冻土》关注的研究热点. 《冰川冻土》刊载的论文被CSCD和SCI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说明了学界对冰川、冻土及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 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对未来我国冰川冻土研究成果的国际推介和期刊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 科学回顾
  • 施雅风;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86-12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书评
  • 王国亚
    冰川冻土. 2010, 32(6): 1289-129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