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2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8-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崔广心
    冰川冻土. 1998, 20(2): 97-1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人工冻结工程的实践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于常规“冻土力学”(暂称“浅土冻土力学”)的“深土冻土力学”概念.分析浅土冻土力学与深土冻土力学的区别,提出深土冻土力学的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展望21世纪地下人工冻结工程的前景和深土冻土力学的未来.
  • 徐学祖, 张立新, 刘永智, 王家澄, 顾同欣
    冰川冻土. 1998, 20(2): 101-1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气候干旱、寒冷,水资源缺乏,盐渍土分布面积大,表聚性强,采取治理措施后具有反复性.因为“盐随水迁”是基本规律,盐渍土的治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原则,重点抓好土壤水分改良三环节:抑制地面蒸发、控制地下水位和改进灌溉方式.
  • 褚彩平, 李斌, 侯仲杰
    冰川冻土. 1998, 20(2): 108-1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硫酸盐渍土在历经多次冻融循环时的盐胀累加规律,得出了盐胀累加的不同类型,给出了累加盐胀率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式,进一步揭示了盐胀累加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为工程设计考虑多年冻融循环作用下,盐胀的累加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李洪升, 刘增利, 朱元林
    冰川冻土. 1998, 20(2): 112-1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桩基冻拔的冻土工程问题进行了断裂力学分析,并给出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裂判据以及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表达式.最后通过实际算例详尽的说明断裂力学方法在桩基冻拔稳定性计算中的应用,并与现行方法做了对比.比较结果表明,断裂力学方法不仅是有效的,而且比现行方法更为完善.
  • 米海珍, 吴青柏, 马治学
    冰川冻土. 1998, 20(2): 116-1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相变热传导理论为基础,利用实测路面温度资料计算了多年冻土路基中冻土上限的变化趋势,认为上限的稳定是一个时间相当长的过程。人为上限在目前条件下仍在下降,从现在的12cm/a下降至50a后的5cm/a,届时上限深度将达到9.4m(从路面起计算).
  • 周国庆
    冰川冻土. 1998, 20(2): 120-1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饱水砂层的竖向冻结及融化过程土中结构切向受力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冻结饱和砂土融化过程可分为负温升温、相变和自由水温升3个阶段;与此对应,融化沉降过程可分为开始、急降和缓降3个阶段;而模型结构切向应力则经历了上升、陡降和缓降3个过程;最终模型受有切向融沉压缩附加应力.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季节性冻土中的结构受力、冻结井井壁应力历史以及井壁裂漏颇有意义.
  • 张立新, 徐学祖, 张招祥, 邓友生
    冰川冻土. 1998, 20(2): 124-1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核磁共振仪,利用自行设计的机械加压装置,包括非金属材料制成的耐压试管,确定了冻土对应不同压力和温度的未冻水含量,并计算了相应压力下冻土的冻结温度。实验温度范围为0~-20℃,压力范围为0~40MPa.结果表明,冻结温度随压力增大而呈线性降低;对应不同温度的未冻水含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 杨平, 陈明华, 张维敏, 赵怀固, 郁楚侯
    冰川冻土. 1998, 20(2): 128-13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测,分析了冻结壁内温度分布规律,冻结和解冻期内冻结壁厚度、平均温度、冻结壁发展速度、解冻速度及外壁体厚占有效厚度比例与冻结时间的关系,冻结壁厚度与平均温度的关系,并得出了有关回归公式。对冻结凿井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唐领余, 沈才明, 孔昭宸, 王富葆, 廖淦标
    冰川冻土. 1998, 20(2): 133-1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许多湖泊钻孔、泥炭剖面等所揭示的花粉记录为重建当时的古气候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应用这些资料探讨青藏高原东部末次最大盛冰期植被和气候。大约25~15kaBP前后西藏东南部、川西若尔盖及青海柴达木和可可西里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年均气温比现今低6℃左右,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在青海湖地区森林退缩演变为草原植被;甘肃临夏气候冷湿,年均温比现在低5~6℃,发育山地暗针叶林.
  • 潘安定
    冰川冻土. 1998, 20(2): 141-1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两剖面中,孢粉记录所反映的气候旋回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两者之间有良好的对照性,据此可划出22个主要旋回和部分次一级旋回。根据孢粉组合分析,早更新世早期是第四纪期间水热条件最为优越的时期,22MaBP以来气候向干冷发展,18~177MaBP湿润程度最高,17~16MaBP前后,伴随黄土沉积出现,植被与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
  • 张平中, 王先彬, 王苏民, 沈永平, 刘光秀, 羊向东, 薛滨, 吴锡浩
    冰川冻土. 1998, 20(2): 145-1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江西九江地区4个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质及其δ13C值的分析结果,认为末次冰期旋回内生态转型是由于季风效应和CO2共同作用的表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内的Heinrich事件对中国东部的气候也产生剧烈的影响,其分布直接控制着C3和(或)C4植物的转型及其沉积物的类型。CO2及其温室气体可能是Heinrich事件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 丁永建, 李新, 程国栋, Martin Hoelzle, Wilfried Haeberli
    冰川冻土. 1998, 20(2): 152-1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冰川微地形对冰川物质平衡重要影响的认识,在考虑朝向、坡度、地形遮蔽等因素的条件下,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对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冰面太阳可能直接辐射进行了理论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算冰面任意一点物质平衡的B=f(T,R)(气温-辐射)模型。比较了该模型与B=f(T)(气温)模型、B=f(P,T)(降水-气温)模型及B=f(Q)(能量平衡)模型之间的优缺点,表明该模型具有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精度较高、参数易于获得等优点,从而为计算冰川物质平衡提供了新的途径。
  • 孙俊英, 秦大河, 姚檀栋, 李忠勤
    冰川冻土. 1998, 20(2): 158-1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酸、乙酸是全球对流层中普遍存在的化学成分,它们对偏远地区降水中的酸度有很大影响,降水中存在的甲酸、乙酸必然会在冰川和冰盖中保存下来。然而,目前很少有文章报道山地冰川中甲酸、乙酸的测定结果及环境意义。我们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古里雅上部5m冰芯中甲酸、乙酸的浓度,结果显示,甲酸、乙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峰值一般对应于夏季层位,说明甲酸、乙酸的来源不同于阳离子,粉尘不是其主要来源。将甲酸、乙酸的记录与冰芯中δ18O和阳离子的记录对比,得出甲酸具有较敏感的气候指示意义。
  • 李志军
    冰川冻土. 1998, 20(2): 162-16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细粒酒精模型冰的单轴压缩强度试验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试验采用两种试样,即长方形和哑铃形。对长方形试样发生不同破坏模式发生的条件,即试样尺寸、加载速度和压头与试样接触面摩擦等效应进行了详细讨论。描述了细粒酒精模型冰单轴压缩强度的基本特征,并比较了两种试样的试验结果。
  • 金会军, 程国栋, 徐柏青, 中野智子
    冰川冻土. 1998, 20(2): 167-1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静态箱技术对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站附近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的初步调查表明,各个植物群落内部和不同群落之间的CH4排放量变化都很大。花石峡地区高寒湿地基本可分为潮湿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杉叶藻沼泽和毛柄水毛茛沼泽,其群落夏季CH4平均排放量分别为44.31,10.05,45.94和-0.28mg·m-2d-1.花石峡融化季节CH4排放量为4.08g·m-2a-1.简单外推表明,青藏高原高寒湿地CH4年排放量约为1Tg·a-1.
  • 田立德, 姚檀栋, M. Stievenard, J. Jouzel
    冰川冻土. 1998, 20(2): 170-1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96年夏半年中国西部6个站点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特征和与气温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中δD的空间变化很大,青藏高原南部降水中δD较低,中国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是降水中δD的一个高值区,远高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其空间变化未遵从“大陆效应”的规律。分析表明,这与中亚腹部干旱的气候条件和大陆内部的局地水汽循环有关。而且在大陆内部降水中δD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很强,而在高原南部的季风区,降水中δD与气温无明显相关性。
  • 周秉根
    冰川冻土. 1998, 20(2): 175-1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分维值介于2.708~2.735之间,非常接近古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典型分维值2.75.结合沉积特征,表明该沉积物属第四纪间冰缘环境下的稀性泥石流沉积,其形成过程与季风型冰缘环境有关.
  • 任贾文, 秦大河, 井哲帆
    冰川冻土. 1998, 20(2): 179-1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997年中美联合考察队对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考察期间,采用GPS技术对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测量。将其结果与1966年考察测量的位置对比得出,过去30a间该冰川末端后退了170~270m,平均年退缩量为5.5~8.7m.由于目前气候仍在变暖,该冰川将继续保持退缩状态。
  • 杨梅学,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8, 20(2): 183-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均表明,青藏高原作为一个特殊的抬高了的下垫面,其上雪盖面积和积雪日数等的异常均与亚洲夏季风的强弱及起讫有关。雪盖面积大、积雪日数多的年份,亚洲季风弱且爆发迟,推进慢;雪盖面积小、积雪日数少的年份,亚洲季风强且爆发早,推进快。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