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2-25
  

  • 全选
    |
    特别报道
  •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8, 20(1): 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1月5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了“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其中进展之一的第9项,即“科学家在青藏高原钻取冰芯创多项世界之最”.现将其主要过程和结果作一报道.
  • 研究论文
  • 张寅生, 姚檀栋, 蒲健辰
    冰川冻土. 1998, 20(1): 3-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和祁连山“七一”冰川为例,着重探讨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能量机制。得到了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冰川平衡线对气候因子波动的响应值,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影响。文中所选取的3条冰川中,以1号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强烈,而“七一”冰川以其独特的能量交换特征,对气候因子波动的响应相当迟缓,从而在全球山地冰川普遍缩小规模的背景下,该冰川处于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
  • 刘时银, 丁永建, 王宁练, 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98, 20(1): 9-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式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及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大陆性气候区且具有暖季补给特征的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小于海洋性冰川,升温1℃或增加20%的降水可引起平衡线上升81m或下降31m.此外,气温与降水在物质平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气温引起物质平衡剖面以旋转方式变化,而降水可导致其平移方式的响应。若未来升温2℃时,即使降水增加30%,1号冰川向负平衡变化仍然不能得到遏制。
  • 王宁练, 姚檀栋, L. G. Thompson
    冰川冻土. 1998, 20(1): 14-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综合分析了古里雅冰芯中NO3-的各种可能来源,并认为太阳活动、平流层N2O的氧化和陆源气团是其主要来源。在近1500a来的NO3-浓度变化中,存在明显的23.3a,88.1a,30a,5.5a和10.4a周期,其中23.3a,88.1a,5.5a和10.4a周期分别与太阳活动的海尔周期、世纪周期、双振动周期和黑子周期相接近或一致,而30a周期与中亚湖泊水位的变化周期相接近。太阳活动是古里雅冰芯中NO3-浓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两者的长期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太阳活动的蒙德尔极小期、施珀雷尔极小期、中世纪极大期和中世纪极小期,在近1500a来该冰芯的NO3-浓度变化曲线上均有表现。交叉谱分析表明,太阳黑子活动和该冰芯中NO3-浓度的11a周期变化位相不一致,NO3-浓度变化滞后于太阳黑子相对数变化约1.5a左右。
  • 刘光秀, 王睿, 李世杰, 李炳元, 朱照宇
    冰川冻土. 1998, 20(1): 21-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昆仑山甜水海深56.32m的钻孔岩芯孢粉记录表明,本地区240kaBP以来,高寒荒漠植被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其间有草原成分蒿增加的若干波动,它反映了寒冷干旱气候背景下的湿润温和波动,亦反映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依据钻孔孢粉组合特征及蒿藜比值变化划分出的10个带,代表了气候环境的10次波动。
  • 金会军, 刘宗香, 曾根敏雄
    冰川冻土. 1998, 20(1): 25-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乌鲁木齐河源冰达坂5号钻孔是天山山脉海拔最高(3900m)的地温观测孔。1991~1995年监测结果表明,基岩温度呈现明显的昼夜、季节和年际变化,其中2m左右受山坡粗砾石中径流热扰动和降水热渗浸的强烈影响,8~10月平均地温在0℃附近振荡。5a平均地温为-5.0℃,推测多年冻岩厚度约在240m左右。在18m处年温度变幅仍为0.6℃,地温年变化深度约在25~30m之间。0.5,1.0和2.0m温度处呈明显升高趋势,而10和18m处地温缓慢下降。这可能归结于1995年的夏季高温和1994年冬季低温及秋季丰富降水的热渗浸。
  • 刘时银, 程国栋, 刘景时
    冰川冻土. 1998, 20(1): 30-3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56年以来天山昆马力克河麦茨巴赫冰川湖突发性洪水记录,分析了该冰川湖突发性洪水与气候要素特别是气温间的关系,认为冰川湖迅猛排水受制于年内气温波动引起的伊力尔切克冰川消融期与消融强度的变化,该冰川湖迅猛排水时的洪峰流量与总洪水量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种增加趋势与天山地区区域性温暖化有密切的关系。
  • 吴紫汪, 朱林楠, 郭兴民, 王晓阳, 房建宏
    冰川冻土. 1998, 20(1): 36-4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康公路运行35a后,经沿线调查与钻探表明,在多年冻土区内,凡路堤高度低于0.8m的富冰地段,历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热融、翻浆病害发生;凡路堤高度大于0.8m的路段则基本保持稳定。在全面分析路堤下冻土上限的升降规律基础上,并考虑目前区内冻土明显退化的现实与高级路面对路基变形的要求,提出高原多年冻土区修筑道路时,砂砾路面路堤高度应为1.6m,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堤高度应为2.0m.
  • 沈忠言, 张家懿
    冰川冻土. 1998, 20(1): 42-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荷载效应包括速率效应和疲劳效应两部分。速率效应使冻土的动强度和退荷回弹动弹模随应变速率加快而提高;疲劳效应使冻土的动强度随振频增加而下降,但在低应变速率下却使动强度略有提高。在高应变速率下动强度大于静强度,在低应变速度下动强度小于静强度,其间存在一个临界应变速率。通过动强度-破坏振次关系,可确定长期极限动强度。
  • 刘鸿绪, 孙彦福, 陈亚明, 徐学燕, 印艳华
    冰川冻土. 1998, 20(1): 46-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冬期地面形成一坚硬的季节冻结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基土的动力特性,也就改变了地表层的卓越周期。1986年黑龙江省德都地区冬、夏两次地震震害调查发现,冬期地震对较刚性房屋破坏严重,而夏期刚好相反,即相对柔性结构房屋地震破坏严重。通过实地观测与室内分析计算,进一步研究了这一问题。
  • 雷志栋, 尚松浩, 杨诗秀, 王义
    冰川冻土. 1998, 20(1): 51-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土壤冻融过程中水热耦合迁移模型,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浅埋条件下整个土壤冻融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越冬期土壤水热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快速冻结阶段土壤冻结速度随深度线性减小。冻结过程中某一深度处的含水量增量与冻结速度呈双曲线型相关关系。提出了土壤冻融过程中的特征含水量概念,以描述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 马芹永
    冰川冻土. 1998, 20(1): 55-5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上分析了人工冻土波速与爆破性的关系,进行了冻结砂土、冻结粘土在3个不同温度下(-7℃,-12℃,-17℃)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和冻土爆破性试验。结果表明,纵波速度与变形能系数关联度最大,纵波速度能较好地反映冻土的爆破性。
  • 宗琦, 马芹永
    冰川冻土. 1998, 20(1): 60-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冻结砂土为原型进行冻土光面爆破参数的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冻土中实施光面爆破是可行的;当炮孔直径35~50mm时,较为合理的光面爆破参数为:炮孔间距500~700mm,装药密集系数0.8~1.2;较为合理的光面爆破装药结构为径向空气间隙和轴向空气垫层不偶合装药。
  • 柯长青, 李培基
    冰川冻土. 1998, 20(1): 64-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青藏高原1978~1987年SMMR微波候积雪深度资料、55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63~1992年逐日积雪深度记录进行了EOF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四周多雪,特别是东西两侧多雪与广大腹地少雪形成鲜明对比。高原东部是高原积雪年际变化最显着的地区,它主导了整个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并且与西部多雪区年际波动呈反位相关系。从60年代到80年代积雪年际波动幅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 王世杰
    冰川冻土. 1998, 20(1): 68-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实际考察的各种资料数据,在我们以往研究的理论技术、估算用数学模型和应用程序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述了估算航卫遥感影像信息中积雪量的整套计算机分析流程和处理新方法,并在技术措施和适用性上,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增补和修改。在时间上对不同年份而在同一季节时期局部地区的遥感积雪资料进行相对量的结果分析和比较,给出了一些实际数据图表。
  • 姜逢清, 魏文寿, 刘明哲, 李卫红, 汪新军
    冰川冻土. 1998, 20(1): 74-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巩乃斯河流域积雪阴、阳离子的空间变化以K++Na+、Ca2+与SO42-和HCO3-等离子最明显;K++Na+与SO42-、Ca2+与HCO3-变化基本同步。从新降雪阴、阳离子的时间变化上看,隆冬季节积雪深厚范围广,相应离子含量低。调查区积雪对局地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有较明显的记录。
  • 刘勇, 邓晓峰
    冰川冻土. 1998, 20(1): 79-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地区是新生代以来,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地质背景下,迅速隆升起来的极高山地区。进入第四纪以来,强烈的构造隆升,使这些山地上的冰川进退、河流发育和湖泊变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带来整个地貌格局的变化。倒数第二次冰期时,亦即聂聂雄拉冰期的鼎盛时期,本区发育了巨大的冰帽,覆盖了整个地区。末次冰期的冰川以长大的山谷冰川和小冰帽为主要特点。在末次间冰期,河流侵蚀能力增强,位于山地南坡的河流进行强烈的溯源侵蚀,破坏了山脉的完整性,并对北坡的河流进行劫夺,从根本上改变了本区的地貌格局。到了全新世后期、新冰期到来之际,佩枯错的水位也达到了其在地质历史上的最高水位和最大面积,高出现今湖面整整100m.此后,由于朋曲河的溯源侵蚀和劫夺作用,上游流域面积减少,水源补给逐渐丧失,水域迅速收缩,水位降低。
  • 邓晓峰, 刘勇
    冰川冻土. 1998, 20(1): 85-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希夏邦马峰北麓佩枯错湖区古湖岸的升降变化、门曲谷地河流阶地和冰水阶地等的实地考察,以及地形图、卫片、航片判读所取得的资料,并结合本区第四纪以来不同时期的上升幅度、古地理变迁、冰期与间冰期更替、动植物演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希夏邦马峰北坡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冰水相沉积物,曾对门曲谷地有过不同程度的堰塞作用,故而提出佩枯错湖为堰塞成因的解释,其从初始形成、兴盛发育到衰退的演变过程与区内冰川类型从山谷冰川、山麓冰川到山谷冰川的演替过程是一致的。
  • 王国尚, 金会军, 林清
    冰川冻土. 1998, 20(1): 88-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20多年来,时域反射仪(TDR)在土壤参数测试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土壤含水量等测试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前景。文章大致介绍了国外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概况和进展,对其参数测试的内容和精度作了简介。
  • 名词讨论
  • 黄茂桓
    冰川冻土. 1998, 20(1): 93-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年起,我国进行了统一、全面和系统的冰川编目,现已基本完成.编目接受国际冰川目录临时技术秘书处指导,其成果纳入国际冰川资料信息库.
  • 人物介绍
  • 周幼吾
    冰川冻土. 1998, 20(1): 94-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8.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