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7-11-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柯长青, 李培基, 王采平
    冰川冻土. 1997, 19(4): 289-29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60个地面基本气象台站1957~1990年逐日雪深、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观测记录,用ARMA(p,q)模型检验了青藏高原积雪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原积雪变化呈普遍增加趋势,与南极大陆及格陵兰冰盖表面雪积累率的增加相一致。青藏高原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也是增加的,积雪与冬季气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与冷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积雪的增加是由冷季降水的增加所引起的。
  • 田立德, 姚檀栋, 蒲健辰, 杨志红
    冰川冻土. 1997, 19(4): 295-30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青藏高原拉萨气象站1993~1996年雨季降水中δ18O的测量和IAEA/WMO的观测结果,分析了拉萨雨季降水中δ18O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受青藏高原季风的影响,拉萨降水季节变化异常明显,降水集中在夏半年,尤其是7~9月份。拉萨降水中δ18O也表现出季风降水的典型特征。降水中δ18O“雨量效应”明显,而且这种降水量的影响远远掩盖了气温对降水中δ18O的作用。高降水对应降水中δ18O低值,反之亦然。拉萨降水中δ18O的这种变化特征与青藏高原北部是不同的。
  • 沈永平, 谢自楚, 丁良福, 刘景时
    冰川冻土. 1997, 19(4): 302-3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统计力学方法和最大熵原理,论证了高山流域内降水、径流和径流系数与其所占面积之间呈负指数关系,流域内的冰川分布区是各参数的最大分布区,从而给出了高山流域冰川平均物质平衡的计算公式。在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流域对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说明此方法是可靠的,且精度较高。运用此公式对东帕米尔康西瓦河流域的冰川物质平衡进行恢复,1960~1990年平均值为-123.5mm/a.
  • 蓝永超, 康尔泗, 杨文华
    冰川冻土. 1997, 19(4): 308-3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羊峡水库年平均入库流量预报为例,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利用龙羊峡水库入库水量代表站唐乃亥水文站的实测径流资料,建立了一个GM(1,1)拓扑预测模型,用于黄河上游径流的长期预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朱立平, W.B. Whalley, 王家澄
    冰川冻土. 1997, 19(4): 312-32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0mm×50mm×50mm的一些小花岗岩块体被单轴挤压使之表面出现裂隙,然后分别预处理成干燥、水饱和与硫酸钠溶液饱和的3组样品,使之经历不同温度变幅下的冻融过程。在冻融过程中,分别记录了样品表面、表面下10mm及25mm处的温度变化,同时在实验前后,对所有样品都进行了超声波传输速率测定和重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小的花岗岩块体表面与内部的温度变化没有明显差异,其温度变化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但在外界温度变幅整体低于0℃时,岩石温度逐渐趋于稳定。样品在实验前后的重量变化很小,但是仍能反映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水饱和的一组样品中。所有样品在实验后的超声波传输速率都明显下降,特别是在垂直于微裂隙的方向,超声波传输速率下降大于平均下降幅度,表明冻融过程中岩石内部的孔隙可能增大而微裂隙具有明显的加剧作用。
  • 崔广心, 杨维好, 李毅
    冰川冻土. 1997, 19(4): 321-3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4种不同土质的不同含水率及含盐量的湿土,在0~20MPa外载范围内结冰温度的变化规律及数值。对含盐量与外载的交互作用进行试验研究表明,除不饱和水的砂外,结冰温度与外载变化规律均服从克拉柏龙方程;含盐对结冰温度的影响服从溶液结冰温度降低的规律;含盐与外载交互作用甚微,并获得湿土的结冰温度与外载、含水率、含盐量的变化规律及数值。
  • 龚家栋, 祁旭升, 谢忠奎, 王亚军
    冰川冻土. 1997, 19(4): 328-3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冻土体冻结缘的水势梯度导致非冻结土中的水分向冻结土体迁移,使融解后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提高。然而,土壤水分增加的数量决定于冻结前土壤水分的剖面分布状况。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利用土壤冻融作用对土壤剖面水分的再分布,储水灌溉时间可以提前至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灌溉定额可以降低至60m3/亩,甚至40m3/亩。灌溉后及时地进行地面覆盖保墒措施,可以改善较早灌溉和低定额灌溉条件下在播种期的土壤墒情,显著提高作物的出苗率。
  • 张宝林, 王春鹤, 王家澄, 张立新, 陶兆祥, 顾同欣
    冰川冻土. 1997, 19(4): 334-3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首次报道了含不同价态金的NaCl溶液在单向冻结条件下,其中的Au(Ⅲ)、Au(0)浓度及盐度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冻结过程中,由于“盐析作用”的结果,金元素及盐分离子发生强烈迁移,大量富集在未冻液中。在常温及零温条件下,Au(Ⅲ)稳定,Au(0)最不稳定,极易发生沉淀。表明冻土带砂金矿再生的关键可能就在于如何使金的价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未冻液中金元素的沉淀,以及使分散在沉积物中的微细粒金进一步富集、长大。
  • 李洪升, 朱元林, 刘增利, 梁承姬, 张斌
    冰川冻土. 1997, 19(4): 340-3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冻土断裂韧度KIc的尺寸效应,应用Weibul脆性破坏统计理论获得了反映冻土KIc尺寸效应的材料常数,即尺寸效应系数α。应用α值进行了KIc值理论预测,与实测值相比,其最大误差不超过5%.
  • 高民欢, 李斌, 金应春
    冰川冻土. 1997, 19(4): 346-3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氯盐和硫酸盐类盐渍土的盐胀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得出了盐胀随温度变化的若干规律,即盐胀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式,起胀温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式,盐胀与降温速率的关系式,成型温度对盐胀规律的影响等。分析了Na2SO4含量、NaCl含量、Cl-/SO42-、含水量对盐胀的影响,给出了盐胀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式。
  • 徐学燕, 张培柱, 安莹
    冰川冻土. 1997, 19(4): 354-3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锥形桩外形合理,集摩擦桩和端承桩两者的优点,使单位体积承载力提高0.5~2.5倍,基础工程造价降低40%~60%;锥形桩还减小土体冻胀性和融沉性,有利于基础的抗拔及稳定。其锥角以5°~15°之间较合理,地基土冻胀性高时采用大锥角桩,冻胀性低时采用小锥角桩。文中给出了承载力计算公式和与工程实际静载实验的差别及其处理方法
  • 吴玮江
    冰川冻土. 1997, 19(4): 359-3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综合分析西北季节性冻土地区滑坡发生时间规律和危险斜坡变形动态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季节性冻融作用产生的冻结滞水效应可使斜坡区地下水富集、土体软化范围扩大和静、动水压力增大,是本区滑坡发育的一种重要外动力因素,并对其作用机理和发生条件进行了论述。
  • 况明生, 李吉均, 赵瑜, 陈循谦, 张亚平, 郭天熊
    冰川冻土. 1997, 19(4): 366-3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省东北部的拱王山海拔3100m以上的山地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作用。典型的冰川遗迹集中分布在轿子山峰附近和妖精塘-牛洞坪两个地区。遗存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蚀岩盆和侧碛堤。根据冰川地貌的组合特征,以及它们生成的先后顺序,将拱王山第四纪冰川作用划分为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
  • 谢树成,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7, 19(4): 373-3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冰芯中不溶微粒的研究作了回顾和展望。着重讨论了不溶微粒研究在断代、揭示气候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和反映大气本底气溶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未来不溶微粒的研究将向中低纬度扩展,并在有机质、宇宙尘、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方面得以加强。
  • 简报
  • 米德生
    冰川冻土. 1997, 19(4): 378-3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上有14座海拔8000 m以上高峰是人们共知的,而最近在喀喇昆仑山脉又发现一座海拔超过8000 m的高峰——中央峰,海拔80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