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 第1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7-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施雅风, 郑本兴,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7, 19(2): 97-1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6~32kaBP的末次冰期最盛时,青藏高原较现代降温7℃左右,降水为现代的30%~70%.极地型冰川广泛分布,高原内部平衡线较现代下降值减至500~300m以内,高原东部、南缘及西缘可能以亚极地型冰川为主,并有小部分温冰川,平衡线下降800m以至1000~1200m.初步统计,包括周围高山在内冰川面积在35×104km2左右,为现代冰川的7.5倍,冰储量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变化24.2cm.其时,多年冻土分布范围亦大为发展,面积达220×104km2.海拔较低处季风降水量影响强烈的湖泊出现低水位或接近于干枯,海拔较高处季风影响微弱的高原中西部湖泊呈现低于间冰段、高于冰后期的次高水位,湖水含盐量普遍增加,柴达木出现多层石盐沉积。荒漠草原扩大,占领了高原大部分地面,森林退缩至高原东南缘狭长范围内。
  • 刘光秀, 施雅风, 沈永平, 洪明
    冰川冻土. 1997, 19(2): 114-12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0~3.5kaBP,早于我国大陆其它地区,并且在高原内部存在区域差异,东北部、西部及南部地区较早,其它地区稍晚。大暖期时,高原植被景观表现在分布高度的上移及森林的扩大。在大暖期鼎盛期,高原年均温度高于现代3~5℃左右,夏季风增强,年降水量增加100~400mm.湖泊水面扩张并升高,湖水变淡,高原泥炭发育,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
  • 潘保田, 陈发虎
    冰川冻土. 1997, 19(2): 124-13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15万年中至少存在4次多年冻土强烈扩展时期。第一次发生在140kaBP的倒数第二次冰期,各地广泛发育冰楔;第二次发生在末次冰期早期(80~53kaBP),若尔盖盆地发育融冻扰曲;第三次发生在27~23kaBP,高原东北缘出现冰楔;第四次发生在21~10kaBP,巴颜喀拉山以南地区和若尔盖盆地发育冰楔,黄河源、共和及青海湖周围出现原生砂楔。不考虑构造上升,上述冻土扩展时期多年冻土带下界高度较现代低1700~1800m。
  • 李述训, 吴紫汪
    冰川冻土. 1997, 19(2): 133-1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的辅设改变了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关系,尤其是路面水分蒸发量大量减少,致使路面温度突然升高,多年冻土层内能量积蓄增多,地温升高,上限逐年下降。最终在路基下多年冻土顶板上形成融化夹层,并随时间延长,多年冻土顶板下降,融化夹层逐年扩大,多年冻土地下冰融化,路面破坏,严重影响道路运营。
  • 沈忠言, 张家懿
    冰川冻土. 1997, 19(2): 141-1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恒应变速率增长的等应变幅动力模式下,冻结粉土的动强度最初随静有效正应力增大而增加;在后者为7~8MPa时,动强度达到峰值;以后随着静有效正应力的继续增大,动强度趋于减小。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动强度包络线呈现相似形式,服从抛物线破坏准则。研究中引进当量动内摩擦角φe和当量动内摩擦系数tgφe概念,从而使抛物线破坏准则方程与线性破坏准则方程在形式趋于一致。当量动内摩擦角φe是一个动态变量,除取决于静有效正应力外,还与土温、应变速率、振频和土类有关,它小于σs=0时的初始动内摩擦角φ0,并随静有效正应力增长而逐渐减小。文章还给出不同φ0时的φe诺模图。
  • 杨平, 李强, 郁楚侯
    冰川冻土. 1997, 19(2): 149-1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SYC-2型声波探测仪,对取自淮南矿区井下冻粘土、冻砂土进行了测定。其声波纵横波速振幅衰减系数及动弹模与冻土温度、含水量、容重的关系均可用幂指数形式较好地描述。其中容重对波速、动弹模及振幅衰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温度、含水量;冻土振幅衰减系数对其物理参数变化的敏感性大于波速。另外还研究了冻粘土与冻砂土声波特性差异、荷载大小及加载时间对冻土声波特性影响。
  • 蓝永超, 曾群柱
    冰川冻土. 1997, 19(2): 154-1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河西地区主要河流3~6月径流特征的研究,建立了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的GM(1,1)和GM(0,N)两种预测模式,分别应用于祁连山河西地区融雪径流的中长期预测,为基层生产部门的用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章新平,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7, 19(2): 161-16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稳定同位素物质平衡方法可以估算湖泊的蒸发。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不必测定入湖水量,只须测定其稳定同位素比率。文章根据青海湖实测的氧同位素比率资料和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并利用稳定同位素模型计算得出,青海湖多年平均蒸发量为877mm.这个值与同一时期904.6mm的实测蒸发量大致相当。不同水体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大小对湖泊蒸发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降水和入湖水中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与蒸发量存在正比关系;湖泊水和蒸发水中的稳定同位素比率与蒸发量存在反比关系。计算结果还表明,青海湖区温度升高时,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增加幅度与蒸发量增加幅度呈正比。
  • 王宁练, 蒲健辰, 刘时银, 黄茂桓
    冰川冻土. 1997, 19(2): 167-1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山谷冰川稳定状态时积累区面积比率,即AAR值的大小,认为冰川物质平衡高程分布、平面形态及冰面坡度沿程变化形式是影响山谷冰川稳定态AAR值的主要因素,并获得了山谷冰川稳定态AAR值与物质平衡高程分布及平面形态之间的定量关系。山谷冰川适合于应用AAR值法来研究古冰川的零平衡线高程。
  • 李月芳, 姚檀栋, 盛文坤, 皇翠兰, 谢超
    冰川冻土. 1997, 19(2): 173-1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古里雅冰帽8m浅冰芯的80个雪冰样品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主要来自陆源物质,陆源物质使冰芯样品呈弱碱性,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大气降水及南北极冰雪样品。
  • 鲁安新, 冯学智, 曾群柱, 王丽红
    冰川冻土. 1997, 19(2): 180-1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场积雪能否对牧区造成灾害是由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雪灾因子在积雪成灾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文章分析了牧区雪灾因子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多个雪灾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已形成的雪灾因子体系中,一场积雪的最大积雪深度、积雪日数、降水总量和最大风速是主成分。此结果对建立雪灾判别及预测等应用模型都有重要的意义。
  • 龙江平, 秦大河
    冰川冻土. 1997, 19(2): 186-1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7.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对雪冰中痕量有机物的研究,主要涉及雪冰中的甲烷气体、可溶性有机酸、痕量人为有机污染物等。研究表明,这些痕量有机物主要为天然来源,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随着雪冰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将会推动雪冰中痕量有机物的环境气候变化记录研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