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6-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方小敏, 陈富斌, 施雅风, 李吉均
    冰川冻土. 1996, 18(3): 193-2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逐样系统交变退磁磁性测量表明,86m的甘孜黄土剖面形成于约81.84×104aBP前。剖面中黄土石英砂类型分析揭示出至少约81.84×104aBP以前,高原已进入冰冻圈,并且很快于约76×104aBP前冰川规模达到最大,并持续至约53×104aBP前,倒数第二次冰期时冰川规模次之,然后冰川规模明显减少。同时揭示出大气环流和环境在约81.84×104,60×104和17.8×104aBP前发生过较明显的改变或调整与增强,它们是青藏高原隆起阶段性环境突变效应的产物。
  • 曾群柱, 李树德, 王绍令, 梁凤仙, 张义民, 叶世强, 潘伯敏
    冰川冻土. 1996, 18(3): 201-2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水区多年冻土划分为3个区,冻土面积为11×104km2左右,约占全区面积的72.4%.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区内多年冻土处于退化状态。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情况下,未来50a内,目前厚度小于10m的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将消融殆尽,多年冻土面积将减少约15%,冻土下界上升150~200m;气候变暖,使得季节性冻土层变薄,某些地段的多年冻土消失或变为深埋藏多年冻土等,则可降低工程造价,有利于施工和运营。
  • 郑本兴, 王苏民
    冰川冻土. 1996, 18(3): 210-2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源区盆地北面的扎日加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和南面的巴颜喀拉山,中更新世以来有3次大冰期,以倒数第三次冰川规模最大,形成4个大冰帽。中更新世开始,由于昆仑山的强烈隆起,盆地沉积中心由北向南迁移,形成了河源区下沉性湖泊群,堆积了厚数十米至两百多米的河湖相沉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湖水外泄,进入若尔盖盆地,黄河水系开始成为一体。全新世时黄河曲折东流,本区形成广大的高寒干旱草原丘陵盆地地貌景观。
  • 沈永平, 刘光秀, 施雅风, 张平中
    冰川冻土. 1996, 18(3): 219-2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生于11~10kaBP的新仙女木降温事件呈全球性变化,青藏高原在这一事件中气候与环境也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青藏高原巨大的高度和脆弱的冰冻圈结构,使新仙女木事件的敏感性和作用被放大了,这对同纬度地区和全球产生极大的影响。
  • 侯书贵, 秦大河, 皇翠兰
    冰川冻土. 1996, 18(3): 227-2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坑和表层积雪样品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本区雪层中离子淋溶作用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冰芯记录的干扰。研究发现淋溶作用能够对数周至数月时间尺度的雪层记录产生“平滑”作用,但不会影响冰芯记录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同离子在淋溶过程中迁移强度并不一致,表现出一定的淋溶择优性,但同前人的淋溶择优性排列顺序并不完全相同。对雪层融水初始CF值的估计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但估计精度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 盛文坤, 王宁练, 蒲健辰
    冰川冻土. 1996, 18(3): 235-2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冬克玛底冰川附近地区是该冰川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区。冬克玛底河水及冰川上的新、老雪的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的大小顺序是:河水>老雪》新雪。虽然它们都属淡水范畴,但新雪是中性偏酸的极软水,老雪是偏碱的极软水,河水则属碱性软水。其水化学类型基本上为HCO3,SO4-Ca和HCO3-Ca型,个别为HCO3-Ca,Na型。该地区水体的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随海拔的降低而增大。
  • 刘时银, 谢自楚, 马力
    冰川冻土. 1996, 18(3): 244-2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3年夏季在希夏邦马峰抗物热冰川考察时取得的部分气象要素观测资料,结果表明,尽管夏季气温相对较高,但由于降水频繁,冰川表面降雪,通过增加冰面反射,削弱冰面消融,导致冰川水文循环水平低。温度观测揭示出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冰川区处于高温环境中;又由于相对远离主山脉,且无明显的山谷形态,该冰川区局地环流不发育,整个观测期间均受制于东南和南风控制之下。
  • 王家澄, 徐学祖, 王玉杰
    冰川冻土. 1996, 18(3): 252-2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界中不同粒径土颗粒的随机组合造成土体中孔隙分布的随机性。土体冻结时,由于不同孔径中水分势能的差异,导致孔隙水冻结在时间上的有序性,即在相同温度下,粗大孔隙中水分首先冻结,然后逐渐向细小孔隙发展。水分冻结体积膨胀,从而引起粗颗粒土向上抬升,称为热筛效应。同时土体冻结过程中,伴随水分向冻结锋面迁移,土中<0.001mm的微粒将随水分产生对流迁移。本成果对揭示冷生土壤形成规律、若干冰缘现象形成机理及冻结锋面的不平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 杨平
    冰川冻土. 1996, 18(3): 256-26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原状冻土和扰动冻土的强度和蠕变试验结果,全面地讨论了原状、扰动冻粘土单轴抗压、抗拉、抗剪强度及蠕变变形特性的差异性。由试验得出,原状冻粘土强度及蠕变变形低于扰动冻粘土,而弹模高于扰动冻粘土。并说明了两种冻粘土力学指标出现差异的原因,其结果对冻结工程设计指标确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沈忠言, 王家澄, 彭万巍, 苗丽娜
    冰川冻土. 1996, 18(3): 262-2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体在单轴拉应力作用下,轴向经历变形,结构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径向同时出现收缩。这种应变特性改变了矿物颗粒间的微应力场,它是土体在径向上发生颗粒错位、定向排列、微裂隙发育等结构变化的源动力。
  • 马巍, 吴紫, 汪常小, 晓盛煜
    冰川冻土. 1996, 18(3): 268-2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围压条件下,对冻结兰州砂土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应变速率下进行三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围压的增大和应变速率的减小明显增强了冻土的塑性性能;同时,随围压的增大,冻土的抗剪强度增加,但随围压的进一步增加,它出现降低的趋势,存在一个临界围压,此临界围压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不随应变速率而变化。
  • 那平山, 徐树林
    冰川冻土. 1996, 18(3): 273-2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料表明,冻结滞水形成机制是在冬季的冻结作用下,包气带冻土层内产生氢键吸附能、饱和水汽压差和毛管薄膜等机制构成冻结势(热力学势).它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凝聚水分,使包气带水和潜水从液态、汽态向冻结层迁移富集,形成季节性固态地下水。在冻结期间包气带水盐具有明显倒置分带性:冻结滞水带;过渡水分带;支持毛管水汽化输水带。冻结滞水的形成机制,富水性深受潜水埋深、土质、温度梯度和冻结速率等环境因子影响。
  • 王秀峰
    冰川冻土. 1996, 18(3): 279-2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古莲河矿区霍拉河盆地饱冰季节融化层融化成浆状,影响露天煤矿的春季剥离。采取超前火烧植被和超前剥离植被层措施,使饱冰冻土类型成为少冰冻土类型。利用分条带的剥离方法,可实现季节融化层的超前剥离。
  • 孙俊英, 秦大河, 任贾文
    冰川冻土. 1996, 18(3): 284-2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概述了雪冰样品中重金属分析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样品分析中出现的困难、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及雪冰样中重金属分析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