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 第1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6-02-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谢自楚, 丁良福, 刘潮海, 刘时银
    冰川冻土. 1996, 18(1): 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证了在稳定状态时的冰川平衡线即零平衡线(ELA0)处的比净平衡大致等于整个冰川的平均净平衡。提出了ELA0的直接测定方法、误差范围以及利用冰川中值高度计算ELA0的公式。认为可以利用ELA0的特征简化冰川物质平衡的观测及计算,以及利用冰川编目资料大面积估算冰川物质平衡状况的可能性。
  • 张寅生, 姚檀栋, 萍健辰, 大畑哲夫, 矢吹裕伯, 藤田耕史
    冰川冻土. 1996, 18(1): 10-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连续的、至少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平衡线高度处的辐射平衡及能量平衡特征。冰川表面独特的下垫面性质,使其净辐射值全年有5个月左右为负;潜热交换量基本与净辐射成反向的季节变化;感热交换全年均为正值而成为该冰川表面主要热源之一;传导热交换量对能量平衡的贡献很小。该冰川表面的能量交换水平季节变化明显,冰川表面气温季节变化与净辐射关系密切。冰川表面气温对总辐射通量变化的敏感性系数与其反射率及吸收辐射通量关系密切。
  • 章新平,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6, 18(1): 20-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青藏高原西宁、沱沱河站的近地面和500hPa温度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层次年、季平均温度变化的趋势以及高低空两个站之间温度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西宁站近地面年平均温度变化有明显的增温趋势,38a来增温幅度约1℃。沱沱河站年平均温度未见明显的增温趋势,这主要是由于1985~1986年沱沱河地区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导致的创记录的秋、冬季低温所引起的。但在夏季温度变化上,仍可看到明显的增温趋势;在500hPa,西宁、沱沱河站的季、年平均温度变化相似,没有明显的增温现象。与近地面温度不同,自1988年以后,500hPa已连续4a温度下降。
  • 叶佰生, 赖祖铭, 施雅风
    冰川冻土. 1996, 18(1): 29-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水量平衡模型研究气候变化对天山降雪比较丰富的伊犁河上游山区河川径流的影响。研究表明,作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主要形成区的山区,由于气温较低和降水丰富,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将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气温升高的影响相对较小。气候的变暖,一方面使径流的年内分配发生变化,月径流峰值减少,时间提前,春季径流增加,而其余季节径流减少,其中夏季减少最多;另一方面将使年径流量的变率增大,这对水资源的利用极为不利。
  • 吴青柏, 梁素云, 高兴旺
    冰川冻土. 1996, 18(1): 37-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低温室内试验研究热桩与空气间的对流换热规律结果表明,热桩的热流量和放热系数随气温、风速的变化而变化,但因冷凝器特定外形热阻及热桩内凝结换热的影响,气温大于-12℃和风速大于2m/s时,热桩与空气间的对流换热效率降低。
  • 李毅, 崔广心, 吕恒林
    冰川冻土. 1996, 18(1): 43-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过冷原理研制的冰点仪,对4种含水率的湿粘土,在0~20MPa外载的范围进行结冰温度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获得粘土的结冰温度与外载,含水率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 汪仁和
    冰川冻土. 1996, 18(1): 47-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冻结壁变形模拟试验数据,本文对粘土冻结壁的变形规律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得出了冻结壁井帮最大位移计算公式。文中还以冻结壁允许位移值为基础,给出了深部粘土冻结壁承载力与安全掘进段高的计算式。
  • I. E.Guryanov, 马巍
    冰川冻土. 1996, 18(1): 53-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模拟冻土与构筑物相互作用的实际过程,即加荷与卸荷过程,在-5℃条件下对冻结原状粉土进行了试验,发现两种受力过程中冻土的抗剪强度不一致,卸荷时冻土的强度值要高于加荷时的,加荷时其粘聚力c=0,内摩擦角φ=17.5°;卸荷时c=0.58MPa,φ=14.5°。当0.5≤σ3≤4MPa时,卸荷时冻土的抗剪强度比加荷时的高1.3~3倍。纠正了长期以来认为两种受力过程中冻土的强度值是一致的看法。
  • 高向群, T. H. Jacka
    冰川冻土. 1996, 18(1): 58-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样取自南极洛多姆(Law Dome)冰帽具有单极大型组构的冰芯和人造各向同性多晶冰。试验温度为-3.3℃,应力条件为0.3MPa八面体剪应力。冰芯试样的最小应变率比最小各向同性应变率约低3倍,说明此处的各向异性对应变率没有增强作用。随着第三应变阶段的发展,冰芯冰和人造冰的第三应变率趋近相同的恒定值。试验结束时,冰芯和人造冰c轴方位组构类型均为小圆环,晶粒尺寸趋近同一平衡值。试验结果证明,小圆环型组构与压缩应力状态的相容性比单极大型组构与该应力状态的相容性好。
  • 郭旭东
    冰川冻土. 1996, 18(1): 64-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的学者将各种畸形砾石称之为“冰川变形石”,并作为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畸形砾石并非冰川居因,不能作为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它们的真正成因是与各种原岩机械破碎时结构面力学性质及后来运移过程中外营力的改造作用密切相关。
  • 李培基
    冰川冻土. 1996, 18(1): 72-8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有关北极海冰在全球气候系统中作用的研究发现,北冰洋边缘海域大洋深水的形成与海冰发育有关,海冰冻融过程对盐度层结具有重要影响,海冰变化可引起盐度突变层的灾变和热盐环流的突然停止。热盐环流的变化与北大西洋海水10年际变化相联系,北大西洋气候的不稳定性与热盐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北极海冰 海洋 大气间耦合作用,使北极海冰构成了北大西洋和全球气候反馈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 刘铁良
    冰川冻土. 1996, 18(1): 81-8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大力进行研究的未来10~100a内可能发生人类有史以来从未经历过的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巨大变化,将使现有若干铁路面临着冰川、多年冻土加剧退缩和海平面上升等过程的严峻挑战。
  • 郭德发
    冰川冻土. 1996, 18(1): 88-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新疆地我水工建筑物冻害的观测与调查,结合有关资料,提出了冻胀防治措施,供今后修建水利工程时参考。
  • 冰川冻土. 1996, 18(1): 94-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6.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