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25
  

  • 全选
    |
    冰冻圈变化
  • 徐明星;;闫 明;康建成;任贾文
    冰川冻土. 2010, 32(4): 641-6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46-2005年北极Svalbard、斯堪的纳维亚及挪威南部冰川物质平衡资料,分析了冰川物质平衡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表明:北极Svalbard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具有较低的年振幅和较小的年际变化;环北极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和挪威南部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则具有较高的年振幅和较大的年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3个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均达极大或较大值,之后呈加速向负平衡发展之势. 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其物质平衡状态有关:物质平衡越是趋向正平衡发展的冰川,其敏感值较高,反之亦然;海洋性冰川较大陆性冰川对平衡线高度变化(气候变化)敏感. 平均而言,三个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在观测期内的亏损量相对于零平衡状态而言,相当于气温上升了0.32℃. 冰川净物质平衡对1℃升温的敏感性变化范围为-0.42~ -0.99m w.e.•a-1,对10%降雪增量的敏感性为+0.01m w.e•a-1 ~ +0.57m w.e•a-1;平衡1℃升温导致的冰川净物质平衡消融需要降雪量增加24%. 冰川物质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与其所处气候环境背景(大陆度)相关性,越是趋向海洋性的冰川其敏感性越高.
  • 李治国;姚檀栋;叶庆华;田立德;王伟财;
    冰川冻土. 2010, 32(4): 650-6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藏年楚河流域满拉水库上游的冰川融水对一江两河地区的农业和水利发电十分重要,而气温升高导致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 利用1980年地形图、1990Landsat TM2000Landsat ETM+2005CBERS遥感影像估算了满拉水库上游冰川面积的变化,并评价了其可能影响. 结果表明,1980-2005年无表碛物覆盖的冰川面积减少了7.34 % (13.42 km2). 冰川退缩近期将对农业灌溉、水利发电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由于大量的小冰川(2 km2)将会在未来快速退缩和消失,导致水资源短缺. 同时,冰川补给湖泊呈快速扩张趋势,冰湖溃决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 黄会平
    冰川冻土. 2010, 32(4): 659-66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我国1949-2007年的干旱灾情资料,分析了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1949-2007年我国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经济损失均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年最为严重,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高达4054.1×104 hm2和2678.4×104 hm2,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加快. 空间分布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是成灾严重的省区;北方的黄河流域、松辽河流域、海滦河流域、淮河流域受灾严重,南方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太湖流域等受灾相对较低,但总体上都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最后,从天气气候因素、环境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干旱灾害的成因.
  • 刘晓宏;安文玲;梁尔源;王文志;邵雪梅;黄 磊;秦大河
    冰川冻土. 2010, 32(4): 666-67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祁连山自东向西5个样点青海云杉年分辨率的树轮碳同位素比率(δ13C),评价在大气CO2浓度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青海云杉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最长树轮δ13C年表为189a,最短112a(1891-2003年).选择了5个样点的公共区间进行分析(1891-2003年). 结果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δ13C序列之间显著相关,但是远离山脉主体的两条δ13C序列与其余序列相关关系较弱. 随着大气CO2浓度的持续增加,所有样点青海云杉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出显著的提高,但在祁连山腹地的青海云杉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低于其它样点. 以树轮碳同位素分馏(△13C)和干旱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基础,重建了研究区域1891-2003年期间的干旱历史. 其中,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和最近10a的两次最严重的干旱分别是由降水减少和气候变暖引起的.
  • 韩春鲜
    冰川冻土. 2010, 32(4): 677-6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参考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考察,研究了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演化过程. 研究认为,历史时期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受气候影响下的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制约;19世纪末以来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的水土资源开发,使得下游水量减少,造成下游生态环境急剧退化,下游人类活动虽不稳定,但总体是进步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制度与技术进步的支持下,人类生产空间扩张迅速、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下游河道进一步退缩,天然绿洲沙漠化持续发展,下游尾闾垦区毗连沙漠,成为抵御绿洲生态环境退化的生态经济区,人工绿洲维持发展的代价高昂. 因此,下游人地关系走向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全流域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持在下游生态环境不退化的限度内.
  • 蒋 熹;;王宁练;杨胜朋;贺建桥;宋高举
    冰川冻土. 2010, 32(4): 686-6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7年7月1日至10月10日安装在七一冰川消融区的自动气象站资料,计算和讨论了能量平衡方程中的净辐射、感热和潜热通量、冰雪的热传输和降雨加热项. 结果表明:净辐射是七一冰川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次是湍流感热. 消融期消融耗热是主要的能量耗散,到消融末期,潜热耗热的比重开始增加. 冰雪的热传导量值较小. 同时还分析了暖季七一冰川区的小气候特征.
  • 李艳军;易朝路;胡 恩
    冰川冻土. 2010, 32(4): 696-70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穆朗玛峰绒布河谷上游东侧新冰期的侧碛垄坡面上发育有高度2.52~17.98m的土柱,分布范围在0.2 km2左右. 根据激光测距仪和DGPS测量、DEM和GIS空间分析,得到土柱及其坡面的形态参数; 结合地貌特征,将这种局部地区特殊微地貌体发育过程划分为孕育期、成熟期及消亡期三个发育阶段. 初步认为, 冰碛土柱的发育与侧碛垄坡度、日温差、降水的季节分布及冰川风、山谷风有关. 冰碛土柱是冻融作用、流水侵蚀作用、重力崩塌及风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局地地形和气候因素对冰碛土柱的演化作用明显.
  • 李全莲;王宁练;武小波;谢 君;贺建桥;蒋 熹
    冰川冻土. 2010, 32(4): 706-7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6月,在祁连山七一冰川采集雪坑、冰川融水和冰川末端冰样,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富集后,用GC-MS对样品中的正构烷烃(nC14- nC32)和多环芳烃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的含量在冰川融水中最高,雪坑次之,冰中最低;多环芳烃的含量在雪坑中最高,冰中最低,冰川融水界于二者之间. 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都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在固-液相分配过程中倾向于保留在残留固相中. 由于冰川融水样品距冰川末端约1km, 沿途地表土壤和植被会贡献部分正构烷烃, 所以冰川融水中正构烷烃的含量最高. 与正构烷烃不同,多环芳烃较易挥发,而且易被沿途土壤和植被所吸附,导致冰川融水中多环芳烃的含量降低. 冰川末端冰中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的含量都很低,可能是由于冰川末端冰年代比较古老,受人类活动的污染较轻. 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值)表明,七一冰川中的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高等植物蜡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物的混合物,多环芳烃的荧蒽/芘(Fl /Py)和菲/蒽(Ph/An)比值表明,七一冰川冰雪和冰川融水中检测到的多环芳烃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 赵淑惠;;李忠勤;;周 平;王文彬
    冰川冻土. 2010, 32(4): 714-72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冰川区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征,使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对2007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1号冰川)东支积累区海拔4 130 m(86°49′ E , 43°06′ N)处采集的38个气溶胶样品中的38 861个单颗粒物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元素组成的分析. 结果表明:1号冰川区大气气溶胶主要以粒径在0.6~2.5 μm之间的不规则的非圆形矿物颗粒为主,其中以富含Si、Ca的粘土矿物颗粒为主,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含S颗粒物及烟尘飞灰等含量较少. 这与其它沙尘源区的气溶胶特征相似,其中含Ca颗粒多于其它沙尘源区,主要受西风带的影响. 气团轨迹显示,来自于西面中亚地区的高空气流影响了1号冰川区的大气环境,表明1号冰川区的气溶胶主要代表了中亚沙尘源区对流层中上部大气的本底状况.
  • 黎 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
    冰川冻土. 2010, 32(4): 723-73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2004-2007年统计年鉴资料,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三方面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熵权法,对研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基本达到饱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具体表现为和田地区(Ⅲ)>阿克苏地区(Ⅲ)>喀什地区(Ⅲ). 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促进三源流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 陈 昊;南卓铜;赵彦博
    冰川冻土. 2010, 32(4): 731-7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与综合应用进行研究,以节水型城市建设、申请及考核的相关指标为例,建立基于专家系统开发工具CLIPS的节水型城市评价知识库,进而以跨平台的Qt/C++为编程语言,实现专家知识库系统和基于ArcEngine组件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完成基于知识推理的节水型城市评估系统原型机. 以甘肃张掖为例,演示了专家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显示出地理信息系统与专家系统的集成可作为解决非结构化、不确定的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刘 湘;段建军;陆 峰;苟树生;高前兆;沈永平;王顺德
    冰川冻土. 2010, 32(4): 740-74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1年开始实施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提出了以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为核心,以源流区节水改造和干流河道治理为重点进行综合治理,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施退耕封育保护,有效保护好现有天然林草植被. 通过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干涸近30a的台特玛湖于2001年11月16日开始有水,使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得到初步复苏等,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 然而,自2007年以来,塔里木河向下游输水已大为减少,仅能输水到中游,特别是2009年水文干旱, 塔里木河干流断流达1100km多,使下游绿色走廊再度陷入生态危机. 为此,需要重新审视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从加强源流治理开始,来巩固干流治理成果. 认真总结10a来治理经验与教训,针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源流与干流造成的影响程度,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 井哲帆;周在明;刘 力
    冰川冻土. 2010, 32(4): 749-7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0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开展冰川运动速度研究有近50a的历程,依国内现有的山谷冰川运动速度资料为基础, 分析研究了中国冰川运动速度的研究现状与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了冰川运动监测的技术方法. 结果表明:各大山系的冰川运动速度都在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同,这与冰川的规模相关. 监测方法上以实地测量为主也不断发展新的空间监测方法. 未来应该加强冰川运动的机理研究,多种观测方法综合应用于冰川运动监测,保证资料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崔 巍;吴青柏;刘永智
    冰川冻土. 2010, 32(4): 755-7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发育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红梁河热融湖塘为例,研究了热融湖塘附近土体的热状态变化特征,以及其对湖岸多年冻土上、下限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热融湖塘侧向热影响改变了热融湖塘下部和周围区域土体的热状态,使周围土体热状态处于动平衡状态,既受热融湖塘的热影响,也受到周围多年冻土的热影响. 热融湖塘对周围浅层土体温度和多年冻土上限影响相对较小,但热融湖塘热影响引起了湖岸边缘的多年冻土上限增大和地温升高. 热融湖塘对深部土体温度和多年冻土厚度有较大的影响.
  • 高志华;贾红英;石 坚;田 威
    冰川冻土. 2010, 32(4): 761-76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胀和融沉是影响寒区路基稳定性的两大问题. 对于多年冻土到融区过渡段路基,除考虑冻胀和融沉外,还应考虑多年冻土区和融区路基沉降变形差和冻胀变形差问题. 根据青藏铁路沱沱河试验段路基在竣工后3a内的现场试验数据,分析了有代表性路基的地温变化、路基基底变形以及整个试验段的冻胀、沉降变形差问题,计算出了多年冻土与融区过渡段路基的合理长度. 结果表明:多年冻土与融区过渡地带沉降总变形量相差较大,但从年沉降速率来看,路基不会产生突降,且随着沉降速率逐渐减小,路基趋于稳定;试验段内冻胀量差异不大,不会影响线路平顺度. 对于本试验段此类工程地质条件,可以采用允许多年冻土融化原则的工程措施.
  • 董晓宏;张爱军;连江波;;郭敏霞;
    冰川冻土. 2010, 32(4): 767-77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陕西杨凌黄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重塑黄土进行了长期反复冻融循环,对经历不同冻融次数的试样进行了系列直剪试验. 结果表明:在控制含水率不变的情况下,黄土的黏聚力和抗剪强度一般在3~5次冻融循环之后降到最低值,并趋于稳定;内摩擦角基本不变. 探讨了长期冻融循环下黄土的强度劣化特性,采用插值法修正了含水率下降对强度的影响. 由试验数据拟合出黄土抗剪强度和冻融循环次数之间的经验关系,推导出一种考虑冻融循环作用的黄土强度劣化模型. 经试验验证,该模型可以较好描述黄土强度的劣化特性,为黄土工程力学性质的劣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 张 明;林鸿苞;周秀忠;肖延松
    冰川冻土. 2010, 32(4): 773-7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深入的研究穿越江河的隧道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结合上海地区近些年来大量穿越黄浦江和长江的隧道旁通道设计和施工的工程实践,介绍了埋深深、开挖断面大、含水丰富的粘土地层水平冻结加固设计技术. 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工程实践,越江隧道旁通道加固采用通道两边对打水平双排冻结孔冻结,冻结壁厚度和强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对沿江沿海地区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胡向东;
    冰川冻土. 2010, 32(4): 778-7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土帷幕平均温度是人工地层冻结工程设计、施工和安全管理的重要参数. 为了确定单排管冻土帷幕的平均温度,进而确定冻土的力学参数和冻土帷幕的承载能力,为冻土帷幕的安全状态作出评价. 以单排管冻土帷幕温度场的巴霍尔金解析解为基础,建立了直线形单排管冻土帷幕的平均温度的两种计算模型——等效梯形法和等效三角形法模型,该模型以冻土帷幕某一横截面厚度上的等效梯形法或等效三角形法计算的平均温度来等效整体冻土帷幕的平均温度. 在实际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冻结管平面布置参数变化范围中,全面考察了冻土帷幕平均温度等效梯形法和等效三角形法计算结果与依据巴霍尔金解析解数值积分计算结果的误差. 结果表明,等效梯形法和等效三角形法计算的冻土帷幕平均温度误差很小,优于流行的计算方法.
  • 高 培;魏文寿;刘明哲;陈 霞;韩 茜;
    冰川冻土. 2010, 32(4): 786-7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采集积雪物理特性(积雪深度、积雪密度、体积含水率)数据,分析了天山积雪雪崩站稳定积雪期和非稳定积雪期雪物理特性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廓线分布. 结果表明: 1)稳定期积雪深度随时间缓慢减小,体积含水率垂直廓线随积雪深度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距雪表面约33cm,雪密度垂直廓线为中部大、积雪表层和底部较小;2) 非稳定积雪期积雪迅速沉陷,体积含水率相对于雪层温度的变化有滞后效应,滞后时间约为2h,雪密度垂直廓线与稳定期相同. 整个非稳定积雪期的日平均雪密度与日平均含水率、日平均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 吕兰芝;金会军;常晓丽;罗栋梁
    冰川冻土. 2010, 32(4): 794-80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自建站至2005年的月平均气温和地温观测资料,并通过插补建立了1961-2005年漠-大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序列. 结果表明:各站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近40多年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略有回升, 80年代后气温逐渐升高, 进入90年代后期升温有所减缓;沿线各站的年平均地表温度也是20世纪70年代最低,70年代进入80年代升温最明显. 气温升温最显著的是冬、春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71℃•(10a)-1和0.48℃•(10a)-1,夏季升温率只有0.27℃•(10a)-1. 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的升温率分别为0.45℃•(10a)-1和0.27℃•(10a)-1,气温的升温比地表温度要快. 年平均地表温度要比年平均气温高,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在位相上有1~2a的差异.
  • 常晓丽;金会军;孙海滨;何瑞霞;罗栋梁
    冰川冻土. 2010, 32(4): 803-8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冻土的调查方法很多,如坑探、物探、遥感等,但相对于积雪底部温度(BTS)(以下简称雪底温度)测量方法来说,这些方法都比较费时、费力、费钱.目前, BTS已经被成功应用于阿尔卑斯山等地多年冻土的调查研究,不过在国内的应用却是个空白.引入BTS方法,希望能为我国多年冻土的研究开辟一条新路.
  • 寒旱区生态与环境
  • 李英年;张法伟;薛晓娟;孙建文;王建雷;李婧梅;宋成刚;
    冰川冻土. 2010, 32(4): 810-8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麓坡地进行不同海拔的土壤-植被的整体双向移地实验,以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植被移植后土壤因原生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移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部分移植后在海拔3600~3800m处略有下降;土壤全氮变化比较复杂. 从不同高度移植到各海拔后,除从海拔3400m移到各海拔的土壤碳氮比先升高后降低外,其它3个高度移植后土壤碳氮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受气候影响和原生植被类型差异,土壤碳、氮及碳氮比波动变化明显.
  • 肖生春;肖洪浪;司建华;席海洋
    冰川冻土. 2010, 32(4): 816-82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树木径向生长测定仪、自动气象站和土壤水分自动监测仪,在黑河下游胡杨河岸林内,同步监测了胡杨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太阳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主要根系层土壤水分动态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胡杨径向生长日变化呈抛物线形,每日16:00-20:00时达到最低值点,随后逐步上升至翌日06:00-09:00时达到最高值点,完成一个由收缩期、膨胀恢复期和生长期3阶段构成的日变化周期;不同季节,胡杨径向生长变动幅度存在较大差异. 就监测样树而言,不同胡杨个体,胸径越大,日净生长量越大. 对各环境因子统计表明,胡杨径向生长日变化与总辐射、气温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呈负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 各环境因子对胡杨径向生长影响存在延时滞后作用,特别是土壤水分条件.
  • 文陇英;;;陈 拓;张满效;段争虎;彭仁清;简启亮;裴慧娟;
    冰川冻土. 2010, 32(4): 823-8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祁连山大火烧(相对干旱环境)和吐鲁沟(相对湿润环境)中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幼树和老树叶片5种色素含量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 结果显示: 在相对干旱的环境下,幼树和老树的叶黄素循环转换率(Z + A)/(V + A + Z)、类胡萝卜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及稳定碳同位素值都较高,而Ps II光化学效率 (Fv/Fm)及叶绿素含量都较低,且花青素和紫松果黄素含量也较低;在两种不同生境下,除Fv/Fm及叶绿素外,老树的其它指标都显著高于幼树. 说明色素在干旱胁迫下起重要的光保护作用,其变化是祁连圆柏在长期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策略.
  • 丁松爽;苏培玺
    冰川冻土. 2010, 32(4): 829-83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79个样地的野外调查数据,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等方法,研究了黑河上游祁连山浅山区、阴坡、阳坡3种典型类型植物群落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浅山区植被属于山地荒漠类型;阴坡植被沿海拔升高依次分异为山地荒漠、山地森林和高山灌丛,海拔2500~3300m是它们的海拔分界线;阳坡植被在海拔3200m截然分异为干旱类型和湿润类型. 乔木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难于形成一定的格局;灌木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现多峰分布格局,总体上高海拔低、低海拔高;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 以上生态型的各优势种分别占据不同的海拔范围, 祁连山主要乔木青海云杉分布在海拔2500~3500m的阴坡,其郁闭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海拔3300m以上海拔区域为零星分布.
  • 魏 恒;赵成义;孙栋元;
    冰川冻土. 2010, 32(4): 837-8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塔里木河上游农业绿洲区选取草地、裸地、棉花地和盐碱地4种典型地表特征,用圆盘入渗仪测定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做模型拟合与分析. 结果表明:绿洲内不同地表特征下土壤水分入渗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稳定入渗率大小为棉花地(1.02mm•min-1)>草地(0.76mm•min-1)>裸地(0.36mm•min-1)>盐碱地(0.11mm•min-1);在入渗初期,累计入渗量为盐碱地最大,草地和棉花地次之,裸地最小,但随入渗时间增长累计入渗量逐步受控于稳定入渗率. 以裸地为参照,棉花地和草地的入渗性能较好,而盐碱地入渗性能较差. 应用常用的入渗模型对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 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分别对棉花地、草地和裸地、盐碱地均具有最好的模拟效果,这两种模型在本区内有最好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Green-Ampt模型在本区的适用性较差.
  • 朱宝文;张得元;哈承智;刘吉宏
    冰川冻土. 2010, 32(4): 844-8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1-2008年刚察站0~320cm逐月平均土壤温度资料和2001-2008年逐日土壤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青海湖北岸土壤温度变化特征、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 结果表明:各层年、季平均土壤温度呈现为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25~0.91℃•(10a)-1;月平均土壤温度呈波形变化,位相随深度增加而滞后;日平均土壤温度呈正弦曲线变化;1月和10月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增大,4月和7月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14:00时土壤温度随着深度增加逐渐下降,2:00时、8:00时和20:00时土壤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除冬季5cm和15cm,秋季40cm平均土壤温度变化相对平稳,未出现突变现象外,其余各层年、季平均土壤温度均发生了突变;15cm、20cm、40cm、160cm和320cm年平均土壤温度均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异常偏冷,春季平均土壤温度出现了异常偏暖现象,其余各季和年平均地均表现为异常偏冷.
  • 师满江;徐中民;
    冰川冻土. 2010, 32(4): 851-85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依据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原理方法,选取张掖市人口、经济、土地和水资源系统,了构建张掖市SD模型. 利用1990-2005年的历史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模拟2005-2020年间张掖市可能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果表明:在自然发展模式和经济快速发展模式下,到2020年张掖市总人口达到135.04×104人,人均GDP分别为2.57×104元和3.05×104元. 两种模式中,地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用水总量都超过地区实际分水量;而协调发展模式下,到2020年总人口为130.11×104人,人均GDP为2.71×104元,用水总量为22.2×108m3. 相比于自然发展模式和经济快速发展模式,协调发展模式既可保证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又能保护地区生态环境,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选择.
  • 项目介绍
  • 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0, 32(4): 860-8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0.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