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5-08-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刘潮海
    冰川冻土. 1995, 17(3): 193-2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亚天山分布有冰川15953条,面积15416.41km2.估计冰储量1048.247km3.冰川以高大山峰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为其主要类型。冰川在各大山区和各大水系中,分别以中央天山和塔里木盆地水系为最多。纬向对冰川发育和雪线高度的影响大于经向的影响。
  • 刘耕年, 宋长青, 熊黑钢
    冰川冻土. 1995, 17(3): 204-2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区位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冰缘环境中。末次冰期冰碛和新冰期冰碛上发育高山草甸土,海拔3000-3700m.小冰期冰碛上发育高山寒冻土,海拔3700-3800m.土壤的剖面结构、粘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均表明土壤的发生演化与冰川作用密切相关。
  • 徐道明, 沈永平
    冰川冻土. 1995, 17(3): 213-2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多年野外考察基础上论述了青藏高原的古冰川遗迹,认为青藏高原曾经历过泛冰盖时期。根据实测年代资料,将古冰川遗迹划分为晚更新世早、晚两个时期,即末次早冰期(100-30kaBP)和晚冰期(21-10kaBP).早冰期为高原泛冰盖时期,代表末次冰期最大冰川扩张(LGM).还讨论了冰期划分、冰盖形成条件等有关问题。
  • 周尚哲
    冰川冻土. 1995, 17(3): 230-2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颜喀拉山更新世期间曾发生过四次规模不同的冰川作用。分别代表末次冰期的两个阶段及倒数第二次冰期和倒数第三次冰期。末次冰期晚期冰川只发育在巴颜喀拉山主脊线附近,早期扩展到山麓地带。倒数第二次冰期为大型冰帽或小冰盖,巴颜喀拉山南北各60km的清水河、野马滩保存着这期冰期的大量冰碛与漂砾。倒数第三次冰期时,冰川规模最大,面积约达80000km2.根据覆盖地点及范围,我们提出末次冰期的巴颜喀拉阶段、尕拉拉海阶段、野马滩冰期与黄河冰期几个冰期概念。
  • 陈贤章, 王光宇, 李文君, 曾群柱, 金德洪, 王丽红
    冰川冻土. 1995, 17(3): 241-2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为例,研究了湖冰的年内及年际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根据青海湖周围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冰状况、变化及与周围气温的关系:气温越低,湖冰越厚;湖冰变化对气温有滞后性。根据湖冰、湖水和湖岸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的成像特点,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对1993-1994年度的湖冰冻结情况做了监测,计算出不同日期湖水的冻结百分比和绝对冻结面积,并与气象站的观测结果作了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 刘光秀, 沈永平, 王苏民
    冰川冻土. 1995, 17(3): 247-2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若尔盖黑河牧场DC剖面系统的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提出该区全新世大暖期发生于9-3kaBP,当时的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湿。大约在7-6kaBP间,植被中落叶阔叶树种增加,代表了全新世界大暖期的鼎盛期,约6-5kaBP,植被稀疏,反映此间有一次气温变冷的波动。
  • 王家澄, 徐学祖, 张立新, 王玉杰
    冰川冻土. 1995, 17(3): 250-25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内蒙古粘土在两种温度和压力的边界条件下进行了开放系统室内受控冻结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温度边界条件下,上部荷载使土体压密、入流滞后、冰点降低、入流量小,导致分凝冰层数量少、厚度薄、冷生组构不发育;相同上部荷载条件下,冷端面温度持续下降的土拄,由于冻土段温度梯度持续增大,具有稳定入流且形成微冰层组构,而端面温度恒定的土柱中,由于冻土段温度梯度逐渐衰减,形成韵律式冷生剖面;外界水侵入压力增大了入流量,促进了冷生组构的发育。两种热边界条件诱导了指数型和直线型冻胀过程,两种给压方式诱导了衰减型和增长型冻胀量。关于上部荷载增大到某值,中断压力后冻胀终止的概念是相对的,即取决于热边界条件。
  • 张立新, 徐学祖, 邓友生
    冰川冻土. 1995, 17(3): 258-2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不同总含水量和土中溶液初始浓度的含氯化钠冻土冻融两个过程中未冻水含量测定的基础上,发现对于含氯化钠的冻土,其融化过程中未冻水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同冻结过程相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二次相变发生之前的第一段曲线,滞后的差值随温度降低呈指数形式减小,随总含水量和初始土中溶液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由于冻融过程中二次相变点有所不同,因此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融化过程未冻水含量的滞后值很大,且随总含水量和初始土中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随土类不同而不同。
  • 彭万巍, 张建明, 张长庆, 康国瑾, 王正贵, 彭蕊
    冰川冻土. 1995, 17(3): 263-2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冻结黄土的一系列扭转试验结果表明:冻土受纯剪时的抗剪强度与其抗压、抗拉强度具有相同的规律。其抗剪强度随温度降低和破坏剪应变的减小而增大,同时也随扭速的加快而呈非线性递增。文中还给出了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式。
  • 韩建康, 金会军, 许晨海, 康建成, 温家洪
    冰川冻土. 1995, 17(3): 268-2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来南设得兰群岛三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与南极洲和亚南极地区最长的年平均气温序列(奥卡达斯站观测)的相关分析,建立了南设得兰群岛1904年以来的年均气温变化序列。5年滑动平均结果表明,南设得兰群岛以本世纪50年代为界,后期比前期明显变暖,增温变幅为0.8℃左右。其相对寒冷阶段为1910-1920年间、20、40和50年代末。最暖期为50年代中和80年代。80年代年平均气温最高值比多年平均值高2.2℃。波动最大的50年代中,5年最大变幅约为3.7℃。
  • 任贾文, 秦大河, I. Allison, M. Higham, I. D. Goodwin
    冰川冻土. 1995, 17(3): 274-2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在Lambert冰川流域西部地区进行的大量雪芯、雪坑剖面观测表明,雪层的可见层位特征在积累速率较高时保存完好。但由于强烈下降风和微地形的影响,年积累量在短距离内变化较大,一个地点某一年份的积累量须由几个雪层剖面对比才能确定;若用花杆测量只能经几年观测获得其平均值。在积累量较高地点将雪层剖面、δ18O和固体电导率剖面结合起来确定的积累速率序列由早期考察结果得以验证。与其它地区(如Wilkes Land和Mizuho高原)相比,该地区最显着的特点是靠近海岸地带的积累速率很低,这意味着近海水汽和低气流对本区降水量的影响很小。近50年来积累速率的总趋势是减小,这与报道较多的其它地区近几十年来呈增加趋势明显不同。
  • 皇翠兰, 蒲健辰
    冰川冻土. 1995, 17(3): 283-2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大滩煤矿冰川区冰、雪和河水的阳离子分析表明,随海拔升高,阳离子浓度减小。在雪坑剖面的污化层位,离子出现高值,在洁净层出现低值,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降雪过程中,初期离子浓度较高,以后逐渐降低,到一定时段则达到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