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5-05-25
  

  • 全选
    |
    研究论文
  • 施雅风, 郑本兴, 李世杰, 叶佰生
    冰川冻土. 1995, 17(2): 97-1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不同来源的各种资料,经逐步综合推导,认为最大冰期出现时间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8-16阶段(0.72-0.52MaBP),当时青藏高原低于现代1000m左右。高原中、东部唐古拉山、阿尼玛卿山、果洛山与稻城海子山4个山区的冰川面积达40000km2,为现代冰川面积的18倍,平衡线高度为3450-M250m,6-8月平均温度为2.3-3.4℃,年降水量为1260-1960mm,是现代平衡线上降水量的1.8-3.2倍。
  • 谢自楚
    冰川冻土. 1995, 17(2): 113-1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境内的蒙贡-台加山是位于亚洲中心的一个独立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共36条,总面积27.8km2,主要受西风环流及地方性环流的降水补给,具有亚大陆型冰川的特征。小冰期最盛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少49.3%.近150年来,冰川面积和长度继续减少,末端及雪线高度升高。近30年来,冰川退缩速度加快,冰川物质平衡有10年左右的波动变化,目前处于负平衡状态。但1992-1993年两条山谷冰川突然前进。对比亚洲中部其它山系,发现本区冰川动态变化独特,说明不同地区冰川对于全球性气候的响应过程比较复杂。
  • 朱林楠, 吴紫汪, 刘永智
    冰川冻土. 1995, 17(2): 120-12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冻土与现代气候关系出发,理论上确定了冻土分区的界限。用剖面图展示出本区不同类型冻土分布的代表性高程,并以丰富的资料分析了出露在不同冻土区内的埋藏冻土层、冻土地貌假像、岛状冻土上限的起伏以及融冻地貌、植被变化等诸多现象呈现退化的一致性,得出了“退化是本区多年冻土变化的基本趋势”这一结论。
  • 章新平, 姚檀栋
    冰川冻土. 1995, 17(2): 125-13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的天气系统对降水中氧同位素比率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在西风槽的影响下,降水中δ18O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切变线和高原低涡系统的影响下,高原季风区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和温度呈负相关。非季风区降水中δ18O与温度仍呈正相关。
  • 刘光锈, 沈永平, 王睿, 王苏民
    冰川冻土. 1995, 17(2): 132-1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若尔盖黑河牧场DC剖面的孢粉记录表明,末次冰期晚阶段若尔盖高原的气候表现为不稳定性,即冷暖变化频繁,其基本变化与全球一致。相对暖的阶段发生在20-18kaBP,16-15kaBP和13-11.2kaBP;相对冷的阶段在18-16kaBP,15-14kaBP和11.2-10.2kaBP.其中末次冰期最盛期发生于18-16kaBP,11.2-10.2kaBP的降温可对应于YoungerDryas事件。10.2kaBP开始,气温回升,全新世来临。9-3kaBP为全新世大暖期,其中,7kaBP左右达鼎盛期;6-5kaBP间有一次冷的波动。
  • 蒲健辰, 姚檀栋, 张寅生, 濑古胜基, 藤田耕史
    冰川冻土. 1995, 17(2): 138-1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大、小冬克玛底冰川和昆仑山煤矿冰川的观测研究表明,1992/1993年冰川的物质平衡均为正平衡,其平衡值唐古拉山冰川大于昆仑山冰川。冰川物质平衡过程存在四个阶段,即低水平维持阶段、强积累弱消融阶段、强消融阶段和较强积累弱消融阶段。空间上反映出随海拔升高波动增大的趋势。
  • 沈忠言, 苗丽娜, 刘永智
    冰川冻土. 1995, 17(2): 144-15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试验为依据揭示饱水冻结黄土拉伸蠕变过程的若干特点。拉伸蠕变同样具有两类三阶段性质。与压缩蠕变相比,拉伸非衰减蠕变的总变形小,第Ⅲ阶段变形的比例不大,历时短,不论土温高低最终均发生脆性破坏,根据应变速率-时间曲线特征提出拉伸蠕变方程,对第Ⅲ阶段变形有较好的表述。
  • 马巍, 吴紫汪, 常小晓, 王家澄
    冰川冻土. 1995, 17(2): 152-1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饱水冻结兰州砂土在-5℃和围压(0-22MPa)下进行结构观测,结合围压对强度影响的宏观特征分析发现:当0≤σ3<8MPa时,结构以压密为主,强化作用占优势,强度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当8≤σ3<16MPa时,颗粒出现破碎现象,某些颗粒接触点处的冰发生融化,粒间摩擦减少,致使强度随围压的增大而缓慢降低;当σ3≥16MPa时,颗粒破碎程度加剧,某些团粒中出现大的裂隙,结构联结破坏,导致冻土强度急剧下降。
  • 王廷栋, 武建军, 赵希淑, 吴紫汪, 刘永智
    冰川冻土. 1995, 17(2): 159-1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冻土蠕变参数的确定、光粘弹性实验材料的制作及平面问题求解的原理诸方面,进行了冻土蠕变的光粘弹性模拟实验可行性研究。结论是可以实现所要求的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 朱林楠, 李东庆, 郭兴民, 俞崇云
    冰川冻土. 1995, 17(2): 164-1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工程建筑物基础和多年冻土地基整体的相似模型试验。试验结果与实体取得良好的一致。从动态过程肯定了持力层为含土冰层时,冻土允许承载力Rf的可靠性。同时,明确了可依据冻土层年平均地温Tcp=-2.5℃时,持力层(平均)地温T=-0.5℃,允许承载力Rf=0.1MPa,只能建一层平房。当Tcp=-4.0℃时,T=-10-1.2℃,Rf=0.15-0.17MPa,可有条件地建二层楼房。
  • 袁玉江, 李江风
    冰川冻土. 1995, 17(2): 170-17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响应函数分析技术,研究新疆伊犁地区树轮年表中的气候信息量,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这对于认识该区气候对森林的影响,以及从温湿气候区树木年轮中提取气候信息会有所帮助。
  • 宋长青, 崔之久, 刘耕年, 朱诚
    冰川冻土. 1995, 17(2): 178-1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广泛发育着雪蚀地貌,尤其以雪蚀洼地和高夷平阶地最为多见。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长白山发育的雪蚀地貌具有规模小、形成年代久、成因复杂等特点。此外,通过野外半定位观测发现,雪蚀洼地的下蚀作用存在着不均一性。本文着重对上述方面进行论述。
  • 王绍令, 陈肖柏, 张志忠
    冰川冻土. 1995, 17(2): 184-1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观测资料表明,达坂山地区是青海省境内降水最多的地区,公路垭口段降水量大、冷季降雪多、雪层较厚,稳定积雪时间长达180-200天。雪盖的保温作用占主导地位,加之局部小气候影响,使区内多年冻土下界海拔比邻近地区高约200m,年平均地温偏高,多年冻土层较薄,而且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下。
  • 简讯
  • 王建, 鲁安新, 李文君, 汤翰
    冰川冻土. 1995, 17(2): 189-1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微地形而言,下垫面的起伏形状对辐射到达量的计算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数字地形模型分析可以产生反映这些形状的坡度及方位。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美国加州大学Jeff Dozieretal.(1990)的快速计算法,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分格网计算坡地上直接辐射的到达量,并与实测结果比较以验证快速计算法的可行性。
  • 李培基
    冰川冻土. 1995, 17(2): 193-1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1995.0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设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撰写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第二次评估报告将于1995年底问世。该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了第一个评估报告,1992年公布了补充报告。第二个评估报告分三个部分:工.气候系统的功能;B.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变和减缓对策;气候变化与经济的关系。该报告编写始于1993年,1994年夏完成第一稿,并组织了专家评审,按着专家们的意见做了全面地修改。修改稿于1995年3月完成,目前正送交各国政府审阅。有关冷冻圈的评估报告属于第二部分,我国该部分的编写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环境保护局领导组织。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施雅风、程国栋、张祥松、李培基等应邀参加了撰稿、专家和官方审稿工作。除了他们的著作外,还有周幼吾、任炳辉、顾仲炜、邱国庆等的文章被引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共有6篇著作被报告引用,在国际冷冻圈研究方面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