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estimation for the response of China glaciers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21st Century
1
2000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中国冰川对21世纪全球变暖响应的预估
1
2000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Rapid disintegration of Alpine glaciers observed with satellite data
1
2004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Analysis of glacier change in Manas River basin in the last 50 years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1
2015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基于多源数据的近50 a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变化分析
1
2015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glacial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
2
2008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国内外冰川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2
2008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Change of ice volume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0 to 2010
1
2018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冰储量变化
1
2018
... 山地冰川不仅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地球表面重要的淡水资源, 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被誉为“固体水库”[1-2].冰川水资源作为全球水循环和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3], 既是冰川融水径流预测模型的重要输入参数, 也是评估其对河川径流影响及制定水资源合理利用措施的重要指标, 亦是预测海平面未来变化的重要前提[4].冰川变化对水资源、 水循环、 海平面升降、 大气环流、 气候与环境等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生态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河西走廊地处西北内陆,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之一.因此, 探讨河西内流区冰川资源变化对于保障河西内陆地区水资源安全及欧亚经济发展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The contemporary glaciers in China base on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3
2015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6], 河西内流区共发育冰川2 056条 ,面积1 072.77 km2, 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2.07%.从冰川类型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属亚大陆型冰川与极大陆型冰川.在中国冰川编目中, 河西内流区(5Y4)冰川分属于祁连山北坡及阿尔金山东端的石羊河流域(5Y41)、 黑河流域(5Y42)、 北大河流域(5Y43)、 疏勒河流域(5Y44)和党河流域(5Y45). ...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3
2015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6], 河西内流区共发育冰川2 056条 ,面积1 072.77 km2, 占中国冰川总面积的2.07%.从冰川类型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属亚大陆型冰川与极大陆型冰川.在中国冰川编目中, 河西内流区(5Y4)冰川分属于祁连山北坡及阿尔金山东端的石羊河流域(5Y41)、 黑河流域(5Y42)、 北大河流域(5Y43)、 疏勒河流域(5Y44)和党河流域(5Y45). ...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glacier resources in Chinese Tianshan Mountains since 1959
1
2017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1959年来中国天山冰川资源时空变化
1
2017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Glacier changes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based on the revised First and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3
2015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河西内流区(37°17′ ~ 42°48′ N,93°23′ ~ 104°12′ E)地处甘肃省西北部, 东起乌鞘岭,南达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主分水岭北坡, 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衔接, 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界(图1).全区东西长约1 000 km, 南北宽约40 ~ 100 km, 总面积为2.8×104 km2[19].区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 最高峰为团结峰(又名岗则吾结, 5 826 m), 祁连山南部地区海拔大部分处于3 000 ~ 3 500 m以上, 其余部分基本由山前冲积和洪积平原组成, 海拔多介于1 300 ~ 2 500 m之间.河西内流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和中国西北荒漠区东翼, 属于干旱少雨, 蒸发强烈的北方强沙尘暴多发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约为7.06 ℃, 年降水量138 mm,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8], 个别地区在50 mm以下.区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 各河径流量一般每年4月随气温上升开始增加, 尤其在东部, 积雪较多, 常形成春汛, 西部冬季干燥, 6—8月为洪水期. ...
近50年来祁连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3
2015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河西内流区(37°17′ ~ 42°48′ N,93°23′ ~ 104°12′ E)地处甘肃省西北部, 东起乌鞘岭,南达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主分水岭北坡, 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衔接, 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界(图1).全区东西长约1 000 km, 南北宽约40 ~ 100 km, 总面积为2.8×104 km2[19].区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 最高峰为团结峰(又名岗则吾结, 5 826 m), 祁连山南部地区海拔大部分处于3 000 ~ 3 500 m以上, 其余部分基本由山前冲积和洪积平原组成, 海拔多介于1 300 ~ 2 500 m之间.河西内流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和中国西北荒漠区东翼, 属于干旱少雨, 蒸发强烈的北方强沙尘暴多发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约为7.06 ℃, 年降水量138 mm,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8], 个别地区在50 mm以下.区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 各河径流量一般每年4月随气温上升开始增加, 尤其在东部, 积雪较多, 常形成春汛, 西部冬季干燥, 6—8月为洪水期. ...
Glacier change of Altay Mountain in China from 1960 to 2009 based on the Second Glacier Inventory of China
0
近50 a来中国阿尔泰山冰川变化——基于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成果
0
201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lacier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Altun Mountain in recent four decades
1
2017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近40 a阿尔金山冰川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1
2017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Study of extracting glacier information from remote sensing
1
2013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基于遥感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1
2013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Variation of the Ningchang River Glacier No.3 in the Lenglongling range, East Qilian Mountains
1
2012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地区宁缠河3号冰川变化研究
1
2012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laciers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take the Suganhu Basin as an example
0
2017
祁连山区冰川演变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苏干湖流域为例
0
2017
Glacier change in the Laohugou river basin monitored by remote sensing from 1957 to 2009
2
2013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1957-2009年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研究
2
2013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RS analysis of glaciers change in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the last 50 years
3
2014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近50年黑河流域的冰川变化遥感分析
3
2014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Monitoring glacier vari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 1960-2010
3
2013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1960-2010年黑河流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3
2013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Glacier mass variation and its effect on surface runoff in the Beida River catchment during 1957-2013
1
2017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First exploration of the ice volume variations during the Holocene in the Bailanghe River basin, Qilian Mountains
1
2015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祁连山摆浪河全新世冰量变化初探
1
2015
... 根据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 我国西部现有冰川48 571条, 总面积约5.148×104 km2, 居亚洲首位, 占世界冰川(除南极和格陵兰冰盖外)面积的7.1%[6].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特别是1980s以来, 中国冰川作用区普遍处于负物质平衡状态, 并呈现退缩减薄趋势[7-10], 河西内流区也不例外.河西内流区冰川集中分布于祁连山[8],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11], 近年来对祁连山的冰川变化监测和物质平衡研究逐渐加强, 并取得重要进展.孙美平等[8]指出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 高永鹏等[4]研究表明2000—2010年祁连山冰川厚度平均减薄(5.68±2.76) m, 冰川储量减少(1.59±0.72) Gt.冰川融水作为河西内流区诸河重要的补给源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基于流域尺度的冰川变化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12-14].然而, 目前对于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认识多集中于黑河流域[15-16]、 北大河流域[17]及摆浪河流域[18]等三、 四级流域, 尚缺乏对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规律的整体性认识.因此, 本文基于中国第一、 二次冰川编目和2016—2017年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 对近60年来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 以期为河西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及政府决策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将为本研究团队预测青藏高原冰川未来变化及其与区域性冰川变化(如冈底斯山、三江源等)对比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1
2014
... 河西内流区(37°17′ ~ 42°48′ N,93°23′ ~ 104°12′ E)地处甘肃省西北部, 东起乌鞘岭,南达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主分水岭北坡, 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衔接, 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界(图1).全区东西长约1 000 km, 南北宽约40 ~ 100 km, 总面积为2.8×104 km2[19].区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 最高峰为团结峰(又名岗则吾结, 5 826 m), 祁连山南部地区海拔大部分处于3 000 ~ 3 500 m以上, 其余部分基本由山前冲积和洪积平原组成, 海拔多介于1 300 ~ 2 500 m之间.河西内流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和中国西北荒漠区东翼, 属于干旱少雨, 蒸发强烈的北方强沙尘暴多发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约为7.06 ℃, 年降水量138 mm,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8], 个别地区在50 mm以下.区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 各河径流量一般每年4月随气温上升开始增加, 尤其在东部, 积雪较多, 常形成春汛, 西部冬季干燥, 6—8月为洪水期. ...
1
2014
... 河西内流区(37°17′ ~ 42°48′ N,93°23′ ~ 104°12′ E)地处甘肃省西北部, 东起乌鞘岭,南达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主分水岭北坡, 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衔接, 北至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边界(图1).全区东西长约1 000 km, 南北宽约40 ~ 100 km, 总面积为2.8×104 km2[19].区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 最高峰为团结峰(又名岗则吾结, 5 826 m), 祁连山南部地区海拔大部分处于3 000 ~ 3 500 m以上, 其余部分基本由山前冲积和洪积平原组成, 海拔多介于1 300 ~ 2 500 m之间.河西内流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和中国西北荒漠区东翼, 属于干旱少雨, 蒸发强烈的北方强沙尘暴多发地区.多年平均气温约为7.06 ℃, 年降水量138 mm, 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8], 个别地区在50 mm以下.区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 各河径流量一般每年4月随气温上升开始增加, 尤其在东部, 积雪较多, 常形成春汛, 西部冬季干燥, 6—8月为洪水期. ...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RTM DEM and ASTER DEM error in China
1
2017
... 河西内流区两次冰川编目所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别为地形图和SRTM V4.1.与SRTM DEM相比, ASTER GDEM受地形影响较小, 且分辨率高[20], 因此本文选择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ASTER GDEM V2产品, 用于提取山脊线, 获得各冰川区山脊线矢量数据, 对冰川边界进行分割, 得到各单条冰川的矢量数据, 并计算冰川海拔、 朝向、 长度等属性信息.该数据由日本METI和美国NASA联合研制, 并于2015年1月6日以1°×1°的图幅大小免费向公众分发, 空间分辨率为1弧秒(30 m), 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下载获得.此外, 本文选用河西地区国家基准气候站——武威(37.91° N, 102.67° E)、 张掖(38.93° N, 100.43° E)和酒泉(39.77° N, 98.48° E)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月值数据集及中国地面气温与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作为河西内流区气候背景参考, 该数据由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data.cma.cn)提供. ...
中国区域SRTM DEM与ASTER GDEM误差空间分布特征
1
2017
... 河西内流区两次冰川编目所用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别为地形图和SRTM V4.1.与SRTM DEM相比, ASTER GDEM受地形影响较小, 且分辨率高[20], 因此本文选择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ASTER GDEM V2产品, 用于提取山脊线, 获得各冰川区山脊线矢量数据, 对冰川边界进行分割, 得到各单条冰川的矢量数据, 并计算冰川海拔、 朝向、 长度等属性信息.该数据由日本METI和美国NASA联合研制, 并于2015年1月6日以1°×1°的图幅大小免费向公众分发, 空间分辨率为1弧秒(30 m), 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下载获得.此外, 本文选用河西地区国家基准气候站——武威(37.91° N, 102.67° E)、 张掖(38.93° N, 100.43° E)和酒泉(39.77° N, 98.48° E)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月值数据集及中国地面气温与降水月值0.5°×0.5°格点数据集作为河西内流区气候背景参考, 该数据由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data.cma.cn)提供. ...
Glacier variations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the Gangrigabu Rang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1
2005
... 目前,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因数据质量及当时技术手段限制, 中国西部冰川区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如少量冰川边界绘制错误、 小冰川被遗漏或部分季节性雪斑被误识别为冰川等[21].为确保冰川矢量数据精度及质量, 本文运用两次河西内流区冰川编目数据集进行相互检验, 并着重排查形态差异大、 新生和消失冰川, 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这些冰川进行人工目视修订.为改善冰川矢量边界遥感解译的精准度和保证冰川矢量边界提取方法的一致性, 本研究统一采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方法[22]获取201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边界矢量数据. ...
20世纪初以来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的冰川变化
1
2005
... 目前,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因数据质量及当时技术手段限制, 中国西部冰川区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如少量冰川边界绘制错误、 小冰川被遗漏或部分季节性雪斑被误识别为冰川等[21].为确保冰川矢量数据精度及质量, 本文运用两次河西内流区冰川编目数据集进行相互检验, 并着重排查形态差异大、 新生和消失冰川, 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这些冰川进行人工目视修订.为改善冰川矢量边界遥感解译的精准度和保证冰川矢量边界提取方法的一致性, 本研究统一采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方法[22]获取201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边界矢量数据. ...
The second Chinese glacier inventory: data, methods and results
1
2015
... 目前,一些学者研究发现, 因数据质量及当时技术手段限制, 中国西部冰川区第一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如少量冰川边界绘制错误、 小冰川被遗漏或部分季节性雪斑被误识别为冰川等[21].为确保冰川矢量数据精度及质量, 本文运用两次河西内流区冰川编目数据集进行相互检验, 并着重排查形态差异大、 新生和消失冰川, 且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这些冰川进行人工目视修订.为改善冰川矢量边界遥感解译的精准度和保证冰川矢量边界提取方法的一致性, 本研究统一采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方法[22]获取2016—2017年河西内流区冰川边界矢量数据. ...
Consideration of the errors inherent in mapping historical glacier positions in Austria from ground and space (1893-2001)
1
2003
... 卫星传感器和图像配准误差是影响冰川边界矢量数据获取精度的主要因素[23-24].同时,利用地面实况调查或甚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分类结果作为参考数据对冰川边界遥感解译结果进行检验[25].本文仅考虑遥感影像分辨率造成的误差, 公式如下: ...
Comparison of satellite-derived with ground-based measurements of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margins of Vatnaj?kull, Iceland, 1973-92
1
1997
... 卫星传感器和图像配准误差是影响冰川边界矢量数据获取精度的主要因素[23-24].同时,利用地面实况调查或甚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分类结果作为参考数据对冰川边界遥感解译结果进行检验[25].本文仅考虑遥感影像分辨率造成的误差, 公式如下: ...
Glacier changes in Tarim Interior River Basin using 3S
1
2007
... 卫星传感器和图像配准误差是影响冰川边界矢量数据获取精度的主要因素[23-24].同时,利用地面实况调查或甚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分类结果作为参考数据对冰川边界遥感解译结果进行检验[25].本文仅考虑遥感影像分辨率造成的误差, 公式如下: ...
基于3S的塔里木河流域冰川应用研究
1
2007
... 卫星传感器和图像配准误差是影响冰川边界矢量数据获取精度的主要因素[23-24].同时,利用地面实况调查或甚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分类结果作为参考数据对冰川边界遥感解译结果进行检验[25].本文仅考虑遥感影像分辨率造成的误差, 公式如下: ...
2
2010
... 高大山脉或山峰的绝对海拔高度和冰川物质平衡线以上的相对高度差是决定山岳冰川数量及其规模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26].河西内流区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及阿尔金山的东端.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 祁连山冰川数量、 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 97.52%和97.53%.阿尔金山仅有冰川27条, 冰川面积24.26 km2, 冰储量1.21 km3(表2).从冰川平均面积来看, 阿尔金山(0.90 km2)高于祁连山(0.55 km2). ...
... 降水、 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 气温决定冰川的消融, 其组合共同决定着冰川的性质、 发育和演化[26].通常情况下, 气温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表现在气温每上升1 °C需要降水增加25%才能弥补由升温造成的冰川消融[44]; 另一方面表现在温度升高导致降水中雨雪比例发生变化及加快冰川表面的融雪过程[45], 从而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和促进冰川消融.一般冰川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同期的气候资料并不能完全说明冰川面积变化和气候的关系[46].王宁练等[47]分析了全球山地冰川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发现北半球山地冰川末端变化在统计意义上滞后气候变化12 ~ 13 a. ...
2
2010
... 高大山脉或山峰的绝对海拔高度和冰川物质平衡线以上的相对高度差是决定山岳冰川数量及其规模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26].河西内流区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及阿尔金山的东端.祁连山是该区域冰川集中分布区, 祁连山冰川数量、 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该区域冰川相应总量的98.47%、 97.52%和97.53%.阿尔金山仅有冰川27条, 冰川面积24.26 km2, 冰储量1.21 km3(表2).从冰川平均面积来看, 阿尔金山(0.90 km2)高于祁连山(0.55 km2). ...
... 降水、 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 气温决定冰川的消融, 其组合共同决定着冰川的性质、 发育和演化[26].通常情况下, 气温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表现在气温每上升1 °C需要降水增加25%才能弥补由升温造成的冰川消融[44]; 另一方面表现在温度升高导致降水中雨雪比例发生变化及加快冰川表面的融雪过程[45], 从而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和促进冰川消融.一般冰川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同期的气候资料并不能完全说明冰川面积变化和气候的关系[46].王宁练等[47]分析了全球山地冰川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发现北半球山地冰川末端变化在统计意义上滞后气候变化12 ~ 13 a. ...
1
2005
... 在《简明中国冰川目录》[27]中, 根据国际冰川编目规范, 河西内流区(5Y4)属于东亚内流区(5Y).按照流域内集水区, 划分为5个三级子流域及36个四级子流域(表3).其中, 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流域(5Y44)是冰川最为发育的子流域, 共有冰川590条, 面积480.07 km2, 冰储量28.22 km3, 分别占整个流域各自总量的33.35%、 49.16%和56.63%, 冰川平均面积为0.81 km2; 其次是北大河流域(5Y43), 但面积略低于党河流域(5Y45)(217.88 km2); 石羊河流域(5Y41)冰川最少, 其数量、 面积和冰储量仅占河西内流区相应总量的5.09%、 2.54%和1.72%.黑河流域冰川平均面积最小, 仅为0.19 km2. ...
1
2005
... 在《简明中国冰川目录》[27]中, 根据国际冰川编目规范, 河西内流区(5Y4)属于东亚内流区(5Y).按照流域内集水区, 划分为5个三级子流域及36个四级子流域(表3).其中, 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流域(5Y44)是冰川最为发育的子流域, 共有冰川590条, 面积480.07 km2, 冰储量28.22 km3, 分别占整个流域各自总量的33.35%、 49.16%和56.63%, 冰川平均面积为0.81 km2; 其次是北大河流域(5Y43), 但面积略低于党河流域(5Y45)(217.88 km2); 石羊河流域(5Y41)冰川最少, 其数量、 面积和冰储量仅占河西内流区相应总量的5.09%、 2.54%和1.72%.黑河流域冰川平均面积最小, 仅为0.19 km2. ...
A review of the ice volume estimation of mountain glaciers
1
2016
... 1960s—2017年期间, 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23.91%), 面积减少417.85 km2(-6.85 km2·a-1), 冰川储量[28-31]损失20.16 km3 [-3.3 km3·(10a)-1].其中, 1960s—2000s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减少最多(321.66 km2), 冰川储量损失最大(15.90 km3); 2000s—2017年冰川数量减少最多, 达287条.2000s—2017年冰川面积变化速率及其相对速率和冰川储量损失率均大于1960s—2000s, 因此,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的速率逐渐加快. ...
山地冰川储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1
2016
... 1960s—2017年期间, 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23.91%), 面积减少417.85 km2(-6.85 km2·a-1), 冰川储量[28-31]损失20.16 km3 [-3.3 km3·(10a)-1].其中, 1960s—2000s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减少最多(321.66 km2), 冰川储量损失最大(15.90 km3); 2000s—2017年冰川数量减少最多, 达287条.2000s—2017年冰川面积变化速率及其相对速率和冰川储量损失率均大于1960s—2000s, 因此,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的速率逐渐加快. ...
Regional and global volumes of glaciers derived from statistical upscaling of glacier inventory data
0
2010
An estimate of global glacier volume
0
2013
Glacier changes since the Little Ice Age maximum in the western Qilian Shan, northwest China, and consequences of glacier runoff for water supply
1
2003
... 1960s—2017年期间, 河西内流区冰川数量减少556条(23.91%), 面积减少417.85 km2(-6.85 km2·a-1), 冰川储量[28-31]损失20.16 km3 [-3.3 km3·(10a)-1].其中, 1960s—2000s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减少最多(321.66 km2), 冰川储量损失最大(15.90 km3); 2000s—2017年冰川数量减少最多, 达287条.2000s—2017年冰川面积变化速率及其相对速率和冰川储量损失率均大于1960s—2000s, 因此,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退缩的速率逐渐加快. ...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automatic method for deriving glacier centerlines based on GIS
1
2015
... 尽管河西内流区绝大多数冰川呈萎缩状态, 但有3条冰川末端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现象(图7).通过对冰川长度[32-33]和冰川末端海拔变化[34]进行统计发现, 5Y445G0020冰川前进距离最大(718 m), 冰川末端海拔下降129 m, 其次为5Y445G0026冰川(307 m和104 m), 5Y445G0031冰川前进距离与末端海拔降低均最小, 分别为139 m和25 m.3条前进冰川中, 5Y445G0026冰川发生前进时间最早, 其余两条冰川发生前进均在2000s以后.从前进时间间隔来看, 3条前进冰川前进时间间隔均为10年左右, 其中, 5Y445G0026冰川前进时间间隔最长, 达13年, 5Y445G0020冰川则最短.该3条冰川均属于疏勒河流域(5Y44), 且冰川消融区平均坡度为10°左右. ...
基于GIS的冰川中流线自动提取方法设计与实现
1
2015
... 尽管河西内流区绝大多数冰川呈萎缩状态, 但有3条冰川末端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现象(图7).通过对冰川长度[32-33]和冰川末端海拔变化[34]进行统计发现, 5Y445G0020冰川前进距离最大(718 m), 冰川末端海拔下降129 m, 其次为5Y445G0026冰川(307 m和104 m), 5Y445G0031冰川前进距离与末端海拔降低均最小, 分别为139 m和25 m.3条前进冰川中, 5Y445G0026冰川发生前进时间最早, 其余两条冰川发生前进均在2000s以后.从前进时间间隔来看, 3条前进冰川前进时间间隔均为10年左右, 其中, 5Y445G0026冰川前进时间间隔最长, 达13年, 5Y445G0020冰川则最短.该3条冰川均属于疏勒河流域(5Y44), 且冰川消融区平均坡度为10°左右. ...
Glacier changes in the Karakoram region mapped by multimission satellite imagery
1
2014
... 尽管河西内流区绝大多数冰川呈萎缩状态, 但有3条冰川末端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现象(图7).通过对冰川长度[32-33]和冰川末端海拔变化[34]进行统计发现, 5Y445G0020冰川前进距离最大(718 m), 冰川末端海拔下降129 m, 其次为5Y445G0026冰川(307 m和104 m), 5Y445G0031冰川前进距离与末端海拔降低均最小, 分别为139 m和25 m.3条前进冰川中, 5Y445G0026冰川发生前进时间最早, 其余两条冰川发生前进均在2000s以后.从前进时间间隔来看, 3条前进冰川前进时间间隔均为10年左右, 其中, 5Y445G0026冰川前进时间间隔最长, 达13年, 5Y445G0020冰川则最短.该3条冰川均属于疏勒河流域(5Y44), 且冰川消融区平均坡度为10°左右. ...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lacier retreat and climate change in the eastern Nyainqentanglha in the past 40 years
1
2014
... 尽管河西内流区绝大多数冰川呈萎缩状态, 但有3条冰川末端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现象(图7).通过对冰川长度[32-33]和冰川末端海拔变化[34]进行统计发现, 5Y445G0020冰川前进距离最大(718 m), 冰川末端海拔下降129 m, 其次为5Y445G0026冰川(307 m和104 m), 5Y445G0031冰川前进距离与末端海拔降低均最小, 分别为139 m和25 m.3条前进冰川中, 5Y445G0026冰川发生前进时间最早, 其余两条冰川发生前进均在2000s以后.从前进时间间隔来看, 3条前进冰川前进时间间隔均为10年左右, 其中, 5Y445G0026冰川前进时间间隔最长, 达13年, 5Y445G0020冰川则最短.该3条冰川均属于疏勒河流域(5Y44), 且冰川消融区平均坡度为10°左右. ...
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八盖乡地区近40年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
1
2014
... 尽管河西内流区绝大多数冰川呈萎缩状态, 但有3条冰川末端在1986—2017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前进现象(图7).通过对冰川长度[32-33]和冰川末端海拔变化[34]进行统计发现, 5Y445G0020冰川前进距离最大(718 m), 冰川末端海拔下降129 m, 其次为5Y445G0026冰川(307 m和104 m), 5Y445G0031冰川前进距离与末端海拔降低均最小, 分别为139 m和25 m.3条前进冰川中, 5Y445G0026冰川发生前进时间最早, 其余两条冰川发生前进均在2000s以后.从前进时间间隔来看, 3条前进冰川前进时间间隔均为10年左右, 其中, 5Y445G0026冰川前进时间间隔最长, 达13年, 5Y445G0020冰川则最短.该3条冰川均属于疏勒河流域(5Y44), 且冰川消融区平均坡度为10°左右. ...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the glacier change in the Gangrigabu Rang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80 through 2015
1
2017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1980-2015年青藏高原东南部岗日嘎布山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1
2017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Glacier change in the Shulenan Mountain monitored by remote sensing
2
2011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祁连山疏勒南山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研究
2
2011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Glacier changes at the Daxue Mountain and Danghenan Mountain of west Qilian Mountains in recent 50 years
3
2014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 [
37]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近50 a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和党河南山的冰川变化
3
2014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 [
37]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RS-based monitoring of glacier change in the Beidahe River Basin in the Qilian Mountains
2
2012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祁连山北大河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2
2012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Glacier change in the Lenglongling Mountain monitored by Remote Sensing
2
2010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基于遥感的祁连山东部冷龙岭冰川变化研究
2
2010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Variations of glaciers in the Yeniugou Watershed of Heihe River Basin from 1956 to 2003
2
2007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近几十年来黑河野牛沟流域的冰川变化
2
2007
...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 全球山岳冰川总体上呈退缩趋势[6], 随着遥感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在冰川研究中得到了更加广泛应用, 使研究大区域范围内冰川变化成为可能[35].为进一步探究河西内流区冰川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祁连山山区及流域的冰川变化情况与本研究进行对比(表6).在考虑研究时段的情况下, 结合学者们对该地区不同区域的冰川变化研究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剧烈.从整体来看, 河西内流区冰川退缩速率明显较高; 从各山区及流域来看, 该区域疏勒南山[36]、 党河南山[37]、 北大河流域[38]较黑河流域[15-16]、 祁连山冷龙岭[39]与野牛沟[40]退缩速率低, 冰川变化基本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加快的趋势. ...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Time-scale for adjustment of glaciers to changes in mass balance
2
1989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 [41]. ...
Change of glaciers in the central Qilian Mountain
1
2013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近年来祁连山中段冰川变化
1
2013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Glacier variation since the maximum of the Little Ice Age in the western Qilian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
1
2002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1
2002
... Changing records of the typical mountain glaciers in the Hexi interior
Table 6研究区域 | 面积变化/km2 | 面积变化率/% | 退缩速率/(%·a-1) | 数据源 | 研究时段 | 来源 |
---|
疏勒南山 | -55.00 | -12.80 | -0.36 | 地形图、 ETM+ | 1970 - 2006年 | 张华伟[36] |
大雪山 | -26.01 | -16.03 | -0.30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57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党河南山 | -31.19 | -18.32 | -0.42 | 地形图、 TM、 ASTER、 SPOT5 | 1966 - 2010年 | 于国斌等[37] |
北大河流域 | -33.52 | -15.42 | -0.36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颜东海等[38] |
黑河流域 | -130.51 | -36.08 | -0.60 | TM、 ETM+ | 1960 - 2010年 | 怀保娟等[15] |
黑河流域 | -138.90 | -35.60 | -0.89 | 地形图、 TM | 1960 - 2010年 | 别强等[16] |
老虎沟流域 | -6.29 | -11.59 | -0.24 | 地形图、 TM、 RTK实测资料 | 1957 - 2009年 | 张明杰等[14] |
祁连山中段 | -86.39 | -21.70 | -0.52 | 地形图、 ASTER、 实测资料 | 1956 - 2003年 | 陈辉等[42] |
祁连山冷龙岭 | -24.29 | -23.57 | -0.67 | 地形图、 ETM+ | 1972 - 2007年 | 张华伟等[39] |
祁连山野牛沟 | -16.22 | -25.71 | -0.54 | 地形图、 ASTER | 1956 - 2003年 | 阳勇等[40] |
祁连山西段 | -124.2 | -10.30 | -0.29 | 航片、 ETM+ | 1956 - 1990年 | 刘时银等[43] |
河西内流区 | -417.85 | -29.97 | -0.58 | 航片、 地形图、 TM、 OLI | 1956 - 2017年 | 本研究 |
究其原因, 河西内流区冰川面积快速减少, 除受区域气候变化(温度和降水)影响之外, 单条冰川的面积大小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1], 该区冰川面积<1 km2的冰川1 532条, 占整个区域冰川数量的86.60%, 而冰川面积越小, 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则越强.因此, 冰川面积缩小、 末端退缩速率则越快[41]. ...
Extracting a climate signal from 169 glacier records
1
2005
... 降水、 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 气温决定冰川的消融, 其组合共同决定着冰川的性质、 发育和演化[26].通常情况下, 气温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表现在气温每上升1 °C需要降水增加25%才能弥补由升温造成的冰川消融[44]; 另一方面表现在温度升高导致降水中雨雪比例发生变化及加快冰川表面的融雪过程[45], 从而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和促进冰川消融.一般冰川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同期的气候资料并不能完全说明冰川面积变化和气候的关系[46].王宁练等[47]分析了全球山地冰川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发现北半球山地冰川末端变化在统计意义上滞后气候变化12 ~ 13 a. ...
Evidence for intensification of the global water cycle: Review and synthesis
1
2006
... 降水、 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 气温决定冰川的消融, 其组合共同决定着冰川的性质、 发育和演化[26].通常情况下, 气温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表现在气温每上升1 °C需要降水增加25%才能弥补由升温造成的冰川消融[44]; 另一方面表现在温度升高导致降水中雨雪比例发生变化及加快冰川表面的融雪过程[45], 从而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和促进冰川消融.一般冰川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同期的气候资料并不能完全说明冰川面积变化和气候的关系[46].王宁练等[47]分析了全球山地冰川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发现北半球山地冰川末端变化在统计意义上滞后气候变化12 ~ 13 a. ...
Global glacial fluctuations in response to climatic change in the past 40 a
1
1996
... 降水、 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 气温决定冰川的消融, 其组合共同决定着冰川的性质、 发育和演化[26].通常情况下, 气温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表现在气温每上升1 °C需要降水增加25%才能弥补由升温造成的冰川消融[44]; 另一方面表现在温度升高导致降水中雨雪比例发生变化及加快冰川表面的融雪过程[45], 从而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和促进冰川消融.一般冰川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同期的气候资料并不能完全说明冰川面积变化和气候的关系[46].王宁练等[47]分析了全球山地冰川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发现北半球山地冰川末端变化在统计意义上滞后气候变化12 ~ 13 a. ...
Mountain glacier fluctuations and climatic change during the last 100 years
1
1992
... 降水、 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 气温决定冰川的消融, 其组合共同决定着冰川的性质、 发育和演化[26].通常情况下, 气温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表现在气温每上升1 °C需要降水增加25%才能弥补由升温造成的冰川消融[44]; 另一方面表现在温度升高导致降水中雨雪比例发生变化及加快冰川表面的融雪过程[45], 从而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和促进冰川消融.一般冰川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同期的气候资料并不能完全说明冰川面积变化和气候的关系[46].王宁练等[47]分析了全球山地冰川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发现北半球山地冰川末端变化在统计意义上滞后气候变化12 ~ 13 a. ...
近百年来山地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
1
1992
... 降水、 气温及其组合是影响冰川发育的主要地形因子, 降水决定冰川的积累, 气温决定冰川的消融, 其组合共同决定着冰川的性质、 发育和演化[26].通常情况下, 气温变化对冰川物质平衡起主导作用, 一方面表现在气温每上升1 °C需要降水增加25%才能弥补由升温造成的冰川消融[44]; 另一方面表现在温度升高导致降水中雨雪比例发生变化及加快冰川表面的融雪过程[45], 从而降低冰川表面反照率和促进冰川消融.一般冰川面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滞后性, 同期的气候资料并不能完全说明冰川面积变化和气候的关系[46].王宁练等[47]分析了全球山地冰川波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发现北半球山地冰川末端变化在统计意义上滞后气候变化12 ~ 13 a. ...
Different glacier status with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i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s
1
2012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Monitoring recent surging of the Yulinchuan Glacier on north slopes of Muztag Rang by remote sensing
0
2012
木孜塔格西北坡鱼鳞川冰川跃动遥感监测
0
2012
Monitoring recent surging of the Karayaylak Glacier in Pamir by remote sensing
0
2016
Surge dynamics and lake outbursts of Kyagar Glacier, Karakoram
1
2017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Variation of glaciers in the Shaksgam River Basin, Karakoram Mountains during 1978-2015
1
2016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1
2016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Variation of glaciers in the Nubra Basin, Karakoram Mountains, revealed by remote sensing images during
1
2017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1993-2015年喀喇昆仑山努布拉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1
2017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Characteristics of surge-type glaciers
1
1986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Glacier Surge Mechanism: 1982-1983 Surge of Variegated Glacier, Alaska
1
1985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Glacier surge propagation by thermal evolution at the bed
1
2000
... 冰川跃动是冰川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具有末端快速前进、 冰面突然隆升和破碎严重等特征.中国西部地区的冰川跃动和前进现象主要集中分布于帕米尔高原、 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等地区[48-51], 如在克勒青河流域[52]、 努布拉流域[53]等区域均发现冰川末端前进现象.关于冰川跃动机制至今尚无较系统的解释, 目前普遍认为冰川动力不稳定性是冰川跃动的根本原因[54].国内外对于跃动冰川的控制机理解释主要包括热控和水控两种动力学机制[55-56], 前者认为冰川底部温度场的变化造成冰下沉积层形变和孔隙度增加, 从而触发冰川跃动; 后者则认为冰川底部排水系统由集中式变为分散式是触发冰川跃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 冰川基底岩性与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对冰川跃动的发生也有至关重要作用.然而, 在不同的冰川作用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冰川, 由于冰川的类型与规模、 冰川地形、 冰床岩性、 冰温及区域气候特征等差异, 很难用单一机制去解释冰川跃动的机理. ...
Climatogenic north-south asymmetry of local glaciers in Spitsbergen and other parts of the Arctic
1
2014
... 就河西内流区而言, 该3条前进冰川均为亚大陆型冰川且为东南朝向, 受季风气候影响, 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成为冰川发生前进的诱导因素, 温度升高致使冰温升高, 冰川流速加快, 冰川应力场发生相应变化, 且同期降水增加, 冰川物质积累, 冰川上部压力增大, 为冰川中下部提供物质与动力来源, 从而造成冰川末端前进.此外, 从所处地形来看(图9), 3条冰川均为山谷冰川, 积累区面积相对较大, 且冰川底部与顶部海拔高差明显, 利于冰川发生前进现象.然而, 冰川末端变化不仅与气候环境、 冰川规模密切相关, 而且与冰川形态、 内部结构及运动速度等因素有关[57], 因此, 要明晰河西内流区冰川前进发生机理, 还有待进一步实地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