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ew map of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3
2017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 本次科考的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腹地[1],由部分沱沱河流域和部分通天河流域组成,前者是指该流域内沱沱河国家气象站(92.44° E, 34.22° N, 4 540 m)的上游区域,后者是指青藏公路与通天河相交处(92.36° E, 33.87° N, 4 580 m)的上游区域.研究区介于90°29′~92°32′ E,33°22′~35°54′ N之间,总面积约为2.07×104 km2,其中沱沱河流域面积约为1.65×104 km2,通天河流域面积约为0.42×104 km2,由于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正源,本文为了简洁将研究区称为沱沱河源区(图1).据2015年统计数据,研究区冰川和湖泊面积分别约为600 km2和300 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32-33].研究区地质构造分布在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唐古拉褶皱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至第四纪的海陆交互相沉积[34],地形起伏较大,山势总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 976 m.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湿气流和西风带系统扰动的影响[35-36],沱沱河源区属于大陆高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征,气象站(92°26′ E,33°13′ N,海拔4 533 m)观测数据显示(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2000—2019年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3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平均气温为-2.7 ℃. ...
3
2000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 根据地下冰成因类型的分类标准[2],选取研究区典型钻孔岩芯的地下冰发育状况(图7),结合图6和钻探编目资料分析表明,沱沱河源区有机质层主要在30 cm以内,土壤质地以砂壤土、含砾亚砂土和亚黏土为主.根据多年冻土含冰情况分类标准[37],研究区内含土冰层、富冰多年冻土和多冰冻土的钻孔数量约占多年冻土总钻孔数量的77%,而少冰多年冻土约为23%,表明研究区内地下冰发育较好.研究区内地下冰大多分布在15 m深度内,这主要受多年冻土厚度控制(平均厚度15 m),在共生多年冻土区域地下冰发育的最大深度为72 m(TTH-07). ...
3
2000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 根据地下冰成因类型的分类标准[2],选取研究区典型钻孔岩芯的地下冰发育状况(图7),结合图6和钻探编目资料分析表明,沱沱河源区有机质层主要在30 cm以内,土壤质地以砂壤土、含砾亚砂土和亚黏土为主.根据多年冻土含冰情况分类标准[37],研究区内含土冰层、富冰多年冻土和多冰冻土的钻孔数量约占多年冻土总钻孔数量的77%,而少冰多年冻土约为23%,表明研究区内地下冰发育较好.研究区内地下冰大多分布在15 m深度内,这主要受多年冻土厚度控制(平均厚度15 m),在共生多年冻土区域地下冰发育的最大深度为72 m(TTH-07). ...
Characteristic, changes and impacts of permafrost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3
2019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 根据TTH-18属于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结合该钻孔与其他海拔相近的钻孔的冻土类型估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为4 650~4 680 m,相较于羌塘高原地区(4 500 m)是略微偏高[37],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边缘(4 800 m)相比则偏低[3],但在青藏公路沿线通天河南岸活动层观测场(海拔4 650 m,距离通天河约1 km)的监测资料,其仍然发育有多年冻土[8].由于本次科考主要关注多年冻土与水循环的关系,钻孔多分布于河流阶地及其邻近地带,受河流侵蚀扰动等影响可能导致推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相对偏高.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特征、变化及影响
3
2019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 根据TTH-18属于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结合该钻孔与其他海拔相近的钻孔的冻土类型估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为4 650~4 680 m,相较于羌塘高原地区(4 500 m)是略微偏高[37],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边缘(4 800 m)相比则偏低[3],但在青藏公路沿线通天河南岸活动层观测场(海拔4 650 m,距离通天河约1 km)的监测资料,其仍然发育有多年冻土[8].由于本次科考主要关注多年冻土与水循环的关系,钻孔多分布于河流阶地及其邻近地带,受河流侵蚀扰动等影响可能导致推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相对偏高. ...
Thermal state of permafrost and active layer in Central Asia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polar year
2
2010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 [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Changing climate and the permafrost environ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Xizang) plateau
1
2020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Climatic warming in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recent decades
1
2000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Recent permafrost warming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1
2008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the active layer along the Qinghai-Tibet Highway in a permafrost region
2
2012
... 本文首先通过多年冻土特征和基岩埋深分析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其中多年冻土特征以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m,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1~2 m、2~3 m和3~4 m的钻孔分别约占总钻孔数量的19%、22%和31%,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为(2.47±0.98) m;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的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分别为2.4 m、2.5 m、3.2 m,与以往结果较为符合[8,27,45-47];部分钻孔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对较大(TTH-15为4 m、TTH-18为4.7 m与TTH-31为4.5 m).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的空间差异较小,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在14.6~31.2 m,平均深度19.3 m;多年冻土厚度在8.5~29.2 m,平均厚度15 m;部分地方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可达到75 m和72.7 m(TTH-07).研究区内基岩埋藏深度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范围在4.9~39 m,基岩类型为砂岩. ...
... 根据TTH-18属于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结合该钻孔与其他海拔相近的钻孔的冻土类型估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为4 650~4 680 m,相较于羌塘高原地区(4 500 m)是略微偏高[37],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边缘(4 800 m)相比则偏低[3],但在青藏公路沿线通天河南岸活动层观测场(海拔4 650 m,距离通天河约1 km)的监测资料,其仍然发育有多年冻土[8].由于本次科考主要关注多年冻土与水循环的关系,钻孔多分布于河流阶地及其邻近地带,受河流侵蚀扰动等影响可能导致推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相对偏高. ...
Predicting change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s climate warming
2012
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预测
2012
Responses of active layer thicknes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o climate change
2017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17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factors of the depth of zero annual amplitude of ground temperature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1
2016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地温年变化深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1
2016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Permafrost changes and its effects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Qinghai-Tibet Plateau
1
2019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1
2019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Changes in active layer thickness over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from 1995 to 2007
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afrost and vegetation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influence on alpine ecosystem
1
2006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青藏高原冻土区冻土与植被的关系及其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
1
2006
... 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现有多年冻土面积约为1.06×106 km2[1],是全球中低纬度地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2].与其他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具有连续性差、活动层厚、多年冻土层薄和富冰高温特征[3-4],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4].与北半球的平均水平相比,青藏高原升温速率和幅度都更加剧烈[5-6],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多年冻土的退化[7-11],并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循环和区域气候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14]. ...
Estimates of the reserves of ground ice in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1
2010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层中地下冰储量估算及评价
1
2010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Permafrost and groundwa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n northeast China
1
2013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Groundwater in the permafrost region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 changes
2013
Study of groundwater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China: status and process
2019
Frozen soil degrad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surface hydrology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1
2015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Change of runoff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1961 to 2016
1
2019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1961—2016年长江源区径流量变化规律
1
2019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 analysis of the runoff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
2015
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源区径流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2015
Analysis of runoff variation in source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2017
Effe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runoff of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take Tuotuo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1
2020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气候变暖对长江源径流变化的影响分析——以沱沱河为例
1
2020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Distribution of permafrost in China: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permafrost maps
1
2012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Spatial modeling of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ie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1
2018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Degradation process and mode of permafros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1
2009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方式
1
2009
... 多年冻土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层岩土层与气候相互作用的产物,地下冰广泛发育,最新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总地下冰储量约为1.27×1012 km3的水当量[3].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下冰消融[15],使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内部大量的地下冰正以“源”的形式参与到发源于高原上的众多河流的水循环过程中,改变了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16-19].沱沱河源区作为长江的主要发源地,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长江源区的径流[20-23].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沱沱河源区分布有大片连续的多年冻土[1,24],但受多年冻土制图分辨率较低(≥1 km)与交通条件等诸多因素限制[25],有关沱沱河源区具体的多年冻土特征还鲜有报道;加之高平原和河谷地带的多年冻土大多处于零梯度阶段,面临着严峻的退化趋势[26],查明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变得十分必要. ...
Support geoscience research,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ith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on permafros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
2
2017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 本文首先通过多年冻土特征和基岩埋深分析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其中多年冻土特征以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m,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1~2 m、2~3 m和3~4 m的钻孔分别约占总钻孔数量的19%、22%和31%,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为(2.47±0.98) m;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的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分别为2.4 m、2.5 m、3.2 m,与以往结果较为符合[8,27,45-47];部分钻孔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对较大(TTH-15为4 m、TTH-18为4.7 m与TTH-31为4.5 m).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的空间差异较小,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在14.6~31.2 m,平均深度19.3 m;多年冻土厚度在8.5~29.2 m,平均厚度15 m;部分地方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可达到75 m和72.7 m(TTH-07).研究区内基岩埋藏深度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范围在4.9~39 m,基岩类型为砂岩. ...
多年冻土调查和监测为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2
2017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 本文首先通过多年冻土特征和基岩埋深分析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其中多年冻土特征以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m,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1~2 m、2~3 m和3~4 m的钻孔分别约占总钻孔数量的19%、22%和31%,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为(2.47±0.98) m;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的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分别为2.4 m、2.5 m、3.2 m,与以往结果较为符合[8,27,45-47];部分钻孔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对较大(TTH-15为4 m、TTH-18为4.7 m与TTH-31为4.5 m).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的空间差异较小,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在14.6~31.2 m,平均深度19.3 m;多年冻土厚度在8.5~29.2 m,平均厚度15 m;部分地方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可达到75 m和72.7 m(TTH-07).研究区内基岩埋藏深度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范围在4.9~39 m,基岩类型为砂岩. ...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frozen soil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1
1963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青藏高原冻土初步考察
1
1963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Principal characteristics of permafrost in China
1
1982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
1
1982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of permafrost regions along Qinghai-Tibet Highway
1
1992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环境调查
1
1992
... 多年冻土调查是查明多年冻土发育特征的较为科学直观的方式之一,可为地球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27].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调查始于20世纪60年代[28],主要服务于资源调查与工程建设需要,且大多局限于青藏工程走廊沿线[29-31];况且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是其地质历史的产物,受局域尺度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发育特征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2].这使得利用已有资料评估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发育状况仍然存在不足.基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多年冻土对亚洲水塔的影响”子专题和“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项目,2020年10—11月项目组以钻探、坑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完成了沱沱河源区的多年冻土调查.调查结果包括钻探数量32个,最大钻探深度100 m,坑探数量20个,采集岩芯土壤样品3 485件,安装地温观测设备30套和活动层水热系统20套,为研究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厚度和地下冰的垂直剖面发育特征提供了充实的基础数据.本研究根据现场钻探的钻孔编目资料结合其他野外现场考察资料,估算了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和融区的大致分布、多年冻土上限和下限深度、多年冻土厚度,并定性评估了研究区内地下冰的发育状况,研究结果拟为后续该区域多年冻土的模式模拟、特征演化和未来评估等研究提供参考. ...
The second glacier inventory dataset of China (version 1
1
2012
... 本次科考的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腹地[1],由部分沱沱河流域和部分通天河流域组成,前者是指该流域内沱沱河国家气象站(92.44° E, 34.22° N, 4 540 m)的上游区域,后者是指青藏公路与通天河相交处(92.36° E, 33.87° N, 4 580 m)的上游区域.研究区介于90°29′~92°32′ E,33°22′~35°54′ N之间,总面积约为2.07×104 km2,其中沱沱河流域面积约为1.65×104 km2,通天河流域面积约为0.42×104 km2,由于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正源,本文为了简洁将研究区称为沱沱河源区(图1).据2015年统计数据,研究区冰川和湖泊面积分别约为600 km2和300 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32-33].研究区地质构造分布在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唐古拉褶皱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至第四纪的海陆交互相沉积[34],地形起伏较大,山势总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 976 m.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湿气流和西风带系统扰动的影响[35-36],沱沱河源区属于大陆高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征,气象站(92°26′ E,33°13′ N,海拔4 533 m)观测数据显示(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2000—2019年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3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平均气温为-2.7 ℃. ...
Lake surface area dynamic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Version 1
1
2018
... 本次科考的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腹地[1],由部分沱沱河流域和部分通天河流域组成,前者是指该流域内沱沱河国家气象站(92.44° E, 34.22° N, 4 540 m)的上游区域,后者是指青藏公路与通天河相交处(92.36° E, 33.87° N, 4 580 m)的上游区域.研究区介于90°29′~92°32′ E,33°22′~35°54′ N之间,总面积约为2.07×104 km2,其中沱沱河流域面积约为1.65×104 km2,通天河流域面积约为0.42×104 km2,由于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正源,本文为了简洁将研究区称为沱沱河源区(图1).据2015年统计数据,研究区冰川和湖泊面积分别约为600 km2和300 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32-33].研究区地质构造分布在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唐古拉褶皱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至第四纪的海陆交互相沉积[34],地形起伏较大,山势总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 976 m.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湿气流和西风带系统扰动的影响[35-36],沱沱河源区属于大陆高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征,气象站(92°26′ E,33°13′ N,海拔4 533 m)观测数据显示(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2000—2019年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3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平均气温为-2.7 ℃. ...
Early Permian-late Triassic magmatism in the tuotuohe reg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segment of the Jinshajiang suture
1
2014
... 本次科考的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腹地[1],由部分沱沱河流域和部分通天河流域组成,前者是指该流域内沱沱河国家气象站(92.44° E, 34.22° N, 4 540 m)的上游区域,后者是指青藏公路与通天河相交处(92.36° E, 33.87° N, 4 580 m)的上游区域.研究区介于90°29′~92°32′ E,33°22′~35°54′ N之间,总面积约为2.07×104 km2,其中沱沱河流域面积约为1.65×104 km2,通天河流域面积约为0.42×104 km2,由于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正源,本文为了简洁将研究区称为沱沱河源区(图1).据2015年统计数据,研究区冰川和湖泊面积分别约为600 km2和300 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32-33].研究区地质构造分布在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唐古拉褶皱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至第四纪的海陆交互相沉积[34],地形起伏较大,山势总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 976 m.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湿气流和西风带系统扰动的影响[35-36],沱沱河源区属于大陆高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征,气象站(92°26′ E,33°13′ N,海拔4 533 m)观测数据显示(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2000—2019年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3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平均气温为-2.7 ℃. ...
Analysis of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permafrost region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new quality control scheme
1
2019
... 本次科考的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腹地[1],由部分沱沱河流域和部分通天河流域组成,前者是指该流域内沱沱河国家气象站(92.44° E, 34.22° N, 4 540 m)的上游区域,后者是指青藏公路与通天河相交处(92.36° E, 33.87° N, 4 580 m)的上游区域.研究区介于90°29′~92°32′ E,33°22′~35°54′ N之间,总面积约为2.07×104 km2,其中沱沱河流域面积约为1.65×104 km2,通天河流域面积约为0.42×104 km2,由于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正源,本文为了简洁将研究区称为沱沱河源区(图1).据2015年统计数据,研究区冰川和湖泊面积分别约为600 km2和300 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32-33].研究区地质构造分布在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唐古拉褶皱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至第四纪的海陆交互相沉积[34],地形起伏较大,山势总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 976 m.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湿气流和西风带系统扰动的影响[35-36],沱沱河源区属于大陆高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征,气象站(92°26′ E,33°13′ N,海拔4 533 m)观测数据显示(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2000—2019年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3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平均气温为-2.7 ℃. ...
Hydrochemistry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of rivers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on the Tibetan Plateau
1
2015
... 本次科考的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腹地[1],由部分沱沱河流域和部分通天河流域组成,前者是指该流域内沱沱河国家气象站(92.44° E, 34.22° N, 4 540 m)的上游区域,后者是指青藏公路与通天河相交处(92.36° E, 33.87° N, 4 580 m)的上游区域.研究区介于90°29′~92°32′ E,33°22′~35°54′ N之间,总面积约为2.07×104 km2,其中沱沱河流域面积约为1.65×104 km2,通天河流域面积约为0.42×104 km2,由于沱沱河流域是长江的正源,本文为了简洁将研究区称为沱沱河源区(图1).据2015年统计数据,研究区冰川和湖泊面积分别约为600 km2和300 km2,约占流域面积的1%[32-33].研究区地质构造分布在巴颜喀拉褶皱带和唐古拉褶皱带之间,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纪至第四纪的海陆交互相沉积[34],地形起伏较大,山势总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 976 m.受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湿气流和西风带系统扰动的影响[35-36],沱沱河源区属于大陆高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特征,气象站(92°26′ E,33°13′ N,海拔4 533 m)观测数据显示(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cma.cn/),2000—2019年期间年平均降水量为33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年平均气温为-2.7 ℃. ...
7
2015
... 本次科考在研究区内共布设32个钻孔,所有钻孔分布均严格依据多年冻土调查方法[37].为了后续研究的科学客观,本文将所有钻孔大致分为4个冻土研究剖面线,即W-E-1、W-E-2、S-N-1和S-N-2(图1).本次科考所有钻孔所在位置的坡度均在1°~15°范围,属于平坦或缓坡范围,且覆盖了研究区内不同的地貌和植被类型,钻探总进尺1 200 m,最大深度100 m,最小深度18 m,钻孔的具体信息见表1. ...
... 钻孔岩芯识别和成孔后地温监测是确定多年冻土是否存在、多年冻土中地下冰分布特征的最基础、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方法[37].野外识别的重点是从钻探获取到的岩芯中多年冻土上限位置和地下冰发育的迹象.野外钻探过程中,对多年冻土调查内容的施钻过程具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低转速和浅钻进,其目的是尽可能降低钻进过程的热扰动,确保能够提取到冻土样品.这样的钻进方法对于高含冰量冻土岩芯的采取成功率在90%以上. ...
... 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一般存在地下冰,并呈连续层状分布[38].在钻探过程中首次提取到的具有层状分布特点的地下冰出现的深度并对比同步坑探所揭示地下冰位置(坑探与钻探位置相距10 m以内),由于钻探期间位于冻结季(2020年10—11月),因此在出现连续地下冰深度之下且在随后的钻进过程中仍然能够提取到呈冻结状态的岩芯(含冰),才把该钻孔确定为发育多年冻土的钻孔,而该深度则确定为多年冻土上限深度.根据钻孔岩芯确定多年冻土是否存在除施钻过程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施钻地区的岩性特征.在土层颗粒组成小于砾石粒径(20 mm)地区施钻,可获取冻土岩芯的成功率近于100%[37].本次野外考察钻取到的岩芯大多属于这类土,由此进一步说明根据钻孔岩芯直接识别到的多年冻土存在与否是可靠的.这也使得通过对岩芯呈现冻结状态的最大深度确定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较为可信. ...
... 基岩埋藏深度表征第四纪沉积物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多年冻土的发育厚度,进而加剧多年冻土的空间差异性[37].对基岩埋藏深度的精确判断,有助于评估局域尺度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沱沱河源区基岩埋藏深度为4.9~39 m,基岩类型为砂岩,能获取基岩埋藏深度的区域主要位于风化作用较强的山顶与物质搬运较强的山前缓坡和坡角位置.山前残坡积阴坡侧基岩埋深最浅,山间洪积滩和山前洪积扇的基岩埋深相对较深.这是因为在山前残坡积阴坡侧由于太阳辐射和风化作用较弱导致第四纪松散层堆积较薄,而在山间洪积滩和山前洪积扇有较厚的物质堆积. ...
... 根据地下冰成因类型的分类标准[2],选取研究区典型钻孔岩芯的地下冰发育状况(图7),结合图6和钻探编目资料分析表明,沱沱河源区有机质层主要在30 cm以内,土壤质地以砂壤土、含砾亚砂土和亚黏土为主.根据多年冻土含冰情况分类标准[37],研究区内含土冰层、富冰多年冻土和多冰冻土的钻孔数量约占多年冻土总钻孔数量的77%,而少冰多年冻土约为23%,表明研究区内地下冰发育较好.研究区内地下冰大多分布在15 m深度内,这主要受多年冻土厚度控制(平均厚度15 m),在共生多年冻土区域地下冰发育的最大深度为72 m(TTH-07). ...
... 根据TTH-18属于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结合该钻孔与其他海拔相近的钻孔的冻土类型估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为4 650~4 680 m,相较于羌塘高原地区(4 500 m)是略微偏高[37],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边缘(4 800 m)相比则偏低[3],但在青藏公路沿线通天河南岸活动层观测场(海拔4 650 m,距离通天河约1 km)的监测资料,其仍然发育有多年冻土[8].由于本次科考主要关注多年冻土与水循环的关系,钻孔多分布于河流阶地及其邻近地带,受河流侵蚀扰动等影响可能导致推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相对偏高. ...
... 研究区内多年冻土钻探深度可大致分为三类:0~30 m(共16个)、30~50 m(10个)和100 m(1个).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最大达到31.2 m,多年冻土厚度最大在29.2 m,而0~30钻探深度钻孔数量占到50%,因此有必要分析钻探深度对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结果是否存在影响.0~30 m钻探深度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主要在10~24 m,平均深度18.4 m;多年冻土厚度在8.5~20.5 m,平均厚度15.5 m.0~30 m钻探深度中未统计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的钻孔为TTH-03和TTH-22,均位于山顶部位,基岩埋深分别为13 m和12.5 m.山顶基岩埋深浅,且岩石相对于土层由于其含水量小和导热性差的原因,其多年冻土厚度应低于15 m.因此TTH-03和TTH-22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也应该是符合前面的分布范围.30~50 m钻探深度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主要在14.3~31.2 m,平均深度17.2 m;多年冻土厚度在10.9~29.2 m,平均厚度16.1 m;除位于阳坡的TTH-21钻孔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分别为7.3 m和3.5 m,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与前面0~30 m钻探深度较为一致.而在100 m钻探深度(TTH-07),由于其为共生多年冻土类型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分别达到75 m和72.7 m.综上,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结果是相对可信的,相较青藏高原其他地区[37],尽管在局部共生多年冻土区域多年冻土厚度相对较厚,在整体上沱沱河源区仍呈现出多年冻土厚度相对较薄的特征. ...
7
2015
... 本次科考在研究区内共布设32个钻孔,所有钻孔分布均严格依据多年冻土调查方法[37].为了后续研究的科学客观,本文将所有钻孔大致分为4个冻土研究剖面线,即W-E-1、W-E-2、S-N-1和S-N-2(图1).本次科考所有钻孔所在位置的坡度均在1°~15°范围,属于平坦或缓坡范围,且覆盖了研究区内不同的地貌和植被类型,钻探总进尺1 200 m,最大深度100 m,最小深度18 m,钻孔的具体信息见表1. ...
... 钻孔岩芯识别和成孔后地温监测是确定多年冻土是否存在、多年冻土中地下冰分布特征的最基础、最直接、也是最可靠的方法[37].野外识别的重点是从钻探获取到的岩芯中多年冻土上限位置和地下冰发育的迹象.野外钻探过程中,对多年冻土调查内容的施钻过程具有明确的要求,那就是低转速和浅钻进,其目的是尽可能降低钻进过程的热扰动,确保能够提取到冻土样品.这样的钻进方法对于高含冰量冻土岩芯的采取成功率在90%以上. ...
... 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一般存在地下冰,并呈连续层状分布[38].在钻探过程中首次提取到的具有层状分布特点的地下冰出现的深度并对比同步坑探所揭示地下冰位置(坑探与钻探位置相距10 m以内),由于钻探期间位于冻结季(2020年10—11月),因此在出现连续地下冰深度之下且在随后的钻进过程中仍然能够提取到呈冻结状态的岩芯(含冰),才把该钻孔确定为发育多年冻土的钻孔,而该深度则确定为多年冻土上限深度.根据钻孔岩芯确定多年冻土是否存在除施钻过程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施钻地区的岩性特征.在土层颗粒组成小于砾石粒径(20 mm)地区施钻,可获取冻土岩芯的成功率近于100%[37].本次野外考察钻取到的岩芯大多属于这类土,由此进一步说明根据钻孔岩芯直接识别到的多年冻土存在与否是可靠的.这也使得通过对岩芯呈现冻结状态的最大深度确定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较为可信. ...
... 基岩埋藏深度表征第四纪沉积物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多年冻土的发育厚度,进而加剧多年冻土的空间差异性[37].对基岩埋藏深度的精确判断,有助于评估局域尺度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沱沱河源区基岩埋藏深度为4.9~39 m,基岩类型为砂岩,能获取基岩埋藏深度的区域主要位于风化作用较强的山顶与物质搬运较强的山前缓坡和坡角位置.山前残坡积阴坡侧基岩埋深最浅,山间洪积滩和山前洪积扇的基岩埋深相对较深.这是因为在山前残坡积阴坡侧由于太阳辐射和风化作用较弱导致第四纪松散层堆积较薄,而在山间洪积滩和山前洪积扇有较厚的物质堆积. ...
... 根据地下冰成因类型的分类标准[2],选取研究区典型钻孔岩芯的地下冰发育状况(图7),结合图6和钻探编目资料分析表明,沱沱河源区有机质层主要在30 cm以内,土壤质地以砂壤土、含砾亚砂土和亚黏土为主.根据多年冻土含冰情况分类标准[37],研究区内含土冰层、富冰多年冻土和多冰冻土的钻孔数量约占多年冻土总钻孔数量的77%,而少冰多年冻土约为23%,表明研究区内地下冰发育较好.研究区内地下冰大多分布在15 m深度内,这主要受多年冻土厚度控制(平均厚度15 m),在共生多年冻土区域地下冰发育的最大深度为72 m(TTH-07). ...
... 根据TTH-18属于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结合该钻孔与其他海拔相近的钻孔的冻土类型估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为4 650~4 680 m,相较于羌塘高原地区(4 500 m)是略微偏高[37],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边缘(4 800 m)相比则偏低[3],但在青藏公路沿线通天河南岸活动层观测场(海拔4 650 m,距离通天河约1 km)的监测资料,其仍然发育有多年冻土[8].由于本次科考主要关注多年冻土与水循环的关系,钻孔多分布于河流阶地及其邻近地带,受河流侵蚀扰动等影响可能导致推算出的多年冻土下界相对偏高. ...
... 研究区内多年冻土钻探深度可大致分为三类:0~30 m(共16个)、30~50 m(10个)和100 m(1个).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最大达到31.2 m,多年冻土厚度最大在29.2 m,而0~30钻探深度钻孔数量占到50%,因此有必要分析钻探深度对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结果是否存在影响.0~30 m钻探深度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主要在10~24 m,平均深度18.4 m;多年冻土厚度在8.5~20.5 m,平均厚度15.5 m.0~30 m钻探深度中未统计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的钻孔为TTH-03和TTH-22,均位于山顶部位,基岩埋深分别为13 m和12.5 m.山顶基岩埋深浅,且岩石相对于土层由于其含水量小和导热性差的原因,其多年冻土厚度应低于15 m.因此TTH-03和TTH-22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也应该是符合前面的分布范围.30~50 m钻探深度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主要在14.3~31.2 m,平均深度17.2 m;多年冻土厚度在10.9~29.2 m,平均厚度16.1 m;除位于阳坡的TTH-21钻孔的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分别为7.3 m和3.5 m,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与前面0~30 m钻探深度较为一致.而在100 m钻探深度(TTH-07),由于其为共生多年冻土类型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分别达到75 m和72.7 m.综上,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结果是相对可信的,相较青藏高原其他地区[37],尽管在局部共生多年冻土区域多年冻土厚度相对较厚,在整体上沱沱河源区仍呈现出多年冻土厚度相对较薄的特征. ...
The mechanism of repeated-segreg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ck layered ground ice
1
1983
... 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一般存在地下冰,并呈连续层状分布[38].在钻探过程中首次提取到的具有层状分布特点的地下冰出现的深度并对比同步坑探所揭示地下冰位置(坑探与钻探位置相距10 m以内),由于钻探期间位于冻结季(2020年10—11月),因此在出现连续地下冰深度之下且在随后的钻进过程中仍然能够提取到呈冻结状态的岩芯(含冰),才把该钻孔确定为发育多年冻土的钻孔,而该深度则确定为多年冻土上限深度.根据钻孔岩芯确定多年冻土是否存在除施钻过程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施钻地区的岩性特征.在土层颗粒组成小于砾石粒径(20 mm)地区施钻,可获取冻土岩芯的成功率近于100%[37].本次野外考察钻取到的岩芯大多属于这类土,由此进一步说明根据钻孔岩芯直接识别到的多年冻土存在与否是可靠的.这也使得通过对岩芯呈现冻结状态的最大深度确定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较为可信. ...
Comprehensive data set of Cryosphere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1
2019
... 辅助数据主要包括钻孔地温观测数据、第四纪地质数据和地貌数据.钻孔地温观测数据是成孔后约6个月的人工观测,观测设备为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生产的热敏电阻式测温探头.第四纪地质数据和地貌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均为1:400万,前者来源于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ncdc.ac.cn)[39],地貌数据来自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tpdc.ac.cn)[40]. ...
青藏高原冰冻圈综合数据集
1
2019
... 辅助数据主要包括钻孔地温观测数据、第四纪地质数据和地貌数据.钻孔地温观测数据是成孔后约6个月的人工观测,观测设备为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生产的热敏电阻式测温探头.第四纪地质数据和地貌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均为1:400万,前者来源于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ncdc.ac.cn)[39],地貌数据来自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tpdc.ac.cn)[40]. ...
000 geomorphological map of Western China
1
1
... 辅助数据主要包括钻孔地温观测数据、第四纪地质数据和地貌数据.钻孔地温观测数据是成孔后约6个月的人工观测,观测设备为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生产的热敏电阻式测温探头.第四纪地质数据和地貌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均为1:400万,前者来源于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ncdc.ac.cn)[39],地貌数据来自于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http://data.tpdc.ac.cn)[40]. ...
On the zonation of high-altitude permafrost in China
1
1982
... 研究区内钻孔海拔最低的是TTH-19(4 620 m),其次是TTH-18(4 650 m),两者均位于河流阶地,海拔相差30 m.根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带规律,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海拔升高100 m,冻土温度下降0.6~1.0 ℃,多年冻土厚度增加15~20 m厚度[41].由于TTH-18存在多年冻土,而TTH-19不存在多年冻土,表明除海拔差异外还存在其他局地因素导致这种显著差别. ...
试论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带的划分
1
1982
... 研究区内钻孔海拔最低的是TTH-19(4 620 m),其次是TTH-18(4 650 m),两者均位于河流阶地,海拔相差30 m.根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分带规律,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海拔升高100 m,冻土温度下降0.6~1.0 ℃,多年冻土厚度增加15~20 m厚度[41].由于TTH-18存在多年冻土,而TTH-19不存在多年冻土,表明除海拔差异外还存在其他局地因素导致这种显著差别. ...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ation of the taliks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1
2017
... 由于TTH-18在0~4.7 m深度内无冻结和含冰情况,地下冰在4.7~14.1 m深度范围均有分布,在0~4.7 m深度内土壤质地以砂土为主,4.7~50 m深度内为黏土.在松散砂砾层较厚且排水条件较好,会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较强以及大气降水易渗入到下部形成渗透-辐射融区[42],因此推测TTH-18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地温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该推论(图3).TTH-19、TTH-20、TTH-24和TTH-29与TTH-18的相对海拔差分别为-30 m、40 m、45 m和30 m,多数钻孔均不存在多年冻土(除TTH-18和TTH-20),由于TTH-24和TTH-29不存在多年冻土主要受河流侵蚀导致,根据以上钻孔相互间的海拔关系推测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下界大致在4 650~4 680 m之间(介于TTH-18与TTH-29的海拔范围内). ...
青藏铁路沿线融区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1
2017
... 由于TTH-18在0~4.7 m深度内无冻结和含冰情况,地下冰在4.7~14.1 m深度范围均有分布,在0~4.7 m深度内土壤质地以砂土为主,4.7~50 m深度内为黏土.在松散砂砾层较厚且排水条件较好,会导致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力较强以及大气降水易渗入到下部形成渗透-辐射融区[42],因此推测TTH-18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地温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该推论(图3).TTH-19、TTH-20、TTH-24和TTH-29与TTH-18的相对海拔差分别为-30 m、40 m、45 m和30 m,多数钻孔均不存在多年冻土(除TTH-18和TTH-20),由于TTH-24和TTH-29不存在多年冻土主要受河流侵蚀导致,根据以上钻孔相互间的海拔关系推测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下界大致在4 650~4 680 m之间(介于TTH-18与TTH-29的海拔范围内). ...
The evidence for quaternary left-lateral shear deformation in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1
2003
... 根据钻探编目资料,TTH-11钻孔岩芯在8.7~8.9 m处发育有冰包裹体,具有明显的层状冷生构造,表明其发育有多年冻土,但土层在8.9 m以下未发现任何地下冰(包括冰晶、胶结冰等)且土层干燥;在8.5~23.8 m深度范围内,除19~20 m存在少量碎石(约占10%),其余土壤质地均为黏土,岩芯完整度约90%,在23.8~30.0 m地层为砂岩.根据野外调查,研究区内多处分布有温泉(图4),且在距离TTH-11直线距离约200 m处发现半径大于3 m的热泉,其表层水温为56.7 ℃,而以往研究也证实了研究区内由于较活跃的断裂带存在较强的地热背景[43],说明研究区内多年冻土在空间分布和垂直剖面的发育状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热影响.加之研究区内不存在多年冻土的钻孔主要原因是河流作用,推测沱沱河源区分布有一定范围的融区,可能影响该区内多年冻土的发育. ...
青藏高原中部第四纪左旋剪切变形的地表地质证据
1
2003
... 根据钻探编目资料,TTH-11钻孔岩芯在8.7~8.9 m处发育有冰包裹体,具有明显的层状冷生构造,表明其发育有多年冻土,但土层在8.9 m以下未发现任何地下冰(包括冰晶、胶结冰等)且土层干燥;在8.5~23.8 m深度范围内,除19~20 m存在少量碎石(约占10%),其余土壤质地均为黏土,岩芯完整度约90%,在23.8~30.0 m地层为砂岩.根据野外调查,研究区内多处分布有温泉(图4),且在距离TTH-11直线距离约200 m处发现半径大于3 m的热泉,其表层水温为56.7 ℃,而以往研究也证实了研究区内由于较活跃的断裂带存在较强的地热背景[43],说明研究区内多年冻土在空间分布和垂直剖面的发育状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热影响.加之研究区内不存在多年冻土的钻孔主要原因是河流作用,推测沱沱河源区分布有一定范围的融区,可能影响该区内多年冻土的发育. ...
Thermal state of the active layer and permafrost along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Railway from 2006 to 2010
2012
Numerical modeling of the active layer thickness and permafrost thermal state across Qinghai-Tibetan Plateau
1
2017
... 本文首先通过多年冻土特征和基岩埋深分析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其中多年冻土特征以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m,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1~2 m、2~3 m和3~4 m的钻孔分别约占总钻孔数量的19%、22%和31%,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为(2.47±0.98) m;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的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分别为2.4 m、2.5 m、3.2 m,与以往结果较为符合[8,27,45-47];部分钻孔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对较大(TTH-15为4 m、TTH-18为4.7 m与TTH-31为4.5 m).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的空间差异较小,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在14.6~31.2 m,平均深度19.3 m;多年冻土厚度在8.5~29.2 m,平均厚度15 m;部分地方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可达到75 m和72.7 m(TTH-07).研究区内基岩埋藏深度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范围在4.9~39 m,基岩类型为砂岩. ...
Active layer thickness calculation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2009
Changes in active-layer thickness and near-surface permafrost between 2002 and 2012 in alpine ecosystems,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China
1
2015
... 本文首先通过多年冻土特征和基岩埋深分析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发育状况,其中多年冻土特征以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主要分布在1~4 m,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1~2 m、2~3 m和3~4 m的钻孔分别约占总钻孔数量的19%、22%和31%,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为(2.47±0.98) m;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的平均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分别为2.4 m、2.5 m、3.2 m,与以往结果较为符合[8,27,45-47];部分钻孔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对较大(TTH-15为4 m、TTH-18为4.7 m与TTH-31为4.5 m).大部分地区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的空间差异较小,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在14.6~31.2 m,平均深度19.3 m;多年冻土厚度在8.5~29.2 m,平均厚度15 m;部分地方多年冻土下限深度和多年冻土厚度可达到75 m和72.7 m(TTH-07).研究区内基岩埋藏深度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范围在4.9~39 m,基岩类型为砂岩. ...
Thawing and freezing processes of active layer in Wudaoliang region of Tibetan Plateau
1
2000
... 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大于4 m的钻孔(TTH-15、TTH-18和TTH-31)沉积物类型均为冰水-洪积类型,植被类型均为高寒草原.TTH-15位于一级河流阶地,TTH-18和TTH-31地貌类型均为受河流作用影响较大的山前冲积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在冻结季初期发生双向冻结时,活动层底部先于地表向上回冻[48],青藏公路沿线沱沱河地区的开心岭和通天河区域活动层的起始冻结时间为10月21—27日[49],而TTH-15、TTH-18和TTH-31的钻探时间段分别为11月10—13日、10月24—28日和11月10—14日,说明本次钻探工作开展时均已发生向上的回冻,这可能会导致估算的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较于实际情况偏小.TTH-15和TTH-31与TTH-18的植被类型均是高寒草原,地表以下4 m深度内土壤质地均以砂土为主,地下冰发育位置主要分布在4 m深度以下,由于TTH-18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因此推断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上限大于4 m的钻孔可能均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 ...
青藏高原五道梁附近多年冻土活动层冻结和融化过程
1
2000
... 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大于4 m的钻孔(TTH-15、TTH-18和TTH-31)沉积物类型均为冰水-洪积类型,植被类型均为高寒草原.TTH-15位于一级河流阶地,TTH-18和TTH-31地貌类型均为受河流作用影响较大的山前冲积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在冻结季初期发生双向冻结时,活动层底部先于地表向上回冻[48],青藏公路沿线沱沱河地区的开心岭和通天河区域活动层的起始冻结时间为10月21—27日[49],而TTH-15、TTH-18和TTH-31的钻探时间段分别为11月10—13日、10月24—28日和11月10—14日,说明本次钻探工作开展时均已发生向上的回冻,这可能会导致估算的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较于实际情况偏小.TTH-15和TTH-31与TTH-18的植被类型均是高寒草原,地表以下4 m深度内土壤质地均以砂土为主,地下冰发育位置主要分布在4 m深度以下,由于TTH-18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因此推断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上限大于4 m的钻孔可能均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 ...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thermal processes of the active layer on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1
2020
... 研究区内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大于4 m的钻孔(TTH-15、TTH-18和TTH-31)沉积物类型均为冰水-洪积类型,植被类型均为高寒草原.TTH-15位于一级河流阶地,TTH-18和TTH-31地貌类型均为受河流作用影响较大的山前冲积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在冻结季初期发生双向冻结时,活动层底部先于地表向上回冻[48],青藏公路沿线沱沱河地区的开心岭和通天河区域活动层的起始冻结时间为10月21—27日[49],而TTH-15、TTH-18和TTH-31的钻探时间段分别为11月10—13日、10月24—28日和11月10—14日,说明本次钻探工作开展时均已发生向上的回冻,这可能会导致估算的多年冻土上限深度相较于实际情况偏小.TTH-15和TTH-31与TTH-18的植被类型均是高寒草原,地表以下4 m深度内土壤质地均以砂土为主,地下冰发育位置主要分布在4 m深度以下,由于TTH-18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因此推断沱沱河源区多年冻土上限大于4 m的钻孔可能均是存在融化夹层的多年冻土. ...
Lithalsa
1
1979
... 根据研究区冻胀丘丘顶钻孔(TTH-30与TTH-32)的地层、水分和地下冰发育状况(图8).TTH-30在1.2~2.2 m深度内出现含土冰层,随后出现近9 m的纯冰层(图7),且在11.3-18 m间分布大量承压液态水,而在随后深度内地层发育有裂隙冰和冰包裹体,表明其内部的液态水为多年冻土层间水,其冻胀丘类型为冰核丘.TTH-32钻孔位于大片热融湖塘之中,其丘底附近发育有小湖泊,地下冰发育形式以冰包裹体为主且分布于整个地层剖面,根据其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并结合以往研究[50],推测其为石质冻胀丘. ...
石质冻胀丘
1
1979
... 根据研究区冻胀丘丘顶钻孔(TTH-30与TTH-32)的地层、水分和地下冰发育状况(图8).TTH-30在1.2~2.2 m深度内出现含土冰层,随后出现近9 m的纯冰层(图7),且在11.3-18 m间分布大量承压液态水,而在随后深度内地层发育有裂隙冰和冰包裹体,表明其内部的液态水为多年冻土层间水,其冻胀丘类型为冰核丘.TTH-32钻孔位于大片热融湖塘之中,其丘底附近发育有小湖泊,地下冰发育形式以冰包裹体为主且分布于整个地层剖面,根据其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质地,并结合以往研究[50],推测其为石质冻胀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