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3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25
  

  • 全选
    |
    特邀论文
  • 程国栋,徐中民,钟方雷
    冰川冻土. 2011, 33(6): 1193-120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颠倒了传统规划设定目标找途径的思路,从规划区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了一种通过回避发展过程中的陷阱,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规划思路. 首先以幸福为发展目标,辨晰了面向幸福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陷阱. 然后, 简要阐述了张掖市水资源管理的实践,从金张掖金在水上出发,在注意避免陷入发展陷阱的同时,分总量控制、水资源利用公平体系建设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个问题,构建起了张掖市面向幸福的水资源管理战略框架. 最后,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和规划方案.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赵成义, 施枫芝,盛 钰,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03-12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降水随高度变化率和分区连片的原则,将新疆102个气象站划为两种类型6个降水分区. 海拔小于2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近似呈线性;海拔大于2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呈近似二次曲线类型. 线性分布类型最大降水高度带在山顶,二次曲线类型最大降水高度带在“山腰”,它随季节和气候干旱程度发生变化:夏季高,冬季低;气候越干旱,最大降水高度越高,反之亦然. 最大降水高度的分布依气候的干湿程度和季节变化,各区的最大降水高度及降水量具有明显差异,1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约为3190m,年平均降水量226.9mm;4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约为海拔3332 m,年平均降水量为86.9mm,6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约为海拔3840 m,年平均降水量为36.4mm. 降水量越少(干旱)的地区,最大降水高度越高.
  • 王 盛,蒲健辰,王宁练,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14-122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2010年6月30日至9月5日考察期间获得的七一冰川物质平衡和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 运用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了七一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状况.结果表明: 七一冰川考察期间物质平衡为-856.2mm w.e.. 受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的强烈影响, 物质平衡过程明显分为“微弱积累- 强烈消融- 微弱消融”3个阶段. 度日物质平衡模型模拟的冰川物质平衡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整体反映了冰川物质平衡随海拔上升而增大的空间分布特征. 物质平衡的气候敏感性实验表明, 物质平衡对气温升降的变化非常敏感, 气温是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主导因素, 当气温持续升高时, 降水量的少量增加对物质平衡的影响将变得很小.
  • 井哲帆,刘 力,周在明,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22-122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冰川形态因子变量(面积,长度和厚度),气候条件因子变量(年气温,降水),以及年物质平衡量等作为影响因素,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祁连山七一冰川1958-2007年间年际运动速度的影响因子强度. 结果表明:冰川形态对运动速度的影响强度最大,物质平衡的影响次之,而气候条件的影响最弱.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冰川面积和厚度对运动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其直接和间接的通径系数分别是6.56、4.71和19.29、13.57. 研究为认识冰川运动速度的内外影响因素提供了参考依据.
  • 蓝永如,刘高焕,邵雪梅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29-12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冰川观测资料在时空分布上的匮乏,关于梅里雪山地区冰川进退的研究很少,限制了对本区冰川进退的时间和规模及其与气候间相关性的等方面的认知. 树轮年代学方法作为冰川进退历史定年的有效手段,在世界上已经被广泛采用. 通过对采自冰川末端冰碛上的树轮样本进行分析,利用GIS结合地形图与野外GPS点冰川边界确定,研究和分析了明永冰川年近40a来的冰川进退变化. 为进一步的树轮冰川学研究提供支持,也为预估未来变化趋势提供重要的科学基本数据.
  • 李 韧,赵 林,丁永建,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35-124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北部唐古拉综合观测场2006-2008年辐射平衡及活动层温度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原北部地表能量变化对活动层融化过程的影响. 结果显示: 该地地表能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6-7月最大,11-12月最小;研究时段土壤热通量年平均值0.12 MJ•m-2•d-1,活动层土壤以吸热为主;冻融循环期间,活动层温度垂直变化过程与地表能量的变化过程相似. 活动层的融化厚度与地表能量过程密切相关,融化期间,随地表接收的太阳能的增大,融化厚度逐渐增大,当地表能量积累为0.0 MJ•m-2时活动层的融化深度最小; 随着地表能量的积累,活动层融化深度随之增大,可用乘幂关系描述二者之间的变化过程.
  • 高明杰,韩添丁,叶柏生,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43-12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2001-2005年消融期的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河源区径流量的昼、夜变化特征,并对径流变化过程与气温、降水等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5月份消融初期开始,昼、夜平均流量都较小,随着强消融期的到来,迅速增大,到消融期后期(8月份末),又逐渐变小. 就年际相同月份昼(夜)平均流量相比而言,不确定性较大;年内消融季节各月昼、夜平均径流的变化不同:5月份基本没有昼夜变化,从6月份昼夜变化增大,而且径流最大值出现在16:00-18:00,最小径流发生在9:00-10:00.消融季节各月典型晴朗天气下的径流延迟情况是:6月份最大径流比最高气温延迟1~2h,7月基本没有延迟,8月份延迟2~3h;6-8月份的昼、夜平均径流量比率都大于1(除2002年6月),从6月份开始比率逐渐增大(除2004年7月).
  • 崔晓庆,任贾文,秦翔,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51-125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6月在祁连山西段大雪山的老虎沟12号冰川钻取了一支20.12m的浅冰芯,对冰芯中化学组成成分的浓度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冰芯中δ18O和可溶性离子含量变化均显示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δ18O与祁连山西段温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和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冰芯中可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陆源矿物粉尘和冰川区周边的盐湖矿物风化物.
  • 蓝永超,沈永平,高前兆,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59-126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依据党河山区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和出山口水文站的径流等观测系列数据,分析得到近50余年来党河出山径流量的变化特征、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余年来,党河山区气候转暖湿明显,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冰川消融增加。受山区气候变化影响,出山径流量总体亦呈增长趋势。从径流的补给来源与季节水量变化上讲,与主要受降水影响的河西走廊中、东部的黑河、石羊河水系不同,由于党河河源分布的冰川面积较多、个体较大,冰川融水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更甚于降水。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山区气候继续受向暖湿转化的影响,党河出山径流量呈持续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 吴永萍,王澄海,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68-127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0-2009年新疆塔里木河流域(TRB)26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以及美国NCEP/NCAR的逐月再分析资料(2.5°×2.5 °),对塔里木河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降水总体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分布形态,但不同季节之间以及降水量多年和少年之间存在差异,这与水汽输送通道及其季节性变化有关;不同区域降水的年际变化较为一致,但在1987-2003全球变暖最为明显的十多年间,山区降水和整个流域垂直方向的水汽输送存在较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平原降水和该地区水平方向水汽净输入量存在较一致的但不太明显的下降趋势,山区和平原的降水差异可能是由于山区和平原的降水对局地水循环和海陆间水循环的依赖程度不同所致.
  • 章新平,孙治安,关华德,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74-12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引入稳定同位素循环的ECHAM4、GISS E和HadCM3模式的模拟,对东亚降水中年平均δD和过量氘d的空间分布以及大气水线(MWL)进行了分析. 根据模拟的空间分布,降水同位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不同气团的地理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很好地再现了由GNIP实测资料得到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纬度效应、大陆效应和高度效应特征. 在对降水d的模拟试验中,3个GCM的模拟均显示降水d具有较显著的纬度分布规律. 在东亚地区,根据GCM模拟的MWL斜率与根据71个GNIP站点计算的MWL斜率之间的差值位在合理的估计范围之内. 在对具有相对较长取样记录的12个GNIP站点局地大气水线(LMWL)的模拟试验中,LMWL的斜率和截距大致分布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但大多被高估. 造成斜率和截距被高估可能原因与数据的覆盖范围和长度、模式中水循环过程的细节、模式的精度、降水量的模拟以及对云中冰面过饱和度的假设有关.
  • 姚玉璧, 杨金虎,王润元,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86-12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长江源区1959-2008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要素资料,应用修订的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50a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1959-2008年间,研究区年NPP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NPP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97.901~197.01 kg•hm-2•(10a)-1之间, 20世纪90年代后NPP较高. 20世纪60年代和80年表现为 “冷干型”气候特征,NPP偏少0.2%~3.1%;2001-2008年均为“暖湿型”气候特征, NPP偏多10.4%~11.7%. 影响长江源区NPP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量、最大蒸散量和平均最低气温. “暖湿型”气候对植被净生产力增加最有利,长江源区NPP可增加7.6%~10.3%. 而“冷干型”气候造成植被净生产力下降. 若2050年在 “暖湿型”气候情景下,长江源区未来NPP较多年平均值增加8%~25%.
  • 马春锋,王维真,吴月茹,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294-130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农田管理中,土壤水分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为了对黑河流域土壤水分进行合理评估,利用黑河流域中游自动气象站数据,采用BBH(Bucket with a Bottom Hole)模型,计算得到位于黑河中游盈科灌区农田的表层土壤水分,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流域土壤水分有一定的精度,能够满足农田水分预测和灌溉需水分析的要求; 而且该模型需要的参数较少,计算过程简单,获取数据容易. 另外选择黑河上游阿柔草地站气象数据,对高山草原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模拟计算,同样得到很好的模拟结果. 认为BBH模型能够满足不同下垫面类型的土壤水分的模拟要求,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采用参数同定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模型参数的适用范围和敏感程度. 在结合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的基础上,探讨了农田和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 结果发现:土壤水分冬春两季变化缓慢,夏秋两季变化剧烈.
  • 李 稚,李卫红,陈亚宁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02-13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疆过去50a气温和降水时间序列长期趋势的研究结果,结合对1986年及附近时段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事件(厄尔尼诺、火山爆发、核电站爆炸事故、温室气体增加等)的分析,探讨了1986年新疆气温和降水出现跳跃式变化的原因. 具体表现为: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常常出现暖冬、早春,在该现象消退过程,往往降水有所增多; 新疆北部地区受厄尔尼诺的影响较南疆明显;火山爆发与气候变化亦存在某种联系,1980-1986年间发生了多起强火山爆发,而这期间的气温降低,1987-1990年为火山的相对平静期,与之相应,新疆地区气温明显升高;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影响到世界范围,爆炸释放大量热量、水汽、尘埃以及放射性物质,改变下垫面景观和气溶胶含量从而影响气候;工业迅速发展加剧了温室气体的增加幅度,温室气体的激增造成气温的明显升高.
  • 顾润源,赵慧颖,李 翀,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10-131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我国中高纬度地区的额尔古纳流域典型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额尔古纳河流域气象站和水文站1960-2008年近50a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流域年、四季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额尔古纳河流域全年及4个季节平均气温变化总体趋势为波动中上升,进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上升趋势进一步增强,且上游各时段平均气温均高于下游,各时段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0.7℃•(10a) -1;50a来额尔古纳河流域全年及4个季节降水量变化总体趋势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趋势较明显的时段为夏季、全年,下游各时段降水量均多于上游,各时段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3.94~0.52 mm•(10a) -1;自1972年以来额尔古纳河流域蒸发量变化总体趋势减少明显,全年、春季、夏季减少趋势更加显著,冬季、秋季有微弱增加趋势,上游各时段蒸发量均多于下游,全年、春季和夏季蒸发量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41.26、-29.02和-19.02mm•(10a) -1. 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气候要素变化趋势整体上与我国东北地区一致,但是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幅度较大,有明显的局地特征.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房建宏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16-132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是214国道江河源段采用的两种基本路面形式,由于该路段地处高温不连续多年冻土区,碎石护坡等多种工程措施被用来稳定冻土路基. 对两种路面形式下碎石护坡路段的地温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碎石护坡能显著降低路基边坡坡面的年平均温度,减小路基边坡坡面温度的年较差,并对坡脚、路肩和路基中心具有从大到小的冷却作用,但并不能有效减少路基左右两侧的阴阳坡差异. 对于采用沥青路面的路基而言,碎石护坡仅能减缓路基下地温上升速率,但并不能阻止路基下冻土升温;水泥路面增设碎石护坡以后,尽管地温也有所上升,但同沥青路面相比地温升幅较小,路基下多年冻土基本保持稳定. 对两种路面形式下碎石护坡路段的变形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完工2a后的路面沉降变形量都在10~20cm之间,采用沥青路面的路基变形量略大于采用水泥路面的路基变形量. 就不同坡向所产生的变形来看,无论沥青路面还是水泥路面,靠近阳坡一侧的路基变形量均大于阴坡.
  • 刘德仁,赖远明,张 东,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23-13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某无压输水暗渠工程实际,通过在室内环境箱中进行暗渠比例模型试验,研究暗渠在冬季输水过程中水流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流速及进水口水温的影响.通过改变试验条件,研究了暗渠模型内水流温度降低与外界环境温度、水流流速及进水口水温的关系.经过数据拟合,得到暗渠水流温度与环境温度、水流流速及进水口水温的回归公式,可以对不同影响条件下流经暗渠的水流温度进行预测,并对同类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中亚水文、生态环境变化与水资源管理研究专栏
  • 谢 蕾,龙爱华,邓铭江,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30-134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伊犁河三角洲是巴尔喀什湖流域重要的生态系统,其耗水也是影响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的重要因素,研究三角洲生态耗水是巴尔喀什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基于前人研究的部分成果及最新资料,结合统计学方法与4个年段的遥感解译资料,计算1936-2008年间的三角洲生态耗水系列,分析其年际变化规律,探讨中游卡普恰盖等水利水电枢纽建设、人为调控三角洲顶端径流大小及过程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三角洲耗水量与其顶端各月来水量的互动关系,分段论述了人类活动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表明,三角洲多年平均耗水量约为30.5×108m3,但年际变化较大,受1970年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三角洲耗水年际变化趋缓,灌区开发、卡普恰盖水利枢纽是三角洲耗水变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们大大改变了三角洲顶端的来水量与来水过程,三角洲“河床阶段”与“湖泊阶段”的更替趋频,更迭期缩短,直接导致1970-1990年间三角洲生态系统的迅速恶化. 限制开荒、建设反调节水库、制定和实施综合的水资源保护规程对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恢复十分必要.
  • 龙爱华,邓铭江,谢 蕾,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41-13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尔喀什-阿拉湖流域是中亚地区重要和独特的景观生态系统,巴尔喀什湖是该区域的核心,其水位变化作为巴尔喀什湖流域生态系统及其保护的主要指标,向来备受世人关注. 研究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对合理确定巴尔喀什湖生态系统保护目标及保护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在明晰巴尔喀什湖水系、水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模型,并基于多源数据及前期研究成果,分析计算了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收入(入湖地表径流、湖面降水、入湖地下水)、支出(湖面蒸发、三角洲耗水)项系列,建立1936-2008年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变化过程. 通过水量变化讨论了伊犁河三角洲入湖水量、湖体与湖岸周边的地下水互动关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巴尔喀什湖水量平衡的影响,以期为巴尔喀什湖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 王姣妍,邓铭江,龙爱华,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53-13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尔喀什湖(以下简称巴湖)是中亚干旱区最大的湖泊生态系统之一,其保护对中亚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对相关区域也产生了较大的水资源压力. 分析其水量平衡,对提出合理的保障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根据巴湖形态、水文特征,在分析识别巴湖水量平衡主要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水量平衡原理与东西湖分治的思想,反演了1936-2008年东、西湖的逐年水量平衡系列,分析各平衡要素对湖体水平衡的贡献,探讨湖泊水量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及保护水位优化问题. 结果表明,入湖径流是控制湖泊水量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东西湖水量收支的不平衡使得东西湖之间水量交换频繁,1936-2008年期间年均交换水量为23.1×108m3. 研究期内的水文变化表明,巴湖水量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气候变化是湖泊水位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而人类活动是湖泊水量变化的强化因素. 实施东西湖分治,能较好地实现巴湖保护目标,同时缓解河流入湖径流压力,也可有效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 邓铭江,龙爱华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63-13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亚的咸海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和社会问题,研究咸海流域水文水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与气候变化,对深入理解中亚地区咸海危机形成机理、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咸海生态危机出路具有重要意义,对类似区域跨界河流和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介绍了中亚五国咸海流域的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重点分析了中亚五国咸海流域农业灌溉的发展演变、近80a来咸海流域气候变化趋势与主要河流水文演变情势及咸海水文特征演变. 结果表明,咸海生态危机完全是由人类自导并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危机,短期内难以遏制,长期来看也无法逆转. 结合咸海危机生态环境效应,讨论了3个跨流域调水方案拯救咸海的利弊与前景,探讨了立足于流域本身拯救咸海的综合治理措施. 最后,提出了咸海危机经验教训对我国内陆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启示.
  • 邓铭江,龙爱华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76-139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咸海流域是中亚社会发展进程中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区域,已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严重影响到中亚国家间的关系. 在解决咸海问题上,中亚各国虽然都表现出了极度忧虑和希望合作解决共同问题的诚意,签订了一系列的多边和双边合作协议,付诸了较多的行动;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多方介入,大力援助、积极斡旋,但仍未从根本上缓解咸海危机. 深入分析介绍了咸海流域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中亚各国在咸海流域水资源问题上的冲突以及开展的一系列合作,探讨了咸海危机的潜在水冲突,提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流域一体化管理,化解咸海危机的对策措施. 
  • 寒旱区自然灾害与管理
  • 李景保,代 勇,尹 辉,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91-139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庭湖流域为我国重要农业生产区,频发的旱灾始终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以1950-2009年的旱灾资料为依据,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流域农业旱灾的演变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不同等级的旱灾频发率均相对较高,其中特大旱灾频率最高的岀现在2000-2009年间,成灾年发生频率达80%;在长时间尺度上农业旱灾受灾率与成灾率呈现高位波动,具体表现为轻重相间,其中以旱灾成灾率异常指数波动幅度最为显著. 旱灾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呈周期性的同步上升或下降趋势,但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呈现阶段性的反向关系波动;在未来10a间,可能发生轻度旱灾的年份是2016年;可能发生特大旱灾的年份是2013年和2017年. 这表明防旱﹑抗旱﹑救灾是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丁永红,冯建民,赵蔚,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399-140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宁夏20个气象观测站的天气现象和降水量观测资料,运用合成、Le Page检测、Mexihat小波变换和最大熵谱法,分析了宁夏大到暴雪发生次数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突变和周期. 结果表明:宁夏大到暴雪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南多北少地域特征明显,15mm以下大到暴雪出现频次高,年际、年代际的变化特征明显,连续偏少年持续时间长,多发期具有明显突变特征,具有多时间尺度显著周期.
  • 王 慧,毛炜峄,李元鹏,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407-141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降水量作为新疆易灾暴雨的风险区划指标,对新疆106个气象站1961年以来4-9月的暴雨(≥24mm)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不同时间尺度各级易灾暴雨的临界致灾雨量指标. 选用降水强度和频次来表征易灾暴雨的危险性,利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和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致灾暴雨的危险性指数按高、次高、中等、次低、低危险区5个等级进行区划. 区划结果表明:新疆特殊地形决定了新疆易灾暴雨的高危险区和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和天山山前地带,即阿勒泰地区、塔城盆地、伊犁河谷、天山山区及其两侧山前地带以及南疆西部山区,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及其周边地区、吐鄯托盆地为低危险区.
  • 李丽娟,张 勃
    冰川冻土. 2011, 33(6): 1414-141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GIS平台对甘肃省各地区的自然灾害成灾面积(主要是洪灾和旱灾)进行了分类,以期为全省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各地区自然灾害成灾面积差异很大,且只有定西、庆阳、嘉峪关、甘南和金昌的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类型随年份发展变化不大,其余地区的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类型则随年份发展出现不同变化;2)定西和庆阳是典型的自然灾害重度灾区,天水、陇南、平凉和白银偶尔成为重度灾区或中度灾区;嘉峪关、甘南和金昌始终是自然灾害轻度灾区,张掖和临夏州偶尔是中度灾区或轻度灾区;武威和兰州变化比较大,随年份不同可以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灾区;酒泉比较特别,除了2000年属于重度灾区外,其余年份都是轻度灾区.
  • 寒区生物学
  • 陈 伟,张 威,李师翁,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419-14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藏高原北麓河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培养细菌数量和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 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数量为0.4×107~4.6×107 CFU•g-1,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下可培养细菌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生态系统下土壤细菌在5月生物量最高,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在7月有最高的生物量;可培养细菌分属于α-变形菌(α-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β-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五个类群,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 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细菌多样性特征,表明这种细菌多样性变化与相邻区域的差异性符合物种—区域关系,说明随着高山草原的退化,青藏高原各高山草地生态系统间已产生较大的环境异质性,而这种异质性进一步影响到了物种的多样性. 结果为利用微生物综合评价高山草地的生态环境, 并合理利用微生物资源改良青藏高原高山草原提供了数据基础及特有的微生物资源.
  • 生态经济
  • 李 巍,毛文梁
    冰川冻土. 2011, 33(6): 1427-143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属于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属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同时又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地区,面临着保障生态安全与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 因此,以主体功能区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的优化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引导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镇发展模式,缩小区域空间差距,对促进区域一体化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利用GIS定量分析技术,探讨在面临资源环境等多重约束条件下,高原城镇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空间功能组织的优化途径. 结果表明:甘南城镇的发展要在维护甘南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以促进农牧区人口城镇化转移为主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走特色化、集约化的城镇化道路;在城镇空间布局上,要以现状的“土”字形布局为基础,强化北部的“十”字形骨架,完善南部的“一”字形骨架,最终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为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固的平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 尚海洋,苏 芳,徐中民,等
    冰川冻土. 2011, 33(6): 1435-144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 在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和基本问题等理论阐述的基础上,从逻辑思路、实施原则、实施理念和制度等层面对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案例进行了阐释. 重点从目标层面、服务购买者、规模尺度、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与支付形式分析了政府和市场两种生态补偿机制的差异,揭示了国内外在环境服务付费机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以及特点,这对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设计和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书评
  • 沈永平
    冰川冻土. 2011, 33(6): 1444-14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1.0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施雅风先生主编,赵井东、王杰作为副主编,14位主要参编者共同撰写的《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New Understanding of Quaternary Glaciations in China)专著,已于2011 年6月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为16开全彩色铜版纸精装本,共含各种图件89幅,彩色照片74张(套),表9个,共计213页(两页附图),30万字. 全书引用国内外参考文献393篇,其中,中文文献193篇,外文文献200篇. 这是我国地理学界一代宗师生、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先生生前为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贡献出的最后一部集成研究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