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冻土, 2020, 42(1): 11-22 doi: 10.7522/j.issn.1000-0240.2020.0002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框架与战略体系

丁永建,1,2,3, 杨建平,1, 方一平3,4, 王世金1

1.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2.中国科学院 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3.中国科学院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4.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Adaptation research of cryosphere change

DING Yongjian,1,2,3, YANG Jianping,1, FANG Yiping3,4, WANG Shijin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ic Science,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co-Hydrology of Inland River Basin,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 730000,China

3.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4.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engdu 610041,China

通讯作者: 杨建平, 研究员, 从事气候变化、 冰冻圈变化的风险与适应研究. E-mail: jianping@lzb.ac.cn.

编委: 庞瑜

收稿日期: 2020-04-27   修回日期: 2020-05-26  

基金资助: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专项.  XDA230607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6YFA0602404

Received: 2020-04-27   Revised: 2020-05-26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丁永建(1958-),男,甘肃天水人,研究员,从事寒区水文与水资源、寒旱区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E-mail:dyj@lzb.ac.cn , E-mail:dyj@lzb.ac.cn

摘要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是冰冻圈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 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典型代表。文章阐述了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的内容框架, 分析了目前国际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的现状、 动态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 从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两方面, 详细介绍了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在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 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2007年起步至今, 已建立了由冰冻圈变化影响(冰冻圈服务和冰冻圈灾害)-风险-恢复力-适应构成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实践研究方面, 从致利与致害两条线, 开展了冰冻圈服务与冰冻圈灾害风险研究; 从冰冻圈与人类圈交互视角, 开展了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恢复力与适应典型案例研究。未来, 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现有理论体系, 尤其是冰冻圈与人类圈相耦合的灾害风险、 脆弱性与适应定量评估方法; 另一方面, 既要针对不同冰冻圈问题, 加强案例研究, 又要拓展尺度, 深入宏观研究, 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冰冻圈变化 ; 影响 ; 风险 ; 适应 ; 战略体系

Abstract

Adaptation research of cryosphere is a novel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cryosphere science, and it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study of global change.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tent framework of the adaptation research of cryosphere,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dynam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research of cryosphere change. The adaptation study of the cryosphere in China is introduced in detail from aspects both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search,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research theory and methodology system for the adaptation of cryosphere since 2007,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impacts of cryosphere change, including cryospheric service and cryospheric disaster-risk-resilience-adaptation. In terms of practical study, research on the cryospheric service and the risk assessment of cryospheric disaster are carried out from two lines of profit and harm. Typical case studies on the vulnerability, resilience and adaptation of cryosphere are implemen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ryosphere and anthroposphere. In the future, on the one hand,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system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deepened, especially the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method of disaster risk,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case study for different cryospheric problems, but also expand the scale, go deep into macro research,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cision-making of nation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Keywords: cryosphere change ; impact ; risk ; adaptation ; strategic systems

PDF (508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丁永建, 杨建平, 方一平, 王世金.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框架与战略体系[J]. 冰川冻土, 2020, 42(1): 11-22 doi:10.7522/j.issn.1000-0240.2020.0002

DING Yongjian, YANG Jianping, FANG Yiping, WANG Shijin. Adaptation research of cryosphere change[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20, 42(1): 11-22 doi:10.7522/j.issn.1000-0240.2020.0002

0 引言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正在掀起一场由自然科学为基础, 向以自然、 人文和社会经济交叉融合为主、 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集成研究的转变, 其标志就是201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UNCSD, Rio+20)上正式启动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而早在2007年, 中国科学家在冰冻圈研究中就敏锐洞悉到冰冻圈变化的自然过程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带来显著影响, 如何将冰冻圈变化的自然过程与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关联起来, 开展研究成为值得关注的核心问题。同年, 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支持下, 启动的 “中国冰冻圈动态过程及其对气候、 水文和生态的影响机理与适应对策”, 在全球率先开展了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途径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该项目在探讨冰冻圈自身脆弱性的基础上, 通过在典型区域将经济、 社会、 生态、 技术与冰冻圈变化相结合, 开展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 探索应对与适应冰冻圈变化影响的对策建议与战略措施1。之后, 2010年和2013年陆续启动了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2010—2014)”与全球变化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即超级973项目)“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2013—2017)”, 进一步深入研究冰冻圈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风险与适应机制2-3。通过上述研究, 带动了中国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的广泛开展4-13, 并逐渐形成了冰冻圈科学学科体系814

纵观上述研究, 研究区域由中国扩展至北半球、 全球, 研究内容从影响机理与适应逐步发展到影响程度、 脆弱性、 风险与适应, 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逐步深化。概括而言, 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是以冰冻圈变化的自然影响为链接点, 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为突破, 以风险与脆弱性和冰冻圈服务与价值研究为桥梁与纽带, 以趋利辟害应对和适应冰冻圈变化影响为目的的冰冻圈科学框架下的新兴研究方向, 从起步到逐渐发展, 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已走过10个年头, 目前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已从借鉴、 学习摸索阶段发展到自我创新的新进程。本文从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的科学内涵与内容切入, 通过评述国际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现状, 阐明当前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的国际背景。在此基础上, 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两个层面系统总结、 阐述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1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

冰冻圈是指地球表层连续分布且具有一定厚度的负温圈层, 其组成要素包括冰川(含冰盖)、 冻土(包括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积雪、 河冰和湖冰、 海冰、 冰架、 冰山和海底多年冻土, 以及大气圈对流层和平流层内的冻结状水体14。国际上有关冰冻圈变化影响与适应的研究尚无相对明确的科学定义、 方法体系和相应的研究内容等。然而, 冰冻圈作为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圈层, 气候变化适应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方法完全可以借鉴4

根据国内外现状, 我们将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定义为“是针对冰冻圈变化引发的风险与脆弱性、 服务能力与价值开展适应理论、 方法和应用研究的科学”, 是冰冻圈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和新兴研究领域。冰冻圈已经或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适应是人类应对冰冻圈变化影响的优先选择。在变化-影响-适应这一链条上, 不同时空尺度冰冻圈自身变化的过程、 机理及其未来演变态势是适应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其变化程度、 未来走势决定了影响的利弊方向、 危险性程度与系统的暴露程度, 是适应选择的自然维度。冰冻圈变化产生诸种影响, 其中既有正向影响, 又有负向影响。正向影响主要是冰冻圈提供的各种惠益, 即冰冻圈服务, 包括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 社会文化服务、 承载服务、 支持服务613; 负向影响, 即冰冻圈灾害, 如冰雪崩、 雪灾、 冰川泥石流、 冰湖溃决、 热融侵蚀等。不仅负向影响威胁自然与人类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正向影响亦可能转变成风险, 如随着冰冻圈显著萎缩, 融水径流减少到一定程度并超过某一阈值, 其供给与调节功能减弱甚至消失, 将给全球依赖高山冰雪融水供给的干旱地区绿洲社会-生态系统以巨大风险。冰冻圈变化引发其服务能力的强弱变化与转化、 各种影响与冰冻圈灾害事件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外部驱动力, 而社会-生态系统的暴露、 脆弱性与恢复力为系统内部因素, 从社会经济层面决定了风险的程度与适应冰冻圈变化影响的能力, 是适应方案与途径选择的社会经济维度。冰冻圈变化-冰冻圈变化的服务与功能/灾害-风险-系统的暴露度、 脆弱性与恢复力-适应构成了冰冻圈变化适应的主要研究内容(图1)。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研究的典型代表。

图1

图1   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框架

Fig.1   Primary research contents in the cryopsphere change adaptation


2 国际上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

在国际上, 冰冻圈一直是被纳入气候变化框架而研究的。1990—2006年, 科学家主要关注冰冻圈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对它的研究主要包含在气候变化与变率研究中, 适应方面主要聚焦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与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2000年启动的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mate and Cryosphere Project, CliC)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15。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发布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16, 首次将冰冻圈从气候变率与变化研究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一章进行评估, 同年国际冰冻圈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ryospheric Sciences, IACS)成立, 成为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IUGG)新的一级学会, 使冰冻圈由三级学科跃升为一级学科3。从此, 冰冻圈的学科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冰冻圈研究走向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其影响由水资源、 海平面变化, 延伸到资源开发、 航道开通、 人居环境、 健康、 疾病、 文化等人文经济领域。目前, 冰冻圈研究已形成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 以自然、 人文、 社会经济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为出口的学科体系化研究, 其宗旨是服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注点不仅是其对气候系统的作用, 更重要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与潜在影响及其应对、 适应与减缓。其中, 冰冻圈变化的风险、 脆弱性与适应逐渐受到科学家的关注17-24

近年来, 随着冰冻圈快速变化影响的日益凸显, 国际上有关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蓬勃发展, 不同国家(如加拿大、 秘鲁、 安第斯国家共同体等)25-26、 不同国际组织(如IPCC, 世界银行、 北极理事会等)27-34从不同视角、 不同时空尺度对冰冻圈及其组成要素变化的影响与适应进行了多层面、 全方位的研究。纵观这些研究,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根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可分为具体研究与评估两类。具体研究针对某一地区某一冰冻圈要素运用一定研究方法与手段, 对其变化影响与适应进行的研究, 譬如阿尔卑斯山地区冰川危险性评价35-36、 安第斯山地区冰川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研究等37-3818-19; 而评估研究则是基于已出版的文献, 对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进行综合集成性分析, 譬如, 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有关冰冻圈的部分、 北极监测与评估计划(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sessment Programme, AMAP)评估报告2934等。(2)研究地区主要聚焦于阿尔卑斯山、 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 安第斯山、 落基山这些全球高山地区与北极及其周边地区18202635-3638-44; (3)影响方面的研究内容涉及水文、 水资源与水安全203639-4045; 寒区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252729-30394146; 灌溉、 农业与食品安全214047-48; 交通、 基础设施、 矿产资源开发、 航道开通2529-3335394146; 生计、 健康、 文化等29-30343749-53。极端事件引发的冰冻圈灾害风险亦受到日益关注1823-243941。(4)适应研究方面: ①注重从冰冻圈变化影响、 灾害风险研究与评估中寻求适应行动的多源信息; ②根据历史上社会-生态系统对冰冻圈变化影响的一些案例研究, 探寻降低冰冻圈变化影响、 灾害风险的途径与开展有效适应的行动方案363954

总之, 国际上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呈多点开花、 广泛涉猎之势, 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其研究从影响、 危险性、 灾害风险、 脆弱性到适应能力、 恢复力、 适应途径选择等涵盖了适应研究的诸多方面, 但不论是具体研究, 还是评估研究, 仍比较碎片化, 尚未形成一套有机的冰冻圈变化适应理论与应用研究体系。其次, 更多关注点在冰冻圈变化的影响方面, 且主要从自然层面切入, 通过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危险性研究为适应行动提供信息, 而基于人文视角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与此不同, 中国科学家综合考虑自然与人的因素, 探讨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方法, 建立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体系并指导理论实践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

3.1 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

冰冻圈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五大圈层之一, 因这种隶属关系, 国际上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中国科学家基于对冰冻圈独特结构、 过程与特性的认识, 并结合其变化影响的特点, 借鉴国际气候变化适应研究理论框架, 从2007年开始, 对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探索。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2007—2015年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阶段。该阶段基于对国际国内气候变化适应研究与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当时认知, 在探索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概念基础上55, 以影响-脆弱性-适应为主线, 详细阐述了冰冻圈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脆弱性研究、 适应研究内容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探讨了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方法, 初步建立了中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体系4

(2)2015年至今, 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阶段。随着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深入与认知的进一步提升, 2015年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冰冻圈服务概念, 并初步探讨了冰冻圈功能与服务的框架与价值评估体系6。之后, 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过程及其综合区划研究”的资助下, 较为系统化的开展中国冰冻圈服务的形成过程、 分类体系、 评估内容、 评估方法等研究1356-58

综合上述两个阶段的研究, 构建了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图2), 其以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为起点, 根据冰冻圈与人类圈的关系, 冰冻圈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分为致利和致害两类, 致利影响就是冰冻圈可为人类社会带来众多惠益, 即冰冻圈服务, 包括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 文化服务、 承载服务、 支持服务五大类型十七个亚类(图2); 致害影响是冰冻圈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即冰冻圈灾害。我国冰冻圈的主体为冰川、 冻土与积雪, 故冰冻圈灾害亦主要为冰川灾害、 冻土灾害与积雪灾害三大类型若干亚类(图2)。冰冻圈灾害事件增加与冰冻圈服务能力下降将给社会-生态系统带来多重危险性, 而社会-生态系统因其暴露于冰冻圈变化不利影响之下以及自身脆弱性, 将可能发生水资源短缺风险、 灾害风险、 农业与生态系统风险、 气候风险、 工程风险、 传统文化与宗教风险、 健康风险等诸多极端灾害风险与渐进风险, 社会-生态系统需要从学习能力、 反应能力、 监测能力与预见能力四方面, 构建坚韧的恢复力, 从文化、 行为、 信息、 基础设施、 技术、 经济、 观测系统、 政策、 管理、 制度等方面全面适应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图2)。可见,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理论与方法体系是由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冰冻圈服务和冰冻圈灾害)-暴露与脆弱性-风险-恢复力-适应构成的链条式闭环系统(图2)。

图2

图2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Fig.2   Structure and main study contents of the adaptation research system on the Chinese cryopsphere change


3.2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影响、 脆弱性与适应研究

3.2.1 冰冻圈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1) 冰冻圈服务研究

冰冻圈服务是指人类从冰冻圈直接或间接获得的各种惠益, 关系到人类福祉的众多方面6, 是在冰冻圈功能的基础上, 满足人类物质或精神需要并为人类福祉做出的各种贡献, 侧重于冰冻圈影响的致利方面13。中国冰冻圈服务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冰冻圈主要问题不同, 其对社会经济的服务方式和程度亦迥异59-60。随着气候持续变暖, 冰冻圈萎缩, 冰量减少, 中国冰冻圈的服务能力总体呈下降态势1356

冰冻圈水资源的供给和调节服务是冰冻圈众多服务功能之一。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 呈现高山冰冻圈-山前绿洲-下游尾闾湖复合系统, 冰冻圈水资源服务是流域水资源供给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中国冰川融水径流量逐步增加, 2001—2006年平均融水径流量达到794.7 × 108 m3, 高出多年平均26.2%61, 水资源供给功能呈增强趋势。然而, 模拟预估研究显示, 西部多数流域的冰川融水径流量大约在2020—2030年间出现峰值, 之后呈现明显减少趋势, 致使冰川的补给与调节功能减弱或消失61。对河西走廊的石羊河、 黑河与疏勒河流域冰川变化对流域绿洲农业的影响研究显示, 冰川服务能力的减弱对水资源相对充足的疏勒河流域的影响在近中期(2010—2050年)并不显著, 而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石羊河和黑河流域, 冰川补给与调节功能减弱将显著影响流域农业生产与生态修复62

近几十年中国冰冻圈的生境支持与生态调节功能亦在减弱或下降。在中国冰冻圈的核心区——青藏高原, 多年冻土退化主要通过活动层水热状况变化, 使高寒植被生境改变, 引起草场退化, 植被覆盖度下降, 产草量减少, 草地承载力下降等, 从而影响畜牧业经济59-60。通过对长江黄河源区和整个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对高寒草地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 1980—2013年, 因气候变暖, 多年冻土退化, 活动层厚度增加, 致使长江黄河源区草地承载力下降了4.4%, 而整个青藏高原则下降了10.9%。

(2) 冰冻圈灾害风险研究

冰冻圈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部分, 是冰冻圈环境变化过程中, 对人类生命安全、 财产、 资源和社会构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62。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 中国冰冻圈已经并持续呈变暖趋势, 致使冰冻圈不稳定性增加, 冰川跃动、 冰湖扩张、 冻融灾害频发2463。冰冻圈灾害已进入频发期, 对区域社会经济形成巨大风险。

基于国际灾害风险研究新理念, 中国科学家建立了由冰冻圈致灾事件危险性、 承灾体暴露度与脆弱性, 以及承灾区适应能力构成的冰冻圈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概念模型, 分别对青藏高原冰湖溃决灾害与雪灾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中国喜马拉雅山区和念青唐古拉山中东段为冰湖溃决灾害极高和高风险区, 潜在危险性冰湖较多是该区风险高与极高的关键成灾因子57。青藏高原雪灾高风险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于青海省青南高原、 甘肃省甘南州、 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 西藏自治区的索县、 那曲、 日喀则等地区, 尤其是长江、 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是雪灾高风险集中分布区。降雪量较大、 持续时间较长与牲畜超载是导致雪灾高风险的关键因素62。雪灾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显著, 研究表明, 在江河源区, 随雪灾发生强度增加, 牛羊肉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雪灾强度每增加1个单位, 将导致牛羊肉产量降低0.213个单位22

3.2.2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研究

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是指系统对冰冻圈变化影响的脆弱性, 是系统易受冰冻圈变化不利影响的程度, 这种脆弱性是系统对冰冻圈变化影响的暴露度、 敏感性及其适应能力的函数55, 系统包括自然系统、 社会系统与自然-社会耦合系统。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研究有两种形式: 一是区域尺度的宏观综合评价; 二是典型案例研究。前者是在划定中国冰冻圈作用区的基础上, 从宏观视角评价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后者是基于中国冰冻圈变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区开展细化研究。两者研究的着眼视角不同, 尺度不同, 研究目的有异。

(1)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宏观评价研究

中国冰冻圈作用区介于22.27° ~ 54.06° N, 68.18° ~ 136.43° E之间, 面积749.4 × 104 km2, 占国土面积的78.1%, 涵盖我国1 173个县62。1981—2000年冰冻圈变化导致的中国冰冻圈作用区内的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为主, 只有喜马拉雅山地区呈高度与极高度脆弱(图3)。在IPCC SRES A1、 A1B和B1情景下, 未来到21世纪中叶, 中国冰冻圈作用区的脆弱性呈降低趋势, 只有西藏大部地区为中度及其以上脆弱程度4462

图3

图3   1981—2000年中国冰冻圈变化脆弱性空间分布

Fig.3   Spatial pattern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cryosphere change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00


(2) 典型案例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研究

截止目前, 在中国已经开展了针对西北干旱内陆河流域冰冻圈水资源变化的脆弱性、 长江黄河源区冻土变化的脆弱性、 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冻圈综合变化的脆弱性等典型地区的案例研究。由于篇幅所限, 文中不一一赘述每个案例区的脆弱性研究结果, 而是综合评估河西内陆河流域、 横断山地区与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程度。为消除因地区差异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采取无量纲的比例法统计各地区脆弱性不同级别的占比, 以方便各地区之间进行比较。图4显示, 极强度、 强度与中度脆弱类型, 均是横断山地区比例最高, 分别为11.2%、 27.9%和28.1%, 其次为河西内陆河流域, 分别为9.5%、 19.1%和19.1%, 喜马拉雅山地区比例最小, 分别为6.5%、 15.9%和25.0%; 轻微度脆弱性合计比例, 河西内陆河流域最高, 为52.4%, 其次为喜马拉雅山地区为52.3%, 横断山地区32.8%。可见,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程度各地区差异显著。三个评估案例区中, 横断山地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程度最高, 其次为河西内陆河流域, 喜马拉雅山地区位列第三。

图4

图4   典型案例区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Fig.4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affected by cryosphere change in the three typical areas in China


脆弱性是系统暴露度、 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脆弱性与暴露度、 敏感性正相关, 与适应能力反相关。在中国西部, 各地区社会-生态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差异显著, 这主要因地区所处位置、 冰冻圈发育及其变化情况、 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暴露度、 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的异同所致。

3.2.3 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性研究主要呈现四种形式: (1)基于脆弱性或灾害风险评估、 评价结果, 提出针对具体问题的适应对策措施; (2)基于社会调查的适应措施及其效果评估; (3)对提出的一些具体措施进行定量评估, 分析其实施效果; (4)在前三种形式的基础上, 从区域或国家尺度提出较宏观的适应战略或对策建议。

(1) 基于脆弱性或灾害风险评估的适应对策研究

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内陆河流域, 水是绿洲系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针对冰冻圈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基于脆弱性评价结果, 提出了划定绿洲面积红线、 控制人口规模、 实施高效节水、 调整产业结构四项适应措施。目前, 在干旱内陆河流域绿洲地区, 调整产业结构实质上主要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为在产业中, 农业占比达到80%以上。可以说, 近60年来, 干旱区绿洲农业整体上仍处在以种植业为主导的初级水平。因此, 调整农业主导绿洲经济的传统方式是适应冰冻圈水资源变化的根本途径, 具体地, 流域上游应提高冰川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利用, 绿洲区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在生态功能-价值链上重新审视绿洲发展。

在青藏高原地区, 冰冻圈灾害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冰湖数量增加、 面积扩大是导致冰湖溃决灾害的主要因素, 工程措施是目前主要应对措施, 如冰湖坝体工程措施; 雪灾既是冰冻圈灾害, 又是一种天气气象灾害, 发生频率高, 范围较广,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应下内功, 落实国家草畜平衡战略, 一方面改良草地,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另一方面, 以草定畜, 要严控冬春牲畜超载。

(2) 基于社会调查的适应措施研究

在西北干旱区的石羊河、 黑河、 疏勒河与阿克苏河流域, 开展了针对已实施适应措施的社会调查, 发现四大河流域适应措施存在一定差异性。在石羊河、 黑河与疏勒河流域, 种植业结构调整和节水措施实施效果好, 老百姓接受程度高64; 在阿克苏河流域, 修建水库、 推广节水技术、 增加开采地下水和工业使用先进技术减少水需求四项措施实施效果好; 水票制位居疏勒河流域各项实施措施之首, 反映了它在疏勒河流域上中下游一体化管理的效果64表1)。

表1   西北干旱典型内陆河流域实施效果较好的适应冰冻圈水资源变化的措施

Table 1  Countermeasures with good practical effects adapted to cryospheric water resource change in the four typical inland river basins of arid regions in Northwest China

石羊河黑河疏勒河阿克苏河

(1)发展设施农业

(2)种植业结构调整

(3)推广节水技术

(4)节水宣传

(1)种植业结构调整

(2)节水宣传

(3)推广节水技术

(4)退耕还林还草

(1)水票制

(2)发展设施农业

(3)节水宣传

(4)种植业结构调整

(1)修建水库, 提高用水保证率

(2)推广节水技术

(3)增加开采地下水

(4)工业使用先进技术, 减少水需求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3) 适应措施定量评估研究

1)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中国适应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尤其如此。利用多元线性规划方法, 对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双塔罐区现有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优化, 调整后农作物种植面积略小于2010年的种植面积, 但农作物总产值显著增长, 是2010年产值的1.18倍65。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用最优化方法调整种植结构才能实现社会、 经济、 生态效益最大化。

2)节水技术。节水技术亦是重要的水资源适应措施之一, 分为常规节水与高效节水技术。常规节水措施就是传统的大地块改小地块和平整田地, 高效节水技术就是使用灌溉设施进行农田灌溉, 包括喷灌、 滴灌、 管灌、 微灌等。在河西走廊的石羊河、 黑河和疏勒河流域, 高效节水技术可大幅提高节水效果, 约节水50%62。越是水资源短缺流域, 节水的效果越好。

3)人工草地与牲畜暖棚建设措施。冬春季节饲草的保障水平、 牲畜的御寒条件直接影响青藏高原雪灾的损失程度, 换言之, 通过人工草地、 牲畜暖棚建设强度的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因雪灾造成的损失。人工草地建设对因雪灾造成的损失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 干预强度越高, 对减少损失的作用也相应越大, 而且在雪灾强度变化的初始阶段, 人工草地干预效果比较明显。

牲畜暖棚建设对降低因灾损失的作用极其显著, 干预强度越高, 对减少因灾损失的作用也越大。与人工草地干预相类似, 牲畜暖棚干预的效果在雪灾强度变化的初始阶段, 干预效果更为明显, 但与人工草地建设相比, 牲畜暖棚建设的干预效果更加显著, 指示着牲畜暖棚建设在青藏高原地区适应雪灾中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4)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战略与措施体系研究

在前述基于脆弱性或灾害风险评估的适应对策研究、 基于社会调查的适应措施研究与适应措施定量评估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国家需求与中国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提出中远期尺度中国适应冰冻圈变化的战略措施62图5)。

图5

图5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战略与措施体系

Fig.5   Adaptation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s systems of the cryosphere change in China


1)实施地-空-天三位一体模式精准监测冰冻圈变化, 建立冰冻圈资源定期调查机制, 实施冰冻圈变化专项研究计划群,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 深化冰冻圈科学研究, 定期发布冰冻圈变化评估报告;

2)建立冰冻圈变化预警、 预报与应急方案, 完善国家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

3)加大冰冻圈相关装备研发技术力度, 开发新型冰冻圈相关装备, 服务冰冻圈资源开发利用。

除上述中远期适应战略措施之外, 在当前和近期, 中国应建立国家、 地方、 个体/家庭三级层面上下联动的适应机制, 从结构性、 社会性与制度性三方面综合应对冰冻圈变化引发的水、 生态、 灾害问题(图5表2)。

表2   当前与近期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措施清单

Table 2  Countermeasures of current and recent adaptation to cryosphere change in China

类型国家地方个体/家庭
结构性方案跨流域调水增加居民区防洪堤坝共享传统地方知识
增加山区水库建设强化牲畜暖棚建设广度
增加废污水处理厂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
推广节水技术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与优良畜种
加快草地建设水票制
提高寒区基建设计标准
国际贸易与援助
社会性方案提高冰冻圈相关灾害预报能力灾害适应计划改变观念
畅通预警与应急信息划定绿洲面积红线良好的社会网络关系
文化撤退与搬迁改变耕作/养殖方法
冰冻圈科学知识融入教育疏散生计多样化
拓展政府服务范围培训家庭防御计划
科普共享传统地方知识
制度性方案生态补偿水价调整共享传统地方知识
减免税收和增加补贴灾害适应管理
水权贸易与转让制度保险、 再保险、 风险分担
土地流转储备应急物资
冰冻圈保护区奖励制度

新窗口打开| 下载CSV


结构性方案突出强调了适应策略与措施的具体性, 其结果和目标具有清晰明确的时间、 空间和范畴, 综合考虑中国冰冻圈变化的水、 生态与灾害问题, 国家层面的结构性方案措施主要包括跨流域调水; 增加山区水库建设; 增加废污水处理厂建设; 大力推广节水技术; 加强草地建设; 提高寒区基础设施设计标准; 国际贸易与援助。在地方层面, 针对冰冻圈变化影响的区域特点, 结构性措施主要包括增加居民区或居民点防洪堤坝、 加大牲畜暖棚建设、 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与优良畜种、 水票制。个体/家庭层面主要为共享长期积累的地方传统知识(图5表2)。

社会性方案包括教育、 信息和行为等多种措施, 其目的是降低国家、 劣势群体的脆弱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迫切需要加强冰冻圈变化监测, 提高预警、 预报能力; 实施冰冻圈科学知识教育和科普; 深化冰冻圈变化的风险、 脆弱性与适应研究, 为决策者和公众及时提供有效信息; 制定基于社区的冰冻圈变化适应计划; 畅通信息传达与交流渠道; 制定疏散计划等。在个体与家庭层面, 改变传统观念; 改变耕作/养殖方法; 制定家庭防御计划, 生计多样化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 增加适应支出, 建立良好的可依赖的社会关系, 可使应对与适应更加有效(图5表2)。

制度性方案主要用于规范、 促进适应措施的实施, 主要包括经济、 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由国家或各级政府制定, 各部门联合实施(图5表2)。

4 结语

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犹如星星之火, 正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兴起, 其科学理念与未来地球(Future Earth)计划高度契合。同时, 冰冻圈适应又位居冰冻圈科学体系(冰冻圈科学树8)“金字塔塔尖”, 是冰冻圈自然过程融通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环, 直接与人类圈联结。其最终目标是要在冰冻圈与人类圏相互作用中寻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 加之冰冻圈不同要素影响的时空尺度差异较大, 影响的程度不同, 与人文关联的紧密关系存在差异, 对社会经济影响有利、 有弊, 且利弊共存、 可变, 这些都为冰冻圈适应研究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自2007年起步始, 经过近十余年两个阶段的探索研究, 在理论体系方面, 建立了由冰冻圈变化影响(冰冻圈服务和冰冻圈灾害)-风险-恢复力-适应构成的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实践研究方面, 与时俱进, 从冰冻圈变化的气候、 水文和生态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进一步深入细化成致利-冰冻圈服务与致害-冰冻圈灾害研究, 既深化了对冰冻圈自然属性的认知, 又拓展、 提升了对其社会功能的认识。同时, 从冰冻圈与人类圈两大系统交互作用视角, 主要以案例形式, 开展冰冻圈灾害风险研究、 社会-生态系统对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 恢复力与适应研究, 系统揭示冰冻圈变化影响下不同地区冰冻圈灾害风险的级别与可能损失、 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程度与适应选择。

尽管中国冰冻圈变化适应研究已成有机体系, 但在理论研究方面, 尚需进一步充实与完善, 尤其是需要探讨将冰冻圈与人类圈相耦合的灾害风险、 脆弱性与适应定量评估方法; 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 要突破传统, 提高认识, 既加强案例细化研究, 又要拓展尺度, 深入宏观研究, 满足国家适应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的战略需求, 满足地方或企业应对冰冻圈变化影响的战术需求, 满足家庭与个体对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的科普需要。

参考文献

Qin DaheDing Yongjian.

Cryospheric changes and their impacts: present, trends and key issues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954): 187 - 195.

[本文引用: 1]

秦大河丁永建.

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现状、 趋势及关键问题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54): 187 - 195.

[本文引用: 1]

Wang NinglianLiu ShiyinWu Qingbai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he change of cryospher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its impacts 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J]. China Basic Science, 20156): 9 - 14.

[本文引用: 1]

王宁练刘时银吴青柏.

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J]. 中国基础科学, 20156): 9 - 14.

[本文引用: 1]

Ding YongjianXiao Cunde.

Challenges in the study of cryospheric changes and their impacts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32810): 1067 - 1076.

[本文引用: 2]

丁永建效存德.

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概论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2810): 1067 - 1076.

[本文引用: 2]

Yang JianpingDing YongjianFang Yipinget al.

Research frame of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for the cryosphere and its changes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5305): 517 - 529.

[本文引用: 3]

杨建平丁永建方一平.

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体系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5305): 517 - 529.

[本文引用: 3]

Wang ShijinQin DaheXiao Cunde.

Moraine-dammed lake distribution and outburst flood risk in the Chinese Himalaya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201561225): 115 - 126.

[本文引用: 1]

Xiao CundeWang ShijinQin Dah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ryosphere service function and value evaluation

[J]. Advance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56): 181 - 187.

[本文引用: 3]

Wang ShijinWang Zhoufeng. Comprehensive risk assessment and governance of glacial lake outburst disaster: a case study in the Himalayas of China[M]. 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2017.

[本文引用: 1]

王世金汪宙峰. 冰湖溃决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管控: 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为例[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本文引用: 1]

Qin DaheDing YongjianXiao Cundeet al.

Cryospheric Scienc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disciplinary system

[J].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5255 - 268.

[本文引用: 2]

Wang ShijinDing YongjianXiao Cunde.

Integrated impacts of cryosphere chang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 and its adaptive managements strategies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8405): 863 - 874.

王世金丁永建效存德.

冰冻圈变化对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影响及其适应性管理策略

[J]. 冰川冻土, 2018405): 863 - 874.

Yang JianpingLi ManTan Chunpinget al.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of an oasi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affected by glacier change in a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J].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9111): 29 - 40.

Yang JianpingDing YongjianFang Yiping.

Adaptation research of cryosphere change in China: advances and prospections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152): 178 - 186.

杨建平丁永建方一平.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适应研究: 进展与展望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152): 178 - 186.

Fang YipingZhu FubiaoYi Shuhuaet al.

Contribution of permafrost to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J].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9152): 150 - 157.

方一平朱付彪宜树华.

多年冻土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承载力的贡献研究

[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152): 150 - 157

Xiao CundeSu BoWang Xiaominget al.

Cascading risks to the deterioration in cryospheric functions and services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96419): 1975 - 1984.

[本文引用: 5]

效存德苏勃王晓明.

冰冻圈功能及其服务衰退的级联风险

[J]. 科学通报, 20196419): 1975 - 1984.

[本文引用: 5]

Qin DaheYao TandongDing Yongjian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yosphere science[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7.

[本文引用: 2]

秦大河姚檀栋丁永建. 冰冻圈科学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本文引用: 2]

CliC.

Climate and Cryosphere Project

[R/OL]. 2001[2018-05-20]. .

[本文引用: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本文引用: 1]

Hegglin EHuggel C.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to glacial hazards: a case study in the Cordillera Blanca, Peru

[J]. 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0828299 - 309.

[本文引用: 1]

Carey MHuggel CBury Jet al.

An integrated socio-environmental framework for glacier hazard management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lessons from Lake 513, Cordillera Blanca, Peru

[J]. Climatic Change, 2012112733 - 767.

[本文引用: 3]

Hill M.

Adaptive capacity of water governance: cases from the Alps and the Andes

[J]. Mountai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333248 - 259.

[本文引用: 1]

McDowell GFord J DLehner Bet al.

Climate-related hydrological change and human vulnerability in remote mountain regions: a case study from Khumbu, Nepal

[J]. Regional Environment Change, 2012132): 299 - 310.

[本文引用: 2]

Carey MMcDowell GHuggel Cet al.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adaptation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in dynamic socio-cryospheric systems. In: Haeberli W, Whiteman C, Snow and Ice-related Hazards, Risks and Disasters[M]. AmsterdamElsevier2014.

[本文引用: 1]

Fang YipingChen ZhaoDing Yongjianet al.

Impacts of snow disaster on meat production and adapt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region

[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611246 - 260.

[本文引用: 1]

Kääb ALeinss SGilbert Aet al.

Massive collapse of two glaciers in western Tibet in 2016 after surge-like instability

[J]. Nature Goscience, 201811114 - 120.

[本文引用: 1]

Ding YongjianZhang ShiqiangZhao Linet al.

Global warming weakening the inherent stability of glaciers and permafrost

[J]. Science Bulletin, 201964245 - 253.

[本文引用: 3]

Hugh FOlav S. Changing cold environments: a Canadian perspective[M]. ChichesterJohn Wiley & Sons, Ltd2012.

[本文引用: 3]

Huggel CScheel MAlbrecht Fet al.

A framework for the science contribution in climate adaptation: experiences from science-policy processes in the And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54780 - 94.

[本文引用: 2]

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本文引用: 2]

Bank World.

Andean countries: adaptation to the impact of rapid glacier retreat in the tropical Andes project: restructuring: main report (English)

[M/OL].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12018-05-20]. .

AMAP. Snowwater

ice and permafrost in the Arctic (SWIPA):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ryosphere

[R]. 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 (AMAP), Oslo, Norway2011.

[本文引用: 4]

AMAP. Snowwater

ice and permafrost in the Arctic (SWIPA) 2017

[R]. 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 (AMAP), Oslo, Norway2017.

[本文引用: 2]

AMAP.

Adaptation actions for a changing Arctic I: perspectives from the Barents area

[R]. 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 (AMAP), Oslo, Norway2017.

AMAP.

Adaptation actions for a changing Arctic II: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ring-Chukchi-Beaufort region

[R]. 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 (AMAP), Oslo, Norway2017.

AMAP.

Adaptation actions for a changing Arctic III: Perspectives from the Baffin Bay/Davis Strait region

[R]. 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 (AMAP), Oslo, Norway2017.

[本文引用: 1]

AMAP.

Climate change update 2019: an update to key findings of snow

water, ice and permafrost in the Arctic (SWIPA) 2017[R]. Arctic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Programme (AMAP), Oslo, Norway2019.

[本文引用: 3]

Huggel CHaeberli WKääb Aet al.

An assessment procedure for glacial hazards in the Swiss Alps

[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04411068 - 1083.

[本文引用: 3]

Grover V IAxel BJürgen H Bet al. Impact of global changes on mountains: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M]. Boca Taton, London, New YorkCRC Press2015.

[本文引用: 4]

Vergara WDeeb A MValencia A Met al.

Economic impacts of rapid glacier retreat in the Andes

[J]. Eos, 200788261 - 264.

[本文引用: 2]

Hegglin EHuggel C.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to glacial hazards: a case study in the Cordillera Blanca, Peru

[J]. Mountain Research Development, 200828299 - 309.

[本文引用: 2]

Haeberli WWhiteman C. Snow and ice-related hazards, risks and disasters[M]. AmsterdamElsevier2014.

[本文引用: 5]

Bhadwal SGroot ABalakrishnan Set al.

Adaptation to changing water resource availability in Northern India with respect to Himalayan Glacier retreat and changing monsoons using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3468 - 469S152-S161.

[本文引用: 2]

Streletskiy DAnisimov OVasiliev A.

Permafrost degradation

[M]//Haeberli W, Whiteman C. Snow and ice-related hazards, risks and disasters. AmsterdamElsevier2014303 - 344.

[本文引用: 3]

Carey MBaraer MMark B Get al.

Toward hydro-social modeling: merging human variabl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with climate-glacier runoff models (Santa River, Peru)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451860 - 70.

Olefs MObleitner F.

Numerical simulations on artificial reduction of snow and ice ablation

[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0743W06405.

He YWu Y FLiu Q 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areas affected by Chinese cryospheric changes in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574784 - 4790.

[本文引用: 2]

Committee on Himalayan GlaciersHydrologyChange Climate, and Implications for Water Security. Himalayan Glaciers: climate chang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security[M]. Washington D 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2.

[本文引用: 1]

Olav SRichard E J K. The cryosphere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M]. AustraliaBlackwell Publishing2007.

[本文引用: 2]

Immerzeel W Wvan Beek L P HBierkens M F P.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the Asian water towers

[J]. Science, 20103285984): 1382 - 1385.

[本文引用: 1]

Nolin A WPhillippe JJefferson Aet al.

Present-day and future contributions of glacier runoff to summertime flows in a Pacific Northwest watershed: Implications for water resources

[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04612): W12509.

[本文引用: 1]

Beniston M.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 on water and associated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Swiss Alps

[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2412 - 413291 - 296.

[本文引用: 1]

Paerregaard K.

Bare rocks and fallen angels: Environmental change, climate perceptions and ritual practice in the Peruvian Andes

[J]. Religions, 201342): 290 - 305.

Boelens R.

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hydrosocial cycle: Water, power and identity in the Andean highlands

[J]. Geoforum, 201457234 - 247.

Allison E A.

The spiritual significance of glaciers in an age of climate change

[J]. WIREs Climate Change, 201565): 493 - 508.

Konchar K MStaver BSalick Jet al.

Adapting in the shadow of Annapurna: a climate tipping point

[J].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2015353): 449 - 471. DOI: 10.2993/0278-0771-35.3.449 .

[本文引用: 1]

Council Arctic.

Arctic resilience report

[R]. Carson, M. and G. Peterson (eds.). Stockholm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 and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2016.

[本文引用: 1]

Yang JianpingZhang Tingjun.

An overview of cryospheric vulnerability and its assessment methods In China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0326): 1084 - 1096.

[本文引用: 2]

杨建平张廷军.

我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评估方法

冰川冻土, 2010326): 1084 - 1096.

[本文引用: 2]

Xiao CundeWang XiaomingSu Bo.

Key viewpoint of cryospheric human-sociology: function and service

[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35504 - 513.

[本文引用: 2]

效存德王晓明苏勃.

冰冻圈人文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功能与服务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35504 - 513.

[本文引用: 2]

Su BXiao CChen Det al.

Cryosphere services and human well-being

[J]. Sustainability, 20191116): 4365.

Ying XueWu TonghuaSu Boet al.

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ryosphere services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9415): 1271 - 1280.

[本文引用: 1]

应雪吴通华苏勃.

冰冻圈服务评估方法探讨

[J]. 冰川冻土, 2019415): 1271 - 1280.

[本文引用: 1]

Yang JianpingDing YongjianShen Yongpinget al.

Climatic features of eco-environment change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in recent 40 years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04261): 7 - 16.

[本文引用: 2]

杨建平丁永建沈永平.

近40 a来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J]. 冰川冻土, 2004261): 7 - 16.

[本文引用: 2]

Fang YipingQin DaheDing Yongjianet al.

The impacts of permafrost change on NPP and implications: a case of the Source Regions of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18437 - 447.

[本文引用: 2]

Chen RenshengZhang ShiqiangYang Yonget al. The effects of cryosphere change on stream runoff in cold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9.

[本文引用: 2]

陈仁升张世强阳勇. 冰冻圈变化对中国西部寒区径流的影响[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本文引用: 2]

Ding YongjianYang Jianping. Research on 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of Chinese cryosphere change[M]. BeijingScience Press2019.

[本文引用: 7]

丁永建杨建平. 中国冰冻圈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本文引用: 7]

Wu GuangjianYao TandongWang Weicaiet al.

Glacial hazards on Tibetan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lpines

[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341285 - 1292.

[本文引用: 1]

邬光剑姚檀栋王伟财.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川灾害

[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9341285 - 1292.

[本文引用: 1]

Yang YuanYang JianpingLi Manet al.

Public perception and selections of adaptation measures against glacier change and its impacts: taking the Hexi inland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J].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2015371): 70 - 79.

[本文引用: 2]

杨圆杨建平李曼.

冰川变化及其影响的公众感知与适应措施分析

[J]. 冰川冻土, 2015371): 70 - 79.

[本文引用: 2]

Li ManYang JianpingYang Yuanet al.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planting structure in Shuangta irrigation district in Shulehe river basin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292): 126 - 131.

[本文引用: 1]

李曼杨建平杨圆.

疏勒河双塔灌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研究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292): 126 - 131.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