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4-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梁小文, 杨梅学, 万国宁, 王学佳, 李琼
    冰川冻土. 2015, 37(2): 275-28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象观测资料是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 对气象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与订正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研究的精度和准确性. 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961-2010年65个气象站的逐月平均气温资料, 运用PMFT方法对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与订正. 结果表明: 高原平均气温资料均一性状况较差, 有32个站被检测出存在间断点, 占总数的49%. 用订正后均一的气温数据分析得出, 高原1961-2010年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0.32 ℃·(10a)-1, 春、夏、秋、冬季的升温率依次为0.24 ℃·(10a)-1、0.26 ℃·(10a)-1、0.32 ℃·(10a)-1及0.48 ℃·(10a)-1, 略小于用原始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 研究还发现, 数据均一与否对高原整体气候变化分析结果影响不大, 但对局地尺度的气候变化分析结果影响较大. 鉴于高原的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 因此, 未来在对高原进行气候变化的差异性进行研究时, 气象数据均一性的检验与订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提高数据均一性检验的精度, 未来应加强气候资料均一性检验技术的研究并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台站的元数据信息.

  • 杨佼, 效存德, 丁明虎, 窦挺峰
    冰川冻土. 2015, 37(2): 286-29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2年中国南极考察期间在东南极冰盖Princess Elizabeth地区钻取的LGB69冰芯, 对其海盐离子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冰芯主要化学离子的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EOF1)可以作为描述海盐气溶胶的传输强度的代用指标, 可用于表征南印度洋准定常低压带海平面气压(SLP)的变化. 冰芯最近23 a(1979-2001年)的记录与SLP和低层风场的相关模态反映了海平面气压场准半年振荡(SAO)和南极大陆边缘下降风的季节特征. LGB69冰芯很好地记录了1708-2001年间南半球环状模(SAM)的变化特征, Na+时间序列呈现的3.5 a周期变化与SAM的周期变化具有很好地一致性. 在1970年SAM转为正位相后, 其与Na+的相关关系也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 LGB69冰芯的海盐离子可以作为重建过去近300 a海平面气压场和SAM变化的代用指标.

  • 黄金龙, 苏布达, 朱娴韵, 孙赫敏, 李修仓, 王艳君
    冰川冻土. 2015, 37(2): 297-3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印度河流域CRU、APHRODITE和CMIP5多模式逐月气温、降水格点数据集, 评估了CMIP5模式集合对印度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 对多模式集合数据进行了偏差订正, 并对流域2046-2065年和2081-2100年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 结果表明: 气候模式对流域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有着较强的模拟能力, 时间空间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 尤其对夏季气温的模拟要优于其他季节; 模式对降水的季节性波动也有着较好的模拟能力. 偏差订正后的预估结果表明, RCP2.6、4.5、8.5情景下, 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 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100年)整个流域年平均气温都有一定上升, 且流域上游增幅较大; 除RCP4.5情景下21世纪中期流域有弱减少趋势外, 年降水量都将有一定增长. 未来夏季持续升温将引起源区冰川的进一步消融, 春季降水对于中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的贡献将减弱; 流域北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增加有助冰川累积和上游水资源的增加, 东部高海拔区域冬季降水的减少会减少上游水资源. 两时期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增长, 洪涝的发生风险加大; 流域暖事件和强降水事件也将可能增多.

  • 邹德富, 赵林, 吴通华, 吴晓东, 庞强强, 乔永平, 王志伟
    冰川冻土. 2015, 37(2): 308-31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的长波辐射计算得到的地表温度对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在青藏高原中部连续多年冻土区的精度进行验证, 并利用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5 TM和Landsat 7 ETM+反演的地表温度与MODIS LST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白天MODIS LST产品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约为3.42~4.41 ℃和4.41~5.29 ℃, 夜晚MODIS产品MAERMSE分别为2.15~2.90 ℃和3.05~3.78 ℃, 精度高于白天; MODIS LST与TM、ETM+反演的地表温度一致性较好, 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5和0.95. 说明MODIS LST产品在连续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较高, 是研究多年冻土地表热状况的一个非常好的数据源. 而且, 不同空间尺度的遥感数据之间一致性较好, 可考虑将多源遥感数据应用于多年冻土热状况监测研究.

  • 王波, 陈拓, 徐国保, 刘晓宏, 王文志, 吴国菊
    冰川冻土. 2015, 37(2): 318-3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县周边的冰沟、青羊沟和扎麻什林线地区的祁连圆柏进行了树芯采集, 建立了祁连山中部3个样点林线处祁连圆柏的树轮宽度年表. 相关分析显示, 树轮宽度与前一年积雪深度和当年3-6月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同时, 建立了树轮宽度与前一年9月份积雪深度的转换函数方程, 解释方差为35.9%, 树轮-雪深重建数据能较好的反映积雪深度变化. 重建序列显示, 自1740年以来, 研究区共有3个积雪深度高值时段, 分别为1740-1780年、1825-1880年和1910-1980年. 并且, 在长时间尺度上, 积雪深度变化与祁连山地区以及中国西部其他地区的冰川进退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另外, 积雪深度在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上都与温度变化表现为负相关.

  • 施红霞, 王澄海
    冰川冻土. 2015, 37(2): 327-33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CMIP5模式模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 对21世纪初期(2016-2035年), 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0-2099年)三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NPP的时空变化进行了预估, 并结合气候因子分析了NPP的变化和气温、降水、辐射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相对于1986-2005年, 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NPP呈增加趋势, RCP8.5情景下NPP的增加比RCP2.6和RCP4.5情景下更为明显; 在季节变化上, 北半球中高纬度NPP也以增加为主, 且NPP在夏季, 尤其是6月增加最显著. 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在中低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 相对于1986-2005年, 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温度显著影响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而辐射和降水显著影响的范围在扩大. 在高排放情景下(RCP8.5), 21世纪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NPP的变化主要与温度有关.

  • 方潇雨, 李忠勤, Bernd Wuennemann, 高抒, 陈仁升
    冰川冻土. 2015, 37(2): 336-35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物质平衡是冰川连结气候和水资源的纽带, 对其的观测和模拟始终是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和前缘之一. 以祁连山黑河流域十一冰川为参照冰川, 结合实测物质平衡验证资料, 建立了基于冰川表面能量平衡的冰川物质平衡模型(物理模型)和基于温度参数、温度-辐射参数和温度-辐射-水汽压参数的三种度日因子模型(统计模型), 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及评估. 结果表明: 净辐射是冰川表面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占能量收入的82.3%; 其次为感热供热, 占收入的17.7%. 净长波辐射基本为负, 吸收的热量主要通过融化和蒸发/升华方式消耗, 分别占能量支出的84.7%和15.3%. 加入净短波辐射和水汽压参数的度日因子-物质平衡模型的模拟效果提高显著, 相对误差为7%, 与能量平衡模型的模拟误差6.7%, 相差不大. 研究表明, 能量-物质平衡模型的物理意义明确, 模拟能力强大, 尤其在日尺度上有绝对的优势; 统计物质平衡模型在特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下表现出不佳, 对于一些极端值的模拟能力欠缺, 但是具有输入变量少, 计算简单的优点. 研究结果对黑河流域乃至整个祁连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模拟方法的建立具有参考意义.

  • 何由, 高晶, 姚檀栋, 丁永建, 辛儒
    冰川冻土. 2015, 37(2): 351-35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稳定同位素大气环流模型模拟结果, 借鉴数据同化的思想, 运用Cressman插值法和最优插值法两种空间插值方法对青藏高原多年平均降水δ18O模拟结果进行客观订正, 并运用交叉验证方法检验空间插值的效果. 结果表明: 最优插值法订正的结果稍优于Cressman插值法; 对比订正结果与运用经验回归模型BW模拟结果表明, 最优插值所建立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结果要优于BW模型模拟结果, 而Cressman插值方法订正的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结果与BW模型模拟的结果相当. 两种空间插值所得结果经过高程订正后, 对青藏高原南部的预测结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 荀学义, 胡泽勇, 崔桂凤, 王愚, 白彬人, 谷良雷
    冰川冻土. 2015, 37(2): 360-3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ERA-Interim逐日4次600 hPa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 以及青藏高原和周边地区75个气象站日平均温度、降水和相对湿度资料, 对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的季节性振荡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高原近地层及北侧气压系统强度在围绕中心点顺时针运动时不断加强, 逆时针运动时不断减弱. 两气压系统呈明显的跷跷板式变化, 在600 hPa上表现为高度场空间结构沿经向上的调整; 低高压差负值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与高原季风起讫时间吻合. 高原夏季降水的起讫不仅与高原及北侧气压系统结构密切相关, 而且与高原东南或南部水汽输送条件息息相关.

  • 黄秋霞, 赵勇, 何清
    冰川冻土. 2015, 37(2): 369-3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7-2011年伊犁河谷4个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 分析了伊犁河谷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22:00, 最小值出现在13:00, 其中, 降水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21:00至次日08:00. 一天中最易发生降水的时间为23:00至次日10:00, 03:00是降水频数最多的时刻, 16:00则发生频数最少. 降水强度最高值出现在16:00, 最低值出现在13:00. 降水主要以短持续时间的降水为主, 持续1 h的次数最多, 持续2 h的降水量最多, 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 贡献率最小的为持续14 h的降水事件. 伊犁河谷夏季的降水主要发生在夜间, 且以短时间的降水为主.

  • 时兴合, 郭卫东, 李万志, 戴升, 吕辉
    冰川冻土. 2015, 37(2): 376-38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2013年3-5月的逐日降水、气温和高度环流场资料, 计算了月季降水、气温序列、气象干旱指数序列、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指数序列, 研究了春季旱涝急转的主要特征及其规律, 解释了2013年青海省春季降水前期偏少、后期偏多和旱涝急转的成因. 结果表明: 2013年3月1日-4月27日青海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 出现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 海北大部分地区出现50 a一遇的特大气象干旱, 西宁大部分地区出现25 a一遇的严重气象干旱; 4月28日-5月20日青海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 气温偏高幅度开始逐步减小, 前期的干旱得到缓解, 并出现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渍涝, 旱涝急转的台站达21个.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若极涡面积偏小、中亚和西亚低压槽维持时间长、冷空气主要在欧洲东部和亚洲西部地区堆积、进入中国的冷空气路径偏西、高原位势高度场偏低、东亚槽位置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界位置偏北时, 青海降水偏多, 容易出现渍涝. 在相反的环流形势下, 青海降水偏少, 容易发生干旱. 4月干旱和5月渍涝处在青海高原降水长期变化的大气候背景之下, 前期1-3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春夏季过渡时间提前也有助于青海5月异常降水的形成.

  • 白松竹, 博尔楠·哈不都拉, 谢秀琴
    冰川冻土. 2015, 37(2): 387-39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资料, 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寒潮频次的气候变化特征和大气环流指数特征. 结果表明: 阿勒泰地区寒潮次数接近于强寒潮次数的2倍, 阿勒泰地区寒潮和强寒潮的月际分布均为单峰型, 11月-翌年2月是寒潮集中发生期, 9月和5月寒潮很少. 近52 a来阿勒泰地区寒潮和强寒潮次数均表现为减少的趋势, 且寒潮次数的减少速率较快; 寒潮和强寒潮活动偏强年和偏弱年有较好的一致性, 只是强寒潮频数偏强、偏弱的年份较少. 寒潮和强寒潮距平指数序列存在多时间尺度结构, 并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相关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特征量与阿勒泰地区寒潮日数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 陈涛, 张勇, 卓嘎, 拉巴, 余佥贤
    冰川冻土. 2015, 37(2): 395-4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2008-2012年拉萨站地基观测臭氧总量与三种卫星反演产品, 评估地基和卫星观测臭氧总量数据的质量信息. 结果表明: 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绝对差为-10~15 DU, 相对差为-4%~4%, 日尺度相对差呈随机分布特征; TOSOMI算法反演的SCIAMACHY臭氧总量更接近地基观测结果, DOAS算法反演OMI臭氧总量与地基观测结果差异最大. 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标准差存在季节性变化, 夏季最大, 冬季最小; 云的影响会加剧地基与卫星臭氧总量差异, 以SCIAMACHY产品最为显著.

  • 苏志珠, 杨宗园, 李晋昌
    冰川冻土. 2015, 37(2): 401-4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同盆地地处我国季风影响的北部边缘, 第四纪以来盆地内发育厚层的河湖相地层, 其上覆盖马兰黄土或全新世沉积, 蕴含着丰富的气候环境变迁信息, 是研究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 在对盆地内地层考察的基础上, 对晚近地质时期河湖相与风成相互层沉积剖面的磁化率、粒度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220 ka BP以来大同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中更新世(220~199 ka BP)暖湿期、中更新世(199~138 ka BP)干冷期、末次间冰期(138~71 ka BP)暖湿期、末次冰期(71~11 ka BP)干冷期、全新世(11 ka BP至今)频繁的干冷暖湿波动变化过程, 每个阶段仍有次一级的气候波动. 大同盆地这种气候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以及我国北方萨拉乌苏河地区、岱海等地揭示的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对应, 反映出本区气候变化是对全球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的响应.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张中琼, 吴青柏, 温智, 刘永智, 张泽
    冰川冻土. 2015, 37(2): 408-4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沥青路面是寒区道路工程主要路面类型之一, 其对热量的吸收易诱发寒区道路病害. 在青藏高原北麓河试验场对沥青路面和天然地表的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通量进行了观测, 对比分析了两种地面类型在能量辐射方面的差异. 结果表明: 天然地表的反照率是沥青路面的2~3倍. 沥青路面和天然地表的辐射通量总体呈夏季 >秋季 >春季 >冬季特点. 到达沥青路面的向下长、短波辐射量均大于天然地表, 沥青路面向上的长波辐射通量大于天然地表. 2009年9月-2010年8月沥青路面的净辐射量比天然地表多302.2 MJ·m-2, 2010年9月-2011年8月向上的短波辐射相对增加, 使得沥青路面的净辐射量仅比天然地表多28.21 MJ·m-2. 在5 cm深度, 沥青路面的温度比天然地表高约1.15~8.6 ℃. 对短波辐射的削减和对长波的吸收是其净辐射量增加的重要原因, 在能量辐射方面的差异是造成沥青路面吸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 汪恩良, 刘兴超, 常俊德
    冰川冻土. 2015, 37(2): 417-42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冰盖形成的热力学模型, 推导出室内模型试验的相似比尺. 模拟野外降温过程, 在低温实验室内进行静冰压力模型试验, 研究实验室模拟静冰压力产生过程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 实验室模拟最大冰厚39.8 cm, 试验历时387.4 h, 冰的冻结过程符合天然规律; 实验室目前难以模拟融化过程中天然状态的太阳辐射, 有待进一步改进降温制度. 模拟试验的冰压力最大值出现在升温阶段, 与温升率相关, 温升率越大, 静冰压力值越大; 当环境温度升至0 ℃左右时, 静冰压力达到最大值, 随后迅速消散, 符合水库冰过程观测结果.

  • 吴金荣, 马芹永, 王文娟
    冰川冻土. 2015, 37(2): 422-4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盐渍土地区沥青路面的疲劳性能, 对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进行了清水与饱和氯盐溶液的冻融劈裂疲劳试验, 研究了温度与氯盐侵蚀共同作用下, 沥青混凝土冻融疲劳寿命衰减规律. 结果表明: 温度与氯盐侵蚀是影响沥青混凝土冻融疲劳寿命的重要因素. 当冻融次数相同时, 沥青混凝土冻融疲劳寿命随冻融温度降低而不断减小; 当冻融温度相同时, 其冻融疲劳寿命随冻融次数增加而不断减小. 饱和氯盐溶液中沥青混凝土冻融疲劳寿命明显低于清水条件, 说明氯盐能够加速沥青混凝土冻融疲劳寿命衰减, 冻融温度越低, 盐冻破坏越严重. 通过对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可知, 沥青混凝土冻融疲劳寿命与冻融循环次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可以利用两者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来预测沥青混凝土冻融疲劳寿命.

  • 牛江宇, 靳鹏伟, 李栋伟, 吕晶晶
    冰川冻土. 2015, 37(2): 428-43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兰州盐渍砂土重塑土添加不同量的盐分来模拟不同含盐量的盐渍土, 并对其进行单轴抗压试验, 分析其在不同含盐量、不同温度及不同速率的应变加载情况下, 冻结盐渍砂土的单轴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 重点讨论了盐分对土体力学参数的影响以及弹性模量与含盐量、温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 易溶盐含量的增加会导致单轴抗压强度逐渐降低, 试验温度越低抗压强度会越大; 应变加载速率的增加会增大土体的单轴抗压强度, 同时会缩短土体达到应力峰值的时间; 土体含盐量越大弹性模量越小, 温度越低弹性模量越大.

  • 陈红蕾, 高伟, 李宁, 孙右好
    冰川冻土. 2015, 37(2): 434-4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两个孔形成的冻结壁强度弱面通常位于两冻结孔界面上, 但对于深冻结井筒成孔孔位, 冻结壁薄弱界面选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针对深冻结井筒温度场成孔弱界面, 应用数值模拟软件ANSYS分析了世界第一深冻结井筒在三个水平位置上冻结孔实际孔位下温度场弱界面参数. 结果表明: 冻结壁弱界面确定不仅要考虑成孔最大孔间距, 同时也要评定成孔孔距到设计圈径上的投影长度、相邻孔的分布特征及成孔内偏值. 首次指出成孔孔距到设计圈径上的投影长度为冻结壁弱界面评定条件之一, 具有重要意义.

  • 冷景岩, 付新平, 杨军杰
    冰川冻土. 2015, 37(2): 440-44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路基冻胀是季节冻土区修建高速铁路必须面对的关键性技术难题. 国内外针对路基填料的冻胀机理和特性进行了很多研究, 但很少涉及路基填料的渗透性问题.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细颗粒含量对路基填料含水量和冻胀率的影响, 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路基填料的渗透性能, 选取哈齐客专某试验段路基进行冻胀监测, 验证了防冻层填料的导水特征及其防冻胀性能. 结果表明: 采用填料防冻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 通过合理控制填料组分、级配、细颗粒含量等设计参数, 严格把控施工质量, 路基填料能够满足高速铁路路基防冻胀要求.

  • 韩帅, 师春香, 林泓锦, 孟现勇, 吕厚荃
    冰川冻土. 2015, 37(2): 446-45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12年中国区域严重的干旱, 利用2013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V1.0)土壤体积含水量数据集产品, 并结合新的中国地表土壤水文参数数据集, 计算2012年中国区域土壤相对湿度, 依据《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进行干旱监测. 结果表明: 该土壤相对湿度数据集能较为全面的反映2012年中国的干旱发生发展的空间特征, 在西南、江淮黄淮、华南以及东北等4个主要的干旱区域表现的尤为明显. 结果表明, 利用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等信息, 结合CLDAS-V1.0实时业务产品, 可实时获取时空连续的土壤相对湿度产品, 可以实现对中国区域的干旱实时监测.

  • 贠汉伯, 吴青柏, 芮鹏飞, 陈浩, 孙志忠, 俞祁浩, 陈继, 王俊峰
    冰川冻土. 2015, 37(2): 454-46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有的OTC内碳通量观测仪器设备基础上, 设计开发出一套以AT89S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 通过L293D控制电机正反转控制箱盖定时开关, 实现了多年冻土区OTC内碳通量自动观测. 观测主体箱用透明采光性良好的玻璃纤维材料制成, 电机传动采用齿轮传动, 箱口和箱盖接触地方用橡胶密封圈包裹, 防止箱盖密闭时漏气. OTC内碳通量自动观测仪最大可能性的减小了当前模拟增温条件下碳通量观测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极大的降低观测费用, 提高了数据的连续性, 基本上实现了多年冻土区模拟增温条件下碳通量较为精确地自动、连续观测. 试验表明: 在气象条件相对较好的2013年5月15日, OTC内碳通量自动观测仪观测结果和传统OTC内利用LI-COR6400观测结果规律性都较强, 野点较少, 二者相关性显著(R2=0.96); 而在气象条件相对较差的2013年9月1日, OTC内碳通量自动观测仪观测结果受外界干扰小, 观测结果规律性强, 野点较少; 而传统OTC内利用LI-COR6400 观测结果规律性较差, 野点较多, 数据可信度不高, 二者观测结果相关性不显著(R2=0.67).

  • 寒旱区水文与水资源
  • 米丽娜, 肖洪浪, 朱文婧, 李计生, 肖生春, 李丽莉
    冰川冻土. 2015, 37(2): 461-46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 黑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研究水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非常关键. 基于甘肃河西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和灌溉统计数据, 研究了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地表水的不合理分配和耕地的扩展导致了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地下水位的剧烈变化. 1985-2004年区域地下水位以下降为主; 2005-2013年呈现下降和回升两极发展趋势, 冲洪积扇群带地下水最大下降达17.41 m, 而黑河干流沿岸地下水位最大回升了3.3 m, 地下水埋深普遍增加了1.0~3.0 m. 尽管地下水位在2005-2013年表现出回升趋势, 但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系统处于严重负均衡状态, 制定合理的“生态分水”方案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非常紧迫.

  • 马龙, 刘廷玺, 马丽, 孙敏, 丁涛, 辛显华
    冰川冻土. 2015, 37(2): 470-4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河中上游地区腹地是科尔沁沙地, 河流径流是其重要补给源, 研究径流及其变化原因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以辽河中上游地区下洼、福山地、乌丹3个典型水文站点为基础, 将气候变化归结为水热条件变化, 通过改进的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 定量分析径流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量的贡献. 结果表明: 径流量多年来呈减少趋势, 随降水的增加而增加, 随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减少. 径流量在2000年代最小, 相对1990年代减少了45.89%~82.13%. 径流突变点为1995年和1998年, 1995-2010年(1999-2010年)与1957-1994年(1957-1998年)相比, 下洼、福山地、乌丹站控制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41.57%、60.20%和36.76%, 人类活动贡献率分别为58.43%、39.80%和63.24%.

  • 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力克木, 阿里木江·卡斯木, 艾里西尔·库尔班, 曼孜然·吐尔逊
    冰川冻土. 2015, 37(2): 480-49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植被指数和水体指数作为判断参数决策树, 在FAO/UNEP土地覆被分类系统(LCCS)的三级分类基础上建立了以固态/液态水域为主的土地分类系统, 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 Landsat 影像中提取整个车尔臣河流域土地覆被信息并分析了土地覆被变化. 结果表明: 车尔臣河流域水域在2000-2010年变化速度高于1990-2000年, 其中, 湖泊面积及数量增加较为突出. 各种水域中, 冰川及多年积雪面积迅速减少, 2010年海拔5 000 m以下冰川积雪在流域内所有冰川积雪中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38.8%减少到5.4%; 有水河道面积及数量在缓慢减少; 湖泊面积和数量大幅增加, 2010年湖泊面积比1990年多5倍, 而且新增的湖泊均在平原区. 在气候以及水域变化的影响下, 流域内自然植被覆盖地在山区和平原区都在持续增加, 而荒漠在减少, 山地自然植被覆盖地增加速度高于平原区. 在流域尺度上, 人文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低于自然因素.

  • 陆志翔, 邹松兵, 肖洪浪, 尹振良, 阮宏威, 高红山
    冰川冻土. 2015, 37(2): 493-49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高寒山区河流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确定的问题, 选取黑河上游山区为研究区, 利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流域离散模块(watershed delineator)基于DEM提取河网, 探讨河网总长度与集水面积阈值关系曲线法和适度指数法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 结果表明: 两种方法所对应的最佳集水面积阈值相差较大, 所提取的河网难以反映河流真实情况, 效果较差, 主要原因是上述方法仅考虑流域面积、地形和几何特征的影响, 缺乏对降水和其他下垫面因子的综合考虑. 相较而言, 利用蓝线河网推求最佳集水面积的适度指数法的效果较好. 在高寒山区进行河网提取时, 应综合考虑影响河网发育的各个因素, 在流域分区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集水面积阈值实验, 获取更高精度的数字河网, 改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空间离散效果.

  • 寒旱区生物学
  • 张华, 刘剑刚, 伏捷, 孙明扬, 罗璇, 何红, 祝业平, 兰玉波, 王颖, 马明军
    冰川冻土. 2015, 37(2): 500-51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48个样地的群落调查数据, 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 对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 并对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表明: 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被可划分为16个森林群系、6个灌丛群系, 归并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矮曲林、灌丛、灌草丛6个植被型. 其中, 石海地貌主要发育灌丛和灌草丛, 也有针阔混交林和矮曲林分布; 石河地貌主要发育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 也有暗针叶林分布; 石流坡地貌主要发育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灌丛, 也有矮曲林分布. 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被由68科138属193种维管束植物组成; 石海与石河间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属中等不相似, 而石河与石流坡间属中等相似. 老秃顶子冰缘地貌植物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38.0%, 隐芽植物占36.3%, 地面芽植物占21.8%, 地上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均很少, 反映出辽东山地冰缘地貌区具有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漫长的气候特点. 相对而言, 石海、石流坡地貌中隐芽植物较多, 石河地貌中高位芽植物较多, 表明石海、石流坡地貌具有更为冷湿的小气候环境.

  • 陶玲, 顾燕玲, 郑晓吉, 关波, 董娟, 倪永清, 程国栋
    冰川冻土. 2015, 37(2): 511-52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融水细菌进行分离, 检测了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表型特征, 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的系统进化地位. 结果表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融水中分离的36株代表菌株分属于5个系统发育类群、8个属, 其中, Bacteroidetes和γ-Proteobacteria为优势类群, 分别占41.7%和38.9%; 在属水平上,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菌株占39%. 依据菌株最适生长温度, 36株分离菌株80%以上属于耐冷菌; 产酶实验显示, 大多数菌株同时产蛋白酶和脂肪酶, 仅3株菌不产酶, 6株菌同时产脂肪酶、淀粉酶、蛋白酶. 耐药性试验表明, 36株分离菌株对各种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其中, 7株菌对测试的10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 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生理多样性, 同时为评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冰川微生物生理特性潜在的影响提供依据.

  • 刘万秋, 张威, 刘光琇, 章高森, 伍修锟, 陈熙明, 王筠
    冰川冻土. 2015, 37(2): 522-52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柽柳林下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 测定了其微生物量变化. 结果表明: 研究区细菌、真菌及古菌基因平均拷贝数分别为8.24×106 copies·g-1、1.51×104 copies·g-1和2.85×104 copies·g-1, 微生物量碳、氮平均值分别为140.54 mg·kg-1和29.19 mg·kg-1. 自密集区经稀疏区到边缘区, 随植被盖度的降低, 微生物量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 不同植被盖度所造成的有机质输入的差异是造成这种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

  • 王艺霖, 艾雪, 李师翁, 龙昊知, 章高森, 张威, 刘光琇, 陈拓
    冰川冻土. 2015, 37(2): 528-5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青藏高原班戈桥地区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的细菌(BGQ-6). 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及Biolog GEN Ⅲ鉴定板确定该菌株为Rhodococcus qingshengii. 将生长至对数期的菌株接入MM培养基, 10 ℃、150 rpm条件下培养15 d后, 通过GC法检测到该菌对原油的总降解率为74.14%, 且对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60种烃类有较高的降解率. 通过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到该菌株基因组中具有4个alkB和1个almA两种烷烃羟化酶基因.

  • 董海涛, 孙宏义
    冰川冻土. 2015, 37(2): 538-54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法, 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甜叶菊移栽苗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NaCl对甜叶菊移栽苗生长的胁迫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 即0~44 mmol·L-1浓度下, NaCl处理对甜叶菊移栽苗光合作用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44~140 mmol·L-1浓度下, 甜叶菊光合参数、干叶产量、长势等逐渐下降; 大于140 mmol·L-1浓度下, 甜叶菊将不能存活. 低浓度NaCl胁迫下, 甜叶菊叶生长量增加, 而茎和根的生长量与其他NaCl胁迫一样, 表现为增长量降低. 甜叶菊通过增加叶生物量适应低盐胁迫, 是甜叶菊叶子的增产新机制, 为生物量的分配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证. 此外, 所确定的Na+影响甜叶菊生长的低促高抑的浓度范围, 为今后甜叶菊规模化和精细化栽培种植提供了理论基础.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李海燕, 蔡银莺
    冰川冻土. 2015, 37(2): 545-5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5.0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效益比较低下导致兼业农户数量增多, 生计资本发生转变. 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 生计资本转变不仅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更影响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 以最早实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四川省成都市永安镇、金桥镇和崇州市江源镇为例, 构建农户生计资本与耕地保护参与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 定量刻画生计资本对于农户参与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生计资本对于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 自然资本对耕地保护意愿的正向影响最显著, 高于社会资本; 物质资本对耕地保护意愿的负向影响最显著, 高于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将提高0.071和0.011个单位; 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对应减少1.231个单位、1.030个单位和0.232个单位. 所以, 生计资本差异会直接影响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意愿. 政府应从不同生计资本农户的诉求出发, 寻找农户经济利益与参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切合点, 根据农户不同生计资本情况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和扶持策略, 从根本上激发农户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确保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 黄茂桓
    冰川冻土. 2015, 37(2): 55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