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6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孙燕华, 黄晓东, 王玮, 冯琦胜, 李红星, 梁天刚
    冰川冻土. 2014, 36(6): 1337-134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ODIS逐日无云积雪产品与AMSR-E雪水当量产品进行融合, 获取了青藏高原500 m分辨率的高精度雪水当量产品, 通过研究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分析了积雪覆盖日数、雪水当量以及总雪量的季节及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地区降雪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山区, 而高原腹地降雪较少, 降雪在空间上分布极为不均; 2003-2010年期间, 平均积雪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 稳定积雪区面积在逐渐扩大, 常年积雪区面积在不断缩小. 与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相比, 雪水当量增加的区域与积雪日数增加的区域基本一致, 但喜马拉雅山脉在积雪日数减少的情况下雪水当量却在逐年增加, 表明该地区温度升高虽然导致部分常年积雪向季节性积雪过渡, 但降雪量却在增加. 总的积雪面积年际变化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但趋势不显著, 且减少的比例很少. 最大积雪面积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平均累积积雪总量呈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 年递减率为1.0×103 m3·a-1.

  • 柳媛普, 李锁锁, 吕世华, 高艳红, 奥银焕
    冰川冻土. 2014, 36(6): 1345-135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JMA的JRA-55降雪量及CMIP5的6个模式模拟的降雪量资料, 分析了东亚地区降雪量年变化特征及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东亚地区降雪量在1958-2004年期间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 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翌年的4月, 这6个月中降雪量占年总降雪量的82%; 年际变化特征呈现出一种波动变化略有增加的趋势, 但是增加的幅度有所不同. 从区域分布特征来看, 东亚地区降雪主要分布在东北亚、青藏高原及新疆等3个区域. CMIP5的6个模式对东亚区域及其子区域东北亚、青藏高原、新疆1850-2004年降雪量年际变化特征的模拟差异较大. 多模式集合预报的结果表现为, 在过去155 a(1850-2004年)东亚区域降雪量呈现明显减小趋势, 东北亚和青藏高原降雪量为波动略有减小趋势, 新疆降雪量为明显增加趋势.
  • 伯玥, 李小兰, 王澄海
    冰川冻土. 2014, 36(6): 1353-13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藏高原1980-2009年SMMR、SSM/I和AMSR-E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得到的逐日积雪深度资料, 应用EOF方法分析了近30 a青藏高原地区冬春季积雪年际变化异常的时空变化.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际异常敏感区随季节有着显著变化, 并具有多尺度性. 其在大尺度上最主要的空间特征是从秋末(10-12月)到隆冬(12-翌年2月)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和东南缘的河谷; 后冬和前春年际异常变化的敏感区显著变小, 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积雪稳定少变; 而春季(3-5月), 随着青藏高原气温的回升, 敏感区出现在青藏高原东部.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际变化在局地尺度上存在着季节变化, 表现为青藏高原积雪年际变化的异常与年际变化趋势相反的特征, 以及积雪年际变化东西反向异常随季节的演变.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际变化的异常敏感区在空间范围上的变化, 反映了冬春季积雪在季节尺度上受冬季风和南来的暖湿气流之间相互消长和进退影响的特征.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在20世纪80年代处于多雪期, 80年代后期进入一个积雪较少期. 秋末至隆冬(10-翌年2月)的积雪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明显转折, 进入多雪期, 2000年后又进入一个少雪期.

  • 江远安, 刘精, 邵伟玲, 余行杰, 王胜利
    冰川冻土. 2014, 36(6): 1363-13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新疆1961-2013年资料完整的89个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资料, 应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突变、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新疆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突变性、周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新疆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大值区分布主要在天山山区及其两侧; 降水集中出现在春末至夏季, 其中, 7月在全年所占比例最大. 新疆及其各分区年降水量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区域同期呈显著减少或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的现象, 增加速率与年降水量有关, 同时年际波动及阶段性变化明显; 四季降水量增加趋势的显著性不如年降水量, 空间分布上年和四季降水量均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 且增加趋势冬季 > 夏季 > 春季 > 秋季. 新疆及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在1987年发生了突变, 北疆在1984年发生了突变, 而南疆在1981-1986年期间发生了突变; 新疆及北疆年降水量具有3 a、6 a、8 a、11 a、18 a的波动周期, 天山山区存在6 a与10 a的震荡周期, 南疆波动周期为5 a、8 a、18 a, 四季降水量也存在不同的波动周期.
  • 朱弯弯, 上官冬辉, 郭万钦, 许君利
    冰川冻土. 2014, 36(6): 1376-138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0年的Landsat5遥感数据、1970年和2009年的冰川编目数据, 对天山中段南坡开都河流域和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结合地面气象站点数据分析了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南北坡冰川变化的差异性. 研究表明: 1970-2009年间, 两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494.33 km2, 占总面积的26.8% (0.8%·a-1); 冰川储量减少了32.73 km3, 占总储量的27.9% (0.8%·a-1). 其中, 2000-2009年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年退缩率(1.3%·a-1)比1970-2000年(0.6%·a-1)大; 冰储量减少的速率略大于面积缩小的速率, 说明冰川面积缩小的同时, 其厚度在迅速减薄. 1970-2000年和2000-2009年间, 玛纳斯河流域的冰川年均面积退缩率分别为0.5%·a-1和1.4%·a-1, 开都河流域的冰川年均面积退缩率为0.9%·a-1和1.1%·a-1, 显示出玛纳斯河流域冰川在2000年后呈加速萎缩趋势. 影响研究区冰川变化的主因是气温, 而夏季升温幅度及降水的不同是造成南北坡冰川差异性变化的重要原因.

  • 焦洋, 游庆龙, 林厚博, 闵锦忠
    冰川冻土. 2014, 36(6): 1385-139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1960-2010年高分辨率(0.5°×0.5°)的逐日地面气温格点资料以及 1960-2010年NCEP/NCAR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高度场、风场的再分析格点资料(2.5°×2.5°), 通过计算青藏高原(74.75°~104.25° E, 26.75°~40.25° N)冬季地面温度平均值经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区域冬季气温强度指数, 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O)、西伯利亚高压与同期青藏高原地面气温的特征和关系. 结果表明: AO为负(正)相位时, 中高纬西风气流偏弱(强), 有(不)利于极地冷空气向南输送, 西伯利亚地区源地冬季风偏强(弱), 青藏高原冬季气温指数减小(增大), 地面气温偏低(高). 对AO作M-K突变分析, 发现其突变年份为1975年, 通过对突变年份前后高度场和风场作差值场分析, 结果显示: 冬季AO处于高指数时期, 500 hPa上, 欧洲东部槽变浅, 青藏高原北部的高压脊减弱, 环流呈纬向发展, 青藏高原上盛行偏南风, 气温偏高, 青藏高原地区为暖冬期; 200 hPa 上, 青藏高原东部的槽明显加深, 使得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至平流层底的环流趋势以经向发展为主, 该区域主要受到偏北的急流控制, 易导致降温.

  • 余光明, 徐建中, 康世昌, 任贾文, 孙维君, 崔晓庆, 王磊
    冰川冻土. 2014, 36(6): 1394-140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10月和2009年10月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采集了2个雪坑样品, 通过样品中δ18O、可溶性离子、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特点划分了雪坑季节. 2008年雪坑季节变化信号明显, 而2009年雪坑不明显, 微粒浓度、Ca2+与Mg2+含量在春季较高. 离子平衡、pH值、电导率及同期气象记录观测资料均显示, 2009年雪坑受淋溶影响较大. 淋溶强烈时, 受融水造成的粉尘溶解及离子淋溶的影响, 雪坑中微粒与Ca2+、Mg2+变化趋势不甚一致; 与Ca2+相比, Mg2+变化能够较好表征微粒的变化; d>5 μm的微粒可能更易于溶解迁移. 通过分析室内雪冰样品在液态下的变化, 发现伴随静置过程微粒的质量浓度呈下降的趋势, 期间Ca2+、Mg2+却呈现增加的变化, 可能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有关.
  • 高思如, 吴青柏, 张中琼, 侯彦东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03-141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小波变换分析方法, 对青藏公路风火山监测场地天然状态下和路基中心下15 a的低温多年冻土温度时间序列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和趋势预测. 结果表明: 天然地表和路基下部多年冻土温度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 二者多时间尺度周期的时频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别. 天然地表具有简单的规律性, 路基中心的规律相对较复杂, 主要体现在冻土上限附近. 天然地表下当前均处于暖期, 深层主要受气候长周期波动控制, 使其在进入冷暖期的时间上滞后于上层; 路基中心下浅层和深层的冷暖期相反, 浅层处于暖期, 深层处于冷期, 其长度随热交换量大小和热量积累的变化也不统一, 给路基的稳定性带来了更大的隐患, 但也为控制、减少和治理冻土路基中的病害提供了新依据.

  • 戚帮申, 胡道功, 赵希涛, 张绪教, 张耀玲, 杨肖肖, 赵珍, 高雪咪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12-14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城东与泉吉乡西发现原生砂楔群, 楔内充填物均为中细粒砂, 楔体底部中细粒砂ESR测年数据表明, 刚察县城东3个原生砂楔发育时代分别为(774±70) ka、(773±70) ka和(229±20) ka, 泉吉乡西1个原生砂楔形成时代为(197±18) ka, 反映该区至少发育两期原生砂楔, 其形成时代分别对应昆仑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 基于原生砂楔的特殊形成环境, 估算青海湖盆地在昆仑冰期早期的年均温不高于-7.5~-10 ℃, 比现今至少低9.2~11.7 ℃, 中更新世早期青海湖盆地发育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东北部可能已经进入冰冻圈; 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年均温不高于-9.5~-10 ℃, 比现今低11 ℃以上.
  • 刘剑刚, 张华, 伏捷, 何红, 伏乾科, 祝业平, 兰玉波, 王颖, 马明军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20-14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以老秃顶子为中心的辽东冰缘地貌分布区考察研究, 发现区内广泛发育的冰缘地貌类型为石河、石流坡、石海, 偶见石堡、雪蚀洼地、寒冻风化崩坍崖和倒石堆. 砾石大小不一, 堆积混杂无序, 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 具有潜在的移动性. 风化淋溶以石流坡地貌最为显著, 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及成壤作用均以石河最优. 石下暗河发育, 上覆植被多样, 植被类型随海拔自高向低可划分为灌草丛、灌丛、矮曲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其群落类型变化与冰缘过程趋于复杂化具有一致的发展趋势. 由于该区生境条件苛刻, 植被演替极慢且容易发生山地灾害, 建议加强人为干预, 改善植被覆盖状况, 促进演替进度, 以提高此冰缘地貌的稳定性.

  • 杨俊华, 秦翔, 吴锦奎, 段克勤, 杜文涛, 刘焕才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30-143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中国大气降水δ18O的空间分布, 利用81个大气降水和冰芯站点δ18O资料和BW回归模型, 拟合出大气降水δ18O与纬度和海拔的定量关系: δ18O=-0.024LAT2+1.541LAT-0.002ALT-29.678. 同时, 为了优化BW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 对BW回归模型的残差做了内插并比较了不同插值方法的精度. 结果表明: 以降水量为辅助变量的协同克里格法对残差的预测效果最好, 与广泛采用的反距离加权法相比, 该方法预测的BW残差与实际残差间的RMSE减小了0.14‰, ME也更接近于0. 最后, 利用最优的插值方法生成了BW回归模型的残差分布图, 并将其与BW的模拟结果叠加得到了中国降水δ18O的空间分布图. 其结果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大气降水中δ18O的分布状况, 为降水δ18O 的现代过程研究以及古气候和古水文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参考.

  • 柳景峰, 效存德, 丁明虎, Butzin Martin, 任贾文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40-144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气水汽同位素实时监测为水循环和区域大气环流分析提供了新的定量化方法. 依托雪龙号考察船, 利用水同位素激光光谱仪(PICARRO L1102-i)完成了38° N~69° S海表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观测, 结合表层海水和GNIP降水同位素分析了多相水同位素纬向特征. 结果表明: 水汽、降水和表层海水同位素比率(δ18O, δD)随纬度呈明显的递变性规律, 赤道最低, 副热带升高, 而在南极大陆外围高纬区域则急剧降低;过量氘(d-excess)变化与此相反, 反映出副热带下沉气流对同位素富集影响以及高纬度极地气团经过洋面时过饱和分馏的剧烈变化. 实测水汽同位素与LMDZ4-iso和ECHAM5-wiso模型对比表明了模拟结果较好, 根据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南极内陆Dome A水汽同位素反映的水汽源区. 结果显示, 除了中纬度印度洋海区之外, 中低纬东太平洋海域也是冰盖内陆的重要水汽源区.
  • 王丽娜, 王若升, 李常德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50-14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甘肃平凉地区7个气象自动站1965-2012年的逐日气象整编资料, 统计出近48 a来大雪天气出现次数, 分析了平凉大雪天气的统计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 然后用近14 a历史天气图资料对31次大雪过程进行对比分型, 总结出三类天气形势的特征. 结果表明: 1965-2012年48 a来, 平凉大雪天气出现次数总体变化趋势不显著; 大雪天气多集中出现在秋冬、冬春冷暖季节交替的时期, 冬春交替期间出现次数多于秋冬交替期间, 隆冬季节出现次数相对较少. 平凉产生大雪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有三类: 高原低槽型、西风带小槽型和阻高-横槽型, 三类形势中最多的是高原低槽型, 其他两类出现概率相差不到10个百分点.
  • 校瑞香, 祁栋林, 周万福, 肖宏斌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56-14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71-2010年青海省境内43个气象站的降水量和水汽压月资料, 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经验公式, 计算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区、三江源区和柴达木盆地4个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 结果表明: 不同生态功能区可降水量均呈单峰形态分布, 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 降水转化率在三江源区和东部农业区呈双峰分布, 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地区呈单峰分布. 不同生态功能区年可降水量近40 a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 柴达木盆地和环青海湖区上升趋势显著; 不同生态功能区年可降水量均发生了突变, 东部农业区发生在1983年, 柴达木盆地发生在1996年, 三江源区和环青海湖区发生在1993年. 可降水量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 降水转化率形成以青海湖区为中心的马鞍形场.

  • 艾山江·阿不都赛买提, 李真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65-147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动气象站冬、夏季数据资料, 对该区冬、夏气象状况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新疆中部气温低值中心之一, 冬季平均气温-14.0 ℃ 左右, 夏季平均气温9.0 ℃左右. 日温差大, 冬季日较差平均值为16.0 ℃, 夏季为12.0 ℃. 夏季多风, 日平均瞬时风速3.6 m·s-1, 高于冬季日平均瞬时风速2.4 m·s-1; 年降水量可达300 mm, 主要集中在夏季, 表现为雨暖同期.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刘乃飞, 李宁, 何敏, 徐栓海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71-147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广大寒区普遍存在的冻胀-融沉影响桩基承载力问题, 以清水河大桥灌注桩为例, 基于建立的饱和冻土水-热-力三场耦合模型及研发的3G2012软件系统, 深入研究了温度变幅、桩和地基土的传导系数、导水系数、回冻时间等因素对其承载力的影响, 揭示了其承载的内在热力学机理. 结果表明: 钻孔灌注桩承载力随温度发生波动变化, 冬季桩基的极限承载力近似为夏季的1.2倍; 地基的导水系数提高一个数量级, 加剧了地基土中的水分迁移及冻胀融沉变形, 进而影响桩基承载力; 冻土回冻时间对桩基承载力也有较大影响. 以上结论为寒区岩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量化的科学依据.
  • 王伸远, 李栋伟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79-148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将试样等向固结再冻结, 然后保持轴压不变进行径向卸载的实验方法, 获得深部冻结黏土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蠕变变形规律. 对冻黏土进行了大量的三轴蠕变试验, 得到了在冻结温度不同和固结围压不同条件下的蠕变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 在较低的偏应力水平下, 试样只发生前两个阶段的蠕变变形, 且蠕变变形量超过总变形量的70%; 当试样偏应力值高于某一临界值时会出现加速蠕变阶段, 蠕变变形量超过总变形量的80%. 可以用改进的Zienkiewicz-Pande抛物线型屈服准则来描述加速蠕变阶段的临界应力.
  • 肖前慧, 牛荻涛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84-14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快速冻融和酸雨侵蚀作用下的混凝土室内模拟试验, 研究了冻融和酸雨侵蚀作用下混凝土的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 混凝土在冻融-酸雨复合环境下的损伤大于冻融作用下的损伤. 通过分析研究, 建立了冻融循环和酸雨侵蚀共同作用下不同水胶比混凝土的质量损失与冻融循环次数的函数关系及冻融与酸雨腐蚀共同作用下混凝土损伤演化方程, 为冻融环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奠定了基础.
  • 赵荣飞, 高微, 宓永宁, 金丹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90-14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多次冻融后加筋黏土路堤相关试验参数对其进行有限元计算, 确定了加筋黏土结构各初始因素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 并利用ABAQU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各种计算条件下的位移和应力进行求解, 确定了冻融循环后位移和应力的最大值. 结果显示: 增加加筋黏土路堤中的格栅层数可以减小冻融后加筋路堤的竖向和水平位移及土体剪应力最大值, 且格栅层数的增加对土体变形的影响强于对土体剪应力值的影响. 土体压实度的增大可以减小加筋路堤的竖向和水平位移, 同时引起土中剪应力数值的增大; 土体初始含水率的减小可以减小加筋路堤的竖向和水平位移, 同时引起土中剪应力数值的减小.

  • 关辉, 王大雁, 顾同欣, 马巍, 温智, 王永涛
    冰川冻土. 2014, 36(6): 1496-150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部土体冻融后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深部人工冻结工程意义重大. 针对该问题, 在以往土的冻融试验装置的基础上, 设计出适用于高压条件下土的室内冻融试验装置, 并给出了高压条件下土的冻融试验方法. 基于该装置, 对有压条件下兰州黄土在不同冷端温度下的单向冻结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无压单向冻结过程中土的变形以冻胀为主, 而高压情况下则主要表现为压缩变形. 在有压单向冻结过程中, 试样内部仍然存在着明显的水分重分布过程. 试验分析表明, 该试验装置能够为高压条件下土的冻结特征及冻融作用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 李东阳, 刘波, 刘念, 马永君, 王莉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02-15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利用核磁共振(NMR)技术更快地测试得到冻土中未冻水的含量, 首先对传统的单试样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 探究了其实验时间过长的原因. 然后, 基于传热学中的集总参数法, 研究了小体积试样在空气中以自然对流传热为冷却方式的温度变化特征. 根据试样温度与时间的对应关系, 提出了多试样连续测试法. 最后, 以一种黏土为例, 分别利用多试样连续测试法和单试样测试法测量了土样冻结过程中NMR信号强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二者的测量结果非常接近, 但连续测试法耗费的时间非常少. 综合比较两种利用NMR技术所耗费的时间和实验结果的精确程度, 多试样连续测试法是可行的.
  • 寒旱区水文水资源
  • 李晶, 刘时银, 魏俊锋, 鲍伟佳, 许君利, 郭万钦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08-151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已被广泛使用的MODIS积雪数据, 获得了塔里木河源区之一的托什干河流域积雪变化信息. 结果表明: 流域积雪覆盖率时空差异显著, 在积雪丰富的年份, 1月积雪覆盖率可达90%以上, 但在积雪少的年份, 则只有50%; 2000年以来流域积雪呈现微弱增加的趋势, 积雪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 相对于其他季节, 流域冬季积雪增加更为明显; 与其他高度带相比, 作为主要积雪覆盖区的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带积雪的增加趋势也更为明显. 以流域所在的气象格网数据和积雪覆盖率变化曲线作为输入数据, 应用融雪径流模型(SRM)模拟了流域春季融雪径流过程, 率定了模型主要参数, 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以CMIP5的3种RCP情景为驱动数据, 应用模型预估了流域2021-2050年的融雪径流状况, 结果显示 4月之前径流变化不明显, 之后径流峰值增大显著, 不同气候情景对径流的影响不明显.
  • 王欣, 蒋亮虹, 刘时银, 蒋宗立, 梁继, 唐志光, 姚晓军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17-152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堤坝稳定性是评价冰湖溃决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而堤坝的温度特征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基于2012年11月-2013年9月对西藏定结县龙巴萨巴湖冰碛坝的0~150 cm不同深度的温度观测数据, 分析冰碛坝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结果显示: 冰碛坝表层(<20 cm)地温与气温变化一致, 温度日变化常出现白天为正温梯度而夜间为负温度梯度的特征, 全年日均梯度一般为负温梯度(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 中层(20~100 cm)和深层(>100 cm)表现为冬季下层温度高于上层温度的正温梯度, 夏季下层温度低于上层的负温梯度逐渐加强, 但地温日变幅逐渐减弱; 中间层地温变化不到气温变化幅度的1/5~1/10; 深层地温无明显的日变化. 冰碛坝的消融率约为2.1 cm·d-1, 夏季消融深度超过250 cm. 现有夏季消融深度对堤坝的稳定影响有限, 但是湖盆区如果持续升温, 冰碛坝冻土的年消融率和消融深度都将增大, 致使堤坝稳定性下降, 溃决风险增大.
  • 周彦昭, 周剑, 李妍, 王旭峰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26-15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蒸散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 利用遥感估算流域尺度上的蒸散发对内陆河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于2012年开展的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HiWATER)的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ASTER影像, 分别利用 SEBAL 模型和改进的SEBAL(M-SEBAL)模型估算黑河中游不同时期戈壁、绿洲等不同下垫面的蒸散发, 通过涡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SEBAL模型和M-SEBAL模型估算戈壁、绿洲蒸散发的精度. 结果表明: SEBAL模型在绿洲低估感热通量, 高估潜热通量; 在戈壁高估感热通量, 低估潜热通量. M-SEBAL 模型充分考虑不同下垫面地表辐射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 能很好地反映不同植被覆盖区域的湍流通量的异质性, 估算黑河中游戈壁、绿洲蒸散发的精度高于SEBAL模型.
  • 吴雪娇, 周剑, 李妍, 潘晓多, 周彦召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38-154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农业收获主要依靠灌溉保证, 灌溉绿洲的蒸散发(ET)是当地水资源的主要消耗. 通过遥感估算区域灌溉绿洲的ET对于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极其重要, 利用MODIS/Terra 影像, 基于物理过程的地表能量平衡模型(SEBS), 结合WRF模式输出的气候驱动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来估算黑河中游地区的地表通量和日蒸散发(ETdaily). 估算的ET用不同下垫面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 SEBS模型估算的不同下垫面的ETdaily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R2=0.96, P<0.001), 在灌溉绿洲估算的ETdaily比实测值偏高, 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绿洲土壤水分胁迫是影响ET的主要因素. 模型估算绿洲作物生长期间的ETdaily和实测的ETdaily平均相对误差为12.5%, 精度在观测的能量不闭合误差以内且精度比戈壁和沙漠地区高.
  • 杜清, 徐海量, 赵新风, 张鹏, 凌红波, 王希义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48-155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1990、2000和2010年的Landsat-TM影像数据和中巴资源卫星数据, 结合GIS技术, 分析了喀什噶尔河流域近20 a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探讨. 结果显示: 在1990-2010年喀什噶尔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水域湿地、裸土地和其他未利用地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 变化幅度分别为73.92%、51.44%、24.27%、10.24%、6.47%和2.98%; 林地、草地和沙地面积减少, 变化幅度分别为-4.13%、-17.16%和-0.73%; 裸石岩砾面积近20 a基本维持不变. 利用转移矩阵可知, 流域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自于16.46%的草地和3.36%的林地;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来自于1.46%的耕地和0.22%的草地; 新增水域湿地面积主要来自于0.18%的草地; 新增盐碱地面积主要来自于0.28%的草地. 1990-2010年的20 a里喀什噶尔河流域耕地和水域湿地分布趋于集中, 景观优势度增强, 且斑块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 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 景观趋于破碎化, 景观优势度降低. 喀什噶尔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受人口、经济、政策和技术的多重影响, 导致流域耕地面积增加、植被退化. 因此, 合理利用流域水土资源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十分重要.

  • 热苏力·阿不拉, 牛生杰, 玉素甫·阿不拉, 王红岩, 玉苏甫·买买提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56-15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渭干河-库车河绿洲是南疆地区主要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棉花种植面积的日益扩大, 雹灾对棉花生产的危害日趋严重. 利用该地区4个气象站44 a逐一地面降雹过程资料和33 a灾情信息, 对冰雹时空变化特征、活动规律、强度、受灾面积和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降雹空间分布为北部靠山地带多于南部平原地带, 受灾面积的空间分布则相反; 降雹以周期短、强季节性特征为主, 各县中等以上降雹天气占80%以上, 降雹趋于高发和强发的态势. 降雹频次与气温和降水呈较好的相关性, 冰雹多发年气温偏低、降水偏多, 冰雹少发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少. 位于南部靠近沙漠的沙雅县受灾最为严重, 雹灾与降雹强度、地域、季节和作物面积及类型等有关, 该地区棉花受灾机率大.
  • 寒旱区生物学
  • 赵维俊, 刘贤德, 张学龙, 车宗玺, 齐鹏, 牛赟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65-15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青海云杉林大样地进行土壤剖面取样, 分析了样地土壤有机碳与pH值、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基本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随土层深度不断增加, 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小, 在20~30 cm以下趋于稳定(P > 0.05); 土壤pH值不断增大, 仅在0~10 cm与10~20 cm差异显著(P<0.05); 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不断减小, 全氮含量在30~40 cm以下趋于稳定(P > 0.05), 速效氮含量变化剧烈(P<0.05), 全磷含量差异性不显著(P > 0.05), 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相同; 土壤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速效磷和全钾含量差异性不显著(P > 0.05), 速效钾含量仅在0~10 cm与10~20 cm差异显著(P<0.05). 土壤有机碳与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pH值和全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 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基本化学性质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精度(R2=0.793),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化学因子依次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和全磷含量.
  • 赵倩, 刘文杰, 陈生云, 任倩, 袁文平, 周凌晞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72-158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有助于准确估算该区域的土壤CO2排放, 对认识高原土壤碳循环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和LI-8100土壤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疏勒河上游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进行了定期观测, 结合气象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整个观测期高寒草甸土壤表现为CO2的源, 土壤CO2通量的日变化范围为2.52~532.81 mg·m-2·h-1. 土壤CO2年排放总量为1 429.88 g·m-2, 年均通量为163.23 mg·m-2·h-1; 其中, CO2通量与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活动层表层2 cm、10 cm、20 cm、30 cm 土壤温度、含水量和盐分均显著相关. 2 cm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和总辐射、空气温度、2 cm土壤盐分分别是影响活动层表层2 cm土壤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完全冻结期、融化过程期土壤CO2通量的最重要因子. 在完全融化期、冻结过程期和整个观测期, 拟合最佳的温度因子变化分别能够解释土壤CO2通量变化的72.0%、82.0%和38.0%, 对应的Q10值分别为1.93、6.62和2.09. 冻融期(含融化过程期和冻结过程期)和完全冻结期的土壤CO2排放量分别占年排放总量的15.35%和11.04%, 在年排放总量估算中不容忽视.

  • 刘章文, 陈仁升, 宋耀选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82-159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寒区灌丛与积雪的相互关系成为寒区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环节. 综述近几十年来寒区灌丛-积雪相互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寒区灌丛过去几十年来覆盖面积和生物量等呈现增加趋势, 灌丛的增加可截留积雪, 改变积雪重分布, 影响积雪消融过程; 积雪可增加灌丛区地温, 制约灌丛区融雪时空变化过程, 影响寒区灌丛的生理生态过程. 灌丛与积雪同为寒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互作用使地面太阳辐射和地表水分分配过程复杂化, 从而间接地影响寒区冻土环境变化. 最后, 指出了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寒区灌丛区积雪分布的精确估计; 灌丛-积雪-冻土连续体的研究; 耦合灌丛-积雪作用的寒区水文模型的构建.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苏芳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91-159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对比分析, 可知生态补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户的生活水平, 促进农户五种生计资本的合理均衡分布. 而资金支持的补偿方式对于农户生活的提升最为有效, 技术支持的补偿方式对促进农户生计资本的合理分布更为有效. 从对农户人力资本的影响来看, 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给予资金支持, 从而有效促进农户人力资本的提高; 从对农户物质资本的影响来看, 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给予技术支持, 从而有效促进农户物质资本的提高; 从对农户金融资本的影响来看, 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户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 从而有效促进农户金融资本的提高, 弥补农户由于实施生态补偿后所损失的利益, 提高农户的生计水平.
  • 徐中民
    冰川冻土. 2014, 36(6): 1599-160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人都想卓越, 但其实很多人一直只是在欣赏它的朦胧美. 首先辨明了卓越有路, 以及路中存在的变化、持久和永恒3个过程. 接着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方法论, 并用它解构了这3个过程. 变化的讨论主要在厘清与变化相关的概念, 如观念、判断、信念、习惯和想象等的基础上, 认为变化就是一个否定旧信念的过程, 是想象和习惯对决的结果. 信仰要比信念持久, 机构组织要比个人持久, 除此之外, 持久部分的讨论还在将德性分为私人德性和公共德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厚德载物要有阶段性的问题. 永恒部分当铺路石的讨论就是将公共德性无限扩展的结果. 最后对变化、持久和永恒3个阶段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 对科研人员追求卓越提出了一些建议.
  • 马东涛, 李爱弟
    冰川冻土. 2014, 36(6): 1609-161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4.0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