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3-04-25
  

  • 全选
    |
    冰冻圈与全球变化
  • 王媛, 吴立宗, 许君利, 刘时银
    冰川冻土. 2013, 35(2): 255-26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4年美国CORONA间谍卫星影像和1976-2010年的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 对青藏高原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的冰川进行监测, 获得每10 a间隔的冰川面积数据, 并对冰川制图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评估.由于冰川表面比较洁净, 认为该地区冰川变化的不确定性主要由分辨率(Landsat)和人为操作差异造成, 误差可达1%~2%.通过对比发现: 1964-2010年间, 各拉丹冬地区冰川面积总体上减少了45.75 km2, 相对变化为6.80%, 冰川年平均变化速度约为0.99 km2·a-1, 相对变化速度为0.15%·a-1; 该地区冰川总体退缩较为缓慢, 但部分冰川变化显著, 在138条冰川中, 有14条大冰川存在较为明显的变化.在过去的近50 a中, 该地区的冰川并不是都呈退缩状态, 先后有9条冰川出现过前进的现象, 其中有1条冰川一直处于前进状态, 长江源头冰川(姜古迪如北支冰川)先后出现过两次前进, 分别发生在1964-1977年间和2000-2010年间.

  • 张健, 何晓波, 叶柏生, 吴锦奎
    冰川冻土. 2013, 35(2): 263-271.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物质平衡是反映冰川状况最为直接、 可靠的参数.基于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花杆和雪坑实测的物质平衡资料以及相关的气象资料, 获取了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数据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09-2012年冰川末端共退缩19.7 m, 年均退缩量为4.9 m, 是1990年代中末期的2.3倍; 平衡线高度为5 720 m, 相比1990年代初的海拔5 600 m上升了120 m.与1995年相比, 冰川面积减少了0.095 km2, 末端海拔从5 380 m上升到5 420 m. 2008-2012年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总量为-1 584 mm w.e., 相当于冰川整体减薄1.76 m. 2009/2010年度物质平衡量为-996 mm w.e., 是小冬克玛底冰川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负平衡值, 夏季平均气温偏高和青藏公路维修导致表面反照率急剧降低是主要原因.对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气温特别是夏季气温和净辐射是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孙才奇, 李川川, 陈艺鑫, 张梅, 聂振宇, 刘耕年
    冰川冻土. 2013, 35(2): 272-27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冻融作用是冰缘环境的一个重要地貌过程, 其活动性直接反映气候变化, 成为冰冻圈过程研究的重要内容. 依据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991-2011年石环长期定位观测资料, 对天山大陆性冰缘环境中石环发育特点和冻融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河源区石环冻胀作用在地表20 cm内最强, 直径为3 cm的定位桩受到的冻胀作用最小, 石环从中心向边缘冻胀作用变弱; 对比石环发育和无石环的地表, 前者冻融作用更强; 海拔对冻胀作用有明显影响, 在布设观测点的海拔3 500~4 000 m范围内, 随海拔上升, 冻胀作用增强, 到海拔3 900 m达到最大, 显示与当地现代冰川平衡线高度的吻合性. 相关性分析表明, 气候因素中夏季水热条件对石环发育作用较大, 其中夏季降水对冻胀作用的影响显著, 一年中地温在0℃波动的天数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石环活动层定位观测揭示出冰缘地貌对区域气候变化反应敏感, 对近20 a温度升高有积极响应.

  • 刘杨, 赵林, 李韧
    冰川冻土. 2013, 35(2): 280-29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唐古拉综合观测场活动层及气象塔2007年的数据资料, 结合SHAW模型在3种不同地表反照率选取方案下进行模拟试验, 对唐古拉地区活动层土壤水热特征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研究.通过观测值与3种模拟值的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SHAW模型能够较为好地模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 活动层土壤温度特征, 而对土壤含水量模拟不太理想, 但对其变化趋势模拟较好; 在模拟试验中, 模型输入参数地表反照率取1-12月各月平均地表反照率后, 模型对地表能量通量、 活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模拟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而用一种地表反照率参数化方案的计算结果对模型输入参数进行修正后, 模型对活动层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模拟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地表能量通量的模拟效果提高不明显.总体上, SHAW模型对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冻融过程的模拟具有优势, 是研究高海拔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水热过程较为理想的陆面模型.

  • 陈晓磊, 杨梅学, 万国宁, 王学佳, 罗小青, 梁小文
    冰川冻土. 2013, 35(2): 291-3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那曲地区NMQ站2010年11月1日至2011年7月26日的观测资料作为通用陆面过程模式CLM3.0和水热耦合模式SHAW的大气强迫, 在青藏高原中部季节冻土区进行了单点模拟研究.在参照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对两个陆面模式的模拟结果对比发现: SHAW模式和CLM3.0模式模拟的向上短波辐射和向下长波辐射值基本相近或重合, 但两个模式均未考虑新雪存在对向上短波辐射的影响, 以及青藏高原日冻融循环过程中潜热释放对向上长波辐射的影响.此外, SHAW模式和CLM3.0模式均能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逐日变化, 均是上层土壤的模拟效果较下层好; 相比SHAW模式, CLM3.0各层土壤温度的模拟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对土壤含水量的模拟而言, 60 cm以上(包括60 cm)SHAW模式和CLM3.0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60 cm以下SHAW模式的模拟结果要好于CLM3.0, 尤其是土壤冻结和消融时段的模拟结果.

  • 毛瑞娟, 蒋熹, 郭忠明, 吴红波, 王盛
    冰川冻土. 2013, 35(2): 301-30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反照率是联系冰川与气候、 寒区水文过程的纽带, 也是制约分布式冰川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发展的重要因子.冰雪反照率的变化会改变整个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平衡, 亦可引起局地以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 运用不同学者提出的窄波段转换宽波段的方程, 反演了祁连山七一冰川总短波段的反照率.把不同的转换方程得到反演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选择绝对误差最小的反演公式.结果表明: Duguay1992模型提出的方程能保证4景影像反演值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在0.05范围内, 而气候模式输入的反照率产品要求绝对误差在0.05以内.运用该方程反演的反照率结果, 较其他方程要准确, 可为分布式冰川物质-能量平衡模型的构建提供更准确的参数数据.

  • 吴雪娇, 杨梅学, 吴洪波, 吴玉伟, 王学佳
    冰川冻土. 2013, 35(2): 310-3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黑河流域9个气象台站降水数据, 在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了2008-2011年TRMM多卫星降水数据(TMPA 3B43)在黑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用TMPA估测的年降水量在黑河流域平均高估27.3%, 对上游降水量大的山区估测相对好于降水稀少的黑河下游地区; TMPA与气象站降水量的拟合优度夏季(R2=0.851)高于冬季(R2=0.332); TMPA可以较好反映各测站降水量年变化、 月变化趋势, 用TMPA估测的黑河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为30 mm·(10 a)-1. 黑河流域年降水量体现出随海拔高度的递增规律(11.1 mm·(100 m)-1)、 从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的分布以及最大降水高度带出现在上游偏东地区(海拔2 800~4 900 m).

  • 董希成, 谢昌卫, 赵林, 姚济敏, 胡国杰, 乔永平
    冰川冻土. 2013, 35(2): 320-32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兰州马衔山多年冻土区2010年7月1日到2011年6月30日的气象资料, 采用气象梯度法计算了该地区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 结合净辐射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 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净辐射呈现明显的年变化特征, 净辐射值较青藏高原西大滩地区略大, 而较唐古拉地区小; 净辐射冬春季主要转化为感热, 而夏秋季主要转化为潜热, 这一特点与青藏高原唐古拉和西大滩地区类似; 潜热年平均值略大于感热年平均值, 这与马衔山多年冻土区沼泽湿地的保护作用及充足的水分条件有关.此外, 地下冰的存在有效地保护了该地区的多年冻土.

  • 董志文, 任贾文, 秦大河, 秦翔, 崔晓庆, 杜文涛
    冰川冻土. 2013, 35(2): 327-33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年6月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采集雪坑和表层雪样品, 结合相关分析法、 海盐示踪法、 气团轨迹法等方法, 对冰川积雪的主要化学离子特征、 来源及环境意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积雪中平均离子浓度Ca2+>SO42->NH4+>NO3->Cl->Na+>Mg2+>K+. 雪坑中Ca2+是主要的阳离子, SO42-是主要的阴离子; 各种离子在雪坑中的平均浓度要远大于表层雪, 而且雪坑中的化学离子浓度峰值与污化层有着很好的对应性.同时, 与青藏高原、 中亚天山、 阿尔泰山以及北半球其他区域高海拔雪冰化学特征进行比较, 发现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区积雪化学特征受亚洲粉尘源区陆源矿物影响较大.然而, 雪坑中的离子(尤其是Na+和Cl-)除了陆源矿物粉尘之外, 部分还来源于海洋源.结合NOAA Hysplit模型对冰川区积雪化学离子来源进行了后向轨迹反演验证.

  • 王泽斌, 徐建中, 余光明, 崔晓庆, 任贾文
    冰川冻土. 2013, 35(2): 336-34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祁连山大雪山地区大气PM2.5细粒子中可溶性无机离子组分的变化特征, 于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祁连山冰川与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站附近采集46个大气PM2.5的Telfon滤膜样品, 并应用离子色谱对可溶性离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所测样品的阴、 阳离子中, SO42-、 NO-3、 Ca2+和NH+4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54μg·m-3、 0.38μg·m-3、 0.73μg·m-3和0.22μg·m-3, 累计约占到水溶性离子总量的88%.可溶性离子浓度呈现出春夏季节明显高于秋冬季节的特征, 夏季的浓度最高, 其次是春季、 冬季和秋季. Cl-、 Ca2+、 Na+和Mg2+之间的相关性极高, SO42-和NO-3与大部分阳离子的相关性都很高, 说明大部分硫酸盐是来自于中亚沙尘源区的自然源, 而并非是通过人类活动造成的一次污染物通过二次反应过程得到的. NH+4仅与SO42-通过相关性检验说明, 该地区NH3主要中和了大气中硫酸并生成(NH4)2SO4.该地区的大气环境主要来源于自然源的影响, 但夏季风期间人为污染排放已经不可忽视, 这也得到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的计算验证.

  • 崔航, 王杰
    冰川冻土. 2013, 35(2): 345-35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与气候变化, 特别是与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关系密切, 是重建古气候和反映冰川积累和消融变化的重要代用指标.直接观测方法可以获得较为精准的ELA, 但不能大范围展开.因此, ELA的间接估算方法, 如赫斯法(Hess)、 积累区面积比率法(AAR)、 面积–高程平衡率法(AABR)、 末端至冰斗后壁比率法(THAR)、 终碛到最高峰高差比率法(TSAM)、 侧碛最大高度法(MELM)、 冰斗底部高程法(CF)、 冰川作用阈值法(GT)等, 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应用.然而, 由于受到雪崩或风吹雪补给、 表碛覆盖、 冰川类型和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单一使用某种方法易受到算法本身的限制, 误差较大, 需综合考虑各种算法的适用性和选取参数的差异, 以提高计算的精度, 同时也要考虑到后期构造抬升等的影响.

  • 安美玲, 张勃, 孙力炜, 张调风, 杨波, 王东, 张春玲
    冰川冻土. 2013, 35(2): 355-36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属性和人类活动方式, 西北干旱区黑河上游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别于中下游地区, 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过程对全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以黑河上游为研究对象, 以1987年, 1999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 运用转移矩阵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林地、 草地、 耕地3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 揭示了其变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 1)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变化阶段明显, 林地、 草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在1987-1999年和1999-2010年两个阶段转化显著, 林地持续减少, 草地先减少后增加, 耕地持续增加; 2)单一土地类型分布格局差异大, 林地呈东多西少, 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 草地呈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格局; 耕地集中分布于河谷和城镇居民点周围及山前地带; 3)人为因素是影响黑河上游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 蔡忠兰, 孙宏义, 董海涛, 隆霄
    冰川冻土. 2013, 35(2): 364-36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甘肃兰州市1955-2010年沙尘暴、 浮尘天气事件年变化资料, 划分年强度分级, 应用Markov模型对其不同强度发生概率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预测和检验了2011年兰州沙尘暴浮尘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结果显示: 2011年沙尘暴发生的特强年、 强烈年、 强发生年、 一般发生年和少发年的概率为,而事实上2011年发生沙尘暴0次,属于少发年, 符合预测结果; 2011年浮尘天气发生的特强年、 强烈年、 强发生年、 一般发生年和少发年的概率为,而事实上2011年发生浮尘9次,介于平常年和少发年范围, 符合预测结果.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 Markov模型可成为短期沙尘暴浮尘天气变化预测的有效途径.

  • 寒区科学与技术
  • 苏凯, 张建明, 刘世伟, 张虎, 阮国锋
    冰川冻土. 2013, 35(2): 369-37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属于塑性冻土, 荷载作用下具有较强的压缩性.为了研究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压缩变形特性, 采用恒温-变载的试验方法得到了不同温度(-0.3、 -0.5、 -0.7、 -1.0、 -1.5℃), 不同含水量(40%、 80%、 120%)条件下冻土试样的体积压缩系数.结果表明: 1)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具有极大的压缩性, 青藏黏土40%含水量试样在-0.3℃时的体积压缩系数可达0.328 MPa-1, 属于高压缩性土; 2)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在压缩过程中存在渗滤变形, 且主要发生于加载的初始阶段; 3)温度与含冰量是影响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压缩性的主要因素, 它们决定了冻土中体积未冻水的含量, 从而控制了冻土的压缩性; 4)在试验条件下,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的压缩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高温时含水量对压缩性的影响比较显著, 低温时影响较小.

  • 王泉, 马巍, 张泽, 赵淑萍, 李国玉, 毛云程
    冰川冻土. 2013, 35(2): 376-3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黄土地区公路路基建设中, 通常会采用预湿陷等办法来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以达到工程要求.但是在季节冻土区, 处理过的黄土路基却在运营几年后, 仍发生大量的不均匀沉降、 塌陷等病害.为分析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二次湿陷的影响,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 使大体积黄土样品先完成一次湿陷, 再进行冻融循环和黄土二次湿陷.试验结果表明: 重塑黄土与原状黄土的二次湿陷系数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趋向于同一个特定值; 重塑黄土和原状黄土的二次湿陷系数皆大于0.015, 说明二者皆满足湿陷条件, 在冻融条件下具有二次湿陷性.

  • 吴宏, 董金义, 李瑞冬, 张华伟, 尚海龙, 曾建军
    冰川冻土. 2013, 35(2): 383-388.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舟曲县城区灾后重建泥石流防治工程相关数据, 采用3ds Max、 Maya等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泥石流防治工程三维模型, 基于Skyline三维GIS平台建立了灾后泥石流防治工程三维可视化场景.对三维可视化场景构建的关键技术、 三维空间数据处理、 三维模型制作和三维场景构建进行详细阐述, 最终建立的舟曲县城区灾后重建泥石流防治工程三维场景将直观、 逼真地显示舟曲县地形、 泥石流防治工程部署情况, 可为今后当地政府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此外, 应用目前先进的流体、 刚体动力学模拟软件对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过程进行三维动态模拟, 效果比较理想.

  • 寒旱区水文水资源
  • 周剑, 张伟, John W. Pomeroy, 程国栋, 王根绪, 陈冲, 李弘毅
    冰川冻土. 2013, 35(2): 389-400.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西北高山、 高原广泛分布着冻土和积雪, 春季融雪和冻土融化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文过程.基于模块化的寒区水文建模环境CRHM, 根据流域水文过程特征和观测数据约束, 选取描述不同寒区子水文过程的模块构建寒区水文模型, 并基于长期观测的两个典型寒区小流域来验证模块化的寒区水文模型.在冰沟流域, 主要模拟雪的积累/消融、 雪的升华、 融雪下渗和融雪径流过程. 结果显示: 冰沟流域积雪升华占降雪量(145.5 cm)的48%, 其中风吹雪引起的升华损失量(35 cm)占积雪升华(69 cm)的一半, 风速和辐射引起的积雪升华是该地区积雪物质平衡的重要组成; 构建的寒区水文模型可以再现春季积雪消融引起的径流过程.在左冒孔冻土流域, 主要模拟冻土下渗过程、 冻土坡面产流过程和土壤冻融对径流的影响. 结果显示: 构建的寒区水文模型可以捕捉到春季主要的冻土融化径流过程.两个流域的验证结果揭示: 模块化的建模方法在搭建模型结构的时候减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 所以在未经率定的情况下, 具有在无资料和资料缺少地区模拟寒区水文要素和水文过程的能力.

  • 赵成, 杨俊仓, 侯燕军, 孔令峰, 王建红
    冰川冻土. 2013, 35(2): 401-40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干湖水系属于柴达木内流水系西北端的一个独立水系, 在现状条件下, 苏干湖盆地水循环关系为大小哈尔腾河-苏干湖的"补给-蒸发"相平衡.大小苏干湖为盆地水资源的尾闾汇集区, 生态景观大部分为戈壁荒漠, 生态植被集中分布在湖外围地下水埋深小于5 m的浅埋带.在评价分析现状水均衡的基础上, 分析了盆地水循环过程, 结合氢氧同位素测试和遥感信息提取, 得出大、 小苏干湖水体的补给来源不同, 河流来水量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大苏干湖水域, 对小苏干湖水体影响较小.初步建立了苏干湖盆地生态植被变化模式, 结合引哈济党工程, 分析了不同调水情景下, 大苏干湖水体面积的变化、 地下水浅埋带的变化及生态变化. 结果表明: 在大哈尔腾河调水1.0×108m3时, 不会对苏干湖水系生态状况造成明显的影响, 因而可对敦煌生态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 郝振纯, 杨荣榕, 陈新美, 陈玺, 梁之豪, 达娃顿珠
    冰川冻土. 2013, 35(2): 408-41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江流域123个气象站1960-2011年逐日气象数据为基础, 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 在ArcGIS环境下通过IDW插值法、 TFPW-MK、 R/S等方法分析了全流域潜在蒸发量变化的时空变化、 趋势性和持续性, 并探讨了影响潜在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 年潜在蒸发量自1960年以来至2002年呈波动减少趋势, 2003-2009年呈显著增加趋势, 整体为增加趋势; 其中, 上游高原区、 上游盆地区、 下游区年潜在蒸发量呈增加趋势, 中游区呈下降趋势, 增幅最大的是上游盆地区.四季中, 春、 夏、 秋季和年潜在蒸发量具有持续性, 未来将持续增加.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是影响长江流域潜在蒸发量增加的主要因子.

  • 年雁云, 李新, 周剑
    冰川冻土. 2013, 35(2): 420-42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文数据建模和数据共享是流域科学研究的重点工作, 也是"数字流域"研究的基础.目前集成观测数据和环境信息的流域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数字地球"技术在流域科学方面的重要应用.以水文数据模型和"协同促进水文科学发展大学联盟"水文信息系统(CUAHSI-HIS)为原型, 设计一个适合于黑河流域的集流域地理数据库、 观测系统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发布系统于一体的流域水文信息系统.系统实现集成各种观测数据类型、 数据来源及观测数据的流域观测数据库, 通过统一地表和地下水的通用数据模型实现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信息的一体化存储管理, 同时存储、 组织和在线共享发布流域相关的观测数据和空间数据, 为流域科学研究提供在线生态环境数据的网络服务以及相应的流域观测数据服务, 有效的推动流域科学计划的研究.

  • 李弘毅, 王建
    冰川冻土. 2013, 35(2): 430-437.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近年来积雪水文模拟研究的发展趋势, 在简要评述积雪模拟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分别就各类方法的不同着眼点展开讨论, 从模拟方案的简繁、 积雪面积等重要状态变量在模型中如何体现等角度进行了叙述.针对我国青藏高原积雪特征, 提炼出现阶段空间分布式积雪水文模拟中的3个关键问题: 网格尺度积雪空间异质性的模拟、 风吹雪的空间参数化、 季节性冻土下垫面的融雪模拟. 分别就这些问题, 回溯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强调了发展积雪衰减曲线在网格尺度积雪模拟中的重要性, 讨论了山区环境中具有操作性的风吹雪空间参数化方案, 分析了冻土下垫面融雪研究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 尹振良, 肖洪浪, 邹松兵, 陆志翔, 王蔚华
    冰川冻土. 2013, 35(2): 438-44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水文模拟是在认识水文规律的基础上, 对流域水文过程的一种数学描述.黑河流域作为典型的内陆河流域历来是研究寒区、 旱区水文过程的热点区域.祁连山黑河干流山区的水文模拟研究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经验模型、 概念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在该区域均有应用, 虽然都对出山径流做出了准确的模拟, 但是引进的模型对高寒山区水文过程的刻画不够详细.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的水文模拟要充分考虑冰川、 积雪、 冻土等因素所引起的特殊寒区水文过程, 准确刻画这些水文过程是高寒山区流域水文模拟成功的关键.今后应该继续加强野外观测, 深入开展冻土水文过程、 冰雪水文过程的模拟研究, 发展真正适合于高寒山区流域水文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 寒旱区生物学
  • 毛文梁, 台喜生, 伍修锟, 刘光琇, 陈拓, 陈年来, 张威, 王筠, 龙昊知, 张宝贵, 张勇, 高海宁
    冰川冻土. 2013, 35(2): 447-456.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YGV、 R2A、 NB和Czapek 4种培养基, 研究了不同海拔下黑河上游祁连山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可培养细菌数量为4.6×106~37.0×106CFU·g-1, 随海拔升高明显减少;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了7个门、 19个属、 26种细菌, 其中Agreia pratensis, Mucilaginibacter ximonensis, 嗜冷冷杆菌(Cryobacterium psychrophilum)和氧化节杆菌(Arthrobacter oxydans)四种细菌是优势种; 嗜冷冷杆菌的相对丰度在高海拔地区明显增加, Agreia pratensis的相对丰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细菌的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冗余分析(RDA)显示, 可培养细菌数量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 细菌的多样性与植被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说明可培养细菌数量主要受海拔的影响, 而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 董康, 李师翁, 康文龙, 龙昊知, 刘光琇, 陈拓, 张威
    冰川冻土. 2013, 35(2): 457-46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藏公路沿线土壤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为0.77×106~2.44×107CFU·g-1dw; 沿青藏公路从南(申格里贡山)到北(西大滩), 土壤可培养细菌与真菌数量表现为先迅速减少, 然后渐趋平缓; 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土壤总氮、 有机碳和含水量逐渐降低, 而pH值逐渐升高. C/N比率与真菌/细菌比率变化趋势相似, 均为先增加后减少.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受纬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表现为微生物数量与纬度和pH值显著负相关, 而与总氮、 有机碳和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

  • 郑中, 祁元, 潘小多, 葛劲松, 聂学敏
    冰川冻土. 2013, 35(2): 465-474.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研究陆地碳循环过程的核心内容, 而高海拔区域由于气象观测数据的缺乏造成模型对其估算的不准确.在WRF模式气象数据和SPOT-VEGETATION遥感影像的基础上, 利用CASA模型对青海湖流域2000-2010年的草地NPP进行了估算, 经过实地样方数据和其他模型数据的验证后, 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近11 a来草地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在气象观测资料缺乏的青海湖流域, WRF模式的气象数据能较好地应用到模型中, CASA模型对该区域草地NPP的模拟精度较高; 2)2000-201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年均NPP为2.71×1012gC·a-1, 单位面积草地NPP为145.71 gC·m-2·a-1; 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拔升高逐渐下降的格局, 在海拔3 200~3 500 m的区域草地单位面积的NPP达到最大; 3)2000-201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NPP年际变化明显, 近11 a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环湖地区; 年内季节变化显著, 夏季NPP占到全年的57.36%; 4)对NPP和气象站点太阳辐射、 气温、 降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发现影响青海湖流域草地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气温.

  • 李红琴, 李英年, 张法伟, 刘晓琴, 吴启华, 毛绍娟
    冰川冻土. 2013, 35(2): 475-48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2001-2011年11 a耗水量、 生物现存量、 净初级生产量、 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性, 结果表明: 植物生长期5-9月耗水量416.30 mm, 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 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以及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ANPP+BNPP)分别为393.07 g·m-2、 945.26 g·m-2、 1 338.33 g·m-2, BNPP与ANPP之比为2.404. 8月底植被现存生物量达3 422.92 g·m-2, 其中地上和地下现存量分别为411.07 g·m-2、 3 011.85 g·m-2, BNPP与ANPP之比高达7.327, 说明植被现存量巨大, 归还土壤碳能力强. NPP与5-9月植被耗水量相关性很差, 但与5-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高寒草甸地区水分条件可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 而同期温度是影响NPP提高的重要因素. 11 a来BNPP、 ANPP和NPP平均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958 g·m-2·mm-1、 2.326 g·m-2·mm-1和3.284 g·m-2·mm-1, 表明高寒草甸植被净初级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 常学向, 赵文智, 何志斌, 王金凤
    冰川冻土. 2013, 35(2): 483-489.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染色法和SF-300树干液流仪分别区分了青海云杉树木的边材与心材的边界, 并用树干液流法研究了青海云杉树干传输水分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 染色法与树干液流法均能有效区分青海云杉树木的边材与心材, 但染色法更方便、 快捷; 利用染色法测定的青海云杉树木边材宽度与其胸径大小呈指数函数关系.青海云杉树干液流速率从边材外缘向里逐渐增大, 达到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 其水分传输格局基本呈对称分布的.

  •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徐中民, 宋晓谕, 程国栋
    冰川冻土. 2013, 35(2): 490-495.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在我国干旱区的实践, 更新了对虚拟水战略的解释.首先, 辨析Allan虚拟水战略具有的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采用扩展的分析框架, 重新定义了虚拟水战略: 贫水地区为了实现水安全, 提高生活质量,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打通优化配置水资源(实体水+虚拟水)渠道的一个过程; 然后, 阐述了实施虚拟水战略的关键是要找到发展二、 三产业的具体途径——即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正反馈环.最后, 结合生态经济的实践, 论证了甘肃河西干旱区张掖市当前采取的生态经济之路就是在实施虚拟水战略.

  • 宋晓谕, 徐中民, 祁元, 尹小娟, 葛劲松
    冰川冻土. 2013, 35(2): 496-503.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中的一种创新途径.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域, 以碳蓄积量作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目标, 结合人文调查数据和自然模拟结果, 分别采用福利成本法和最小数据方法对研究区生态补偿中的空间选择和补偿标准确定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环青海湖四个县的生态补偿效率成本比分别是海晏县0.5353、 刚察县0.5398、 天峻县0.5549、 共和县0.4353.在生态补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生态补偿的优先顺序依次是天峻、 刚察、 海晏, 最后是共和.若海晏县全部低盖度草地退牧则需付费328.5元·hm-2·a-1, 可年新增碳固定量1.7×107 kg; 若刚察县全部低盖度草地退牧则需付费250.5元·hm-2·a-1, 可年新增碳固定量5.25×107kg; 若天峻县全部低盖度草地退牧则需付费181.5元·hm-2·a-1, 可年新增碳固定量18.52×107kg; 若共和县全部低盖度草地退牧则需付费478.5元·hm-2·a-1, 可年新增碳固定量2.86×107kg.

  • 宁宝英, 张志强, 何元庆
    冰川冻土. 2013, 35(2): 504-512. https://doi.org/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 近60 a来国内外对其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 透视黑河流域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量化分析了论文数量、 核心研究机构、 核心作者群、 研究热点和重点、 主要发文期刊和资助项目来源, 以期为黑河流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中英文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 关注黑河流域研究的机构基本上为国内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黑河研究领域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 发文量占总量的1/3以上; 水资源、 遥感、 干旱区、 地下水、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等高频词反映出黑河流域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 建立流域集成模型是近期研究的方向; 基金资助来源类型多样, 但最主要的渠道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